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龙塘公社坚决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方针
以阶级斗争为纲抓好勤俭节约
据新华社长沙十五日电 湖南省安化县龙塘公社在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的大好形势下,坚持勤俭办社方针,积极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龙塘公社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夺得了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在革命、生产一派大好形势下,少数社、队干部和社员滋长了一种图安逸、讲排场,不注意勤俭节约的错误倾向。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散布什么“国有队有不如自己有”的反动谬论,妄图煽动群众分光、吃光、用光。这些情况引起了公社革委会的警惕,立即在全社举办了有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共产党员、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大学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教导,大忆旧社会穷人吃不饱、穿不暖,遇上灾年,走投无路的惨景,大讲“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伟大意义,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贫下中农说:“钢要安在刀口上,钱要用在点子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是资产阶级作风,不是我们贫下中农的本色。”认识提高以后,广大革命群众高举革命大批判的旗帜,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主动向一小撮阶级敌人发起进攻,粉碎了阶级敌人的破坏阴谋。
公社革委会从斗争中体会到,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方针能不能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关键在于领导带头。这个革委会的成员,以身作则,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风。干部带头这样做,带动了社员群众更加注意勤俭节约。红星、冼马等四个大队的两百多亩稻田,原来是靠国家输电排灌。去年入冬以来,他们组织劳力,开了一条四华里长的渠道,把电灌改为自流灌溉,既为国家节约了电力,又为集体节省开支。全公社就这一项就节约资金六千多元。


第5版()
专栏:

群众理财 人人勤俭
马钢焦化厂回收车间建立经济监督小组,节省大量开支
据新华社合肥十五日电 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回收车间建立了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经济监督小组,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经济监督小组的建立和群众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的开展,在车间里出现了群众关心经济核算,关心勤俭办企业的新风尚。这个车间硫铵成品室的地坪,是用耐酸砖砌的,由于长期腐蚀,已部分损坏,需要整修。有些人提出:“干脆,要换就一齐换,费也费不了几个钱。”大部分工人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导,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旧砖一块一块撬起来,又一块一块削平洗干净,终于用上了六百多块旧砖,为国家节省了一笔开支。


第5版()
专栏:

辽宁用荆条代木建房
辽宁省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伟大教导,大力推广不用木材或少用木材建筑房屋的经验,建成了一批既坚固适用,又节约木材的民用和工业用房。
辽宁省旅大、丹东等地区,革命群众利用当地资源丰富的荆条、大柴(群众用来当烧柴的杂木)等代替木材,建筑了一批“条把拱房”、“条编拱房”、“大柴拱房”,其中有平房、楼房;有民用住宅、办公用房、学校、商店、医院,还有仓库、工厂车间、变电所等。
去年,全省农村人民公社共建了八万五千多间“条拱”住宅,节约了四万三千多立方米木材。这种房屋很坚固。新金县大潭公社防修大队修建的“条编拱房”,房顶上站五十个人,房屋纹丝不动。其他地区建的“条把拱房”、“大柴拱房”等,每平方米能承受四五百公斤压力,屋面荷载安全系数甚至超过同类木结构的房屋,而每间造价比用木结构省六七十元。
在城镇,全省已建成三十三万平方米这类用荆条和木柴代替全部或部分木材建造的房屋,其中有二层楼的办公室、大跨度的厂房、仓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这类建筑除门窗外,很少用木材。丹东机械厂修建的“条拱”仓库,跨度十二米、长度四十一米,高度七点七米。经过将近一年的使用证明,这种“条拱”仓库既经济又坚固,它承受着三吨重的电动吊车,一直安全运转。丹东市棉织印染厂修建的“条拱”配电室,经有关部门鉴定,质量良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二级防火标准。


第5版()
专栏:

上海纸浆厂制成废液浓缩燃烧炉回收烧碱
上海纸浆厂在纸浆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烧碱。这些烧碱经过挤浆机的压榨后,就成了乌黑的废液,排入苏州河。每天不仅有十几吨的烧碱从下水道白白流走,同时还造成了苏州河的严重污染。这个厂的工人决心改变这种状况。经过八十多次的试验,制成了可以回收烧碱的废液浓缩燃烧炉,每月可回收烧碱二百多吨。
(据新华社)


第5版()
专栏:

