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留校插队结合 全面锻炼干部
《人民日报》开展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非常切合当前的需要。我们衷心欢迎,积极支持。我们在“如何办好”这个问题上,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来供讨论。
我们兰州市白银区“五·七”干校是去年十月创办的,学员一百五十八人,一开始就编成两个队,第一队一百多人固定留在校内学习、从事农业生产,进行斗、批、改;第二队五十多人固定到附近两个公社的生产队插队劳动。
今年三月,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最新指示发表后,校革委会就组织留校和插队两部分学员,一起总结下放劳动、重新学习的经验。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认为,留校和插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留校的长处是便于集中学习和领导,短处是有些脱离广大贫下中农,脱离农村的三大革命斗争,不能很好地受到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插队的长处是生活、劳动在广大贫下中农之中,直接处于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时时处处都能受到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短处是不便集中学习和领导,在更大的程度上要靠学员的自觉性。因此,为了取长补短,有利于全面锻炼,大家一致同意把留校、插队两固定改为留校插队相结合。留校和插队实行三个月为一期的轮换。
在轮换期间,也改变了过去留校、插队两固定时候的一些做法。留校学员虽以斗、批、改和校内农业生产为主,但也利用一切机会,请贫下中农讲农村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对留校学员进行阶级教育,同时,在农忙时也支援附近社队农业生产劳动,尽可能增加留校学员接触贫下中农和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的机会。插队学员虽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和农村的斗、批、改为主,但也规定他们定期返校参加学校的学习和斗、批、改活动。校革委会每半月下去了解一次插队学员的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尽量克服过去对插队学员缺乏集中统一领导的缺点。
每次轮换时,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抽出一段时间,组织留校和插队的两部分学员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定期轮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既能把学到的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又能把从实践中得到的东西提高到理论上去认识,大大克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坏学风,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我们的干校从留校、插队两固定到留校、插队相结合,正是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的过程。
我们的经验很少而且很浅,非常需要得到兄弟干校先进经验的帮助。
兰州市白银区 “五·七”干校革委会


第3版()
专栏:

干校学员应当分批“走出去”
我们这个“五·七”干校的学员从城市到农村,从脱离劳动到参加劳动,精神面貌程度不等地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很少接触贫下中农,贫下中农批评我们:作风还是机关化,生活还有特殊化。干校的学员也说:虽然参加了劳动,但仍然脱离群众。大家还认为我们有两个变了样:参加劳动变了样,组织军事化、生活集体化变了样;还有两个是老样:学习、开会原班人马是老样,吃食堂、住楼房(原农业中学的房子)是老样。为了改变这种老样子,经过全校广泛讨论,从今年三月间,实行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就是请了十四位贫下中农组成贫宣队进驻干校“掺沙子”;同时,以半年为期,把学员分批下放到附近生产队去,第一批走出干校的共七十三名学员。
五个月的实践证明,“请进来”、“走出去”是使干校联系群众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走出去”,对于进一步改变“三脱离”的状况,促进干部思想革命化显示了巨大作用。一些走出去的学员认为,过去干部成堆,互相一比,觉得自己“差不多”、“过得去”;现在到了生产队,和贫下中农一比,觉得“差得多”、“过不去”了。他们说:越同贫下中农接触,越觉得自己身上的毛病多,接受再教育的感情越强烈,改造自己思想的要求越迫切。“走出去”的学员与贫下中农实行“五同”后,老干部更加感到过去官气、暮气、娇气的严重性,更加提高了发扬革命朝气的自觉性;工农出身的干部,更加感到有忘本思想的严重性,更加唤起了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自觉性;一些过去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的干部,这次走进了贫下中农的门,也更加感到过去“三脱离”的严重性,更加激发他们改造自己的自觉性。“走出去”以后,干部与贫下中农生活、劳动、学习在一起,大大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从“走出去”的几个月的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参加劳动与改造世界观的关系。有的干部原来在“五·七”干校,除了劳动,还要参加斗、批、改,从劳动到运动都比较紧张,“走出去”以后,就产生了“换个环境,少动脑筋”的活思想,因此必须通过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不断克服单纯劳动的倾向,不断提高改造思想的自觉性。
二是接受再教育与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有的干部“走出去”以后,怕人说自己“翘尾巴”,怕犯错误,很少讲话,贫下中农批评说:你们干部开会是跑在前头,坐在后头,没有话头。以后在干校和贫下中农的教育帮助下,才克服了“怕”字,不但积极参加劳动,而且积极参加革命大批判,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
三是“走出去”与斗、批、改的关系。“走出去”这本身就是机关斗、批、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又必须关心和参加校内的斗、批、改活动。开头一段,有些干部把“走出去”看作“划出去”,对校内斗、批、改不闻不问,校部领导也未主动采取措施。以后,就规定每周两个半天为返校日,让“走出去”的学员返校参加政治学习和斗、批、改活动,这对推动斗、批、改和加强对“走出去”的学员的政治思想领导都大有好处。
上海市南市区 “五·七”干校


