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带兵人
——记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炮团团长陶如何
盛夏的海南岛,骄阳似火。
五指山下某炮团的训练场上,一位身材魁梧的指挥员正在带领战士紧张操练。他一会教连长怎样做好练兵场上的政治工作,一会向班长和炮手做示范动作。他勉励大家保持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带着强烈的阶级仇恨,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苦练过硬本领。
这位指挥员,就是广州部队某炮团团长陶如何。
坚定地走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道路
一九六四年,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罗瑞卿刮起了大比武的妖风。陶如何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坚信打仗靠政治,靠勇敢。训练场上,他向战士们讲述我军靠勇敢克敌制胜的光辉战例。
一九四七年冬天,我军在解放鞍山的战斗中,攻入市区,遇上敌人设在街心的环形地堡的疯狂阻击,情况十分紧迫。陶如何所在的山炮连,英勇顽强,迅速果敢,把大炮推到敌人的鼻子底下猛烈射击,摧垮了敌人的工事,部分同志又和步兵一起冲入敌群抓俘虏,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讲完这段故事,陶如何提高声音问大家:“打近战靠什么?”“靠勇敢!”“炮兵抓俘虏,靠什么?”“靠勇敢!”“勇敢从那里来?”“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陶如何听了十分高兴,他激动地说:“对,我军过去靠毛泽东思想,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人;今后,我们还要靠毛泽东思想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
陶如何是一个一贯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的军事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紧跟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从松花江畔打到五指山下,为人民屡立战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继续坚决执行、勇敢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建军路线,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部队的革命化、战斗化建设上,大家称赞他是“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带兵人”。
还是在陶如何当副团长的时候,部队批判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彭德怀、罗瑞卿推行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对于军事的统帅作用。广大指战员意气风发,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开展练兵活动。一天,陶如何来到榴炮二连。这时,二连刚从打靶场上归来。战士们一见陶如何,纷纷报喜。有的说:“副团长,炮弹打活动靶,可是个硬功夫啊!”有的说:“打起仗来,解决战斗,还得靠咱炮兵说话。”
陶如何对战士们高昂的情绪和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可是,从战士的谈话里,他也觉察到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苗头。晚上,他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第二天,他选了两条毛主席语录送给连队党支部,一条是:“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另一条是:“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他建议党支部利用“天天读”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教导,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干部和战士们说:“陶副团长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善于发现和校正我们思想上的偏差。”
一九六七年,炮团执行施工任务。初春的一个早晨,陶如何背起背包,迎着朝霞,来到紧张欢腾的施工现场。他听连队干部介绍了工作情况,就下到作业班,一面劳动,一面了解干部、战士的活思想。他问干部大家的思想情绪怎么样,指导员说:“大家劲头很大,一天到晚钻在坑道里干,就是进度还不够快。”他和战士们亲切交谈,战士们说:“我们的干部一直跟班作业,论干劲没说的,可就是光抓石头不抓人头。”
听了这些反映,陶如何的心很不平静。他感到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在基层还没有很好落实。晚上,他找到连长、指导员谈心,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切实抓好活思想。
陶如何了解到这种情况,立即向团党委建议,组织部队重温古田会议决议和一九六○年军委扩大会议决议。这一年,炮团五学两个“决议”,部队革命化、战斗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陶如何就是这样,坚持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坚定地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建军路线前进。
扎根基层,言传身教
一九六九年初,陶如何担任了团长的职务。多年的领导工作实践使他深深认识到一条真理:部队建设不抓基层不行,抓基层不抓四好不行。
陶如何抓基层,一靠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二靠以身作则。练兵场上,他大讲阶级和阶级斗争;野营路上,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大课堂提高部队指战员的阶级觉悟;下连蹲点,他着重抓的是政治思想工作。遇到问题,他总是从阶级教育入手,提高干部、战士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
一次露营,一个新战士为了照顾领导同志,从田里抱来一捆稻草,给指挥所搭草铺。陶如何看了连忙问稻草是从那里抱来的,当他知道没有通过老乡时,便和这个战士一起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新战士要爱护群众的一草一木。
陶如何常说:“干部带兵就是要以身作则。”
