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记云南省第一矿松矿革委会主任段文斗
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
共产党员、云南省第一矿松矿军队代表段文斗,当了革委会主任以后,经常考虑怎样才能为无产阶级掌好权的问题。
去年底,革委会里酝酿起要修礼堂的事情,有些同志说:“矿山的工人多,平常开会饭堂坐不下,革委会应当为群众谋点福利。再说矿山这么大,也应该搞点基本建设。”段文斗想,什么是矿山的基本建设?革委会怎样为群众谋福利?事关重大,于是他请来了老工人,和革委会的同志一块讨论。老工人说:“我们能坐在一个大礼堂开会、看戏、看电影是方便一些,但是工人阶级要时时想到普天下的受苦人。如果我们光想舒服,就会忘记世界上那些正在受苦受难的阶级兄弟。我们现在挤一点,艰苦一点有好处啊!”工人阶级的广阔胸怀,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使到会的同志们明白了,为群众谋福利,首先要从政治上为他们着想;矿山的基本建设,首先应是人的思想革命化建设。在老工人的帮助下,革委会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了。
听毛主席的话,永远不脱离群众
矿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和生产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许多单位都前来参观学习。在成绩面前,在一片赞扬声中,段文斗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精神,经常参加劳动,紧紧地和群众在一起,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段文斗防微杜渐,在生活上严格地要求自己。开饭时,他总是排在工人后面去打饭;看戏时,他从不坐前排。他虽然有严重的胃病和慢性痢疾,但从来不接受特殊照顾。去年冬天,矿山在远处的一座山顶上施工。一天,他要去工地,工人们见他胃病犯得很厉害,身体一天比一天瘦,不让他去。但最后他还是冒着寒风来到工地。吃饭时,炊事员给他做了病号饭,但他说:“这点病没有啥,用不着吃病号饭。”工地指挥部的同志原来住在一个小楼上,他们在段文斗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主动从楼上搬进草棚,把炊事员和一些老工人请到楼上去住。工人们见了感动地说:“指挥部的同志房子虽然住矮了,但思想却高了。”
“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段文斗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不论工作多忙,他总是挤出时间参加劳动,经常和群众在一起,倾听群众的意见。
今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段文斗刚值完夜班,有人告诉他,运送矿石的空中索道出了故障,矿斗掉在山沟里。段文斗想,索道是矿山的“咽喉”,索道发生故障,会严重影响矿石采运进度,于是他急忙赶到现场和工人们一起进行抢修。在抢修中,工人们告诉他,这条索道是全国有名的“索道专家”设计的,经常发生事故,每次事故发生后,工人们都要从山沟里把一吨多重的矿斗抬到公路上,又笨又累。以前,工人曾多次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可是那些走资派和“索道专家”连看都不去看一看。这件事对段文斗启发很大,他体会到,不和工人一起劳动就不能理解工人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就不能代表群众的利益,就会脱离群众。广大工人的迫切愿望,和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满腔仇恨,使段文斗完全忘记了病痛。为了尽快地排除故障,他和工人们一起干了一天。傍晚他的胃疼得更厉害了,周身冒冷汗,啃了两口馒头压压疼,还吐出来了。工人们见他病得太厉害,几个人七手八脚地硬把他推上汽车送回去休息。段文斗躺在车上,他想:自己是革委会主任,在这紧要关头,怎能退下火线,回去休息?他终于说服了驾驶员,下了车,艰难地向索道起点站走去,几次几乎昏倒。大家看他实在不行了,就把他扶回家来。人回来了,但心还在山沟里。他守在电话机旁,询问排除故障的情况,一直坚持到索道修好。后来,在段文斗的倡议下,革委会成立了“三结合”的改革索道领导小组。所谓“索道专家”十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被工人们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用很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革委会这种为群众着想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工人群众的热烈赞扬。
处处和群众血肉相联
段文斗处处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和群众的共同战斗中,用鲜血和生命同群众结成了血肉的联系。
今年四月的一天傍晚,一块三米多长,两米多宽,七十多厘米厚的大石头从工作面上掉下来,把风钻机手佟畅伍压在下面。佟畅伍紧挨着黑咕隆咚几十米深的大矿仓,随时都有连人带石滚进仓的危险。段文斗知道了,立即组织人进行抢救,并亲自赶到现场。
