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甘肃省玉门市清泉公社白杨河四队的干部和社员,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斗争中,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农业生产不断飞跃发展。唯物辩证法,在他们手里成为改造世界的尖锐武器。下面是他们写的几篇体会文章。——编者
用思想飞跃带动生产飞跃
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李志岐
我们白杨河四队地处戈壁滩上,土地瘠薄,粮食产量一直很低。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光辉指引下,我们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发展农业生产,使我们队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换思想地换貌,农业生产大飞跃。千变万变,最根本的是人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斗争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毛主席这个教导,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我们一方面要承认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同时又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我们队的实践充分证明:人听毛主席的话,地就听人的话。我们要发展农业生产,一定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首先搞好人的思想革命化,用思想飞跃带动生产飞跃。这是我们发展生产最根本的一条。丢掉了这一条,就没有带头的、挂帅的东西,就会迷失方向,走上邪路,生产也必然不能得到飞跃发展。
在一九六八年春播中,有一件事对我们教育很深刻。由于我们思想上认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社员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好好抓一抓生产了。因而多抓了犁头,忽视了抓人头。结果,不但春播进度慢,而且质量差。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对照毛主席的教导,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事情发生在庄稼地里,问题却在人的思想上。我们就和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伟大教导,大讲为革命种田必须认真过细的道理,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社员群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焕发出了冲天的革命干劲,播种既快又好,为农业增产打下了基础。一件事情,两种做法,两样结果。这就告诉我们,用毛泽东思想挂帅,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抓好了这一条,什么工作都能做好,实现生产飞跃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
从我们过去的情况看,在进行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保守思想的阻力还是很大的。我们每前进一步,不仅要和阶级敌人斗,而且要和旧的习惯势力、因循守旧的思想斗。如果我们不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坚决冲破保守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在思想上首先来一场革命,就不可能顺利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当前实现农业生产新飞跃的斗争中,我们决心更加认真更加刻苦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狠抓根本不转向,用思想飞跃带动生产飞跃、促进生产飞跃,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2版()
专栏:

不怕条件差 就怕志气短
贫农社员 梁学明
我们队里有一块六亩大的地,原来地里砂石多,土壤板结严重。六亩地实际上只能种两亩,粮食产量每亩才打一百斤左右。论条件,这块地是比较差的。当时,对这块地能不能增产有种种议论。有人说:“象这样的条件,要想高产根本办不到。”是办得到,还是办不到?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伟大教导,认识到:自然条件是客观存在,但是自然条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力量无穷。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把不利条件改变成为有利条件。
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大家明确了方向,鼓足了干劲,大搞移土造田、改良土壤,决心把这块三类田改造成为高产田。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地冻三尺。但我们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挥战斗,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斗志昂扬。我们把地里有漏砂的地方,用挖坑的办法,把砂子掏出来,再把好土填到坑里。对易板结的地方,就挖开板结层,把一筐筐好砂子加进去,疏松土壤。就这样,大战了半个月,终于把这块地里的漏砂和板结层给治服了。第二年粮食亩产大大增长。以后我们又不断地对这块地的土壤进行改良,现在,这块地已经成了亩产八百多斤的高产田。
事实最能说服人,教育人。这块地的变化,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是需要一定物质条件的,但决不能让物质条件支配人,只见物不见人。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我们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必须看到:人的因素第一。有些人只见物不见人,办事总是只强调物质条件,这是极其错误的。什么事都是靠人去做的,好的条件要靠人去利用,差的条件要靠人去改造。离开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办不成事情。条件差一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也是好事。毛主席教导我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不怕条件差,就怕志气短。只要我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就能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夺取革命和生产的新胜利。


第2版()
专栏:

在“合理”二字上下功夫
科学实验小组 王建仁
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中,对水、肥、密这三项,都要求我们做到“合理”这两个字。什么是合理?“合理”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教训。就拿密植来说吧,起初我们是认识不足的。我们想,密植就是要多下种,种子下得稠,定可夺丰收。一九六五年,我们队种植阿勃这个小麦优良品种,在一亩地上播了四十五斤种子。苗长出来后挤在一起,穗头结得小,平均亩产刚过五百斤。从这当中,我们得到了教训,第二年就降低播种量。结果,穗头虽然结得大了,但还是没实现高产。高产的小麦优良品种为什么不高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认真总结了两年的经验教训。大家认识到:密植必须做到合理,我们头一年种得密,影响了庄稼的正常生长,第二年种得稀,不能充分利用地力,这都叫不合理。一九六六年秋后,我们学会了计算千粒重(一千粒麦子的重量)的方法,又具体地分析了阿勃这个品种的特点和本地的土壤情况,坚持过细地做工作,找出了在我们这里实行合理密植的数据,下一次按每亩三十八斤下种,亩产达到了八百多斤。一九六八年,我们又根据种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狠抓合理施肥和合理用水,结果在二十二亩丰产田上,使这个品种的亩产达到了一千零一斤。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做到合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我们有科学的态度,要在实践中分析事物的矛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善于分析,就不可能找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叫做不合理,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一亩地究竟下多少种合理,这就是要做到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保证庄稼的正常生长。合理密植的数据,不是凭主观想象得来的,而是要经过实践才能确定。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做到合理施肥、合理用水、合理密植,切实在“合理”二字上狠下功夫,促进农业生产不断飞跃发展。


第2版()
专栏:

