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第1版()
专栏:

  以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为武器治服了盐碱地
山东省曹县苗庄大队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盐碱的运动规律,摸索出一套治理盐碱地的好办法
据新华社济南二十日电 山东省曹县安蔡楼公社苗庄大队的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盐碱的运动规律,摸索出一套治理盐碱地的好办法。
他们总结出盐碱的运动同水、气候、地势、土地砂性大小以及作物和肥料品种有关系。盐碱同水的关系是:随水上,随水下,七月、八月地如筛(雨多),盐碱卤硝上不来,九月、十月碱上来,三月、四月最厉害;同气候的关系是:冷出硝,热出盐,不冷不热就出碱;同地势的关系是:碱往高处爬,高处碱多,低处碱少;同砂性大小的关系是:砂性大返碱早,盐碱多;同作物的关系是:苗小怕碱,苗大抗碱,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抗碱能力;同肥料的关系是:农家肥料能改碱。根据盐碱运动的这些规律,他们摸索出治盐碱地的办法有:“起碱拨毒,开沟起垄引碱;沟中下种,双株留苗,浇水札锄,截碱保苗;松垄平沟,阳土还家。”运用这些办法,他们在昔日“碱地白花花,一年种几茬,秋后不收啥”的老碱窝里,夺得粮、棉双丰收。一九六九年,全大队粮食亩产七百零三斤,棉花亩产皮棉一百四十斤。大队耕地的土质,也逐渐发生变化,有百分之二十多的土地不用开沟治碱,也不返碱了。
苗庄大队在鲁西南黄河故道北岸,地势低洼,全大队六百四十二亩土地,有五百多亩是重碱地,长期以来,吃粮靠国家供给。一九六二年县里派来几个“专家”化验土壤,这些“洋专家”测量了一丈多深的土层,一化验都是碱土,便武断地说:“这里只能长碱蓬杆,不能种庄稼。”
当真这穷碱窝就不能改变吗?苗庄的贫下中农可不这么想,他们决心治服盐碱,不吃国家救济粮,为国家作出贡献。他们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毛主席教导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毛主席的话把贫下中农的心照得通亮。大家说,天底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要我们学好用好毛泽东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掌握盐碱运动的规律,就没有治不了的盐碱地。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意见作出决定:要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坚决治服老碱。
大队党支部带领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当你对一件事物还不了解时,往往是害怕的。正如蛇一样,当人们还不了解它、没有掌握它的特性时,感到十分害怕,但是,一旦了解了它,掌握了它的特性和弱点,就不再害怕了,而且可以捉住它”的教导,开始研究盐碱的“特性和弱点”。这一年,他们根据棉花抗碱性强这一特点,扩大面积播种了二百六十亩棉花。但由于沿用了平播的老方法,结果种子被盐碱腌坏,只好又临时刨掉改种了抗碱性更强的碱谷。这时候,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煽阴风,有的社员也泄了气。可是,苗庄的贫下中农在党支部带领下,迎着困难上。他们又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他们对照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认识到这次失败的原因在于还没有完全摸透盐碱的“特性和弱点”。党支部便带领有经验的社员群众下地查苗情,找原因,分析碱性。他们跑遍了每一块地,进行调查研究。一天,在一片划沟撒种的碱谷地里,发现垄背上的谷苗又瘦又黄,垄沟里的谷苗又绿又旺,他们召开老农座谈会分析原因。大伙说:“咱没有改碱的经验,可有熬硝淋盐的经验。”他们尝了尝垄背上的土,一股子苦咸味,又尝了尝垄沟里的土,咸味不大。垄背上的谷苗黄瘦、垄沟里谷苗绿旺的现象和口尝土壤的结果都证明,垄背上碱多,垄沟里碱少。经过分析,他们找到了一条“碱往高处爬”的规律。于是,他们决定用开沟的办法,把碱引到垄背上去,创造了“开沟起垄引碱,沟底种植”的播种方法,为改造盐碱地打开了大门。
改碱的办法找到了,但是这个办法能不能治住碱,保住苗,还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一九六三年春天播种时,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实验。六十多岁的姚汉池、宋效玉根据过去起碱敛碱(把碱引到垄背上集中除掉)的经验,提出把“开沟起垄引碱,沟底种植”和“起碱敛碱”的办法结合起来进行。结果获得成功。这一年,二百八十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二十五斤,这是苗庄大队开天辟地以来的好收成。大家高兴地说:“碱地靠人改,人靠毛泽东思想来挂帅。别看盐碱凶呼呼,原来是只纸老虎。用毛泽东思想和它斗,它就低了头。”
毛主席教导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苗庄大队贫下中农征服盐碱的过程,就是运用毛泽东思想不断实践和认识的过程。越实践,对盐碱的规律认识越深刻,越实践,治碱的办法越完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苗庄大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更加深入发展,他们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改造盐碱的劲头更大了。一九六六年,苗庄大队遇到了历史上少见的大旱,苗子出来后,一连两个半月没有下一滴雨。越旱地里越返碱,遍地是白花花的盐碱土,严重地威胁着作物的生长。苗庄的贫下中农又带着能不能战胜干旱,能不能治住盐碱不往上返的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的教导,越学心越亮。他们说,旱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听毛主席的话,发扬大寨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干旱,使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大伙扒起滚烫的碱土,一筐筐、一袋袋地运出去。一直干了十三天,把四百亩棉花地里返上来的盐碱土,全部扒了出去。接着他们又采取了先浇水,再札锄,切断土壤的毛细管,切断返碱来路的办法,抗旱治碱。结果,这一年在大旱的情况下,又夺得了粮棉双丰收。全大队四百亩棉花,闯过了百斤大关,亩产皮棉达到一百三十五斤,粮食亩产比一九六五年增产五成。


