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第1版()
专栏:

百里煤海焕青春
——记开滦煤矿工人挖掘潜力夺取煤炭高产的战斗
进入开滦煤矿,一行行书写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工业学大庆”等红色大字标语,吸引着人们。毛主席的这些伟大号召,在开滦正在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开滦老矿焕发出革命的青春。
开滦煤矿方圆百里。现在,这个老矿山一片热气腾腾。地面上,一座座提升煤炭的天轮,耸立高空,不住旋转;一列列满载煤炭的火车,穿梭来往。地底下,巷道蜿蜒几十里,工人们开动机器,战斗在层层煤海,有的到达了近千米的地层深处。今日的开滦,正在大破形而上学,大破庸人哲学,从“矿井定型论”、“潜力挖尽论”、“老矿无所作为论”等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开滦矿热火朝天的革命景象,是矿工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的一页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的篇章。
从“形而上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七十年代第一年初夏的一个中午,两辆汽车从北京开出来,奔驰在北京去唐山的公路上。汽车里坐着开滦煤矿的一些领导干部,其中有的是战争年代的老战士,有的是在井下挖过几十年煤的老矿工。他们在首都听了兄弟单位介绍抓革命、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急于赶回开滦。
开滦矿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使煤炭产量连年上升。一九六八、一九六九两年超产的煤炭,可供上百万人口的城市作一年的生活用煤;一九七○年头几个月超产的煤,又相当于前两年超产数量的总和,为此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但是,在节节胜利面前,领导班子里渐渐滋长了满足现状的思想。在北京参加这次会议以后,兄弟单位介绍的先进经验,使他们受到了震动,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们想到全国人民的需要,想到毛主席、党中央的期望,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子光荣而繁重,也受到很大的鞭策和鼓舞。他们在车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他们一面议论着自己的差距,一面在设想着一个挖掘老矿潜力的方案,谈论着如果实现这个方案,就等于新建多少个矿井,可以为国家节省多少亿元的投资。大家谈得兴致勃勃,后来干脆停下车,在路边开起小会来。
一个挖掘老矿潜力的设想形成了。回到矿上,他们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在革委会常委会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谈到,能向前跨越而不跨越,是个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勉强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也是个路线问题。常委们把实现新的宏伟计划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摆出来,仔细进行分析。有的同志担心:开滦是个老矿、大矿,生产基数大,每年上升百分之几,也要出一身汗,再跨大步可能吗?也有的同志有点盲目乐观,忽视了客观上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还有的同志把增产的希望寄托在国家建立新井上。对于这些看法,他们都提到路线的高度来分析。当大家谈到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时,争论非常激烈。
在会上,党组织和革委会的负责同志这样说:“我们是个大矿老矿,家底厚,潜力大,人手多,热气高。矿老,生产条件差,这是实在情形,不能忽视,但这正是我们共产党员革命的对象。困难多,更会激励我们战胜困难的斗争意志。我们要以挖掘老矿潜力的实际行动,向人们宣传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的巨大威力!”
经过讨论,大家信心百倍。但是,会议并没有立即作出结论,他们决定到群众中去,学习群众的革命精神,了解群众心里的底数,和群众一起作出结论。
在基层,矿工们尖锐的大字报和紧张的战斗,使大家受到了震动。赵各庄矿马永广采煤班在一张大字报上指出:“过去有成绩,受到称赞;今天是慢慢走,还是快步向前?”工人们说:矿山的潜力大得很,干部敢下海,我们就敢擒龙。只要用毛泽东思想领先,老矿就能作出新贡献!在唐家庄矿,他们看到了矿工们大战薄煤层,在一个所谓“最没有油水”的地方,使煤炭产量翻了一番。在范各庄矿,他们看到了一个采煤工作面用革命化带动机械化,使煤炭产量提高了三倍多。在唐山矿,由于高速度改造了风井,工人们把半年的任务在十九天内就完成了。……
就这样,在开滦煤矿,领导带动群众,群众促进领导。党组织和革委会经过周密调查和充分讨论,最后制订了一个挖掘老矿潜力、大幅度增产煤炭的规划,订出了实现这个规划的措施。当领导上把这个规划向群众一宣布,很快就变成了群众的行动,开滦矿沸腾了!
要做千米岩层的顶梁柱