治水的辩证法
江苏省盐城县大冈公社解放大队党支部书记 卞新余
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的哲学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无价宝。用它武装头脑,人变样;用它改天换地,地换装。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三年多来,我们大队运用唯物辩证法治水,新开了十一条能大灌大排的河,整修了二十八条灌溉渠和排水沟,填平了三十条废旧的小沟小河,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重新安排河山。把狭窄、淤塞、弯弯曲曲的旧水系,改变成横竖笔直、灌排方便的新河网,彻底改变了“低洼田涝煞,高垛田旱煞”的局面,达到了旱涝保丰收。这三年来虽然不是遭到干旱就是大涝,全大队粮食仍然获得了大幅度的连续增产。一九六八年,实现了粮食亩产跨《纲要》,一九六九年,粮食每亩产量平均一千一百五十七斤。
新与旧
我们解放大队地处里下河地区,旧的小沟小河比较多。这些旧水系对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振奋了广大革命人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冲破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爬行主义”的束缚,树立了大寨人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提出了建设新水系的规划。这个规划一提出,有些人不同意,他们说:旧水系只要能灌能排,能增产一点就行了。
到底要不要建立新水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的教导,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旧水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大家看到,旧水系对抗御一般的旱涝灾害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旧水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三个不适应:一,不适应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二,不适应实现条田化。三,不能大灌大排,一旦遇到大旱大涝,就抵挡不住。这样一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为了保证农业的不断发展,旧水系一定要破,新水系一定要立。不破不立。只有大破,才能大立。
建设新水系的战斗开始了。这时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有人主张,凡是旧河道,全部废除,要全部新开。一天,我们发现五队有一条旧河本来可以利用改造,有些人却要求新开。为了克服这种全盘否定旧水系的片面性,我们又遵照毛主席关于“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的教导,发动群众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重新分析旧水系的利弊。大家认识到,旧水系,从全局上看,是不适应的,要大破;但是,不等于每一条河都不适应,有些河基本上不适应,也不等于每一段都不适应;有些段还是可以利用的。不看到这一点,把旧水系看成是绝对的坏,陷入“一点论”,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于多快好省地进行水利建设是不利的。
如何使旧水系由不适应变成适应,方法也不是“一刀切”,应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又引导大家分析旧水系有哪些无用的地方,有哪些可取的地方,正确对待,分别处理。对于那些根本无用甚至妨碍农业生产的,就坚决重新开挖,对那些局部可以利用的,就采取改造的方法,裁弯取直,浚深拓宽,伸长相连,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三队原来有条死沟,灌不畅,排不出,有人主张填起来重开,经过以一分为二观点分析后,决定裁弯取直,利用南半部一百七十米长,改造成一条笔直的内外通连的新河,不仅灌排都很好,而且节省了开挖二千五百土方的劳力。
得与失
事物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中心河的河样定下后,要挖损五队一些好田,他们提出要求把中心河移动一下。我们从这里看到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得失的问题。于是,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的教导,发动群众算了三笔得失的账:
一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账。大家一算,五队因开掉一些田要少收近万斤粮食,但中心河开成后,全大队解决了一千多亩田的排灌、上肥问题,每年可增产十多万斤粮食。局部看是失了,全局看却是得了。一个队干部说得好:挖了一条线,保住一大片,主动地失,才能取得更大的得。
二是农业和副业的关系账。开河虽然减少了一部分农业耕地,却为副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门路:河里养鱼,水面养水浮莲、水花生,河浜上栽柳树和桑树。副业的发展,为农业积累了资金,为农业增产提供了肥料,农业上同样是得了。
三是好田与坏田关系账。好田和坏田不是不变的,好田没有水灌溉,没有肥料和精心管理,就会变坏,而坏田只要有了甜水灌溉、洗碱、精耕细作、增施肥料,就会变成好田。
三笔账一算,五队的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都积极支持并带头开挖中心河。
在处理得与失的矛盾时,我们还注意把失降低到最低最低的限度,以最小最小的失,换取最大最大的得。我们在治水中发动群众讨论:开河中怎样做到少减或不减耕地面积。许多贫下中农献计献策,终于想出了开新河、填旧河的方法。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出脚远、花工大。社员们说: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吃点苦、多跑点路算不得什么。就这样,开新河,填旧河,铲平墩子,开去小田埂,把三十条小沟小河填平,耕地面积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扩大了五十多亩。
快与慢
当新河的工程动工后,五队有些干部、群众算了一笔账:全队一百零五亩土地,就有十七条小塘小沟要填起来,有七个大屋基墩子要铲除,八十三个坟茔要搬开,每个劳力起码要挖上千方的土。他们说:别的农活不做,光开河就要干大半年。主张慢慢来。
究竟应该怎样算这笔账呢?我们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帮助大家不算死账,算活账。许多社员说:“我们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只要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我们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起,在紧张农忙季节,白天忙收种,晚上月光下搞水利,在零下十度的严寒里,我们也没有停工,还是破冰动工,连农历除夕和年初一,也破土开河。原来主张慢慢来的人,在实际战斗中深有感触地说:看这看那,就是没有看人这个决定因素;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广大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革命积极性。这是“大账”,是根本账。看不到这一点,不算这笔账,就会越算志越小。
小型水利纷纷上马,高速度地进行。这时,有一个队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急躁情绪,要求全面铺开。我们认为,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又要从实际出发,不允许不顾条件的可能而去蛮干。
毛主席说:“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那种想一口吞下一个饼,一锹挖出一个井的思想,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有一个队,没有估计力量的可能,工程全面铺开,结果影响到夏收夏插,而且河道既不能灌,又不能排。我们总结了这个队的教训,提出一个要求:既要积极地干,树立高速度的思想,反对慢慢来;又要反对盲目蛮干,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段一段地进行。第一年集中力量把四、五队的水利建设搞好,第二年把二、三队的水利建设搞好,第三年把一、三队的水利建设搞好,保证当年开河当年收益。三年多来,我们大队兴修的水利和平整土地等共三十五万土方,每个劳力平均做了一千一百三十土方,却从未影响过当年的生产,保证了农业产量的稳步上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