1971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黄河中上游地区广大群众为治理黄河作出新贡献
据新华社二十九日讯 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广大干部和社员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活动,为治理黄河作出了新的贡献。
去冬以来,黄河中、上游地区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大搞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的水土保持,因地制宜地治山、治水、治沟、治塬、治沙、治滩。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建设梯田,打坝淤地,引洪漫地,发展水浇地,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制度,发展林业牧业;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大修水平条田,平整土地,固沟保塬;在风沙区,引水拉沙造良田,造林种草锁风沙。甘肃省黄河流域地区的广大群众,一年来就建设条田六十三万二千多亩,水平梯田六十一万二千多亩,完成各种小型水利工程一千九百多项,并且发动群众大面积植树种草,对控制水土流失起了良好的作用。青海省黄河流域地区的广大贫下中农,大力治山治水,使水土保持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山西省吕梁地区,甘肃省庆阳地区等重点水土流失区,一年来,新修梯田、坝地、塬面条田、水浇地一百六十多万亩,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四田”建设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现在,各省区都涌现出一批进行综合治理和大面积集中治理的先进单位。由于大搞了水土保持,减少了泥沙的流失,有些地方显著地提高了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在黄河的下游,由于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形成“悬河”,加上暴雨集中,引起洪水暴涨,常常发生决口、泛滥以至改道,造成严重灾害。解放前,由于黄河得不到治理,沿河人民经常受灾,生产和生活极不稳定。解放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工作,在一九五二年十月三十日视察黄河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指示。十九年来,黄河流域广大革命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治理黄河的伟大指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下,上中下游密切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展开了大规模的治理工作,扭转了旧社会黄河“三年两决口”的严重局面,人民安居乐业。
黄河中、上游广大地区的革命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的伟大教导,依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坚持大搞水土保持,因地制宜地治山、治水、治沟、治塬。据初步统计,十几年来已建成保水保土的水平梯田、坝地和洪漫地一千多万亩,植树种草三千多万亩,在支流修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在成千上万个山沟打坝拦洪、打坝淤地,为全面治理黄河作出了贡献。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已有二十八个县和一大批社、队粮食平均亩产超《纲要》。
今年,水土流失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和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批判怕苦怕累怕困难的懦夫懒汉世界观,极大地振奋了革命精神,治黄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陕北地区的子长县广大群众和干部,在毛主席一九四九年十月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光辉“复电”鼓舞下,狠批了依赖国家的思想,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去冬以来兴修梯田、坝地、水地五万四千多亩,今年这里虽然遭受连续百日的干旱,农业仍然夺得了好收成。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平峰公社党委会,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深入发动群众,坚持治一山,巩固一山,再治一山,大山大梁连片治理,两年来共建设水平梯田四千多亩,使全公社的山岭地大部分得到了治理。
