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海上铜墙铁壁
——记海军某部护卫艇大队和南海渔业公社榆港大队团结战斗、保卫海防的事迹
在伟大统帅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指引下,祖国南海前哨出现了一对军民团结战斗、保卫海防的“一对红”,这就是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护卫艇大队和南海渔业公社榆港大队。他们几年如一日,高举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旗帜,清晨,战艇和渔船迎着朝阳并肩驶向海洋,傍晚披着彩霞双双凯旋归港。在万盏灯火的渔场上,渔民捕鱼,战艇巡航;在炮火连天的战斗中,战艇歼敌,渔民配合。军民共同在辽阔的海防前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旗帜下
榆港大队座落在一个群山环抱的港湾里。护卫艇大队从同他们结成军民联防“一对红”的那天起,就把共同搞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加强革命化建设作为根本。护卫艇大队的指战员,不论是护渔护航、巡逻警戒,还是抛锚待机、抢险救生,都把向渔民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作为最大的爱民,做到“舰行千百里,宣传永不停”。他们还采取“组织不散,人员轮换”的办法,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深入到榆港大队的渔家和渔船,向渔民群众介绍部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经验,帮助他们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坚持“天天读”,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经常召开讲用会,使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普照海港渔村。渔民们热情地称赞他们“既是忠于毛主席的海上巡逻兵,又是万里海疆的红色宣传队”。
一天,护卫艇大队在锚地听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以后,指战员们马上想起正在海上作业的榆港大队的渔民兄弟,便派出两艘战艇,深夜启航向渔场疾驶。海上风大浪高,航行十分困难。指战员们背诵着毛主席关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冲激流,越暗礁,劈风斩浪,把这一特大喜讯迅速传遍了整个渔场。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鼓舞了广大渔民,大家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夺得了七十年代渔业生产“开门红”。
广大渔民也把关心部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加强革命化建设,作为最大的拥军。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是青年的一门主课”的教导,经常派苦大仇深的老渔民到部队讲家史、村史,请指战员来家里、船上吃忆苦饭,用劳动人民的翻身史激励子弟兵,握紧手中枪,为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无产阶级专政放好哨,巡好航。
有一天,榆港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营副教导员陈联志,听说护卫艇大队正在组织指战员学习古田会议决议和一九六○年军委扩大会议决议,便主动来到部队,向战士们介绍老渔民苏胜辉五兄弟,在抗日战争中用土鱼炮炸沉日寇巡逻艇的故事,使战士们进一步理解了打仗主要靠人,靠勇敢的道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家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加强自身思想革命化的自觉性。
护卫艇大队指战员和榆港大队的渔民,就这样紧密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旗帜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建设革命化的坚强战斗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护卫艇大队的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一年比一年多,榆港大队也成了广东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典型。军民们深有体会地说:“毛泽东思想普照万里海疆,海上铜墙铁壁无比坚强,侵略者胆敢来侵犯,定把它全部消灭光!”
战斗在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航道上
无论是在对不拿枪的敌人的尖锐斗争中,还是在海上消灭拿枪的敌人的激烈战斗中,护卫艇大队和榆港大队这一对亲密战友,都并肩战斗,主动配合。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护卫艇大队的指战员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解放军应该支持左派广大群众”的伟大教导,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榆港大队革命渔民一边,日日夜夜同他们并肩战斗,英勇地捍卫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巩固了渔村的社会主义阵地。
在保卫祖国海防的战斗中,护卫艇大队的指战员和榆港大队的渔民群众,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一天,海上出现了敌情。护卫艇大队接受了敌前侦察任务。渔民们得到消息后立即驾来帆船,配合战艇勇敢而又巧妙地胜利完成了侦察任务。
又有一天,雾海茫茫,渔帆点点,护卫艇大队两艘战艇正在海面担任护渔任务,忽然发现一艘敌艇贼头贼脑地闯进我渔场。这时,指战员们的心里激起了万丈怒火,立即驾驶着战艇向敌艇冲去。狡猾的敌人见势不妙,掉转屁股就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正在海上捕鱼的渔民,看到这个情形,马上主动配合。他们迅速地在海上对敌艇组成了一个严严实实的包围圈,配合战艇一举歼灭了敌人,胜利地保卫了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神圣海疆的安全。