挖掘老矿潜力的战斗打响了。广播喇叭里,一次又一次播送着那句最能表达矿工心愿的话:“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矿工们都憋足了劲,他们说:辽阔的煤海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战场,我们要做千米岩层的顶梁柱!
在井下干了三十多年的老工人宗振铎,快五十岁了,解放以后不管是雷雨交加,还是寒风怒吼,他下井采煤就象钟表一样准确。这个老矿工眼看着矿山今天这一派大好形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总是坐头一个罐笼下井,却很少赶上正点回家。他一到井下,就象战士听到冲锋号一样忘我地战斗。一次,下班的时刻到了,他还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架着水枪采煤,领导劝他不住,最后只好把水源给卡了,对他说:“你呀,真是个出煤没够!”他回答说:“国家人民需要,多出一点是一点。”从此,人们都叫他“出煤没够”。
的确,开滦的矿工们就是这样日夜想着革命的需要,他们总嫌为革命贡献还太少。赵各庄矿有个叫林守廉的老师傅,在旧社会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但是,一种强烈的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促使他决心设计一种新采煤方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为了这件事,他把家里做饭的铝锅剪了,把孩子们上学用的算盘拆了,好不容易做了个模型,兴冲冲地去找“总工程师”鉴定。当时那个“总工程师”围着模型转了两圈,无动于衷地说:“你这不是座小庙吗?”“好吧,就放在这里研究研究再说吧。”林守廉热烈地期待着,他等了两个月,才知道自己苦心设计的模型,早已被“总工程师”当废物给扔掉了。去年,开滦煤矿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展开以后,林守廉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决心再次动手设计一种新的模型。他在其他工人、技术人员、干部的帮助下,终于设计出了新的模型,试验成功了新采煤方法。新的方法不但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两倍多,而且能保证人身安全,节约大量木材。
掘进工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写下了一曲曲壮丽的颂歌。吕家坨矿有个掘进队,给自己提出了独头煤巷月进千米的战斗任务,比原来的进度增了两倍。吕家坨矿领导成员考虑到设备不够,地质条件也不好,和他们商量是不是先定八百米。工人们说:干革命就得迎着困难上。工作面掘不出来,就要影响大量出煤。月进千米非拿下不可!
战斗打响了,困难接踵而来。不几天就碰上了透水区。炮一响,顶上的水好象倾盆大雨,以每分钟一吨半的流量瓢泼而下,水夹着煤块打得人们抬不起头来。由于水的冲刷,刚掘出的煤巷又塌邦,又垮顶。但是,这些并没有把矿工们吓住,他们说:“淋水怕什么?干革命就不怕苦!”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冒水抢险。闯过了透水区,又碰上了岩石层。队长把大家找在一起,一字一句地朗读《愚公移山》,问大家:“条件变了,我们怎么办?”工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说:“地层变,我们的决心不能变!”有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就没有闯不过的“水帘洞”,没有穿不透的岩石层!月进千米大关终于被英雄的矿工们突破了,他们为夺取煤炭高产开辟了新的战场。
挖掘矿山潜力的群众运动,如熊熊烈火燃遍整个矿区。电厂工人大搞超出力发电,为矿山提供更多的动力。技术人员把办公室搬到现场,和工人一起劳动,共同设计,不断提高运输和提升能力。后勤战士日夜奔忙,为井下第一线服务。就连那些早已退休的老工人也呆不住了,不少人赶到矿上,为夺取煤炭高产贡献力量。正是成千上万的矿工这样辛勤地劳动,使沉睡地下的煤层翻滚成河,奔腾不息!
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革命热情要和科学态度相结合。在火热的生产建设高潮中,能不能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需要有无私的精神,需要有坚强的党性。
一天下午,在唐山矿的会议室里,干部们正在开会,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锣鼓声。原来是一群年青的开拓工人给革委会送来大字报,一个工人激动地质问革委会的干部:“我们多次建议采用新技术高速度拿下七号井,为啥至今迟迟不动?为啥在一边泼冷水?”原来工人们对于一位干部没有采纳他们的新建议表示不满,他们称这位干部是“消防队长”。
革委会副主任老朱是主管生产的领导干部,这件事与他有关,于是他站出来说:“你们这种革命热情很好!这‘消防队长’不是别人,是我!”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不久以前,开拓工人从外地学习了一项开巷道、打井眼的新技术,兄弟单位用这种新技术打井成功了,他们在本矿的巷道作试验,效果也很好,大伙都高兴地说:“这可找到了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不少人主张用这个办法打七号井。但是,这个意见给矿上提了好几次,却一直没有回音,大伙儿憋不住,就给送来了大字报。
七号井究竟应该怎样打,老朱正为此而焦急。据地质部门提供的地下资料说,这里岩石不好,淋头水大。因此,他耽心学来的新技术在这里可能不适用,准备再去找人商量商量。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工人们送来了大字报。
