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周总理会见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首相宾努亲王和吉春、秀蒲拉西大臣
新华社二十二日讯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今天下午会见了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中央政治局主席、王国民族团结政府首相宾努亲王。宾努首相向周恩来总理介绍了王国民族团结政府两位新任命的大臣:首相府大臣吉春和争取民族解放力量协调大臣秀蒲拉西。
周恩来总理同宾努首相和吉春、秀蒲拉西两位大臣进行了十分亲切友好的谈话。
会见时,有关方面负责人韩念龙、曹克强、韩叙在座。


第2版()
专栏:工农兵论坛

  群众的创造力无穷无尽
  河北省永年县高窑大队老贫农评论组
俺高窑大队在一个山沟里边,自古以来没有水,生产一直上不去。为了彻底改变俺村的穷面貌,去年秋天我们提出引水上山的计划:修建一条八华里长的盘山渠,两个扬水站,其中一个扬程是一百零八米高。这条渠要翻山越岭,过沟钻洞,计算下来要有两万多土石方工程。俺村不大,强壮劳力满打满算才一百二十人。按照老经验,这些人啥活也别干,光干这个活一年也干不完。施工前,俺大队有的干部往山腰一站,看到人上山都困难,想到水上山更不容易,立刻象拔了“气门芯”,泄了气。他们说:“这工程太大,咱力量太小,修不成趁早别干,免得画虎不成惹人笑。”还有的说:“干这工程劳民伤财,还耽误当年生产。”修这条渠,县和公社的领导决心很大,群众劲头很大,俺大队有些干部却信心不大,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后来,他们看到群众干起来了,也跟着上了山。在和群众一起劳动中他们受到了教育,看到群众中有了不起的力量,由“信心不大”变为信心挺足,都能带领群众前进。干部、社员一块苦干一冬一春,到今年“五一”,大渠落成,清泉上山,群众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原来有保守思想的干部说:“群众的力量有多大,开始咱真没估透。”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些基层领导同志思想跟不上形势,落后于群众,火车头没有挂在车厢前头。这样的同志,把经过努力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却认为做不到。俺贫下中农喜欢敢于带领群众往前闯的“火车头”,反对那些前怕龙后怕虎的“小脚女人”。
为什么在开始修渠时,俺大队有些干部思想跟不上趟呢?叫我们看,他们有三个不对头:想问题的出发点不对头,算账的方法不对头,对待困难的态度不对头。
说他们想问题的出发点不对头,就是只想到眼前,想到个人,忘了全局,忘了整体。他们担心修渠“影响当年生产”,怕“画虎不成惹人笑”,所以,采取的态度是:能够松松过,可别惹下祸。俺贫下中农想的是多向国家交售粮食、棉花,为支援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贡献,所以提出了“自力更生,为革命修渠”的口号。有了这种决心,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了才能方向明,决心大。那些思想跟不上趟的人,就是目光短浅,看不到远大的革命目标,缺乏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没有长远打算。他们被“私”字遮住了眼睛,“怕”字捆住了手脚。希望这些同志好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从个人、小集体的圈子里跳出来,为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大踏步地赶上形势,跟上群众前进的步伐,当好革命的促进派。
说他们算账的方法不对,就是只算物质账,没有算精神账。他们用过去的老框框算一个劳力一天干多少活,没有把革命群众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焕发出来的革命积极性算到里边,对群众的力量“没估透”,结果越算越泄气。后来他们和群众一起上山劳动,亲眼看到了群众的冲天干劲,体会到毛泽东思想的无比威力。于是,他们扔掉了“算盘”,拿起了毛主席著作,在带领群众修渠的过程中进一步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这样一来,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参加修渠的不是一百二十个人,而是男女老少齐出动,八百多口人的大队就有五百多人参加了修渠,连十来岁的小孩也到山上搬石头,七、八十岁的老人不能干活,拄着拐杖上山给大家鼓劲。结果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只用了六个月就引水上山了。其他各项农活不但没有耽误,还比往年干得快,干得好,春耕、播种,样样农活赶在前头。“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群众中蕴藏的这种革命积极性要“估得透”,就要敢于“破格”,“格”就是自己头脑中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对这些东西必须敢于破,经常破,自觉破。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对群众的积极性“估不透”,“估不透”就会犯错误。
说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不对头,就是遇到困难没有找群众,而是“站在山腰一看”,闭上眼睛一想,“唉呀,难啊!”被困难压住了头。自力更生,改天换地,就会有困难。遇到困难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向群众请教,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毛主席教导说:“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俺大队修渠的事实正是这样。不会测量,群众中出现了“土专家”,用土办法边干边学边测量;没有工具,群众中出现了“土工人”,山坡上办起了小红炉,用废料制成了治山工具。总起来,就是一个办法,遇到了困难,大家就坐在山坡上学习毛主席著作,边学习边议论,集思广益,办法就出来了。在这些事实面前,俺大队的一些干部受到了教育,他们由上山看,变为带着群众干,结果是依靠群众战胜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顺利地建成了盘山大渠。
