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邵东盛开大寨花
——湖南邵东县大力推广本地学大寨典型经验
湖南省邵东县野鸡坪大队,是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之一。两年多来,中共邵东县委在全县推广野鸡坪大队的经验,使全县近半数的生产大队成了先进队。
野鸡坪大队处在一座乱石山上,可耕地只有一百三十来亩,大部夹杂在石头堆里,分成一千一百多块,最好年成一亩地也打不到三百斤谷。过去,口粮几乎有一半靠国家统销。
一九六四年,这个大队连续第四年遭灾,阶级敌人乘机煽动人们迁离野鸡坪。有些社员思想动摇了。但以大队党支部书记周南生为代表的一部分干部和贫下中农,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在困难面前他们挺身而出,同阶级敌人和各种错误思想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给野鸡坪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他们决心“搬山”不“搬家”。
七年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向千年的石山宣战,战胜了种种困难,先后开出了三十九亩新水田,修建了一口容水量达二万立方米的大山塘,开成了四百多米长的石渠,使全部水田得以自流灌溉。去年水稻亩产达到一千零二十六斤,今年双季早稻一季亩产就达八百五十斤。不仅做到了粮食自给,还向国家交售了余粮,队里也有了储备。
一九六九年,这个大队被树为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提高干部继续革命的觉悟
野鸡坪这个典型树立起来了,怎样才能把典型的经验在面上推广开呢?邵东县委两年来狠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干部继续革命的觉悟;一是推广典型的第一位的经验。
毛主席教导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邵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碰到很多方面的阻力。有阶级敌人的破坏,有资本主义思想的干扰,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在于干部队伍中继续革命的觉悟不高。两年来,邵东县委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武装广大干部的头脑,帮助干部认真改造世界观,提高继续革命觉悟,站到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前面。
有的社、队干部胸无大志,无所作为,只求守旧摊,不求创新业。野鸡坪大队所在的斫?公社,有些领导成员认为这里条件不好,石多田少,“思迁”不“思变”。后来,他们参加了县委举办的后进社队学习班,又三次到野鸡坪大队,请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给他们介绍在两条路线斗争中深入学大寨的动人事迹。比思想,查斗志,找差距,大家振奋了革命精神,对斫?进行了重新认识,制订了改天换地的规划。公社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带动了大队干部的思想革命化。全社上下一条心,使学大寨和学野鸡坪的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短短的两年,新修和整修了中、小型水利工程五百多处,在石山上开出了七百多亩良田,农业生产连续获得大丰收。现在,全公社二十六个大队,已有十八个大队成了学野鸡坪的先进单位。
有的社队干部骄傲自满,不知天外有天。自以为产量高,贡献大,差不多,过得去,满足于既得的成绩,对先进典型不服气,说什么“野鸡坪是朵花,自己也不差”。县委把这些前段革命、生产搞得比较好的大队、生产队干部,也集中到野鸡坪举办学习班,以大寨、野鸡坪领导班子为镜子,找差距,大摆“骄”字的危害,大挖“骄”字的根源,促进了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推动了学大寨和赶野鸡坪运动的发展。
黄陂桥公社红星大队,文化大革命前粮食亩产量就跨了《纲要》,文化大革命以来又年年超千斤。部分干部产生了“增产到顶”的思想。一九六九年县里号召学野鸡坪,他们认为自己大队产量比野鸡坪高,贡献比野鸡坪多,没有什么可学的。在县委举办的先进队学习班上,支部书记匡益宏想,野鸡坪大队党支部以大寨大队党支部为榜样,继续革命不停步,在石山岭上获得了粮食亩产跨千斤的崭新纪录。自己呢,取得成绩就自满,不求上进,只求保产,年年在一千二、三百斤上下打秋千。不是“增产到顶”,而是干部缺乏继续革命的思想。回去以后,他在群众会上带头检查自己的骄傲自满情绪,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并带领干部群众上野鸡坪参观学习。大家提高了觉悟,干劲一鼓再鼓,苦干实干巧干,去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粮食亩产猛增到一千五百零二斤,棉花、生猪也有很大发展。
邵东县委在狠抓对全县干部进行路线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对后进队基层领导班子的整顿。全县抽调了八百多名干部,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一百九十一个后进大队,把学大寨和赶野鸡坪的群众运动同“一打三反”、整党建党结合起来,加强这些队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通过斗、批、改运动,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大量涌现。
推广典型的
第一位的经验
学大寨和学野鸡坪的群众运动开展起来以后,许多社队有明显效果,但有些队的变化却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县委解剖了两个大队学大寨、赶野鸡坪的全过程,得到了启发。
佘田桥公社洪田大队远学大寨近学野鸡坪,始终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用人的思想革命化带动生产大发展。一九六八年冬,这个大队党支部提出要把一块二十多亩宽的荒沙滩改成良田。阶级敌人破坏,党支部发动群众,狠斗了阶级敌人,提高了大家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他们怀揣“老三篇”,在沙滩上搭起了草篷,苦干一个冬春,把整个沙滩翻了个身,当年亩产八百零七斤。最近几年来,他们继续以思想建设带动农田建设,改造了四片沙滩,修建了三十多亩水田,改造了七个山头,新开了八十多亩梯土。粮食产量年年跨《纲要》,对国家作出了新贡献。