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轨道,坚持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方向,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去年向全省人民提出了一个问题:“全国学大寨,大寨在山西,山西怎么办?”各级领导班子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治山治水治沟的群众运动出现了高潮。吕梁山区的临县,过去十几年来由于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穷山恶水”的面貌改变不大。去年以来,他们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学大寨,赶昔阳,战天斗地,一年治理九百多条沟道,新修水平梯田、坝地和水浇地十三万亩,使一个历年吃粮靠国家的县实现了粮食自给。陕西省吴堡县,位于黄河边上。过去,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很低。今年以来,这个县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正确处理治理黄河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在抗旱的同时,修建了八千三百亩梯田、坝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的教导,黄河中、上游流域许多省区对重点支流的治理进行了全面规划,广大干部深入治山治水第一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群众的先进经验,加以推广;同时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革命干劲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中共甘肃省宁县县委和革委会领导成员,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用典型对比的方法,进行路线教育,推动了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全县今年建设水平梯田七万多亩,植树造林四万多亩,种草一万二千多亩。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榆树塔大队,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他们在打坝治沟、引洪淤滩的同时,还大搞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全大队沟沟筑了坝,梁梁栽了树,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使农、林、牧、副各业都得到了发展,穷山沟变成了富山庄。


第2版()
专栏:

黄河故道换新颜
——记鲁西南黄河故道人民改造沙荒碱滩的事迹
鲁西南南部,有一片长近三百里,宽十几里的沙丘荒滩,横跨曹、单两县,这就是黄河故道的下游。在旧社会,这里风、沙、旱、涝、碱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过着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黄河故道的广大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依靠集体力量,除害兴利,发展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广大群众进一步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焕发出改天换地的干劲,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使这个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几年来,这里先后办起了一百七十处国营和社、队林场,营造了十二万亩林木和果园。现在,座座果园连成片,条条林带树参天,黄河故道变成了绿色长城。由于植树造林锁住了风沙,改良了土壤,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来沿河二十多万亩产量很低的农田,已经基本上实现稳定增产;六万五千亩不毛之地,被开垦成为良田。已有一批生产大队、生产队棉粮亩产量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牧业、渔业、副业等也有很大发展。为了战胜干旱,变旱地为水田,人们自力更生打机井,架设高压电线,利用故道的积水建立了许多扬水站。今年破天荒第一次种了一万二千亩水稻,目前一片丰收景象。
五战黄河 引水灌田
曹县梁堤头公社南园大队地势较高,一般土地高出黄河故道十多米,水源奇缺。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大搞水利建设,五次征战黄河,实现了水利化,粮食亩产达到七百多斤。
南园大队的东边,在古黄河的老河底上,有一个十里长、三里多宽的大潭,长年积水。解放后,南园大队的广大群众想了不少办法,费了不少劲,想引水浇地,但因水低于地面十多米,四战黄河都失败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南园大队广大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决心战胜干旱夺高产。一九六六年春天,南园大队党支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五战黄河,把老河底大潭的积水引上高地浇灌庄稼。这个计划,得到广大社员的拥护。
正当大伙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小撮阶级敌人胡说什么:“南园是有名的火龙岗,还想实现水利化,真是想吃天鹅肉。”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也跟着说:“老辈子没听说过黄河水能倒流,水能往高处走;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别想得那么多啦!”党支部意识到,这是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的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新动向。于是,就带领贫下中农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粉碎了他们破坏水利建设的阴谋。同时,还在水利建设工地上积极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那种只想守业,不想创业的懒汉懦夫世界观,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了思想,鼓足了干劲,增强了改天换地的信心。