第3版()
专栏:

干校办在生产队有好处
我们这个干校是去年十月遵照毛主席的“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伟大指示创办起来的,学员都是县支行和营业所的在职干部,成为浑源县第一所“五·七”干校。
我们选择了一个阶级斗争复杂、生产面貌落后的山区村庄,作为校址。干校学员与广大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干校的学习采取学员集体学与社员共同学相结合的方法。干校学员参加大队的生产劳动,在劳动方面听从大队的指挥。
为了使每个在职干部都得到“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我们采取“统一安排,分批轮训”的办法。第一期的学员经过八个月的锻炼,已回到工作岗位上,另有一批在职干部,又进入干校,开始第二期轮训。
从十个月的实践看,我们这样办干校,对促进干部的思想革命化,对推动机关工作的革命化,对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对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大有好处。
由于我们采取的是在生产队办校的形式,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不与民争地。由于我们与社员同吃同住,也不要建设校舍,不要购置设备,也符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方针。
我们办校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有些问题还在摸索,迫切期望学习兄弟干校的先进经验,把我们的干校办得更好。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浑源县支行革委会“五·七”干校


第3版()
专栏:

到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
为了彻底改变“三脱离”的状况,我们干校的革委会坚持让学员轮流深入到贫下中农中去,参加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我们就是最近走出干校,参加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
在“五·七”干校里,很多学员在劳动和学习中有很大收获,但是,还有些脱离贫下中农,脱离农村三大革命斗争。参加宣传队、深入贫下中农以后,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活生生的事实,广大贫下中农意气风发的革命干劲,对我们的教育极为深刻。有些干部批判了自己“歇一歇”的思想,有些干部消除了“三气”(怨气、泄气、不服气),焕发出革命朝气。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农村的三大革命斗争是干校的好课堂,广大贫下中农是干校的好老师,干校学员轮流走出去是重新学习的好方法。
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五·七”干校学员 罗国昌 简锐刚 陈赞勋 李朝震


第3版()
专栏:问题和建议

医务人员要到农村去
医务人员也要到“五·七”干校去锻炼,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觉得现在有些医务人员有一种活思想值得注意,好象只有到“五·七”干校才能锻炼,到农村为贫下中农服务就只能治病,不能锻炼,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我认为,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更多的医务人员应该到农村去,在直接为贫下中农服务中,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锻炼和改造自己。不要忽视了农村这个不容忽视的“重点”。
北京市工农兵医院内科医生 高明哲


第3版()
专栏:问题和建议

试行到社队办干校
鉴于有些“五·七”干校有脱离群众的倾向。我建议搞些在社、队建校的试点。校部设在公社,学员按连、排放到大队、生产队。公社革委会负责人参加干校革委会领导班子,大队革委会负责人兼任连(排)政治指导员。学员在干校规定的时间里,和贫下中农实行“三同”(主要是同劳动,劳动时间不要少于百分之五十),其他时间仍由校或连(排)统一安排活动。要学些必要的革命理论课。学员既不同于生产队的社员,也不同于插队劳动的下放干部。
这样的干校,不但能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校舍、土地、生产技术等等问题,更符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
天津市民政局“五·七”干校学员 张振郎


第3版()
专栏:来稿摘编

下放劳动的一种好形式
我们从广播中听到《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专版里发表的江西、安徽干部下放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两篇文章,很受鼓舞。
从江西、安徽等地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大批干部下放到农村插队劳动,不仅能够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有力地促进机关革命化和干部思想革命化,而且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是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干部路线的彻底革命,是上层建筑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可喜成果,是实现毛主席光辉《五·七指示》的一种好形式,大方向完全正确,我们坚决支持。
组织大批干部到农村插队劳动,为更好地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江西、安徽等地把干部下放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从事群众工作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把培养干部和使用干部结合起来的经验,对于我们办好
“五·七”干校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很好地把这些宝贵经验学到手,取长补短,进一步办好我们柳河“五·七”干校。
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 全体“五·七”战士


