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掌握唯物辩证法 在生产斗争中获得“自由”
广东省茂名市石油化工二厂工人 曾向羽
我原来是商业部门的售货员,一九六六年,组织上调我到石油化工二厂第一车间当操作工。当时我曾出现过一些畏难情绪。听人说,化工厂对技术要求很高,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技术上是“一张白纸”,机器能听我使唤吗?但是我又想,不懂技术,是坏事又是好事,“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于是,我乐意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几年来,我恭恭敬敬地拜老工人为师,刻苦钻研,在实践中逐步地学会了我原来不懂的东西。特别是从党的“九大”以来,在厂党委会和革委会的带领下,我和工人们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技术革新中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生产斗争中不断获得了自由。
学会分析方法
被称为我们车间的“心脏”——石油气压缩机,原来是外地作为淘汰的产品调拨给我们的,机身破旧不堪,漏油漏气,控制失灵,不能使用。有人说:“不要指望这两堆废铁了,干脆买一台新的吧!”但是,当时国内没有生产这种设备,要买就要从外国进口。经有关部门打交道,有个资本主义国家答应替我们制造,但提出如下条件:一台机器十三万美元;要用黄金付款;事前要送去全厂的图纸和设计资料;两年以后才交货。我们一听,肺都气炸了。这明明是卡我们的脖子,还想窃取我们的机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决不上这个当。大家表示:一定要自己动手解决压缩机的问题,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这两台压缩机真的是“两堆废铁”吗?我们反复对照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的批评,使我们认识到,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于是,我们对这两台机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我和几个工人同志反复琢磨,拆了装,装了拆,一个一个部位检查,一个一个构件鉴定。大家认识到:这两台机器,从总体上说是废物,但从局部来看,还有许多构件完整无损,或者没有完全报废。如把能用的洗刷翻新,报废的加工另做,对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这“两堆废铁”就能变成为人民服务的好设备。这样一分析,大家的信心足了,劲头大了,决定给这两台压缩机动“大手术”。
“大手术”从那里开刀?我们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了这两台机器不能使用的主要问题是汽缸少,密封不好。但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在技术和设备上都有很大困难。譬如有的活,按常规要七级工来操作,而我们都是一级工,甚至一级工还够不上;有的零件要用高级磨床来加工,而我们厂没有这种设备,市内各单位也没有。怎么办?是在困难面前退缩吗?不能!我们充分发动群众,人人献计,解决了碰到的各种难题。汽缸少,便把两台机器拼凑成一台,把两段压缩改成四段压缩;做密封圈没有高级平面磨床和内圆磨床,就用玻璃板当平面磨床,用金刚砂当磨垫,用手来磨,一个手指磨破了,换另一个,一连奋战十五天,磨出六十多个密封圈,解决了密封不好的难题。就这样,我们靠一颗红心两只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多年停止跳动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一年多来,这台压缩机运转情况良好,在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这一斗争实践,同志们深有体会地说:废铁变活宝,全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
掌握客观规律
空气和石油气混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所以搞石油化工生产,按常规开车时,先要用惰性气体排走设备里的空气;停车后,要用惰性气体排走设备里的石油气,以免石油气和空气接触。这叫做“系统置换”。氮气是常用气体的一种,用氮气置换,是普遍采用的最安全的方法。可是,我们车间第一次开车时没有氮气,市内也没有,要用就得到广州采购。开车第一次,需用氮气四十大瓶,既没钢瓶,一下子也买不到这么多。如果我们坐着等氮气,不开车,就会影响全厂的生产。这个问题必须想个彻底解决的办法。于是,我和一些工人同志遵照毛主席关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导,提出取消“氮气置换”的大胆设想:开车时,石油气直接进入设备,把空气排走;停车后,用空气排走设备里的石油气,这叫“空气置换”。这个初步设想一提出,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置换的目的是不让石油气和空气接触,你们却偏要它们接触,不是自找危险吗?这有把握吗?化工史上也没见过“空气置换”的先例。