接到大字报以后,老朱就去找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征求意见,大部分人同意他的看法。第二天,他又找送大字报的工人和其他群众开会,谈了自己的想法。这时会场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老工人说:“地质情况不好,这个办法可使不得。大井比不得巷道,巷道坏了可以随时修,这个井坏了,下面巷道的采煤工作面就都出不了煤。采用这个方法,现在看来是省,到出了问题的时候可就费了!”经过辩论,最后大家统一了看法,同意了老朱的意见。
七号井开工以后,果然地质条件不好,岩石破碎,涌水量很大,证明那项新技术在这里不能使用。一些年青工人说:“还是老朱想得周到,否则要吃大亏。”
向自然界作斗争,就得摸透它的脾气,掌握它的规律。矿工们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他们认为,井下环境一处一个样,一天一个变,因此总是一丝不苟地观察井下条件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宗爱臣这个采煤队就是这样,他们能够在非常复杂的地质情况下,摸索出顶板变化的规律,找出控制顶板的办法。有一次,他们到一个新采煤工作面,一开始就发现顶板压力非常大,接连不断地发生垮顶事故。这个日产量上千吨的大采面,一次大垮顶,就得停产处理六、七天。为了控制顶板,宗爱臣在井上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下井和大家一起观察、分析顶板的情况。他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星期天不休息,白天开会,晚上还下井,反复调查研究。
一次,宗爱臣正在巷道里劳动,突然听到头顶上象打闷雷似的“轰隆”、“轰隆”直响,采面上煤尘滚滚,顶板上的岩石纷纷掉落下来,这时,他根据多年的经验判断,虽然形势很危险,但一时顶板还不会塌落下来,这正是一个观察顶板变化的好机会。于是,他冲了上去,借着矿灯的亮光,全神贯注地观察顶板的变化。就是这样,宗爱臣和他的伙伴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查,终于掌握了这个采面顶板来压的规律,找出一条管理顶板的新办法。大家以高度的自觉性,严格遵守新的管理办法,把凶如猛兽的顶板驯服了。近一年多来,这个二百多米长的大采煤工作面,一次垮顶事故也没有发生。
由于开滦煤矿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都十分注意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一年多来,这个煤矿生产飞速发展,恶性事故一次也没有发生。在火热的生产建设高潮中,井上井下,秩序井然。
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武装自己
严冬。接连几天大雪,把方圆五、六百米,沉睡了几十年的废铁堆、废料堆盖得严严实实。成群结队的老工人踏雪来到这里,寻找各种可以修复的物料。
这是林西矿“立新科”的老工人在修旧利废。这批身体已不适应井下操作的老工人,自动要求在井上用自己的双手,为挖掘矿山潜力作出贡献。
这个大废料堆,在老工人眼里成了一座宝山,他们一面学习毛主席的“老三篇”,一面回忆对比。老工人吴继才感慨地说:“在旧社会,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把可用之物当废料扔掉,也把年老体弱的工人象废料一样推出不管,许多人抱着讨饭的瓢冻死、饿死。毛主席、共产党最关心咱们工人,最看重咱们工人,我们要拿出老愚公的干劲,向废铁堆要宝,向废铁堆进军!”经过学习,老工人们个个精神抖擞,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整天围着废料堆转。经过艰苦的劳动,他们利用这些废料,造出了一台又一台“土机器”。到现在,一共造出了八十多台机器,可以加工六百多种矿上用的器材和工具。其中有他们制造的六十吨压力的剪冲机,一寸厚的钢板放到这台机器的刀口上,“卡吧”一声就断为两截。人们都称赞老工人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在,林西矿“立新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已在开滦矿区开花结果,广大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和职工家属,都在为实现“自己武装自己”而努力。今日的开滦,已经有了自己的小高炉和小炼钢炉。过去靠外地加工的工具、配件,现在大部分已经能够自己生产。有些用镐锹采煤几十年的老工人,如今用本矿制造的采煤机器采煤了。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开滦煤矿的面貌大变了。今年,广大煤矿工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们身在井下八百米,心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全局,一心为革命采煤,使煤炭生产今年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月到八月的原煤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以上,超过了历史上同期最高水平。全矿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不以此为满足,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
开滦煤矿革委会报道组
新华社记者


