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记蒲城人民修建洛西倒虹的英雄事迹
在陕西省蒲城县的洛河畔,一座土法上马,土洋并举,靠延安精神筑起的现代化水利工程——桥式倒虹,横跨东西两岸。
十座排架,如同十个擎天柱,屹立河心,把一条二百一十米长、五千多吨重的钢筋水泥“巨龙”凌空托起。粗大的预应力薄壳水泥管,节节相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横贯桥身,特别引人注目。伸向两岸的水泥管,把洛河两岸的引水渠道紧紧连在一起,以每秒七个立方的流量,引东岸洛惠渠水,浇灌西岸十多万亩沃土良田。
“踢开洋教条,我们自己干”
滚滚的洛河,从蒲城东境掠过。“引洛河水上塬,改变蒲城干旱面貌”,这是人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现在,美好的理想,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培育的延安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变成了现实。
一九六六年,英雄的蒲城人民提出了修建洛西倒虹的计划。但在如何修建问题上,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研究倒虹工程方案的会议上,一些资产阶级“权威”提出:“依靠现代化装备和技术力量,在洛河上修筑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全新型桥式半倒虹。”革命的工程技术人员则主张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旧省委的走资派不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技术人员的反对,硬是让资产阶级“专家”照修正主义的水利建设路线,设计了一个“大、洋、全”的筑虹方案,资产阶级“专家”还到处鼓吹它是“六十年代的最新技术”,是“开创陕西水利史上新纪录”的大工程。他们的设计究竟怎么样呢?
倒虹工程的主件预应力大梁,根据实际需要,张拉力需达一百二十吨。可是照“图纸”铸造的几根大梁,工人怎么计算,张拉力也达不到要求。他们找来设计的“专家”,当面指出大梁设计有问题。那位“专家”蛮不讲理地说:“工人只能照‘图纸’施工,没有资格审查设计。”工人们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他们当着这个“专家”的面,当场进行试验。当工人把大梁张拉力加到八十多吨时,大梁开始变型,上下出现了二百多条裂纹。这个“专家”在铁的事实面前,只得认输。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节节胜利。“踢开洋教条,我们自己干!”这是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和革命技术人员,在革命大批判会上,共同发出的钢铁誓言。他们决心遵照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这座现代化的倒虹。他们组织了“三结合”的技术队伍,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根据“一用、二批、三改”的原则进行了审查,把那些贪大求洋的项目和不合实际的设计统统砍掉。他们群策群力,土法上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试制成功了自己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大梁。经过试验,张拉力远远超过了原设计的一百二十吨。紧接着,“三结合”技术队伍经过二十多次试验,又成功地制成口径最大、管壁最薄、承压力最大的预应力水泥管。这些成就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战斗意志,同时,也宣判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鼓吹的“洋奴哲学”的破产。
争分夺秒 取得胜利
跨入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洛河两岸,工地一片沸腾。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和革命技术人员,决心继续发扬毛主席亲自培育的延安精神,用双手降服这钢筋水泥的“巨龙”。
“过去,刘少奇鼓吹‘爬行主义’,浪费了我们修筑倒虹的宝贵时间;现在,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夺回来!”这是工地全体人员的共同心愿。
一场抢时间的战斗正在紧张地进行。