既为国家创造财富又锻炼人
北京维尼纶厂组织一个车间修旧利废生产各种产品
北京维尼纶厂革委会和驻厂军宣队,在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方针的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根据工人群众的建议,于一九六八年九月,吸收一部分工人家属,一部分下放干部和有生产技术的老工人和青年工人,组织起一个专门的车间,利用废料生产各种有用的产品。目前,在这个车间生产劳动的共一百九十多人。
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这个车间从成立到现在,一直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车间的房子是建厂时留下的旧工棚;机器开始是用废品库里的废旧机件修配装成的,后来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又购置了部分新机器;原料是工厂里维尼纶生产中的酸烧丝和树脂化丝等废丝、白花和过去顺下水道流掉的聚乙烯醇废液等下脚料、废料和没有燃烧尽的炉灰渣。他们就是用这样的设备和废料,生产出纯维尼纶棉毛衫、棉毛裤、袜子、手套、背心、汗衫、短裤、浆糊、蜂窝煤砖等十多种产品。一年多来,已生产棉毛衫、裤等衣着五万多件,袜子、手套五万多双,鞋带一百七十多公斤。以上几项,每年能给国家创造五十多万元的财富。生产的成品,深受广大工农兵的欢迎。从下水道回收的聚乙烯醇废液制成的六种浆糊,具有防腐、防干等特点,不仅文具用品上需要,而且供应周围六个县的鞋厂使用。仅这一项,一年可以给国家创造七万六千余元的财富,还可以节约面粉十四万五千多斤。利用没有燃烧尽的炉灰渣,掺上黄土,制成的蜂窝煤砖,既解决了工厂食堂和生活区的用煤,燃烧后的砖,又可以用于砌围墙和平房墙,已节约四十多吨好煤。
这个车间还通过修旧利废,有力地支援了工厂内生产上需要的物资。一九六九年二月至九月,他们回收工厂内的旧打包布、废铁、废塑料、废纸等废料六万三千七百多公斤,纱管十六万二千多只,价值六万六千余元。其中加工再用的旧打包布,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新布,还及时供应维尼纶车间生产上的急需。去年修理的电工刀、盒尺等各种工具、用品近两千件。
过去维尼纶生产中用的靠进口的“环氧树脂导杆”,现在这个车间也能制作,不再进口了。
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
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个厂有一个由八名工人家属组成的缝包小组和几名工人组成的修旧利废小组。当时,工厂把可以利用的皮尾纱,一直作为废品处理,工人眼看着这种浪费现象,感到十分痛心,曾多次提出反对意见。但由于大权掌握在走资派手里,他们满脑袋“洋奴哲学”,说什么“外国人就是这样办的”,“吃饭还要掉米粒”,拒绝工人的合理建议。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深入人心,广大革命工人学习了毛主席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导,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于一九六八年九月提出用这些皮尾纱编织劳保用的手套和袜子、棉毛衫的建议,立即得到厂革委会和驻厂军宣队的大力支持。厂革委会还及时抽调几名老工人和一名革委会副主任专抓这项工作。他们遵照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和“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教导,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凭着一颗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红心,经过不到两个月的奋战,终于制出了纯维尼纶手套、袜子和棉毛衫。
在斗、批、改的群众运动中,工人们又提出了扩大生产的建议。厂革委会根据这个建议,分析了工厂的条件和特点,决定把原来的缝包组、修理组和针织组合并成立一个专门车间。为了贯彻毛主席关于“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的教导,决定把住在工厂里的一部分有生产能力的工人家属组织进来。随着斗、批、改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工厂里精简机构,下放科室人员,其中有的身体不太好、但还能适当参加一些劳动的干部,被分配到这个车间。厂革委会又抽调了一部分老工人和青年工人,为这个车间配备了技术骨干。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艰苦斗争中锻炼出来的。”这个专门车间的出现和发展,同样经历着尖锐的两条路线的斗争。还在这个车间创办初期,就有人散布什么“这么个现代化大厂,还搞这些破破烂烂,真是新衣服上打补钉。”厂革委会针对这种思想,领导全厂革命工人学习毛主席有关勤俭节约的教导,狠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贪大求洋”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使广大革命工人深刻认识到:是艰苦奋斗办企业,还是大手大脚“贪大求洋”,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工人们说:“创办这个专门车间,利用废料生产有用的产品,绝不仅是省几个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
既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又锻炼了人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车间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且锻炼了人,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
第一,有利于巩固精简机构的成果,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关于“下放科室人员”的指示。这个专门车间创办后,一些身体不太好的干部,得到了适当的安排,有了力所能及的劳动场所。通过劳动,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家休养了将近两年的一个原副厂长,当他听到毛主席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和厂里办这个专门车间的消息后,主动跑来做一些修锁、补鞋等轻微劳动,经过劳动的锻炼,革命精神振奋起来。一个患慢性胃病的老干部,过去三天两头请假,精神很不振作;刚到这个车间,他怕顶不下来,口袋里装着饼干、胃舒平,现在不但扔掉了这些东西,而且月月全勤。他还被大家推选为制浆糊小组的政治学习组长,并成了光荣的“五好战士”。
第二,解决了不能顶大车间生产劳动的工人的工作安排问题。这个专门车间创办以后,有一些长期在家休养的工人,也主动到这个车间参加了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学习和劳动中,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牵切纺车间一个挡车女工,从一九六五年起,在家休养了三年,长期脱离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自己很苦恼,但得不到解决,自从参加这个车间学习和劳动后,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担任车间党支部宣传委员、成衣组组长,成了骨干。
第三,为一些工人家属提供了劳动场所。她们参加生产劳动后,厂革委会狠抓她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从根本上提高了她们的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动力车间一个工人的家属,到这个车间后,被选派到厂里办的学习班学习,在老工人的帮助下,活学活用“老三篇”,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不断斗私批修,阶级觉悟迅速提高。现在,她不但积极支持爱人的工作,自己也积极投入到抓革命促生产的洪流中去。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5版()
专栏:

