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生产到顶,还是潜力很大?
  陕西省勉县高潮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解放以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公社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六三年,有些队的产量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有些人便认为:庄稼长得够好了,产量提得够高了,平田大坝,潜力不大,要想再创高产,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
是满足现状,还是继续前进?是“生产到顶”还是潜力很大?这是当时摆在我们公社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怎么办?毛主席说:“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我们组织广大干部、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这个伟大教导,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息,生产的发展也永远不会到顶,高产是比较而说的。如果不继续前进,其他公社产量超过我们,高产会转化为低产;敢想敢干,奋发图强,高产可以变成更高产。毛主席的光辉教导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调动了广大干部、社员的积极性。
我们公社的土地在河坝旧道上,人称“十田九沙”,不少地是“响沙漏筛地”。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田,也因为地势低洼,浸水不干,一年只能收一季水稻;如遇霖雨,水稻被淹,一季也收不到。这些田都是我们夺取大面积高产的“拉腿田”,但是,如果把它改造过来,我们公社的农业生产就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于是,我们下决心向改土、排涝进军。
事物是在矛盾斗争中前进的。改土、排涝的计划确定以后,多数队积极性很高,但也有少数队迟迟不动。原因是,有些人认为改土要耽误一季收成,排涝挖沟要占去一部分耕地,没有充分认识改土、排涝对增产的作用,只想保住眼前利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的教导,开展了如何正确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讨论,使大家明确了要有所失才有所得,改土、排涝要占去一部分土地,花一些劳动力,但可以带来农业大增产。从而增强了改土、排涝的信心。
思想问题解决了,一个改土、排涝的群众运动在全公社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有的队主动调整土地,满足开沟排涝的需要;有的队主动放弃一季收入,把田土让给兄弟队,便于取土改土。经过连年奋战,互相帮助,群策群力,全公社采取铲高田垫低田、沙中渗泥、泥中渗沙等办法,改良土壤一千一百多亩,改沙地为水田一千二百多亩;修建排涝沟十三条,长达十余华里,使二千一百多亩常年浸渍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这样,“拉腿田”变成了高产田,亩产由原来的三、四百斤上升到六、七百斤,全公社的生产得到大发展。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当改土、排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粮食产量有了一个很大飞跃时,有一些人又产生了新的“生产到顶”的思想。他们说:“现在是潜力挖尽,生产到顶;若要再夺高产,那就是油饼回炸——没有多少油水了。”
到底是油水不大还是油水很大?已经取得的成绩是顶点还是新的起点?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和干部、社员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根据毛主席关于“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伟大教导,发动群众找新的差距,开展还有没有潜力可挖、能不能继续前进的讨论。同时,组织干部、社员到先进单位参观。经过参观学习,打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找出了差距。他们说:“原来只知墙内杨柳绿,不知墙外桃花红。”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在全面落实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还有许多潜力可挖。
于是,我们采取抓点带面,以面促点,对比提高的方法,社抓重点队,队抓实验田,大搞科学种田,把全面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作为大幅度增产的主攻方向。从一九六四年以来,共有二百多人参加科学实验,干部、青年、妇女、民兵都有自己的实验田,各个实验田又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我们遵照毛主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大面积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实验田去试验,把实验田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大面积生产中去,使生产不断得到提高。
引进稻谷良种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早在一九五九年,我们就引进了“桂花球”,经过多年试验,逐步推广,到一九六三年全面推广,达到了每亩稳产八百斤,比当地品种高出了百分之三十。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又于一九六五年引进了“二矮”,头一年试插就达到了亩产千斤。但是,和引进“桂花球”的情况一样,开始群众还有顾虑,说“早禾田能增产,中禾田不一定增产”。为了证明良种增产的稳定性,一九六六年我们试插了三十亩中禾田,经过精心培养,结果亩产同样达到了千斤。接着,我们在全公社作了大面积推广,使粮食产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多年来,我们公社广大干部、社员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导农业生产,大破“生产到顶论”,使我们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的进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公社尽管人多地少,每人平均只有九分耕地,一九六八年又根据国家需要,将四分之一的耕地改为蔬菜和药材基地,但我们每年卖给国家粮食,都超过计划十万斤以上。在不断提高社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七年来还集体储粮九十六万余斤。过去,我们这里是“三天不雨是小旱,五天不雨是大旱,若遇霖雨涨洪水,河边庄稼连根搬”;现在是“田水盈盈,林禾并茂”。广大干部、社员兴奋地说:“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用它武装人的头脑人变样,用它战天斗地地换装。”