这个公社的三合大队,与洪田大队同是一条垄,只隔一条河。他们曾一起上野鸡坪参观、学习,可是,由于这个大队只学了如何开田,没学到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个根本,越学人的思想问题越多,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生产抓不上去。这个队也有一块大沙洲,党支部一再动员改田,有人觉得太苦太难,不愿去,最后只改了几块土就算了事。
县委从这两个大队的对比中认识到,在推广典型中,引导群众学第一位经验,抓根本,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还是只学表面,就生产抓生产,这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
为了使学大寨和学野鸡坪的群众运动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县革委会组织全县人民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伟大教导,总结推广了洪田大队学大寨、学野鸡坪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向野鸡坪学什么”的大讨论,使大家进一步弄清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懂得野鸡坪在千年石山上造良田,粮食连年增产,都是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改造人的结果。这个县的贫下中农也非常生动地总结了这个经验,他们说:“学在表面上,一切是老样;学在根本上,一切都变样。”
在农业学大寨和学野鸡坪的群众运动推动下,邵东这个人多田少,产量低,长期吃统销粮的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很多地方怕花工多,不愿种双季稻,现在百分之八十的水田实现了双季化;过去有些地方国家贷款修水利都不愿修,现在自筹资金,自己动手修水利。前年冬天以来,全县凿石移山,新开出一万九千多亩田,一万五千多亩土,兴修和扩建大小水利工程四万二千多处。去年,全县虽然连续遭受了六次洪水和寒潮等严重自然灾害的袭击,仍然夺得了粮食平均亩产七百八十斤的好年成,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两年来,他们已经不吃国家统销粮,去年还向国家贡献了三千多万斤粮食。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大寨路上一对红
在山东省昌邑县,人们广泛传颂着王家庄大队和尹家庄大队,在学大寨中开展比学赶帮活动的事迹。
尹家庄大队发扬大寨精神,战天斗地,改洼治碱,打了十一眼机井,全大队实现了水利化,粮食产量越来越高,连续几年被评为四好单位。邻近的王家庄大队却是个出了名的后进队。去年,这个大队党支部建立后,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大讨论:“咱与尹家庄屋连屋,地连边,他们改变了面貌,而王家庄的后进帽子为什么却长期摘不掉?”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到尹家庄取经,对照尹家庄认真找差距。回来后,他们首先狠抓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同时,引导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去冬打机井六眼,全部土地整成稳产高产田,一跃成为全县的先进大队之一,走到了尹家庄大队的前头。
“王家庄上去了,咱们怎么办?”尹家庄大队的干部和群众这样议论着。议论的结果是:前进路上不掉队,虚心向王家庄学习!尹家庄党支部书记李积忠领着干部来到王家庄参观取经。他们受到深刻的启示:王家庄的成绩是斗出来的。为什么自己在农业学大寨中的步子越来越小?重要原因,就是消极地保先进。原因找到后,李积忠就象王家庄党支部那样,狠抓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建设,提高了干部继续革命的觉悟,带领群众在学大寨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今年,这两个大队的小麦产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学大寨的道路上,他们两个大队互学互帮,共同前进。春上,王家庄的贫下中农听说尹家庄大队的春苗急需速效肥,就马上把七百斤氨水给了尹家庄。插秧的时候,尹家庄的贫下中农看到王家庄大队的秧苗不够,主动拔了秧苗,送上门去。两个大队就是这样互学互帮,共同前进,成为人人称赞的大寨路上一对红。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西和县一年巨变
甘肃省西和县地处陇南山区,农业生产一直比较落后,年年吃国家返销粮。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这个县奋战一年,一举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甘肃省的先进县之一。去年,全县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超额完成了国家公购粮任务,并储备粮食一千四百万斤。
党的“九大”之后,西和县革委会决心打个农业翻身仗,但从何着手?思想不明确。这一年,西和县遭到严重旱灾,造成粮食减产。面对这样一个局势,县革委会领导班子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党和毛主席让我们领导西和二十三万人民把西和建设好,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带着这个问题,他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教导,检查了自己前一段的工作,认识到,主要不是自然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思想有问题。有些人认为西和县是个“老大难”,粮食生产难过关;有些从外地调来的干部,认为西和县是“出门山连山,灾荒年连年”,想换个舒服地方。要改变西和,必须首先从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和世界观改起。
一九七○年初,县革委会召开了扩大会议,进行开门整风,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会上,贫下中农代表说:“我们生产粮食的人,年年伸手向国家要粮食,我们心里有愧!只要县里领导同志当好学大寨的引路人,贫下中农就一定跟着上。”贫下中农的话,使县革委会负责同志深受教育。有个县革委会成员,原来嫌西和条件艰苦,曾想换个地方工作,经过斗私批修,他坚决表示:“为了改变西和县的贫困面貌,我决心在西和县干一辈子。”
县革委会领导成员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脚踏实地干一场。