第1版()
专栏:

周恩来总理致电西亚德主席热烈祝贺索马里革命两周年
新华社二十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十月二十日打电报给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热烈祝贺索马里革命两周年。电报全文如下:摩加迪沙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少将阁下:
在索马里革命两周年的时候,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阁下,向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政府和索马里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索马里政府和人民在阁下领导下,不断挫败帝国主义的干涉和颠覆阴谋,在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事业中,不断取得胜利。索马里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义立场,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为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索马里政府和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表示钦佩,并且衷心祝愿你们取得新的胜利。
中索两国人民在长期反帝、反殖共同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我相信,在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和索马里人民的友谊和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日于北京


第1版()
专栏:

基辛格博士到京
新华社二十日讯 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作具体安排的基辛格博士一行十四人今天中午乘专机到达北京。
到机场迎接的有叶剑英、姬鹏飞、于桑、熊向晖、韩叙、马仁辉、王笑一、钱大镛等。
章文晋、王海容、唐闻生等专程前往上海迎接并陪同到达北京。
基辛格博士一行今天上午路过上海时,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冯国柱前往机场迎接。


第1版()
专栏:

周恩来、叶剑英、姬鹏飞同基辛格博士会谈
新华社二十日讯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今天下午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举行会谈。
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于桑、熊向晖、章文晋、王海容、韩叙、钱大镛、冀朝铸、唐闻生、章含之、过家鼎、廉正保。
美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詹·休斯准将、德·查平、艾·詹金斯、约·霍尔德里奇、温·洛德、乔·豪海军中校、黛·马修斯小姐、朱·皮诺小姐。
会谈以后,周恩来、叶剑英、姬鹏飞举行宴会招待基辛格博士一行。


第1版()
专栏:

应我国国防部邀请前来进行友好访问
马里军事代表团到京受到热烈欢迎
新华社二十日讯 由马里全国解放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内政和安全部长基西马·杜卡拉上尉率领的马里共和国军事代表团,应我国国防部邀请前来进行友好访问,今天乘专机到达北京,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首都民兵一千多人的热烈欢迎。
马里军事代表团团员有:国家宪兵司令阿卜杜拉耶·迪亚洛少校、军需军官阿利乌·特拉奥雷上尉、通信军官奥斯曼·达奥中尉。
前往机场欢迎马里贵宾的有:国防部副部长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邝任农、张达志、滕海清、田维新、封永顺、潘焱、李家益、胡奇才、龙振彪、李刚、柴成文、苑化冰、陈慕华、刘复之、王磊、丁西林、何英等。
今天首都机场上空飘扬着中、马两国国旗。欢迎的人们举着红旗和“坚决支持马里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等巨幅标语。杜卡拉部长等马里贵宾走下飞机后,由粟裕副部长、彭绍辉副总参谋长等陪同,同欢迎群众见面。这时,人们敲锣打鼓,高呼欢迎口号。马里贵宾向欢迎群众热情招手致意。
专程前往上海迎接代表团的马里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迪亚拉,我国国防部外事局副局长赵春正,陪同代表团到达北京。
马里驻中国大使馆秘书西塞前往机场迎接。
前往机场迎接的还有,几内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卡巴,毛里塔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法尔,和各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
马里军事代表团是十九日到达上海的。代表团抵离上海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部队负责人前往机场迎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