第3版()
专栏:来稿摘编

好参谋 好助手
看到《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我们江西是把干部下放到生产队插队劳动,这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又一种好形式。形式不同,目的一个,都是为了积极贯彻执行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都是为了培养造就无产阶级干部队伍。我们贫下中农对所有落实毛主席指示的新事物都热烈欢呼,坚决拥护。
农村天地广阔,它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广大干部到这所大学校里重新学习,和我们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一起批判资产阶级,不仅可以加速干部的思想革命化,而且可以加速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下放干部人材众多,各有特长,是一批宝贵的财富,毛主席把他们派到农村,和我们贫下中农相结合,就更便于我们贫下中农实行以农为主兼学别样,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批判资产阶级,办小型工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下放干部帮助我们建立了广播网,毛主席指示能及时听到。下放干部在田头、屋场读报纸,办壁报,宣传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批判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他们当我们的参谋,做我们的助手,协助我们用毛泽东思想掌好权,用好权。
为了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下放干部帮助我们兴修水利,建设小型水力发电站,办起了小型农机厂,组织了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和合作医疗制度。我们切身感到干部插队劳动,就是好。
江西省景德镇市
瑶里公社贫农 冯进保
江村公社贫农 张喜生
蛟潭公社贫农 金裕年


第3版()
专栏:来稿摘编

从“不高兴”到“热呼呼”
读了《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讨论第三期的文章,特别是读了《插队劳动的大方向完全正确》这篇文章,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它说出了我心里的话。
我曾经是省建设厅设计院院长,于今年元月下放到岳西县毛尖公社插队落户。在短短七个月里,与贫下中农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一扫我过去的官气和娇气,恢复了革命的青春,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刚开始我听到贫下中农喊我老庄,嘴里不讲,心里可不高兴。这说明我人虽然下放到农村了,但是,架子还没有放下,这是官气的表现。现在,听到贫下中农喊我老庄,心里热呼呼的,从“不高兴”到“热呼呼”,正好说明我由“官”到民的变化,说明我的思想感情开始在变化。
由于我在改造自己的大道上迈出了第一步,由于我在七个月中间做了一点点工作,就取得了贫下中农的信任,选我当了公社革委会主任。这是贫下中农对我的最大信任和鼓舞。我决心当一辈子普通劳动者,干一辈子革命。   安徽下放干部 庄志禄


第3版()
专栏:来稿摘编

贫下中农激励我们前进
我们是去年十月份下放到德安县狮子公社来的,全连十二个排,四十五个班,分别插到四十五个生产队。十多个月来,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干部和知识青年下乡分班插队劳动,安家落户,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实现思想革命化的一种好形式。这样,与贫下中农同住一栋屋,同吃一井水,同种一块田,同在一个学习班里学习。贫下中农说的话,我们听在耳里,贫下中农做的事,我们看在眼里,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觉悟,印刻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前进。去年严冬,下放干部林林森和知识青年吴菊珍等四人,看到贫下中农顶风冒雪查牛栏,用自己的蓑衣堵风口,他们也拿出自己的大衣的棉絮盖在牛身上。今年春天,吴菊珍学犁田,看到牛走不动,便猛抽一鞭。在场的贫农社员马上说:莫打,这是你们去冬用棉絮盖过的那条老牛。吴菊珍很受感动,她说:光从护牛这事,就向贫下中农学到不少东西。
由于分班插队劳动能够直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使得我们在革命化的大道上跨进了一大步。
江西省德安县狮子公社 下放人员


第3版()
专栏:来稿摘编

希望进一步加强领导
读了江西、安徽和北京市下放干部的讨论文章也有些感触,也发表一点讨论意见。
我们认为,把干部三至五人下放到生产大队的确为重新学习、锻炼改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自己在短短的三个多月中就有不少收获。但是,这种分散的状况,一方面要求下放干部提高自觉革命的觉悟,另一方面也要求上级加强领导,帮助下放干部狠抓根本。我们认为,除现在的“天天读”,每周集中学习一天,定期举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等制度外,最好在劳动一段之后,集中起来办学习班,针对下放干部的活思想,深入解决一两个共同性的关键问题。这样,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个人自觉改造同集体互相帮助相结合,对下放干部的思想革命化才更有好处。
北京市大兴县西黄村大队 下放劳动干部小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