“我们的大‘针线包’”
——记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军需仓库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
“针线包”——这是我军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一个象征。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军需仓库,艰苦奋斗二十年如一日,被部队广大指战员誉为“我们的大‘针线包’”。
解放初期,仓库主任李云祥,和战士们带着一挑子后勤“家当”,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建立起这座仓库。二十年来,仓库的物资越来越多,工作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他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没有变,勤俭节约的作风没有变。
这个仓库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一种习惯,见了一截绳头、一颗铁钉、一块碎布、一个钮扣,都要拣起来,放在“节约筐”里。
这个仓库有这样一种风气,从部队回收的废旧物资,只要能修补的,就半点不丢,把它们修补成可用的东西。就这样,这个仓库二十年来,为国家节约和创造了大量财富。仅仅在近两年中,就为国家节约经费四十多万元,节约新布三十多万尺。
一只回收的破水壶,一般人见了它,也许以为是无用的东西。可是,这个仓库的工作人员却把它翻制成新的。他们自己动手制造了一台水壶冲压床,把大量回收的废旧水壶翻制成了新水壶。
一件破旧雨衣,一般人见了它,也许就作为“废物”处理了。可是,这个仓库的工作人员却自己动手,将它制成结实耐用的袖套、围裙。他们见了破布也总是充分利用起来,把它们制成护肩、护腿、坐垫。就是这样,仅在近两年中,就为国家节约了新布十八万九千多尺。
洗衣班在讨论如何搞好节约时,有人说:“咱们洗衣工,没节约门道,只要把衣服洗好就行了。”班长赵志明却不这样认为,他带领大家到工场去找节约门路。他们边走边看边议论,走到了一堆“废品”面前停了下来。这里放的是从紧袖口棉衣上拆下来的一边条,不足两厘米宽,上面还夹着一些棉花。于是,大家下决心要用勤劳的双手向“废品”中要“宝”。他们利用空隙时间和休息时间,一针针、一线线拆开一条条边,把里面的棉花掏出来,送到弹花车间,一共弹出了一千多斤白棉花,做了五百多床垫褥。
这个仓库的同志们经常说:“现在日子富了,可千万不能忘了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在仓库里只要稍微随便一点,国家的物资就浪费掉了;只要勤俭一点,也就节约下来了。过去,他们解绳捆用刀割,一割一扔了事;现在,他们硬是仔细地用手解开,然后把绳子留起来,下次发货时就用来做包装绳。旧解放鞋上的鞋带,过去是作为“报废”处理的,现在有了三种用途:完整可用的,继续做鞋带;半截可用的,用来做小针线包上的带子;再短一些的,用来做旧棉衣上的“扣袢”。就是在修补中剪下来的碎布条,以前实在没办法利用的,才卖给废品公司。现在,他们自己动手改进弹花机,把仓库里积存的碎布条弹成了六千三百多斤棉花。
仓库流传着改制手套的故事。过去做一副部队施工用的手套,要用新帆布一尺五寸。裁剪班的同志们把部队上交的破手套看了又看,发现手指手掌等部位都磨穿了,但衬里和手腕部分磨损不大。于是,他们征求部队的意见,把磨损小的地方改用旧布来做,这样一来,每双手套省出六寸新帆布。工人何跃良为了继续寻找节约门路,先后画了三十六张图纸,作了四次修改。最后一次,硬是从手指间隙中抠出了指甲盖那样大小的地盘,每双手套又省出了一寸五帆布。就这样,两年来总共节约新帆布二万六千二百八十多米。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