在修建扬水站的引水池时遇到了流沙,挖两勺子流一碗,五十多个人一连挖了半个月,还只有粪坑那么大。当时,天气突然变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河水结冰,部分人产生了畏难情绪。在这关键时刻,党支部全体委员,带领全大队八十多名党员,勇敢地担当起战流沙的任务。由支部委员带领分班作战,日夜突击。遇到困难就学习《愚公移山》,有了问题就召开支部会研究。不少人腿被冰划破了,脚冻肿了,手磨起了血泡,斗志却更坚了。他们说:困难再大,难不倒共产党员!两个年过六旬的共产党员,也参加了这场战斗,他们说:为了战胜干旱夺高产,再冷再累也心甘。就这样,他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关,治服了流沙。
在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的带动下,广大贫下中农的干劲更大了。在挖废堤时,他们连倒五次把土翻到堤顶。在筑堤时,土不够用,他们就到一里外去搬土,牲畜不够,就用人驾大车拉土。女青年屈本兰运土时,因车滑了坡,轧断了腿。她没有喊一声痛,没掉一滴泪。大家都劝她好好休息,她坚定地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两条腿都断了,也照样干革命。”出院后,她又投入了开挖“愚公渠”的战斗。经过四十八天的奋战,他们劈开了十五米高、五十米宽的废堤,把老河水引过了大堤,建成了高五米、长八里的大水渠。
就这样,南园大队贫下中农,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修建起一座“愚公扬水站”,使老河底的水按照人们的意志爬上了高地。他们筑起了两条大干渠,长达十五里,支渠纵横交错。他们削堤填沟,深翻整地,把高低不平的大地,变成了一方方平展展的园田。
昔日雁不落,草不长,一年四季白茫茫的老碱滩,如今变成粮食亩产连续几年跨《纲要》的米粮川。
植树造林 万亩沙滩成果园
在黄河故道北岸大沙河中部,有一个万亩果园——单县园艺场。这里条条林带纵横交错,片片果园郁郁葱葱,苹果挂满枝,葡萄坠秧蔓,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
可是,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大沙滩呢。解放前,每到冬春,旱风一刮,黄沙滚滚。对这条害河,人们怀着恐惧的心情称它为“沙龙”。
解放后,为了治理沙滩,降服“沙龙”,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在这里建立果园。一九五七年春,刚从部队转业的许勤修和六名工人背着行装来到这里。他们插上红旗,搭起草棚,决心要使沉睡的沙滩为人类造福。
在治理沙滩的战斗中,每当碰到困难,场长许勤修就带领工人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毛主席的教导给工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他们坚强地说:“愚公能移山,我们能治滩,只要我们听毛主席的话,沙滩定能变果园。”在那风沙弥漫的日子里,他们顶着风沙看地形、查风口。齐膝的茅草磨破了衣服和鞋,灼热的沙土烫伤了脚,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他们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房屋自己建,缺乏树苗自己育。在沙滩上育苗可是件难事。一九五八年春,工人们搬走了沙丘,整平了土地,播下了种子。可是,还没发芽,一场风就把种子刮了出来。工人们又把种子一颗一颗地重新埋好,并一畦一畦地安上了防风障,浇水压沙,夜以继日地同风沙搏斗。他们的眼熬红了,身体消瘦了,但是,战胜风沙的意志更加坚强了。就这样,工人们用自己的汗水在沙滩上育成了第一批树苗。
沙滩上栽树更不容易。工人们白天拉线定点,夜里插上香火作标记,挖树坑,突击栽树。辛辛苦苦栽上的树苗,常被大风连根拔掉或埋在沙丘里。刮了,再栽,埋了,扒出来。有的风口处连续几年栽种五、六次都没有成活。但是,工人们知难而进,毫不退缩。他们采取搬淤压沙、种植固沙作物等措施,奋战三年,栽上了五千多亩果树,营造了二十条总长七十五里的防护林带,终于战胜了风沙,使沙滩披上绿装。
果园建成了,树长起来了。但由于沙层厚,土质瘠薄,果树体小长势弱,不结果的“小老头树”达到百分之七十。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大量施肥。这时,有人主张到外地购买肥料,广大工人提出“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广开肥源,自积自造”的办法积肥。场党支部放手发动群众,迅速在全场掀起了大种绿肥作物和养猪积肥的热潮。护林员背起粪筐拾粪,女工们养猪积肥,其他工人从果园下班总要割上一捆草带回来。这个场每年种植的田菁、苕子、紫穗槐等十几种绿肥作物,面积达三千亩左右。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保证了果园用肥,使“小老头树”恢复了青春。
果园的工人们还组织起科学研究小组,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挥生产,他们通过反复地实践摸索,使一些枝大叶茂不结果的苹果树,多结果,结大果。今年,有不少丰产树单株产量闯过“双千斤”。全场各种果品总产量每年达三百二十万斤左右。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人们感慨地说:毛泽东思想照沙滩,荒滩面貌大改变,艰苦奋斗创大业,万亩沙滩变果园。