加固三号排架基础,是整个加固工程中的“老大难”。这里,泉多水深,流沙量大,要挖成基坑,困难很多。过去,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有一个单位苦干了一百多天,还没挖好。这次,要按时通水,时间只有一个月,工程量却比前次更大。这个艰巨的任务,谁来挑?那个单位的负责同志王文耀,第一个站起来说:“三号基坑是我们的老对手,我们一定用毛泽东思想把它降服,保证二十天完成!”王文耀随即率领四十多名贫下中农,来到三号排架前。他们狠批了刘少奇的“爬行主义”、“活命哲学”,一齐挥镐舞锨,修坝堵水,开挖河床。当基坑挖到两米多深时,突然,泉水猛增,淤泥流沙不断涌进,坑壁塌方严重。在困难面前,大家高声朗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勇敢地和淤泥、流沙、泉水搏斗。潜水泵的龙头被泥沙淤塞,泉水排不出去,青年队员任根思就脱掉棉衣,钻进刺骨的冷水中,排除了泥沙。一天,气候突变,呼啸的东北风卷着漫天大雪,铺天盖地而来,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度。大家说:“延安儿女永远忠于毛主席,天塌地裂志不移。”他们顶着大风大雪,在冷水中坚持战斗,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
拆除起吊铁塔基石,是保证倒虹按时通水的关键。按照常规,拆除这样的水泥浇铸的砌石塔基,打眼放炮也得五天时间。现在,工地摆满水管,根本不能放炮。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坚强战士,组成了六十人的拆除塔基突击队,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高举铁锤,紧握钢钎,一锤一锤地砸,一钎一钎地撬,一块一块地搬,从头一天下午六时开始战斗,到第二天清早,就把塔基全部拆除。延安精神永远不能丢
洛西倒虹是国家投资的现代化工程。开始,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陕西的代理人极力推行“贪大求洋”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一些资产阶级“专家”也到处鼓吹说:“这是试验项目,要什么给什么,不要怕花钱,多花些钱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一度出现严重浪费国家资财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十分气愤。他们联系实际,就地摆开了革命大批判的战场,用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狠批刘少奇的“贪大求洋”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他们说:“我们如果忘掉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那就是对毛主席的不忠。搞现代化的工程,也一定要从节约出发,因陋就简,绝不能浪费国家一分钱、一寸木材、一块钢板、一两水泥。”
他们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原焊接好的五根预应力大梁钢筋架,因不合格变成废品,工人们就把废钢筋架一股一股地用电焊冲开,一锤一锤地砸直,又一根一根用来浇灌新大梁。按照规定,架设大梁需要花三千多元买移梁器,工人王树奇坚决主张自力更生,自己动手解决。他和大家研究,用两副架子车轮做成了土移梁器,同样完成了移梁任务。
老贫农米新潮是工地的保管员,旧社会的苦难生活,新社会发展农业生产的斗争实践,使他最能理解毛主席关于勤俭节约的伟大教导,时刻都注意为革命“节省每一个铜板”。不管严冬盛夏,他一有空就提上竹笼到工地去收拾散失的物资。一次,他发现河心的木桩上有个扒钉,就马上准备下水去拾。一个青年关心地说:“这里水深,一个扒钉值几个钱,不能冒险。”老米不顾他的劝告,下河取回了那个扒钉,并语重心长地对那个青年说:“一个扒钉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它是国家的财富。毛主席在延安时,就要我们‘艰苦奋斗’,我们绝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啊!”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切实加强领导 充分发动群众 认真落实政策
迁安县养猪事业迅速发展
农家肥料显著增加,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华社石家庄电 河北省迁安县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的教导,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落实政策,推动全县养猪事业的迅速发展。截至五月上旬,全县生猪存栏数达到十四万零五百头,比一九六九年底增长百分之六点二。其中集体养猪三万六千多头,比一九六九年底增长百分之十八。全县已有七个大队和八个生产队实现了一人一猪。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这个县今年第一季度提前超额完成了生猪收购任务。养猪事业的发展,还使农家肥料显著增加,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去冬以来,迁安县各级革委会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县、社、大队主要领导成员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一系列指示,把发展养猪事业列为领导班子的重要议程。县革委会由一名副主任和生产指挥部负责人专门抓这项工作。各社、队也都有一名革委会主要成员专管发展养猪事业。他们定期研究,统一部署,上下齐努力,层层有人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养猪事业的发展。