他脸上挂满了汗珠,在这块大石头周围爬了一圈,发现大石头没有直接压在佟畅伍身上,中间是许多乱石支撑着。顿时一个念头涌上段文斗的心头:要是能把大石头下面的碎石掏出一些来,佟畅伍不就可以得救了吗?但是,如果掏空了碎石,弄不好大石头再往下压,自己的生命就会发生危险。这时,段文斗想,佟畅伍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只要能救出佟畅伍,“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想到这里,段文斗立即爬到大石下面,用手拚命地扒碎石。
当昏死过去的佟畅伍醒过来,知道段文斗紧紧地靠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他含着热泪断断续续地说:“老段,别管我,快走开,大伙需要你呀。死就死我一个。”段文斗两眼闪着泪花,激动地说:“佟畅伍同志,毛主席他老人家指挥我们战斗,天塌下来我们也顶得起!”一个阶级的人啊,一根藤上的瓜,无产阶级的情谊比海深,比天大。段文斗和老工人李兴文、普恩洪顺着佟畅伍的身子,坚持扒石抢救。佟畅伍终于得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给了佟畅伍第二次生命。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古丈县革委会狠抓政权建设上两条路线斗争
巩固发展精兵简政成果 促进机关革命化
据新华社长沙二十九日电 湖南省古丈县革委会领导成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狠抓政权建设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断巩固和发展精兵简政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的思想革命化和机关工作的革命化。
古丈县革委会成立后,根据“精兵简政”的原则,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把原来县级机关的部、科、组、室等大小二十八个单位精简为两个大组,下分十一个小组,人员减少百分之五十八,大大充实了基层,朝着“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迈出了一大步。
这个县精兵简政后,少数同志由于受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政权建设路线的影响,在任务重、工作忙的情况下,总认为人多好办事,一度出现了争人员、争骨干,以协助办公为名抽调基层人员,借口工作需要增设临时机构的现象。同时,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也开始抬头。
县革委会领导成员认识到:实行精兵简政和巩固精兵简政的成果,必须同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进行反复的斗争。他们组织全体委员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等光辉指示,历数了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脱离群众等弊病,深入批判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政权建设路线,批判剥削阶级的旧习惯势力,并总结、介绍了本县实行精兵简政后工作搞得好的农林水战线和县人民银行的经验,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基层是三大革命斗争的前哨阵地,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县级机关只能从政治上帮助基层,组织上充实基层,作风上深入基层,从而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基层。原来主张“人多好办事”的同志检查说:“不是想什么‘人多好办事’,而是想清闲点,少办事,是做官当老爷的旧思想没有肃清。”增设了临时机构和调人帮助工作的单位也认识到:机构庞杂臃肿是脱离群众的开始,个人贪图安逸是变修的开始。经过学习和批判,他们砍掉了临时机构,并把各立门户、分兵把口的十一个小组并成“斗、批、改”和“抓革命、促生产”两个办公室,进一步减少层次、人员和事务性工作,调整一些骨干,充实到基层,加强第一线的领导。
为了巩固精兵简政成果,他们进一步狠抓人的思想革命化和作风革命化,树立崭新的革命作风。
他们大破烦琐哲学和陈规旧习,坚持掌握第一手材料,实行活的领导,大刀阔斧地精简了会议、文件、表报。原来各组编印的三个简报,现在合办成了一个不定期的简报。县革委会建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并经常进行开门整风,把群众中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意见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改变了过去下面请示问题无回声,迟迟得不到解决的现象。
古丈县革委会由于不断巩固和发展精兵简政的成果,使县革委会日益成为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战斗指挥部,领导广大群众继续革命,乘胜前进。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继续深入发展。斗、批、改各项任务逐步落实。