第1版()
专栏:

  促成事物向有利于革命方面转化
  ——谈谈节约的辩证法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工人、共产党员 赵远寿
编者按:这篇文章,亲切生动,通俗易懂,讲了不少深刻的道理,值得广大读者读一读。
这篇文章再一次说明:工农兵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要和学习“老三篇”结合起来。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和“老三篇”讲的都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反复学习“老三篇”,树立一心为公的思想,使学哲学有明确的目的和巨大的动力,才能够真正掌握辩证唯物论的革命哲学。学好了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老三篇”的革命精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
我原来当过炊事员、勤杂工,后来搞保管。我这个保管,成天过手的,尽是些破床单、脏棉花、废针头、旧瓶子,值钱的不多。开始,我认为人家保管贵重物品的,一撒手就是千儿八百元,节约的“油水”大,我这里没啥“油水”。学了毛主席关于“一分为二”的教导后,我懂得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油水”多的地方,如果你不注意节约,“油水”就悄悄流走了;“油水”少的地方,只要你想一切办法节约,也就会越积越多。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问题在于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亮了,信心也强了。在工作中,我就学着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正确处理物品中的多和少,新和旧,废和不废的矛盾。
东西用着用着就少了,旧了,当废物扔了。这种转化十分自然。但是,少、旧、废还能不能向多、新、有用转化呢?孤立地、静止地看不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就可以。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只要创造出一定条件,少、旧、废也可以向它的反面——多、新、有用转化。
注射消毒,揩洗伤口,都需用棉球,擦过,就扔了。为了节约棉花,改用篾签缠上一点点棉花丝,擦过,也扔了。因为就那么一点点,有的还糊上脓血,好象只有扔掉这一条路。但是,我想这一星半点,来得也不容易。从播种到一团团雪白的棉花送到我们手里,广大贫下中农和工人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啊!我家祖祖辈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长工,我自己也在棉花田里流过不少汗,如果现在随随便便就把脏棉球扔掉,那就不是扔掉了一点点棉花,而是扔掉了贫下中农的感情!再说,一次扔一点,孤立地看,静止地看,是星星点点,但是,你扔,他扔,内科扔,外科扔,天天扔,处处扔,全面地看,发展地看,可就不少呀!上面有脓有血,可以洗嘛,可以消毒嘛,为什么非扔不可呢!想到这些,我就不怕脏,不嫌烦,把扔掉的棉丝、棉球一点一点挑出来,洗白了,晒干了,攒起来。“老愚公”不怕山高,今天挖,明天挖,坚信能把山挖平。我不嫌棉丝、棉球小,今天攒,明天攒,天天坚持,从不间断。同志们看我这么搞,都支持我,再也不随手扔了,把棉球集中到一块,往我这儿送。七、八年来,攒了三百七十多斤棉丝、棉球。以后经过消毒、加工,六斤重一床的棉絮,打了六十二床,满足了增加病床的需要,为国家节约了不少的棉花。有些药瓶上的小铝盖,四十几个才一两重。我想:万丈高楼平地起,共产主义大厦,靠一砖一瓦盖成。节约,就得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便把这些很不显眼的小铝盖一个一个拣起来,七、八年来,上交了一百一十多斤。这些事充分说明:少不是不变的,只要创造出一定条件,能转化为多。但这“一定条件”不是等来的,而是一点一点争来的,斗来的,干出来的。
过去垫在病床上装草的布袋子,旧了,破了,就买新的;拖把拖散了,买新的;针头用钝了,也买新的。毛主席号召我们“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买”字当头,就和毛主席的教导对不上号,和劳动人民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也沾不上边。发展下去,还会染上败家子习气,大少爷作风。决不能那么办!