除害兴利 盐碱窝里稻谷香
在黄河故道老河滩上的曹县邵庄公社杨堂大队,有一千亩沙碱地,冬春白花花,春旱秋又涝,从不长庄稼。还有一些土地,土质瘠薄,经常遭受旱、涝灾害,产量低而不稳。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杨堂大队广大贫下中农,在植树造林,改造万亩沙滩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发扬敢想敢干,敢于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决心把地势洼多涝灾的老河滩变成稻田。要在碱滩薄地种水稻的消息一传开,有保守思想的人摇头说:“黄河故道的老碱地里能种水稻?老辈子都没听说过。”大队革委会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伟大教导,学习外地先进单位的经验,坚定了种好水稻的信心。
初春的日子,杨堂大队贫下中农冒着飞雪,踏着冻土,挖沟修渠筑水坝。为了平掉沙丘,搬掉碱岗,大小车辆齐出动。经过二十天的艰苦奋战,筑成一座长达三千米的拦水坝,挖开两条三里长的排碱沟,筑起十四条灌溉渠,削平了几十个沙丘、碱土岗,使高洼不平的河滩变成了平展的稻田。
正当插秧时,遇上了干旱,水源严重不足。广大贫下中农群策群力,近处无水远处找,采用二级提水的办法,从六里远的地方引水浇灌稻田。河水不足,就用井水灌,男女老少齐上阵,适时地完成了七百多亩稻田的插秧任务。
六月下旬,风云突变,连降暴雨,黄河故道的老河底水势猛涨,洪水冲决堤坝,淹没了稻田。面对这场灾害,阶级敌人幸灾乐祸地说:“这下子吃不上大米,先喝上稻汤了!”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也说什么“咱这黄河故道只能种地瓜,不能种水稻。”杨堂大队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面对严重的灾害,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大寨贫下中农抗灾夺丰收的英雄事迹,增强了战胜涝灾的决心。大队党支部书记周佩家,带领全体干部、社员,顶着狂风暴雨,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一千多名干部社员手抱木桩,脚踏草袋,肩并肩,手挽手,筑成一道铜墙铁壁,终于挡住了洪水,修复了堤坝,加宽了子河,引走了客水。接着他们又连续奋战七昼夜,把稻田里一米多深的积水全部排了出去,把冲倒的稻苗一墩墩地扶起来。经过精心管理,禾苗更加茁壮。
杨堂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克服了种种困难,迎来了水稻大丰收。从试打的情况看,有些地块亩产七百多斤。老贫农刁世臣用手摸着沉甸甸的稻穗,高兴地说:“祖祖辈辈没见过沙滩老碱窝里能种水稻,真是托了毛主席的福才有今天!”
利用资源 多种经营大发展
单县高韦庄公社卷棚楼生产队位于黄河故道沙滩上。提起“卷棚楼”这个名字来,人们有着辛酸的回忆:在光秃秃的荒沙滩中,有几座稀稀落落的破草棚,那就是旧社会的卷棚楼。村周围沙岭接着沙岭,沙堆连着沙堆,高高低低,不长树木,不长草。大风一刮,庄稼根断苗死,辛辛苦苦干一年,种一葫芦收两瓢。人们沉痛地叹道:“黄河大沙滩,穷人受熬煎,沙打禾苗死,风吹草棚卷”。“卷棚楼”这个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农业生产有了初步的发展。但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这个队仍旧是吃粮靠供应,生产靠贷款。在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以后,卷棚楼贫下中农结合本队实际情况,狠批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焕发出冲天的革命干劲,一心扑向社会主义。一九六五年冬天,他们开始了翻淤压沙的战斗。三九寒冬,风雪交加,他们砸开铁样硬的冻土层,翻淤土盖沙。有的大冻块一人搬不动,就两人往外抬,铁锨把断了换上新的接着干。就这样,一锨锨地把深埋在地下的淤土翻上来,把飞沙薄地一亩亩地改造成良田。为了保护翻好的土地不再被风沙埋没,他们打了防风墙,筑起防风堤,拦住风沙。粮食生产不断发展。
这个队在做到了粮食对国家有了较大贡献后,又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沙滩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他们打破老习惯,为革命种棉花。六十六岁的范学礼老汉,为了在沙滩上夺取棉花高产,刻苦钻研植棉技术,成了队里的植棉能手。全队的棉花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他们在植树造林时,没有树种,就背着窝窝头到河南等地去采,没有经验就死树里边找教训,活树里边找经验。几年来,植树二万多棵,七道防风林长达二十多里。过去种啥啥不长的荒沙滩,现在成了:高滩花果园,河底变绿川,沟沟洼洼长条子,大地园田创高产,粮食棉花大丰收,多种经营大发展。一九七○年粮食亩产五百六十斤,比一九六四年前提高了三倍半,棉花亩产皮棉一百七十斤。花生亩产三百五十斤,比一九六四年提高三倍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让荒沙滩为革命献出了多种“宝”。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解放前卷棚楼四十多户,只有几十间破草棚,五头小牛。现在这个队有骡马牛三十三头,柴油机两部,磨面机一部,马车两辆,房屋三百多间。今日的卷棚楼是:树成行,田成方,鸡鸭成群,骡马壮,绿荫深处是瓦房,机器隆隆抽水忙,广播喇叭家家响,集体有存款,户户有余粮。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