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毛主席教导说:“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毛主席的话使我们认识到,危险与不危险,有把握与没有把握,不是绝对的。某些情况下的所谓危险,是由于我们没有认识矛盾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化险为夷。如果在所有“没有先例”事物的面前都不敢动,那就无所作为了。
思想开窍了,信心增强了。我们查考了有关资料,进行小试验,认真分析研究空气和石油气混合时的反应规律。实践告诉我们,两种气体混合后发生爆炸或燃烧,要有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不可抗拒的,但事物的外部条件是可以制约的,因此,只要控制好温度、压力这些“导火线”,危险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经过学习、试验、分析,更加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心。在厂革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车间第一次试车就用空气代替氮气进行置换。由于我们知道了它的“脾气”,所以在战略上我们藐视它;但我们又感到缺乏经验,责任重大,总是为自己多设想一些不利的因素,所以在战术上我们又重视它。严格禁止带入火种,注意防止产生火花,过细地进行操作,严密观察操作系统的变化。这样,我们终于成功地在没有氮气的情况下完成系统置换工作。
一年多来,我们车间历次开车、停车,都坚持“空气置换”。现在全厂各车间都采取这个办法。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什么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并且敢于控制它,驾驭、利用它,充分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我们就能促进“必然”向“自由”的转化,不断在斗争实践中获得自由,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永远不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我们厂制造合成纤维的原料是石油废气中的几种物质。我们车间的任务就是从石油废气中分离出这些东西,再给兄弟车间加工成合成纤维。分离石油气,按旧的一套要搞造价很高的“深冷法”装置,我们破了这个常规,创造了一个造价低廉的称之为“中冷法”的新流程。实践证明:采用“中冷法”,既实用简便,又合乎生产要求,是多快好省发展石油化工的新门路。
但是,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出来。随着各生产车间的投产,不断地提高生产能力,在原料的供求之间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厂党委提醒我们:各车间都决心多拿产品支援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你们出的原料不够供应,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在我们车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同志主张揭露矛盾,挖掘潜力,使“中冷法”更上一层楼;但也有些同志认为,我们好容易才闯出“中冷法”这个尖端,它的生产能力已发挥到最大限度,再要动它,弄坏了可不好办。
我们带着问题,从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中找答案。毛主席说:“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自然界既然是不断发展的,那么,“中冷法”装置为什么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呢?
我们具体分析了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矛盾。吃东西是由喉咙“压”到肚子里去消化,处理石油气就是由压缩机“压”到分离塔去“分离”。现在的问题是,分离塔这个“肚子”大,压缩机这个“喉咙”小,石油气的处理量给卡住了。根据这一分析,大家认识到,“中冷法”装置的生产能力不是发挥到最大限度,而是受到很大限制,让它突破这个限制,生产水平就会有一个飞跃。大家摩拳擦掌地说:干!“中冷法”要来个继续革命,以实际行动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
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我们对压缩机和分离塔的关系进一步作了分析,认识到,要使生产能力提高,取决于压缩机能不能适应分离塔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压缩机这个矛盾主要方面多动脑筋。我想,压缩机的负担这么重,是因为我们采用的脱硫方法是“气态脱硫”,从油厂来的全部液态石油气都先要经过压缩机“气化”,然后才进行脱硫,这很不合理。想到这里,我心里亮堂了。我记得技术资料上介绍过,外地某单位在实验室里试验“液态脱硫”,取得了成功。如果采用这种脱硫方法,相应地改变原有的流程,石油气就不必先通过压缩机“气化”,而直接在分离塔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后的残余部分才经过压缩机升压。就是说,吃的东西有一部分不通过“喉咙”,而直接送到“肚子”去消化。这样不是就能解决“喉咙”小“肚子”大的矛盾,达到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了吗?