照我们看,有些同志思想落后于群众,落后于形势,关键在于脱离了群众。他们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看不见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只凭自己的“想当然”办事,结果是不断碰钉子。毛主席教导说:“有一个治好这种毛病的法子,就是拿出一些时间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看群众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从其中找出先进经验,加以推广。”只有和群众站在一起,才能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头,只有先当好群众的学生,才能当好群众的先生。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各级领导同志深入到群众当中,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群众学习,用毛泽东思想集中群众的智慧,充分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引导群众不断前进。


第2版()
专栏: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
广东广西福建早稻丰收
据新华社广州二十二日电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广东省农村广大干部、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在去年粮食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又夺得了早稻丰收。
目前,从粤北山区到海南岛,从潮汕平原到雷州半岛,早稻收割工作陆续开始。海南岛人民战胜严重干旱,早稻获得历史上少有的大丰收,水稻一向高产的汕头专区,早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山、番禺、南海、新会、东莞等县,早稻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产。湛江、惠阳、肇庆、韶关、梅县等地区的山区社、队,早稻也获得好收成,产量比去年有显著的增长。今年全省涌现出成批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社、队,其中有些社、队一造水稻的产量就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全年产量指标。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高兴地说,在严重自然灾害条件下,早稻获得丰收,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今春,广东许多地区低温多雨,一些地区严重干旱,后期又有部分地区遭受洪水或病虫的危害。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以大寨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抗御灾害。各地为夺取早稻丰收,还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科学种田活动。全省许多社、队建立了农业科学实验队伍,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
据新华社南宁二十二日电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各族革命群众,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迎来了七十年代第一年的早稻丰收。
目前,从友谊关下到桂北山区,从北部湾畔到右江两岸,广阔的田野稻浪滚滚,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紧张地收割早稻。据各地反映,今年已收获的早稻,平均每亩产量普遍比去年增产一到两成。全区涌现了一批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先进社队。
入春以来,广西全区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低温多雨天气,给早稻育秧和插栽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战胜灾害,夺取丰收,农村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带领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展开了一场抗寒护秧的战斗。
去冬以来,广西农村掀起了兴修水利和造田造地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广大革命群众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贪大求洋”、“专家治水”等修正主义黑货,大破“山区落后论”、“增产到顶论”等无所作为的思想,树雄心,立壮志,夺取今年农业新丰收。他们顽强地同天斗、同地斗,一个冬春扩大旱涝保收田二百多万亩,造田造地一百多万亩,从而使全区早稻种植面积扩大了一百七十多万亩。
目前,广西农村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正带领广大革命群众奋战在夏收夏种第一线。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的教导,在夏收中,做到精收细打,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各地还注意在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夏粮征购计划。
据新华社福州二十二日电 福建省农村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千方百计扩大早稻种植面积,普遍推广矮秆良种,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迎来了七十年代第一个早稻丰收的好年景。目前,全省的早稻已经陆续黄熟,各地农村广大社员群众正喜气洋洋地开镰收割。从许多地区收打的情况看,早稻亩产一般都比丰收的去年增产二成以上。同时,各地还涌现了一批早稻一季平均亩产跨《纲要》和超千斤的先进单位。
各地根据今年夏收夏种面积大、任务重、时间短的特点,正在大力发动群众,打好抢收早稻和抢种晚稻战役。由于各地从思想上、劳力上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因此,在抢收早稻战斗中,普遍作到精打细收,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第2版()
专栏:

  姚安县商业系统想方设法为工农兵服务
  认真改进服务态度,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理延长营业时间,简化烦琐营业手续,受到群众热烈赞扬
