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干部插队劳动好
《人民日报》开展《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我们认为十分必要,这样可以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根据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响应毛主席“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和“认真搞好斗、批、改”的伟大号召,我省大批机关干部,于去年十月以后,采取插队落户的形式,下放劳动。我们的做法是,以干部为主体,加上教师、医务人员、知识青年组成下放队伍。一般的每个大队有五、六名干部,二、三名教师,一、二名医务人员,十几名知识青年。为了加强领导,县、社、大队各级革委会都有一名副主任主管这项工作,并成立由革委会成员、贫下中农代表和下放劳动人员代表组成的三结合下放干部领导小组,生产队成立再教育小组,在当地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对下放劳动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下放干部学习解放军,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生产队设班,大队设排,由贫下中农和下放劳动人员代表担任班、排长,定期集中学习。在下放人员中,开展四好班排、五好战士活动,与贫下中农结成“一帮一”、“一对红”,让下放劳动人员在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经受锻炼和考验。
采取干部下放插队落户的形式,使下放人员把广大农村作为锻炼、改造自己的大学校,以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作课堂,以贫下中农作老师,“以农为主”,“兼学别样”,“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和广大群众一起“批判资产阶级”。他们又做群众工作,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普及和传播文化、科学、卫生知识,成为破四旧、立四新的一支突击力量。同时,协助基层领导班子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参谋和助手作用。
这样做,由于把广大干部下放到农村,就把精简上层和加强基层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由于广大干部不但在劳动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且还要积极参加和帮助农村工作,就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由于大批干部和城镇居民下到农村,减少了城市人口,加强了农业战线,就把执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同执行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十个月来的实践证明,干部下放插队落户,能够加速广大干部的思想革命化,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的斗、批、改和其他各项工作,是一种实践《五·七指示》的好形式。
我们实践的时间较短,经验不多,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热烈欢迎《人民日报》开展的这一讨论,衷心期望学习兄弟地区“五·七”干校和干部下放劳动的好办法、好经验。
江西省革命委员会 精简领导小组办事组


第2版()
专栏:

插队劳动的大方向完全正确
我们热烈欢迎《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我们相信,这个讨论不但会推动安徽省的“五·七”干校的工作,也会推动安徽省的整个干部下放劳动的工作。
遵照毛主席的光辉的《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伟大号召,省革委会于去年十二月作出决定,除省办两所“五·七”干校,各专区、市、县各办一所“五·七”干校外,大部分不在职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和知识青年组成一支加强农业战线的大军,带着宣传毛泽东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大任务,下到生产队插队落户。这样做,一方面彻底改变了这些人过去“三脱离”的状况,创造了锻炼改造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推动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增加了一支生力军。这样做,就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了,把下放劳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了,把培养干部和使用干部结合起来了。半年来的实践证明,这对促进干部思想革命化,实现机关革命化,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有显著作用。经过锻炼和改造,经过贫下中农推荐,有的插队干部加强和充实了社、队的领导班子,有的插队干部选送到其他工作岗位上。
广大干部插队落户,这也是个新事物,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管理教育和生活安排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正设法逐步加以解决,比如,县、社、队都组织了有革委会代表、贫下中农代表和下放干部代表参加的三结合的“五·七”小组,负责插队落户的工作,做到政治上有人抓、生产上有人教、生活上有人管。
广大干部插队落户,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阶级敌人要破坏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干扰它。比如,有人在叫喊:“安徽下放干部大方向错了”,正是这种破坏和干扰的反映。
毛主席教导我们:“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他老人家又教导我们:“我们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要求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安徽经过初步精简,广大干部以插队落户的形式下放劳动,回到生产中去,完全符合毛主席的教导,大方向怎么能说错呢?广大干部插队落户后,既要他们重新学习,锻炼改造自己,又要他们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既作革命的动力,又作革命的对象,大方向怎么能说错呢?
我们殷切希望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能够介绍各种类型的“五·七”干校的经验,包括干部下放插队落户的经验,能够批判各种破坏和干扰“五·七”干校和干部下放插队劳动的谬论,使“五·七”干校和干部下放劳动这样的新事物获得健康的发展。
安徽省革委会下乡上山办公室
戴尚东 肖德益


第2版()
专栏:

下放大队劳动有利于锻炼
看了《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的编者按和讨论文章,我们当即组织了学习和讨论。有的同志琢磨编者按中一再强调的“各种类型的‘五·七’干校”的含义,我们算不算“五·七”干校的一种类型呢?开始觉得,大概不能算,因为我们根本不叫干校。后来又觉得,也许可以算,因为我们虽然没有干校的名称,却有干校的实际,同样是贯彻执行光辉的《五·七指示》的,同样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因此,也来参加讨论。
我们没有进过“五·七”干校,对“五·七”干校没有亲身体会,但是,我们从报纸的宣传报道中,完全相信“五·七”干校是干部下放劳动、实践《五·七指示》的一种好形式。我们到生产大队劳动已经三个月了,通过实践有些体会,我们觉得下放到生产大队也是干部下放劳动、实践《五·七指示》的一种好形式。
好就好在采取这种形式,干部不但直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而且直接生活和工作在广大贫下中农之中,直接生活和工作在实际斗争之中,比较彻底地改变了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状况,随时随地都能学到贫下中农的优秀品质,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锻炼改造自己,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好就好在采取这种形式,干部除了锻炼改造自己,还要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大队工作。这就是说,下放干部不但要在劳动中改造自然,还要在工作中改造社会,这就把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下放到生产大队劳动,使广大干部直接置身于阶级斗争之中,置身于工作实践之中,置身于广大贫下中农之中,自己又担负着宣传毛泽东思想,帮助大队工作的重任,农村中大量出现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的问题,要我们思索,要我们帮助解决,这就促使我们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当然,采取这种形式,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我们希望通过讨论,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北京市下放干部
安全 刘荣光 赵进凯 张庆忠 邬景荣 焦连甲