第4版()
专栏:

做好来信来访工作 密切同群众联系
新洲县革委会把群众来信来访当做送上门的政治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用毛泽东思想解决问题
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新洲县革委会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伟大教导,认真做好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同广大群众的联系,推动了斗、批、改运动。
新洲县革委会成立后,十分注意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把群众来信来访看作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之一。县革委会正副主任分别在农村、机关、学校,建立了七个群众工作点,经常下去走一走,看一看,虚心听取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的意见。同时,还专门设立了负责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室,除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工作以外,革委会常委还轮流值班处理这一工作。今年一月至八月,已经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五百七十四件次,大大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斗、批、改。今年四月间,县革委会的一位领导成员,在接待和处理来信来访中,发现金台公社有的干部在开展“一打三反”运动中,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他立刻把这件事提交常委会集体讨论,并且派出调查组到金台公社深入调查研究。接着,他又亲自到金台公社进行检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深受群众好评。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新洲县革委会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把群众来信来访当做送上门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们对来访的群众,无论意见正确与否,都热情接待,并且采取办学习班的办法,引导群众用毛泽东思想来解决问题。来访群众中,有一些是属于为个人问题来找领导机关的,经过办学习班,宣传党的政策,大多数来访群众的问题都得到正确解决。


第4版()
专栏:

上海柴油机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
据新华社上海电 上海柴油机厂党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教导,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动和依靠广大工人群众,不断用毛泽东思想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一年多来,这个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创造成功八十二项重大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党的“九大”胜利召开以后,厂党委会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时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我国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是愿意进步的,愿意改造的,是可以改造的”这一伟大教导,学习北京六厂二校的经验,使大家更深刻认识到,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他们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教育工程技术人员。
一是办好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帮助他们认真改造世界观。
二是把革命大批判搞深搞透,不断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教育,帮助他们从洋框框中解放出来,树立敢闯、敢创的革命精神。厂党委还狠抓革命大批判,帮助他们进一步肃清刘少奇推行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专家治厂”、“技术第一”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的流毒。
三是狠抓活思想,过细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克服各种错误倾向,提高他们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
上海柴油机厂党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的伟大教导,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大胆使用工程技术人员,在使用中加强再教育,促使他们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自觉性。为此,厂党委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一)将部分设计人员下放到班组,和工人同学习、同劳动、同搞技术工作,克服过去技术人员严重“三脱离”的现象。(二)将大部分设计人员充实到车间技术组,把搞设计工作和搞工艺规程结合起来。(三)把实验车间和生产车间合并,更便于技术人员到车间里、机器旁去进行设计或进行科研工作,虚心拜工人群众为师。(四)选派一批优秀工人到车间技术组去,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五)挑选一批不脱离劳动的优秀技术人员到“三结合”技术小组里指导技术工作。
上海柴油机厂党委会由于认真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的许多人已成了全厂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


第4版()
专栏:

和工人相结合,才能有所创造
天津硅酸盐材料试验厂技术员 杜炳文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几年来,我设计制造了比较关键性的专用设备十几台,并且革新了一些工艺。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知识分子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在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或者是很不完全的。”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一次,领导上叫我负责制造一台刮埚机,我想这正是发挥才能的好机会,非弄出个样子不可。我首先请教了“专家”,又拿出了所有资料摆满了桌子、板凳,反复翻找,苦思苦想,左描右画,结果十来天也没弄出个道道来。领导上叫我问一问工人师傅,可是,我认为书本和“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人也不一定能解决,就这样拖延着没有去问。
有一天,一位刮坩埚的老师傅问我:“刮坩埚这活儿的情况你全了解吗?”我回答说:“不大清楚。”这时,他严肃认真地说:“你不了解现场,又不深入实际,是搞不出东西来的。”晚上,我好久也睡不着,想着老工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打中了我思想上的要害,指出了我设计失败的原因。
第二天,老工人把我带到车间,详细地向我介绍了制作坩埚的工艺过程和刮坩埚的要领,边说边带着我干起活来。这里劳动强度之重,粉尘之大,是我原来想不到的。老师傅看我累得够呛,就拉着我休息。刚休息一会,就听到一位工人师傅喊道:“同志们,我们多刮一个坩埚,就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增加一份财富,为革命增加一份力量,大伙加油干哪!”经他这么一鼓动,工人们干得更欢了。这使我认识到,过去搞不出设计,是由于思想感情没有变到工农群众这方面来,我想的是一鸣惊人,图名图利,而工人想的是革命,是为毛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经过参加劳动,我基本掌握了设计刮埚机的第一手材料。后来,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奋战半个月,一部适用的刮埚机制造成功了。这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知识分子只有同工人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抚顺矿务局红星矿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教导,坚持参加劳动,密切联系群众。这是矿革委会副主任和工人一起研究生产斗争中的问题。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