旧东西真的无法再用了吗?不。我们工人阶级就是凭着勤劳的双手创造新世界。旧了怕什么,有两只手嘛,可以改造它。为了尽量少买或不买东西,我搞整旧翻新。我过去长期做炊事员,粗手大脚的,干针线活,怪别扭。我就一针一线地慢慢学,后来还学会了踩缝纫机。布袋子垫旧了,破了,能补的就补,不能补的,就几个拼成一个。七、八年来,翻新了一百多个布袋子,节约了一千三百多尺布。医院用拖把也很费,每月都要买二十几把。光买怎么行?我把那些不能用的拖把统统收拢来,再补充一些废旧布条,自己动手扎。七、八年来,扎了两千多个,比买的还结实耐用。用钝了的针头,天天都有,数量也不小,如果存放在潮湿的地方,要生锈变质,就无法再用。我就把它放在干燥的地方,妥善保管。几年来,我积攒了四万多个针头,没有一个生锈的。大家拿去车磨加工后,有两万多个还能用,不仅节约了两千多元,还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物资。
干这些事,懒不得,松不得,功夫要到家;不然,旧就不可能转新。过去铁床坏了,都是请人修理。我想,要是自己学着修,就可以节约不少开支。但一想,我每天缝补垫袋,捆扎拖把,摘洗棉球,从早到晚,难得有空,再学修床,那太忙了,太累了。一学“老三篇”,感到不对头。不愿学修床,怕苦怕累,不正是“懒”字在作怪吗?“懒”字多一分,“勤”字就会少一分,资产阶级“私”字就会增一分。这样,“勤”就慢慢向“懒”转化,“公”就慢慢向“私”转化,发展下去,那我还叫什么共产党员?不行!我坚决斗倒“懒”字,学会修床。现在,铁床坏了,再不用请人修,都是自己动手。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东西有新旧的矛盾,脑子里有“勤”和“懒”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公”字和资产阶级“私”字的斗争,要想促使物品由旧向新的方面转化,首先,就要在脑子里做好“懒”向“勤”、“私”向“公”的转化工作。只有不断地斗“懒”,斗“私”,时时让“勤”字占上风,“公”字来当家,才能自觉地、不断地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旧向新的方面转化。
在我们这里实在不能用的废物,是不是扔掉呢?我也不扔。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对一样东西,也不能片面地看,绝对地看。废和不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这里是废物,在那里就不一定是废物。要有全面观点,不能把它看死。比方,医院的各种药瓶子,一扔一大堆。我按规格大小,清理出来,再主动和有关单位联系。结果发现:我们这儿随手扔掉的装青霉素的小瓶子,副食品公司用来装味精正合适;四百毫升的大瓶子,五金公司可以用它装家俱漆。过去,五金公司买装家俱漆的瓶子,每个花二角钱,而买这种漆的,主要是广大贫下中农。我们卖给五金公司,每个只收三分钱。我们增加了收入,五金公司降低了成本,贫下中农也减轻了负担。大家都节约,国家才富强。这件事使我感到:一个人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本单位,也影响到外单位,说大一点,对中国革命、对世界革命都有关系。常常想到这些,就不会小看自己的工作,就会越干越有劲。如果只看到本单位的鼻子尖,看不到全局,就不可能正确处理废物。我遵照毛主席关于“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的教导,总是全面地衡量每一件废品的用途,千方百计地让它继续发挥作用,不能用一、两次就算了,也让它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到:只要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的哲学思想,就能心明眼亮,点子多,就会自觉地、积极地、坚持不懈地狠下功夫,促使少、旧、废向多、新、有用方面转化,就能不断地挖掘节约的潜力,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把节约工作搞得好上加好。


第1版()
专栏:

  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会见阿拉法特主席特使尤尼斯
  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今天会见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法塔赫”第一负责人亚西尔·阿拉法特的特使胡斯尼·尤尼斯。
会见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哈姆迪·马哈茂德在座。
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同胡斯尼·尤尼斯和哈姆迪·马哈茂德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