军队保护人民,人民拥护军队
毛主席教导说:“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林副主席指出:“我们要发扬‘拥政爱民’、‘拥军爱民’的光荣传统,加强军民团结,加强民兵建设,加强国防建设,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三年来,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反革命分子企图破坏我们这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没有能够得逞,就是因为人民拥护了军队,军队保护了人民的缘故。”
护卫艇大队的指战员,为保护人民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今年四月,榆港大队有二十多条渔船因缺淡水不能出海,眼看渔汛就要过去。在这个节骨眼上,指战员们节约了六十多吨淡水送到榆港大队。船队得到充足的淡水后,立即扬帆出海,追捕鱼群,一下就打了两千多担鱼。
还有一天,海上狂风大作,浪涛汹涌,榆港大队有一条帆船,在返航途中,船舵意外地被风浪打坏,操纵失灵,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护卫艇大队六三二艇象一只脱弦的利箭,劈涛斩浪,及时赶到了出事地点。当战艇刚要靠上帆船时,突然,“砰”的一声巨响,一个巨浪在艇与船中间炸开,腾起高高的浪花,把艇与船冲开老远。这时,指战员的心里都十分明白,在这样巨大的风浪中,战艇不仅不可能靠上帆船,而且有把帆船撞翻的可能。现在,只有撇绳带缆,把帆船拖回港去。可是,在艇身上下猛烈颠簸、左右急剧摇晃的情况下,人要站到空荡荡的甲板上撇绳,需要冒风险。在这紧急关头,共青团员、枪炮兵李孟常,挺身而出,站到艇尾,排险救船。同志们看他站在那里实在危险,劝他另想别的办法。他说:“个人安危轻如鸿毛,人民生命重于泰山。为了抢救阶级兄弟,就是牺牲也心甘!”他一直坚持到撇上缆绳,把遇险帆船安全拖回港湾。得救的渔民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榆港大队的渔民也把护卫艇大队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他们都和部队同命运,共呼吸。有一次,护卫艇大队有四条战艇在海上待机,由于持续的时间长,带去的副食品一时补给不上。榆港大队“老愚公”小队队长陈亚福和副队长卢良辉,听说子弟兵有困难,立即把队员召集到一块,学习毛主席关于“拥军爱民”的教导,决定连夜出海赶捕“拥军鱼”。他们点起渔灯,驾着小船,在茫茫大海上顶狂风,战恶浪,奋战了一个通宵,把满舱的“拥军鱼”送到艇上。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共同的革命目标,鱼水般的战友深情,就这样把护卫艇大队的指战员和榆港大队的渔民群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在南海前哨形成了一道完全打不破的真正的海上铜墙铁壁!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

吃水不忘解放军
古长城下,一向缺水多旱的张家口地区和延庆县,如今村村有井,队队有水;股股清泉,滋润着绿油油的青苗。每当人们看到丰收在望的庄稼,喝着清清井水的时候,就想起了亲人解放军。
一九六四年,解放军某部驻地附近的五里岗,地干苗枯。社员们起五更,睡半夜,从几里甚至十几里以外背水、驮水浇地。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五里岗是大旱包,挖地三尺土不潮,滴滴汗水润田地,高粱长得没人高。”贫农出身的任海良,入伍前当过水电工人,有一些寻找地下水的知识和经验。他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部队党组织的支持下,他来到缺水最严重的怀来县官厅公社珠窝堡大队,和老贫农一起,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选了一口井位。这口井,打到十五米深就见水了。消息立即传遍附近山区。贫下中农一批一批来到部队,要求任海良帮助找水、打井。
一天,延庆县康庄公社榛子岭生产队请任海良去看井。他们对任海良说:“同志呀!我们村只有十四户人家。”任海良很理解群众的心情,急忙回答:“只要贫下中农需要,就是一户我也来。”他当天冒雨来到榛子岭,帮助贫下中农看井、打井。
一九六八年七月,汛期快到了。他想到贫下中农正挖着的十几口井,如果工程不提前,汛期一到,都有被洪水冲毁的危险。第二天,他翻过三座大山,越过九道深沟,走了六十多里,来到黄骆驼生产大队的井口上。正在紧张劳动的社员,见老任第四次来到井边,激动万分。一位贫农老大爷拉着他的手说:“老任啊!你帮助咱们贫下中农找水、打井,啥都惦记到了,咱们怎谢你呀!”任海良有力地回答:“大爷,是毛主席指引我来的,咱们都要感谢毛主席!”
一年冬天,横岭公社横岭大队在岩石上打了一眼井,水量不大。大家正在犯愁的时候,任海良顶风冒雪赶来了。为了弄清岩层和地下水情况,他立即下到井底,仔细察看。当他贴着井壁听见了岩石下边的水声时,大声喊道:“同志们,鼓把劲,把这层岩石打穿,水就用不完啦!”大家把他从井底吊上来,只见他浸湿的棉衣全结成了冰甲。贫下中农心疼地说:“可把你冻坏了!”他却笑着说:“只要打出水,再冷,我心里也热火呵!”
在打井斗争中,任海良不断用毛泽东思想发动和武装群众。一次,他帮一个生产大队选定了一口井位,社员却迟迟不动工。为什么呢?原来一九六○年曾有两个所谓水利“专家”,在村头转了一圈,指定一口井位,结果打了五十米深也没见水。那个“专家”只好下结论说:“你们这个村没有地下水。”因此,有的社员对打井失去信心。为帮助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任海良首先帮助大队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和光辉著作《愚公移山》,忆苦思甜,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社员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第二天一早,他就和贫下中农奔向新选的水井工地。经过日夜奋战,打到三十三米,泉水喷涌而出。从此,这个大队祖祖辈辈到十多里外背水、驮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社员们激动地说:“翻身不忘毛主席,吃水不忘解放军!”
