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干部带头革命化,山区面貌大变样
  泗科公社革委会带领社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粮食产量跨《纲要》
新华社广州二十六日电 广东省封开县泗科公社革委会成员,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以自身的思想革命化,带动社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去年,这个公社粮食亩产量达到九百二十一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八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九;花生增长两倍多;生猪增长百分之七十四。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并且第一次向国家提供了一百多万斤粮。今年,在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后,又夺得了早稻大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一。
泗科公社地处粤桂两省边界的山区,共有九个大队,一万二千多人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这个公社没有很好地贯彻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而是把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金用来砍山林、烧砖瓦。因此,粮食产量较低,每年都要国家供应七十多万斤粮食。
一九六八年,公社革委会成立后,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有关教导,首先狠抓领导班子的思想革命化。领导班子的成员都站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不断提高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为了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余毒,他们还在公社范围内层层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社员和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教导,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忆苦思甜,忆苦思权,狠批刘少奇推行的“以钱为纲”、“重副轻农”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从而打击了一小撮破坏山区建设的阶级敌人,大大提高了群众和干部的社会主义觉悟。在这个基础上,公社革委会组成有公社、大队、生产队领导成员和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的勘察小组,看地形、查水源,制订出建设山区的全面规划。并且根据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原则,帮助全公社一百四十八个生产队安排兴修水利、开荒扩种和发展多种经营的具体计划。这样,全公社迅速掀起了群众性的开山劈岭,引水造田的热潮。
在这场开山造田的群众运动中,公社革委会成员始终和群众一起艰苦奋战。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在大播大队和社员群众一道开辟一条环山水坝时,有一座七米高的悬崖石壁挡住去路。他就和三个共产党员、两个青年民兵一起,手抓山藤,脚蹬石壁,一步步爬上悬崖,扶铁钎,抡铁锤,连续奋战了二十天,终于凿成十五米长的石壁渠道,把三公里外的水引过来,扩大了七十亩稻田。公社革委会的一个委员,在东畔大队带领广大社员群众到乱石遍地的山头开荒。有一次抬石头时扭伤了腰骨,他敷上草药后又继续战斗,奋战两个多月,直至工程完工。由于革委会成员带头顽强奋战,更加鼓舞了广大社员的斗志。全社从一九六八年底开始,经过一个冬春,共开辟水圳十九条,山塘水库十四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百分之十四,旱粮和花生的面积也扩大两倍。
为了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公社革委会还有计划地深入先进单位和“老大难”单位,抓两头,带中间,使先进单位更先进,后进单位赶先进。岐岭大队向来被人认为是“锈锁难开”的“老大难”单位,革委会主任亲自来到这个大队蹲点。他一放下行李,便到田里和社员一起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原来是一个坏分子在这里搞破坏活动。他便组织干部和社员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狠批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提高了大家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使大队的革命和生产起了飞跃的变化,从一个吃粮靠国家供应的落后队,变为粮、油都丰产,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先进大队。


第3版()
专栏:

  团结战斗学大寨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北部草原上有一个牧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这就是察哈尔右翼中旗圐囵公社的板申图牧业大队。这个只有三十七户蒙、汉族牧民的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遵照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教导,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凿井取水,战胜一次又一次的风雪灾害,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牧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大队的牲畜比解放前增长了八倍,牲畜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大队在干旱草原上打出了九眼土井,一眼机井,开辟了八百多亩饲料基地,造林二十亩,购置了打草、切草等多种机械,初步改变了过去“靠天养畜”的面貌。
板申图大队的贫下中牧认识到,要改变干旱草原的落后面貌,必须有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和雄心壮志。大队领导班子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内蒙古代理人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他们决心走毛主席指引的学大寨的光明大道。大队领导干部发动群众找水源,请老年人忆水源,自己动手勘探、打井。蒙、汉族贫下中牧把蒙古包搬到打井工地上,顶风冒雪紧张战斗。牧工白天放牧,夜里打井。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日夜夜奋战,终于打成了一眼机井。