如何把愿望变成现实?县革委会首先在作风上来了一个转变。他们除留一人主持机关工作外,其他同志全部走出机关门,深入到群众中去。一年多来,他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跑遍了全县十六个公社的二百二十八个大队。县革委会主任到薤韭山了解情况,步行九十里,半路上前后不接人家,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贫下中农十分感动。
长期以来,在西和流传着“地区阴湿”、“立土不宜灌溉”等论调。县革委会领导成员走访了全县几十个大队后,又翻阅了全部气象资料,发现从一九○○年以来这七十年中,就发生了十九次大旱,平均每三年多就有一次,而小旱则是年年都有,并不一直是阴湿。“立土”是不是不宜灌溉?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又总结了芦河公社芦河大队的经验,打破了这种论调。这个大队也是立土,一九六八年灌了水的二百六十多亩玉米,平均亩产六百多斤,比旱地玉米产量高两倍以上。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还深入到城关公社上寨大队和贫下中农一起,突击修了一条六华里长的水渠,对五百六十亩玉米进行了灌溉,使受旱的禾苗很快由黄转绿,秋收亩产平均五百零五斤,比没有灌水的高一倍多。事实证明,立土不但能够灌溉,而且灌了水能够高产。
县革委会领导成员从这里认识到:“地区阴湿”、“立土不宜灌溉”的论调,实质上是靠天吃饭的懒汉懦夫世界观的反映。为了破除前进中的思想障碍,县革委会领导成员经常开门整风,斗私批修,并向群众大力宣传为革命种田的思想,使学大寨群众运动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为了打好农业翻身仗,西和县革委会领导班子认真抓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推动了全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长道公社光明大队地陡不存水,土薄石头多,多年来粮食单产不过百十斤。近年来他们狠抓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采取长年基建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修水平梯田一千多亩,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成为山区建设的典型。大桥公社大桥大队过去水利条件很差,去年他们提出了“滴水必争,点水必用”的口号,仅半年时间,就修渠道十二条,大部川地能灌溉。县革委会总结和推广了这两个大队的经验,在全县掀起了大修水平梯田、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经过一年奋战,全县新修水平梯田三万八千亩,兴修大小渠道三百多条,使水浇地面积由原来的一万一千亩,扩大到三万七千亩。
一九七○年以来,县革委会先后发现、培养和推广了六个不同类型学大寨的先进典型经验,使各项工作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思想短评

关键在于县的领导赵丰年
如何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把大寨经验由点到面地推开,以比较快的速度改变全县面貌,这是当前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设大寨式的县,县委是关键。要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普及大寨经验,首先必须加强县委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领导,也就是加强毛泽东思想的领导,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来领导。这就要认真搞好县委领导班子的思想革命化,提高路线觉悟,树立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
从几年来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展得好与差,正是那里领导班子成员路线斗争觉悟高低的反映。为什么有些地方学大寨只学表面抓不到根本?为什么有些地方大寨经验能推开,而有些地方就推不开?这都和当地县委领导班子的路线觉悟以及思想、作风有直接关系。农业学大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始终贯串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它在人的头脑里,特别是在县委领导班子内部就不能不有所反映。
在一个县里,领导成员是不是把学大寨当作农村工作的方向、道路问题来抓?是狠抓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这个根本,还是单纯追求产量数字指标?是有一股很大的革命干劲和强烈改变当地面貌的革命热情,还是因循保守、疲疲沓沓?是扎扎实实地学,还是为了追求个人荣誉带着私心杂念来学?……这里不是充满着两条路线、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吗?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县委领导成员的路线斗争觉悟,农业学大寨运动才能不断深入。
当前,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深入发展,形势喜人,形势逼人!“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邵东县和西和县,都是由于狠抓领导班子的革命化,积极推广本地学大寨典型的经验,抓住根本,以点带面,把冲天干劲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结果在一两年之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去年《人民日报》《农业学大寨》社论指出:“昔阳成为大寨式的县,向各县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不少地方一年来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只要实现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认真推广昔阳和本地学大寨的经验,昔阳在三年内办到的事,其他县也有可能甚至在较快的时间内办到。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些向大寨式县迈进的县成批出现,我们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