连队进行施工,陶如何带头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作业。工程出现了塌方,他亲自担任排险组长,去排除险情。战士们拦住他,说:“我们要对首长的安全负责。”陶如何回答说:“我要对革命负责。”
陶如何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好钢是炼出来的,快刀是磨出来的,连队过硬的作风是带出来的。他认为干部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给战士做样子,不是做好样子,就是做坏样子;做什么样子的问题,是一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
他担任过连长的二连,从林副主席发出创造四好连队运动的号召以来,连年保持了四好连队的荣誉称号。当他们满足已得的成绩的时候,陶如何来到了这里,有人告诉他二连有“三多”;上级来人多,总结经验多,兄弟连队赞扬多。陶如何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二连有“三少”:征求群众意见少,找薄弱环节少,向别人学习少。他在二连党支部委员会上、在全连战士面前讲这“三少”,讲得干部、战士心明眼亮,大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差距,把连队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陶如何离开了二连,来到连续三年没有评上四好的四连。他把背包往班里一放,就诚恳地对干部、战士说:“问题出在连队,根子在领导,你们先向我提出批评意见吧!”他住下来,扎根到群众中去,发掘连队的积极因素。他从抓典型入手,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陶如何的行动,深深教育了四连的干部、战士。他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揭露矛盾,制订解决矛盾的措施,全连拧成一股绳,迅速改变了后进面貌。
在阶级斗争风浪中锻炼
毛主席教导说:“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一九六五年,陶如何率领干部、战士跋山涉水来到五指山区的偏僻黎村——南林洞,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们一进村,阶级敌人就放出谣言:“生人进黎村,鸡犬不安宁。”陶如何关照干部、战士,要听毛主席的话,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大多数,耐心地用毛泽东思想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白天陶如何和社员们一起下田劳动。夜晚他带领同志们挨家逐户去作宣传工作。他们给贫下中农送去一幅幅毛主席像,一张张手抄的毛主席语录。他们带领村里的年轻人上山割草伐木,在村子里建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室和毛泽东思想广播台。
当他了解到一个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党支部书记受到阶级敌人的拉拢腐蚀时,就做了忆苦饭,和他一起忆苦思甜。他对这个干部说:“你想过没有?你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吃的猪狗食,披的芭蕉叶。在旧社会是谁打断了你爹的腰?逼死了你的姐?为什么那时地主对你那样狠?为什么如今他要和你攀亲?”旧社会的血泪仇,唤起了这个干部的阶级觉悟。在对敌斗争的大会上,他愤怒地揭发了阶级敌人腐蚀干部的罪行。
指战员们以陶如何为榜样,深入到群众中去,和黎族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忆苦思甜。群众擦亮了眼睛,提高了觉悟,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赢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
陶如何带领指战员在阶级斗争的最前线日夜操劳,胃病复发,体重下降了四十多斤,指战员们和黎族贫下中农十分关怀他,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挑社会主义的担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陶如何率领部队积极投入了支持左派广大群众的斗争。他废寝忘食,不顾病痛,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向群众宣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他顶风冒雨,不怕劳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帮助革命群众落实毛主席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推动了斗、批、改的深入发展。指战员们说:“陶如何同志带我们上阶级斗争第一线,使我们学会了阶级斗争的本领,锤炼了忠于毛主席的红心。”
“只能象无产阶级的样子”
陶如何所在的炮团,长期住草棚,艰苦奋斗蔚然成风。后来部队移防,从草棚搬进新建的营房,有的同志认为,部队的环境变了,条件好了,原来的广播器材旧了,提议花几千元买一套“象样的”。陶如何知道了,坚决反对。他说:“我们是要搞得象个样子,可是,只能象无产阶级的样子,决不能象资产阶级的样子!”
一次,上级要在榴炮二连召开五好食堂现场会,连队干部觉得,几百名代表来参观,原来的米柜破旧了,看起来不象样子,要求上级帮助赶制个新米柜。陶如何知道了这件事,即刻找到指导员,语重心长地说:“老陈啊,上级来开现场会,看的是我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思想作风。米柜破旧一些不要紧,思想作风不象无产阶级的样子可是个大问题。”
陶如何以他艰苦奋斗、一心为公的崇高革命精神,为干部、战士做出了好样子。
有一次,他爱人带着三个孩子来部队探望,正巧遇上台风。晚饭后,陶如何回到草房里叮嘱爱人:“待会儿风大了,你和孩子们出去找个地方躲躲,呆在房子里有危险。”说完,他就到连队去了。他的住房在暴风雨中倒塌了,战士们冒着风雨把他爱人和孩子们抢救出来。他冒着狂风暴雨,和战士们一起转移器材,一项一项落实防风措施。他与指战员们在一起和台风搏斗了三天三夜,跑遍了整个营区,却没有回到家里去看一眼。同志们提起这件事,总是激动地说:“团长心里只装着革命的大家庭。”
陶如何有一床解放战争时期的棉被。他背着这床棉被,转战南北,翻高山越海峡,直到海南岛。解放以后,陶如何背着这床棉被进了大城市,到炮校学习。毕业后又背着这床棉被返回五指山。一九六五年,陶如何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仍然背着这床棉被进出黎村苗寨。多少贫下中农都添置了新铺盖,陶如何缝缝补补又盖了几个冬春。战士们说:“团长的被子硬得可以挡炮弹了。”陶如何说:“我就是要用它抵挡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陶如何出生在河北省南宫县一个贫农家庭,十四岁就跟着父母逃荒闯关东。一九四五年八月,陶如何带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陶如何积劳成疾,严重的胃病经常发作。组织上多次督促他治疗休养,他却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一九六九年十月,炮团进行野营训练。陶如何也带病随队出发了。