一九六七年春天,在机井旁边开辟了四百多亩饲料基地。当时,许多社员不会做农活,又遇到春旱,难以下种,眼看就要错过播种季节,有的人动摇了。这时大队干部想:“打铁先得本身硬,必须亲自带头干。”大队长是个蒙族贫苦牧民,不会种地,他带头学种地。一个汉族社员手把手地教他扶犁、摇耧,在他们的带动下,蒙、汉族社员都积极参加春播战斗。一场春雨过后,垄沟里冒出了绿油油的禾苗,春播胜利了。
春天农忙季节,也正是接羔保育旺季,全大队只有五十八个劳动力,农牧业发生了争劳力的矛盾。大队干部就发动社员讨论: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大家说:我们要走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的道路,要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统筹兼顾巧安排。大家不管多么艰苦,多么累,有活就争着干,有些社员一人一天干几样活。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秋季取得了好收成,这年收获七万多斤粮食,十八万多斤饲草,牧民们第一次吃到了自己种的蔬菜。建立饲料基地后,这个大队从一九六七年以来,给国家节约粮食近二十万斤,支援兄弟社、队饲料六千多斤。
进入伟大的七十年代以来,这个大队的革委会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以大寨为榜样,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规划。他们决心进一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在今年内实现粮食、饲料、饲草三自给,保证畜牧业稳步高速度发展。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一双铁手改天地
  ——泰县河横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艰苦奋斗夺高产的事迹
在苏北平原、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地区,飘扬着一面农业学大寨的鲜艳红旗——泰县沈高公社河横大队。这个大队从一九六六年起,农业生产持续跃进,粮食产量连年跨过《纲要》,亩产千斤以上。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千年老沤田上,出现了“三麦赶水稻”的奇迹。一九六八年以来,大面积的小麦单产年年超过六百斤,今年一千多亩小麦亩产达六百三十斤。水稻产量也翻了一番。他们每年能为国家提供八十万斤左右的商品粮。
迎着阶级斗争风浪前进
河横地势低洼。纵横交错的河沟港汊,把全大队二千八百多亩耕地分割成五十四块,常年浸水,形成了“一年一熟稻”的沤田。在万恶的旧社会,贫下中农水里来、水里去,沤烂了脚,泡破了手,缴了地租糊不了口。解放了,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筑圩堤,除水患,决心把沤田改成旱田,多打粮食,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压抑,沤改旱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
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光辉指示,象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给河横贫下中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党支部领导下,干部和社员认真活学活用“老三篇”,越学心里越亮,越议方向越明,他们下定决心:大寨贫下中农能叫高山低头,我们就能叫河水让路;大寨治山我们治水,定叫沤田变粮仓!
改造千年沤田的战斗,在一九六五年秋打响了!
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步,就是对阶级敌人的一个沉重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不甘心失败,到处造谣惑众,胡说什么“沤田是祖宗传下来的,种沤田是我们的老传统,不能改,改不了。”面对阶级敌人的捣乱,党支部坚定地带领群众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群众大会上,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陈忠善第一个站出来揭露阶级敌人的阴谋。他说:“老沤田是哪代祖宗传下来的?是个什么传统?一定要作阶级分析。解放前,我家种地主十六亩老沤田,一家老小成年累月泡在沤田里,还是填不饱肚子。我十五岁那年发大水,沤田被淹得颗粒无收。第二年,好容易收了二十八石稻子,狗地主两年租谷一季收,硬是抢走了二十七石多,全家人整整忙了两年,只落下三十斤粮,做种都不够。这是什么传统?剥削阶级的传统就是剥削的传统,人吃人的传统。我们贫下中农的传统,是革命的传统,斗争的传统。我们就是要用革命的传统,把千年沤田改过来,埋葬剥削阶级人吃人的传统。”
陈忠善的血泪控诉,激起了全场群众的无比愤怒。他们说:“旧社会权在地主手里,田在地主手上,我们动不得,改不了;现在,毛主席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我们有权有田,就是要改造老沤田,要它为革命多作贡献。”
阶级苦,水患苦,擦亮了群众的眼睛。大家很快就把一个破坏沤改旱的反动富农分子揪出来,进行了批斗。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更加坚定了群众治水改田的决心。
正当沤改旱的工程紧张进行时,一个工程师来到了河横。面对群众改天换地的火热斗争,他搬出了旧扬州地委的什么明文规定,大泼冷水:“地面真高二米二以下的沤田不能改旱。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这么低的田,这么大的水,搞沤改旱简直是逆天行事。”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河横贫下中农,给了这些谬论以迎头痛击。他们说:“什么逆天行事?毛主席号召我们学大寨,我们就要用大寨的精神改天换地,决不能听天由命。莫说田低水大,就是泰山压顶也要改!”
这片三十六亩的老沤田,包在三个大队的田中间,要改旱,就要另筑小圩排水,困难很大。陈忠善鼓励大家说:“我们要为毛主席争气。我们改的是田,争的是革命志气,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四周没有取土的地方,他们就结合开沟,从水底下捞土筑圩;没有抽水机,就架起水车踩。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争气田”露出了水面。可是,忽然一场暴雨,“争气田”又灌满了水。怎么办?贫下中农坚定地说:“大寨人三战狼窝掌不怕困难,我们改造老沤田也不怕挫折。”积水比原来深,他们增加两部水车排水,昼夜不停车。“争气田”终于改旱成功了。
“争气田”改成功,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这个胜利,大长了贫下中农的志气,大灭了阶级敌人的威风。沤改旱的斗争,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全大队一千六百多亩老沤田全部改成了。
自力更生建“粮仓”
夺取了沤改旱初步胜利以后,河横贫下中农又发扬继续革命的精神,在刚改过来的沤田里夺取小麦高产。要夺高产,就要深翻土地。可是,老沤田的土粘性重,湿了象糍巴,干了象石头。用拖拉机翻,当时没有;用牛拉犁翻,“犁无三寸深”。怎么办?