在发展养猪的过程中,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伟大教导,发动群众及时揭露了阶级敌人对养猪事业的破坏,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不少社、队还开展了回忆对比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进一步调动了为革命养猪的积极性。蚕姑庙大队原来猪少、肥少、产量低。通过回忆对比,干部和社员鼓足干劲,大干一冬一春,新建猪圈五十七个,大力发展集体和社员养猪,生猪由去年年底的七百三十多头猛增到一千八百零四头,实现了一人一猪。
这个县各级革委会在大力发展养猪的过程中,认真落实政策,既抓集体养猪,也鼓励社员户养猪。全县有母猪一万五千九百多头,其中集体养的母猪占母猪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八,为促进全县猪仔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版()
专栏:

万古荒原变良田
——兰州部队某部“五·七”农场指战员艰苦奋斗的事迹
祁连山下,疏勒河畔,有一片茫茫无际的荒原。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某部“五·七”农场的指战员和在这里接受再教育的大学生们,在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光辉指引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这“自古塞外无人烟”的荒原,变成了阡陌连绵的水浇田。
这个农场在两年前开始建设时,面对着“举目无所见,茫茫戈壁滩,遍地骆驼刺,干旱多盐碱”的一片荒凉景象,农场党委组织指战员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使大家增添了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决心为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征服千难万险,扎根在万古荒原。
指战员们怀揣红宝书,打响了建设农场的战斗。没有房子,他们从十几里外抬来木料,从戈壁滩上割来芨芨草,自己动手,挖出了近千间地窝子;为了解决做饭和取暖的困难,他们拾牛粪,刨骆驼刺;没有办公桌,他们发扬“抗大”的革命精神,以床铺当桌子;没有灯,他们从近百里的玉门镇找来一筐墨水瓶,自己制造小油灯。就这样,广大指战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戈壁滩上安下了家。他们豪情满怀地说:“身居地窝望北京,以苦为荣干革命。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改造河西走廊,把万古荒原变成米粮仓!”
要使荒原变良田,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他们决定把祁连山的雪水引进戈壁,把地下水引出地面。
建场的第二年春天,开始修筑“五·七干渠”。渠的中段要通过“九道沟”,在沟上要修一座七十多米长的过水桥。有人设计了两个“方案”,都需要用大量钢材、水泥,花几十万巨款,三个月才能建成。指战员们认为这两份图纸都不符合毛主席的教导,决定自力更生,修通过水桥,指战员们来到沟边,搭起帐篷,动手修桥。他们在桥梁工地上,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用毛泽东思想指挥施工。白天挥汗如雨,晚上点起马灯照样干。不到三个月,只用了十八个水泥管,花了近两千元就把一座长七十二米,深十一米,宽三十米的过水桥修好了。放水那天,附近公社的贫下中农,把解放军引水过“九道沟”当作一件大喜事,奔走相告,从几十里以外赶来参观。许多贫下中农拉着战士的手,激动地说:“解放军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五·七”农场的指战员们引来了祁连山的雪水之后,又奔向新的战场,打响了向地下要水的战斗。打机井时,有的同志提出要用三十厘米口径、五十米长的无缝钢管。这样,打一眼机井,仅钢管这一项就需要花一万二千多元。同志们认为,这不符合毛主席的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便向外地学习用水泥管打机井的经验,自己动手,制造水泥管。结果,不到七天的时间,就打好了一眼五十米深、九十厘米口径的水井,只花了三百多元。
祁连山上的雪水和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戈壁滩,戈壁滩从此换新颜。去年春天,农场战士在开荒四千多亩的基础上,乘胜前进,决心再开荒一万多亩。四月,在祖国内地早已是杨柳飘絮、百花盛开的春季了。然而,在塞外戈壁,有时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战士们在农场党委带领下,冒着严寒,顶着狂风,抡镐挥锹,向荒滩进军。许多人手上起了一串串血泡,浑身沾满了泥水,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战士们,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圆满完成了开发一万多亩荒地的战斗任务。