新华社昆明二十一日电 云南省姚安县商业系统革委会和广大革命群众遵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伟大教导,在斗、批、改运动中认真注意改进经营思想和作风,多方设法为工农业生产和为工农兵服务。
他们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深入基层,广泛征求工农兵对商业工作的意见,并且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及时改进了工作。现在,他们已经把原来的半日营业改为全日营业,把原来的九个专业门市部合并成三个综合门市部,同时简化了烦琐的营业手续,改进了服务态度,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赞扬。
为了更好地支援农业生产新高潮,他们还组织起十八个支农小组,每天轮流送货下乡。通过送货下乡,广大商业工作人员更好地锤炼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红心,出现了许多好人好事。前些时候,有一个公社得到气象预报有霜冻,贫下中农十分焦急,担心秧苗受损失。前场服务社的商业工作人员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冒雨走了八十多里山路,从县城抬回六百多公斤塑料薄膜,送到生产队,使全公社的秧苗安全度过霜期。有个支农小组到东山公社地角大队后,下田和贫下中农一块插秧。他们发现许多社员没有秧指套,第二天便专程将秧指套送到田间,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你们为我们想得真周到。
姚安县竹木资源很丰富,可是长期以来竹木商品要从外地进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商业系统组织了大批商业工作人员深入社队,认真调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资源和潜力,并且帮助社队培训了一百多名生产竹、木、铁、陶器等商品的技术骨干,建立起了五十多个综合加工厂。现在,全县许多地方已用本地资源生产出大量的竹器、木器、铁器、陶器等产品,适应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农业生产的好后勤
  ——江苏宜兴县农机供销门市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先进事迹
在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伟大方针指引下,宜兴县综合公司农机供销门市部革命群众,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牢固树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观点,做到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充分发挥了农业生产后勤部的作用。
有一次,一位老贫农来门市部买东西,正巧是商店的午休时间,就在门外坐等了两个小时,才买到东西。这件事,引起了商店革命群众的重视。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伟大教导,受到深刻的教育。许多同志说,贫下中农为革命夺高产,争分夺秒,不怕苦不怕累,而我们按部就班,革命干劲没有贫下中农足。大家纷纷对照贫下中农找差距,从世界观上查原因。接着,大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自动取消了店休制,不论白天、夜间或星期天,顾客随到随接待。有一次已是深夜两点钟了,有个大队赶来急换一张双铧犁,门市部的同志立即起床,开门供应,使他们连夜赶了回去,一早就投入了生产。
去年秋天,正是抗旱紧张的时候,门市部接到了一个大队的电话,说农机厂老师傅正在帮助修理一台戽水机,急需送去一副1095型活塞环。门市部马上请人把活塞环带去了,使这台戽水机提前投入了抗旱斗争。这件事又给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是否可以在农忙季节或者在农业机械整修期间,把配件送下乡去,更及时有效地支援农业生产?当时有少数人认为,供销门市部是做买卖的,能做到随到随卖就不错了,店内人手少,全天营业就够累了,不能再抽出人来送货下乡。
是坐在店里等客上门,还是走出店门,送货上门?虽然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和作风。营业员们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学习“老三篇”,顿时心明眼亮。大家激动地说,宁愿自己吃尽千辛万苦,也要做到送货上门,不叫贫下中农一时为难。他们纷纷挑起送货担,送货下乡。丁家大队的一部手扶拖拉机因油泵失灵,开不出车。正好这时他们送货下乡来了,使拖拉机及时得到了修复。有一次,塘头大队要买一根脱粒机上的三角带。门市部一查没有这个规格的三角带,打电话与别的单位联系也已售完。这时,有位女营业员不顾中午天气炎热,连续奔波了六、七十里,终于帮助买到了三角带。
为了进一步做好支农工作,这个门市部的革命群众,还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征求贫下中农的意见和要求,调查各种农业机械的情况,虚心向有实际经验的“土机工”请教。他们抽出三分之一的力量组成了调查组,顶风冒雨,跋山涉水,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跑遍了全县四百多个单位,查清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的配件底细,掌握了比较确切、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还逐步学会了一般农机的检修技术,从而使订计划、采购、进货、供销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他们还给全县每一种型号的农业机械都做了卡片,只要一提到某台机子,就知道配件的型号,保证了准确按需供应。
每年夏秋大忙和冬季农机整修期间,他们都组织调查、送货和修机“三结合”小组,深入农村,走到那里,就把急需的农机配件送到那里,把检修技术和贫下中农发明创造的新经验传到那里。他们工具不离身,随时随地修起来,仅一年时间内就为七十多个社队免费修理了一百二十九台机子。
几年来,他们还主动挑起回收废旧机件的担子,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钢铁和其他有色金属。在回收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机件虽然报废了,但是其中有不少零件还可以用,就修旧利废,以旧代新,为集体节约了资金。贫下中农热情地赞扬他们说:你们店开在城里,心向着农村,真是集体经济的“红管家”,农业生产的好后勤。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