党支部把这个问题交给群众讨论。有人主张慢慢来,有人主张降低标准。但贫下中农坚决表示:没有拖拉机,用大锹翻!我们有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就有使不完的劲;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第三生产队一马当先,组成了一支五十多人的大锹队,在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陈忠善和生产队长陈忠信率领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开进了老沤田里。参加大锹队的社员,个个精神抖擞,挥动着大锹,挖田不止。
在第三生产队的大锹队里,有一支由社员陈龙英串连十七个妇女组成的妇女突击队。她们的誓言是:“学习大寨郭凤莲,妇女能顶半边天。”女社员们个个奋勇当先,同男社员一样干。有时候,男社员积肥去了,她们主动把深翻的任务全担当起来。
一个队冲上去,其他队紧跟上。一支又一支的大锹队,相继在各个生产队出现了。不到一个月,一千多亩常年积水的老沤田,硬是被他们一锹一锹地翻转过来。
新改过来的沤田,严重缺肥,特别是要增施有机肥料,才能使小麦高产,才能实行稻麦两熟的耕作制度。为了自力更生解决有机肥料问题,河横贫下中农组成了专业积肥船队,到几百里外的江河湖海之滨去积肥,保证了生产的需要。用不断革命精神探索高产途径
低洼易涝地区,三麦容易遭受赤霉病危害,造成严重减产。一些资产阶级“专家”一向认为三麦赤霉病不好预测,难以对付,只能在病害大面积发生后消极抵御。“老传统要打破,洋框框要踢开!”敢想敢干的河横贫下中农决心攻下这个难题。土专家潘厚礼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通过反复研究,认为防治赤霉病的关键在于正确地预测病害的发生期,及早防御。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到田头观察、分析,人人出主意,个个献计策。有的说:“湿度较大的塘心田最容易发生赤霉病,有没有赤霉病,先看塘心田!”有的说:“人破皮容易受感染,水稻抽穗破口容易遭螟害。麦子也是同样道理,有没有赤霉病,是不是可以先从破壳的麦穗上预测出来?”于是,他们在塘心田里选择早熟的麦子,剪破麦壳,进行试验,终于成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河横大队的广大群众遵照毛主席这一教导,在探索高产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过去,这一带播种三麦一般都采用散播法,每?地只撒一遍种,撒下的种子疏密不匀,特别是墒沟边上不易播到,严重地影响产量的提高。河横大队的革命群众毅然抛弃了这个播种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创造了“两播两撩加一点”播种法,每?地不仅来回播种两遍,还在墒沟两边撩播和点播种子,充分利用了土地。
播种方法改进了,产量提高了,但是,河横贫下中农没有以此为满足。土专家陈云山跟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一起,大胆地进行了小麦粒播试验。这样,就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地力、水分、肥料和日光,长出的麦子秆粗、穗多、穗大、粒饱。今年,他们种的小麦试验田,经过上级革委会试收的一亩,单产达到了八百二十五斤。现在,河横大队的土专家们正在试制粒播机,决心为大面积推广粒播法作出贡献。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大新公社实行科学种田八年稳产高产
据新华社南宁二十六日电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大新公社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坚持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种田活动,在平均每人只有八分水田上闹革命。自一九六二年到现在,连续八年稳产高产。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六二年的六百斤增长到一九六九年的一千二百斤。今年早稻又获得丰收,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六。八年多来,这个人多田少的公社不仅改变了历史上吃粮靠国家供应的落后面貌,还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近九千万斤。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艰苦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大新公社在大搞科学种田的活动中,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斗争焦点集中在是依靠“专家”,照抄书本,搬洋框框;还是依靠贫下中农,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搞科学实验?一九六七年,这个公社的稻田有百分之七十遭受了稻瘟病的威胁。在自然灾害面前,广大贫下中农决心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制造土农药,大搞消灭病害的群众运动。可是一小撮阶级敌人却千方百计诋毁群众灭病斗争。安六七生产队一个地主分子胡说什么:稻瘟病是“不治之症”,书本上找不到治这种病的有效办法,专家都治不好,你们还想治?这个队的贫下中农针锋相对地回答说:“专家”办不到的,我们要办到;书本上没有的,我们就创造。他们凭着一颗为革命种田的红心,揭开了稻瘟病“不治之症”的奥秘。在试验中,他们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创造精神,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用泥砖砌灶,用铁锅熬药,不花一分钱就办起了一个露天制药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创造成功土农药“石硫茶合剂”,制服了稻瘟病。这个经验在公社推广后,使全社二万八千多亩稻瘟病为害的水稻及时得到防治,在大灾的情况下夺得了丰收,比上年增产百分之三十六。
在实行科学种田中,这个公社的各级领导班子都满腔热情地爱护和支持新生事物的成长,带领广大群众克服因循保守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干扰,使新生事物不断得到茁壮成长。现在全公社二百三十八个生产队,队队有“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其中贫下中农“土专家”有一千多人。各级革委会主要成员都有科学实验点。现在,他们在合理用肥、育种育苗、除虫灭病和科学排灌等方面,都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罗定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热情帮助下,带着革命和生产中的问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在改天换地的战斗中,鼓足革命干劲,夺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