昔日举目荒凉的戈壁滩上,现在一道道的水渠,一片片的条田,一排排的马圈,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朝气蓬勃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在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上茁壮成长。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为革命乐于吃苦的人
——记共产党员石玉梅为革命养猪的事迹
一九六○年,陕西省陇县新华公社聂家山大队办起了养猪场。女共产党员石玉梅,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的无产阶级感情,搬进集体养猪场,为革命当了饲养员。十年来,石玉梅以养猪场为家,以苦为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革命养猪八百四十多头。贫下中农称赞她是“一心为公的党员,精心养猪的模范”。
当大队建起养猪场,石玉梅提出要为集体养猪时,她丈夫有些想不通,担心她走后老娘没有人照管,自己家里的猪也养不成。他对石玉梅说:“咱家有困难,还是让别人去喂吧。”去,还是不去?石玉梅带着这个问题,把全家人叫在一起,让儿子一遍又一遍地读毛主席的书。她边听边想: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革命着想,怎么能够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呢?她对丈夫说:“旧社会咱祖祖辈辈穷得吃不上,穿不上,娘背着我给人家做短工,你从九岁起就给地主放羊,整整当了九年长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咱从火坑里救了出来,过上了幸福日子,咱不能翻身忘本啊!家里有点困难,这是小事,为革命养猪,多打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支援世界革命,这是大事。”毛主席的教导,苦难的家史,使她丈夫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表示要和石玉梅一起为革命养好猪。第二天,石玉梅和丈夫对家里的事作了妥善安排,就带着铺盖,担着锅灶,进了大队养猪场。
“宁愿自己受尽千辛万苦,不让集体的猪受一点损失。”这是石玉梅经常说的一句话,她也是这样做的。
不管是风雪交加的严冬,还是烈日当头的盛夏,石玉梅坚持每天赶着猪到山坡上放牧,边放牧边采集饲料。一九六一年七月的一天,她正在放猪时,忽然发现一只恶狼朝猪群里扑来。她不顾个人安危,急忙把猪赶到自己身边,一边喊,一边勇敢地和狼搏斗,终于把狼赶走。一九六四年的一天,石玉梅上山给猪挖青草,一失脚,从一丈多高的崖上掉下去,摔伤了腰,疼痛难忍。但是,当她想起“老三篇”里三个光辉形象时,顿时全身是劲,忍着疼痛,从地上爬起来,坚持挖满一背斗青草,背回猪场。有人看她受了伤,劝她休息几天,她说:“受点伤有什么要紧,为革命养猪就是再苦再累也情愿。”
石玉梅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为革命多养猪,养好猪上。有一次,一头母猪生了十三个小猪,可是母猪只有十二个奶头,一头小猪没有奶吃。怎么办?她想:这是集体的财产啊,不能看着小猪饿死。多养一头猪,就能给社会主义建设多贡献一份力量。于是,就从自己家里拿来白面,煮了稀糊糊喂小猪,这样一直坚持了四十多天,终于把这头小猪养活了。今年元月,一头刚生过小猪的母猪得了风湿病,卧下起不来,小猪吃不上奶。石玉梅不管白天黑夜,总是一边精心护理母猪,一边抱着小猪吃奶。
石玉梅一心一意为集体养猪,而对于自己和家庭的事情却很少去管。有人看到她为集体养猪操心受累,过意不去,劝她夫妇在猪场里为自己带养一头猪,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为集体养猪不能掺私,我只能走一个门,操一条心。”
石玉梅牢记毛主席关于“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的教导,从进养猪场那天起,就决心做到:既要为革命多养猪,养好猪,又要为革命节约一粒粮,一分钱。为了节约粮食,她除了经常坚持放牧和采集青草外,还和丈夫在猪场办起了豆腐坊,用豆渣喂猪。在给猪喂食时,她总是把青料砸细,筛净,煮烂,然后加上少量的精料。这样,猪喜欢吃,上膘快,又节约粮食。猪得了病,石玉梅轻易不花集体一分钱,总是挨家挨户地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学习土验方,用中草药给猪治病。大队算了个账,十年来,仅在猪饲料上,石玉梅就为集体节约了九千多斤粮食。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第4版()
专栏:

浙江常山县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自力更生,大搞水电建设。这是常山县红旗岗水电站。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