我的这个想法得到领导上的大力支持。党支部开了一个又一个“诸葛亮会”,并组织大家搞试验,进一步解决许多技术上的具体问题和原有设备的利用问题。按设计要改装两个塔,重新加工几个设备,拆装一千多米管线,工作量很大。但我们迎着困难上,发挥了冲天干劲,只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原定六天的任务。这项改革没有花国家一分钱、一寸钢铁,还节省了一个塔两台泵、几十个阀门和大批管线。经过试车证明,脱硫效果完全符合工艺要求。而最振奋人心的是,生产能力提高了百分之八十,几乎等于多搞一个气体分离车间。我们从这一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斗争,是一个永远没有完结的、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第2版()
专栏:

“死井”变活井
新疆采油三厂修井一队革命领导小组
五○一井是一九五八年完钻的。试油后,一些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断言是“水井”,就被判了“死刑”。
我们队广大革命工人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为了生产更多的原油,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支援世界革命,提出了“为‘死井’翻案,向‘报废井’要油”的战斗口号。大家以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为武器,投入了复活五○一井的战斗。
“为‘死井’翻案,向‘报废井’要油”,是对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的挑战,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一场战斗。要“死井”变活井,停产井变生产井,就要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精神。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五○一井是“水井”还是油井,我们必须到实践中去重新认识。
于是,我们推选了四名工人组成了一个战斗小组。他们先后召开了七次油井分析会,对五○一井的原始资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分析中,发现当初钻井时,泥浆曾被气侵,比重下降。我们又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井筒里积成的仍然是油,并且看到井场周围是一片油土。这些迹象都说明,五○一井出的是油而不是水。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为了进一步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我们又对五○一井的周围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五○一井周围五、六口井与五○一井同在油田边缘的一侧,又同在两个断层边缘之间的一侧。在相同的层位上,其它井出油,五○一井也就应该出油。为了检验我们这个判断,我们采用了电测和抽汲措施。实施的结果,真是令人欢欣鼓舞,从电测曲线中看到上边油层有十几米厚,通过抽汲,又从地层中抽出了三立米原油。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终于使五○一井得出了是油井而不是水井的科学结论。
五○一井是油井。但是,油井为什么不出油?这个问题成为复活这口井的主要矛盾。
“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遵循毛主席这一教导,我们分析了影响五○一井不出油的因素可能有几个:一是射孔井段有差错,二是地层能量低,三是地层渗透性能差。到底是那一个因素起作用呢?我们又进行了分析,确认井不出油是因为地层渗透性能差。
主要矛盾找到了,也就有了解决的方法。我们决定采取压裂措施,改善地层条件。但按过去的压裂规定,油层边缘和断层边缘属于压裂“禁区”,不能施工,而五○一井就恰恰处在这样的位置。能不能压裂?我们又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家满怀信心地说:“‘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就要想那些‘洋专家’们不敢想的事,就要闯那些‘洋专家’们不敢走的路。”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打破了压裂“禁区”,压裂的结果,五○一井自喷出油了!工人们个个兴高采烈地欢呼: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通过复活五○一井,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尖锐武器。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就能使我们解放思想,变得心明眼亮,更加聪明。


第2版()
专栏:

三次调班以后……
东军红
济南部队某部七连的新战士张尚勇,刚当兵那阵子,对部队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表现不错。但时间一长,对自己要求慢慢不严格了,对同志的批评当“耳旁风”,看到不“顺眼”的地方,动不动就放几“炮”,有时还和班里的同志闹不团结。
为了帮助小张进步,党支部曾研究过多次。起初,有的同志认为,小张性情急躁,和班里个别同志的脾气合不来,只要给他调调班就好了。于是先在本排里给他调了一下班。可是,一连调了三次,小张转变仍不大。有的同志不耐烦地说:“张尚勇是出窑的砖,定型了!”
小张到底能不能转变呢?魏指导员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毛主席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片面性就是思想上的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对照毛主席的教导,他反来复去地琢磨,对小张的过去和入伍以后的言行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小张平时敢于放“炮”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有的“炮”放得不准,同志们提出了批评,就表现得不虚心,老认为自己说得对。这是他背上了“自来红”的思想包袱,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的反映。指导员还认识到,思想工作是耐心的、细致的工作;思想上的问题,不是调调班可以解决的,只有深入细致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才能使小张转变过来。
于是,指导员根据小张的情况,从阶级教育入手,首先帮助他放下“自来红”的思想包袱,提高他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他和小张一起忆苦思甜。解放前,小张一家祖祖辈辈给地主扛活,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把他一家从火海里救了出来。这次忆苦思甜,小张激动得掉下眼泪。指导员见他思想开了窍,就因势利导,表扬了他工作大胆泼辣,勇于提意见的优点,指出了他容易感情用事和骄傲自满的缺点。接着,指导员主动检查了自己对他的思想帮助不够,并亲切地对他说:“小张啊,我们是贫下中农的后代,毛主席对我们寄予无限的希望,要好好想想,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啊!”小张猛地站起来,激动地说:“指导员,我错了。出身好,不等于继续革命的觉悟高,不能代替世界观的改造,革命也必须革自己的命,才能当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小张提高认识以后,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他常常自觉地进行自我检查:成绩面前,查一查有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困难面前,查一查有没有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在一次实弹演习中,他不怕山高坡陡,冒着枪林弹雨,始终冲在最前面,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全连同志的赞扬。今年总评,小张光荣地被评为五好战士。
在一次讲用会上,指导员深有体会地说:“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和正确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善于抓本质抓主流的东西,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