第3版()
专栏:

  世界观改造要自觉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 陈道清
去年,我从工厂应征入伍,分配在修理所当修理工。我想,部队是个革命大熔炉,燃料最足,温度最高,呆上两年,我这块矿石炼不成真金也要变成纯钢。干了一段时间,同志们却说我思想上“毛病”比较多。当时,我认为在修理所跟在工厂的环境条件差不多,不如到连队锻炼思想提高得快。
不久,因工作需要,被调到三连当电话兵。我想,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思想也该提高得快了吧。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却又产生了嫌连队生活太紧张、工作太艰苦的想法。特别是看到不少和自己一起入伍的同志先后入了党,就埋怨领导不关心我,同志们不帮助我。这时,指导员和一些党员同志多次找我谈心,和我一起学习“老三篇”,斗私批修。开始心里还挺高兴,觉得这下子我的世界观不变也得变了。可是时间过去了半年,我几乎还是老样子。
是条件不好吗?三连是四好单位,政治空气浓厚。是别人帮助少吗?领导和同志们找我谈心整整八十次了。进步慢的根子到底在那里?带着这个问题,我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矛盾论》。毛主席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主席的教导打开了我的心窍:环境、别人的帮助,都是外因,自觉的主观努力才是思想进步的内因。好的环境和别人的帮助,只有通过自觉的主观努力才能起作用。学习毛泽东思想靠自觉,批判头脑里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靠自觉。离开了“自觉”二字,周围的环境、条件再好,别人的帮助再多,也不能实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八十次谈心对我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我没有自觉地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效果也就不会好。
根子找到了,方向明确了。我带着自己怕苦怕累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去找副连长谈心。副连长是全连有名的“硬骨头”。生产中,他肩上长了个大疖子,仍然抢着抬大筐。扁担压在他肩上,脓血直流,衣服和烂肉粘在一起,但他一声不吭,坚持干到底。谈心中,副连长向我介绍了他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一个心眼为革命的体会。
通过这次谈心,我决心学习副连长“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从此,我一方面虚心接受同志们的教育、帮助,一方面以副连长为榜样,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在斗争实践中刻苦改造世界观。那里最艰苦,就到那里去;那里最危险,就往那里冲。有一次,连里搞战备训练,我主动请求了一项路程最远、地形最复杂的架线任务,扛着八十多斤重的电话线翻山越岭,跨沟过河。为了提前完成任务,我两顿饭也没顾得吃。虽然累得头昏眼花,但我想到这正是自觉改造世界观的好时机,仍然坚持架线。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连续作战,终于架通了线路,保障了通讯联络。
我克服了以前那种单纯依靠好环境和别人帮助的思想,自觉地改造世界观,思想进步较快,被连里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回顾我思想改造走过的曲折道路,我深深体会到,毛主席的“老三篇”和光辉哲学著作,是我们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后,我决心更好地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认识改造世界观的规律性,掌握斗私批修的主动权,把自己锻炼成无产阶级先进分子。


第3版()
专栏:

  思想革命 设备更新
  抚顺石油一厂东原油车间 工人学哲学小组
三部一号炉是一台出油少的低产炉。谁也不愿开它,一年用不了几天,老在那里睡大觉。
我们在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的伟大教导后,认识到:对一号炉的绝对否定态度,不符合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的。三部一号炉常年睡大觉,是因为人的思想固定化了,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它造成的。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人给它创造一定的条件,它肯定会转化的。于是我们就钻进炉子里边,把全炉每一个部件,都来一个认真的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它出油少的病根。原来是它的阵伞扁了,部位也不正,铁锹排灰量不一样,混合室也堵了。于是我们对症治疗,终于把这台出油少的低产炉改造好了,使它一跃成为全车间的高产炉,一年可为国家多增产原油一千多吨。
从三部一号炉由低产到高产的变化,生动地告诉我们:只要掌握生产设备的人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法,破除形而上学,思想不断革命,那么就能使设备不断更新,就能够变落后的设备为先进的设备。这件事也大大提高了我们革命工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我们决心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在生产斗争中,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法,创造出更大的成绩,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第3版()
专栏:

  一匹马与一百匹马
  解放军某部运输连党支部
最近,我们连一匹大黄马因患“沙结”病死了。党支部以“出了事故怎么办”为题,用毛主席的光辉的哲学思想,引导全连指战员展开了讨论,进行调查研究,找到了死马的原因,总结出医治“沙结”病马的经验,挽救了一百匹患“沙结”病的战马。大家深有体会地说:“死了一匹,救活一百匹,坏事变好事,毛主席哲学思想最灵。”
坏的东西引出好结果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我们连队从建连以来,安全行车一百零八万公里,从未出过事故,是全团的一面红旗。死马的前一天,指导员刚从外单位介绍经验回来。大黄马突然死了,压得大家抬不起头来,有的说:“扛了八年的红旗,这下倒了。”党支部认为,这反映了我们有的同志还没认识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真理,因而一遇挫折就产生了泄气情绪,没有想到积极地去促使坏事转化为好事。于是,党支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的教导。指导员说:“我们死了一匹大黄马,减少部队的一分战斗力,这是个损失;但是如果找出死马的原因,使我们今后不再死马,兄弟单位不再死马,这从全局来看,坏事将会变成好事。”大家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放下了包袱,坚决表示:我们八年没出事故,过得硬;今年出了事故,还要过得硬!气可鼓,不可泄,一定要找出死马的原因,把我们的教训变成兄弟单位的经验。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大黄马到底怎么死的?我们不清楚。于是对大黄马进行了解剖,发现在马的十二指肠膨大部和肠管里淤积了二十八斤沙子,群众一看,说这是“沙结”。但是,什么叫“沙结”?为什么会得“沙结”?我们不懂,兽医也没听说过。我们冥思苦索,想不出什么道理。翻了许多兽医教科书,找不到关于“沙结”的论述。毛主席教导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毛主席又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深入到群众中去,先后调查了驻地四个生产队的五十多户贫下中农、老饲养员、地方兽医。一位放了四十多年马的老马倌告诉我们:“沙结”是一种地方病,就是马吃沙子太多,淤结在十二指肠膨大部,致使肠梗阻塞。得了“沙结”不要紧,治疗得好,有多少,活多少;治疗不好,有多少,死多少。我们问他怎么治法,他说:“这很简单,不打针不吃药,给马灌上一些獾子油或猪油,两小时之内,沙子就全部排出,马就好了。”我们又进一步向老马倌请教,马为什么要吃沙子呢?他告诉我们主要是喂盐太少。我们原驻地盐分多,水是咸的,一匹马每天喂四钱五分盐就够量了;新驻地水是淡的,盐分少,喂四钱五马就口淡。这儿是碱土,有咸味,因此马就要啃碱土,大量的沙子就吃进去了。毛主席说:“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贫下中农、老饲养员、地方兽医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的分析,使我们感到毛主席的教导分外亲切,无比英明,无比正确。
局部的教训变为普遍的经验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就在大黄马死后的第六天,我们连的一匹小马驹又病了,病情和大黄马一样。我们对小马驹进行了灌油排泄试验,灌了一斤油,拉出了八斤沙子,小马驹立刻就好了。就在这时,我们连其它三十七匹马也相继发生这种症状,经过灌油排泄,多的拉出二十多斤沙子,最少的拉出五斤一两,马的疾病迅速治好了。我们把这种方法向上级党委和军马部门作了汇报,使一百多匹患“沙结”病的战马,得到了及时治疗。按照当地贫下中农多年的饲养经验,我们把马的食盐定量由每天四钱五增加到一两,马就不再吃沙子了,防止了军马再得“沙结”病。
兄弟连队反映:“运输连八年没出事故,对我们教育很大;今年虽然出了死马事故,但他们认真按照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办事,善于总结经验,他们死了一匹马,救活了百匹马,对我们教育更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