股股清泉映红心,军民情谊似海深。六年来,任海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跑遍张家口地区十二个县、市的四百多个生产队,行程万余里,帮助贫下中农打出见水井五百多口,培养水利技术人员四百三十多人。他把解放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带进山村,深深印在贫下中农的心坎里。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驻云南某部三连连长和当地民兵英雄蔡大双结成了一对红,经常一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雪山顶上寻亲人
鹅毛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清晨,雪更大了。住在新疆下马咋山下的一位年近七十岁的哈萨克族老人托克逊土尔地,不时开门远眺。他焦急地盼望着亲人解放军的归来。
昨天晚上,驻在离托克逊土尔地家不远处的解放军某部七连的一辆汽车,路过老人家门前,上山了。汽车刚走,天气突变,夜里下起了大雪,急得老人坐卧不安,他想:“雪这么大,解放军如果迷了路,困在雪山顶上怎么行?”等了又等,仍然看不到汽车的踪影,听不见发动机的响声。天亮后,他就背起烤饼冒雪上山了。
山上风大雪急路滑,一不小心摔下悬崖峭壁,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老人不顾这些,高一脚、低一脚,十分吃力地向山上爬去。大雪盖住了山路,忽然老人眼前一黑,掉进了雪窝里。当他醒过来时,衣服已同冰雪冻结在一起。他用力撕拉开,才一步步爬出雪窝。他想,没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没有解放军同志来到草原,这里永远也升不起红太阳。于是,他鼓起更大力量在雪地上走着。到了下午,老人忽然发现一块大石头的背风处有汽车走过的痕迹。再攀上了山头,看到了几个解放军战士正困在汽车下。
“解放军同志!”战士们听到老人的喊声,立即跑到他跟前。“老阿塔(老大爷)!是您……”同志们激动得把老人高高地举了起来。老人快活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笑着说:“我可找到你们了!你们没冻坏,我就放心啦!”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天山上的医疗队
在天山深处的红太阳牧区,活跃着一支全心全意为各族贫苦牧民防病治病的新疆军区某部医疗小分队。
二月,大雪覆盖着山野。这天,小分队王泽民和徐国昌又冒着风雪出发了。在到红太阳公社六队的路上,要翻过两座拔海四千米的青石山。过膝的积雪,刺骨的寒风,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稍不小心就会摔下万丈深渊。正走着,猛然一声巨响,头顶上崩下的雪块,砸到他俩身上,王泽民滑到了雪窝里。他爬出雪窝,和徐国昌一起,啃了几口干粮,吃了几口雪,又勇敢地前进了。
天黑后,他俩来到哈萨克族贫苦牧民莫尔达希老大爷的家里。不久前,他们曾为老大爷治过病,现在又专程探望他的病情。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大爷一家人。莫尔达希老人含着热泪说:“毛主席这样关怀我们哈萨克族贫苦牧民,我们一定要以抓革命、促生产的实际行动,回答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感谢解放军同志的帮助!”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井台上的一盏马灯
一天早上,解放军某部七十一分队炊事班长杨明轩和新战士小张出去担水。他俩冒着拂晓前的寒风,摸黑来到井边,看到井台上点着一盏马灯。借着灯光,他俩迅速地打好了水。往回担时,小张说:“这是谁来担水,把灯忘记带走,等天亮我一定来把它送还主人。”
天亮了,小张高高兴兴地去取灯,到井边一看,灯不见了。
晚饭后,小张再去担水,井台上还是挂着那盏马灯。小张把水挑回家,就和班长来到井边,提起灯到周围贫下中农家打听是谁挂的。可是跑遍了整个村子,也没问出个下落。第二天,才从一个小孩那里了解到这是韩大爷挂的灯。说起韩大爷,炊事班的同志们便想起他几次到连队问寒问暖,征求意见,帮助解决困难的事。
韩大爷名叫韩庆祝,他是赵固公社韩营大队第一生产队的队长。他不仅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带头人,也是拥军优属的好榜样。他看到七十一分队的解放军战士为落实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整天在风沙里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经常晚上来担水,就想,井台上结着很厚的冰,天黑冰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到井里去。解放军摔坏了身体,这就是我们的拥军工作没做好,对毛主席不忠呀!想到这里,他不声不响地把家中的马灯,拿来挂在井台上。从此,一到夜里,韩营一队的水井上就点着一盏马灯。
灯的秘密解开了。炊事班长杨明轩和小张来到韩大爷家,感谢韩大爷对解放军无微不至的关怀,劝韩大爷不要再在井台上点灯,并要给韩大爷灯油钱。韩大爷不仅不收油钱,还含着泪花对班长说:“旧社会我上无片瓦,下无立身之地。有了毛主席,有了解放军,我们才当家作了主人。翻身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解放军,这点小事是我应当做的。”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