紧张的野外生活,加重了陶如何的疾病。十二日清晨,陶如何忍受着剧烈的腹痛,走上野营训练阵地。在场的同志们见他脸色不好,劝他休息,他坚持不离开战斗岗位。
当天训练结束后,陶如何回到营房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值班室查询情况。到一切都处理妥当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宿舍。
就在这天夜里,陶如何突然得了急性坏死性肠炎,不幸逝世了。消息传开,指战员们眼里含着泪水,涌到陶如何同志的宿舍。人们看到:桌上,是一本摊开的《毛泽东选集》。陶如何同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认真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
陶如何病逝后,广州部队开展了向他学习的活动。他那为革命乐于吃苦,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主义精神,他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崇高品德,鼓舞着广大指战员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奋勇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附图片)
陶如何生前所在部队的党委成员以陶如何同志为榜样,深入连队,狠抓基层,促进指战员思想革命化。图为团党委书记、政委徐志新和连队干部、战士在一起畅谈以陶如何同志为榜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体会。             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喜看佳片忆亲人
——记彩色电影《智取威虎山》在阿佤小新寨放映
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小山村在沸腾。锣鼓响,鞭炮鸣,“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声,回旋在峡谷,响彻在山村的夜空。这一天,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红旗公社小新寨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满怀无限喜悦的心情,齐集在村口,热烈欢迎彩色电影《智取威虎山》来到这里放映。
小新寨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个英雄村寨。这里的贫下中农和民兵,在建设祖国边疆的战斗中同解放军结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今天,当他们观看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时,感到格外激动,格外亲切。影片一幕幕映入眼帘,佤族贫下中农的心潮也随之起伏。夹皮沟遭劫、深山问苦、发动群众等场面,深深地触动着每个佤族贫下中农的心,唤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佤族贫下中农受苦最深,受难最重。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土司头人的重重剥削,使勤劳勇敢的佤族人民终日过着无衣遮体、无食充饥的悲惨生活。那时,在阿佤山区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农奴苦、农奴难,农奴仇恨深似海,农奴苦难诉不完;农奴面前三条路:砍头、逃荒、当奴隶。一九五二年,正当阿佤农奴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候,毛主席派来了亲人解放军,帮助佤族人民拨开乌云见晴天。广大贫下中农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推翻了头人的黑暗统治,打倒了地主恶霸武装,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民兵武装,组织了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今天的小新寨,毛泽东思想阳光普照,到处是一片欢腾的景象。佤族贫下中农激动地说,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解放军帮我们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解放军帮我们栽;没有毛主席派来的亲人解放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小新寨。
在旧社会饱受苦难的娜稳老大娘,今天格外激动。当她从电影上看到杨子荣、申德华把干粮送给猎户老常父女的时候,引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娜稳从小就给头人当奴隶,终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那时候,她除了身上穿的一条破裙子以外,一无所有。当她第一次见到亲人解放军的时候,解放军亲切地向她问寒问暖,送给她布匹、大米和盐巴,给她讲革命道理。这一切使她深受感动。她逢人就说:解放军是阿佤受苦人的大恩人。从此,她对解放军格外亲。只要解放军一到小新寨,她就象照顾亲人一样帮助解放军料理生活事务。为了支援解放军,她开田种菜送给解放军。战士们感谢她,她却说:解放军对咱阿佤受苦人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我们世世代代忘不了!生产队长岩布来看了电影,连连点头说:“军民一家心连心,解放军就是咱的贴心人。我们小新寨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成就,都和解放军的帮助分不开啊!”
小新寨民兵排的全体战士,看到影片中夹皮沟民兵在解放军帮助下茁壮成长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小新寨民兵排的成长过程,更加深了对毛主席指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伟大真理的理解。他们在解放军的帮助下,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大兴三八作风,坚持四个第一,使小新寨民兵排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茁壮成长,成了祖国西南边疆广大民兵学习的一面红旗。电影放完后已是深夜,深受英雄形象鼓舞的小新寨广大民兵战士,以百倍的警惕,又继续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