第2版()
专栏:

培养新型干部的好学校
我们杭州市“五·七”干校一千多名“五·七”战士,以万分喜悦的心情,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的编者按和两期文章,在全校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从我校在钱塘江畔盐碱滩上九个多月来的战斗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按照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创办起来的“五·七”干校,确实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干部队伍的革命大熔炉。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有比较才能鉴别”。“五·七”干校好,好就好在它是干部教育路线上灭资兴无的一场大革命,是在彻底粉碎修正主义的旧党校、旧干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干部学校。这个学校把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把在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不断改造世界观作为根本的教学方法,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培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先锋战士作为根本的目标。从这种干校培养出来的干部,才能吃大苦,耐大劳,一心为革命,一切为人民。
“五·七”干校好,好就好在它是落实《五·七指示》,促进干部思想革命化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毛主席对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过多次重要指示。但是旧机关过去搞下放劳动,不按照毛主席指示办事,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不改造思想,单纯地为劳动而劳动,这是大叛徒刘少奇的“劳动镀金论”在作怪。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部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五·七”干校却完全不同,在这里,既参加劳动,又改造思想,实现毛主席所倡导的“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教导,通过劳动和其他学习的形式,在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培养、锻炼干部,这样,才能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队伍。
“五·七”干校好,好就好在它能成为联系广大群众,接受工人、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好课堂。为此,我们请进了一批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退休老工人和贫下中农,他们以自己忠于毛主席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通过身教言教,给广大干部以莫大的教育。我们还派学员到农村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参加双抢,并进行调查、访问,请贫下中农讲村史、家史,忆苦思甜。大家说:“毛泽东思想是提高我们继续革命觉悟的最好武器,工农群众是我们接受再教育的好老师,‘五·七’干校是我们重新学习的好课堂。”
“五·七”干校好,好就好在焕发了干部的革命朝气,加快了斗、批、改的步伐。三年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们经历了两种不同环境的斗、批、改。前一段住在高楼大厦里关门搞斗、批、改,虽然也有一些收获,但步子迈得不大。去年十一月初,创办了“五·七”干校,广大干部从城市到农村,从为“官”到为民,从轻视劳动到亲身参加生产斗争,从脱离群众到联系群众,这就是一场革命,是机关斗、批、改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在“五·七”干校,既有阶级斗争,又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既当革命的动力,又作革命的对象,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斗、批、改的步伐大大加快。
《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抓到了问题的根本,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办校的任务和方针。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沿着毛主席亲手开辟的《五·七指示》的航道,奋勇前进,把“五·七”干校办成名副其实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杭州市“五·七”干校革委会


第2版()
专栏:问题和建议

要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
有些“五·七”干校的学员对干校是一座培养干部的政治学校,认识不足,说什么:“干校、干校,就是干活、吃饭、睡觉。”以为进了干校是从阶级斗争的“前线”到了“后方”。因而他们对国家大事、对阶级斗争不太关心了,关心的只是劳动的数量、粮食的产量。干校到底是阶级斗争的“前线”还是阶级斗争的“后方”,是政治学校还是单纯劳动的场所呢?
我认为,“五·七”干校是锻炼干部、使干部思想革命化的前沿阵地,这里有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的激烈斗争。阶级敌人天天都想搞垮它,资产阶级思想时时都在进攻它。我们决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其实,那种认为“五·七”干校就是干活的想法,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反映。因此,我们建议,必须狠批大叛徒刘少奇散布的“阶级斗争熄灭论”,才能把“五·七”干校建成一座培养无产阶级干部队伍的政治学校。
解放军某部战士 长城


第2版()
专栏:思想短评

干革命的学校
“干校,干校,就是干活的学校”。这是一种舆论。
“干校,干校,就是干革命的学校”。这又是一种舆论。
两种舆论反映了两种思想的斗争,反映了继续干革命还是不再干革命的斗争。
革命干部应该永远干革命。工作是干革命,学习也是为了干革命,下放劳动还是干革命,是“重新学习”,继续干革命。
活到老,革命干到老。“小车不倒只管推”,干!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一定要用干革命的革命舆论,粉碎各种诬蔑“五·七”干校的奇谈谬论。


第2版()
专栏:思想短评

高一等和低一等
“留机关高人一等,去干校低人一等”。这是有些人的观点。说穿了是:当“官”就高人一等,当老百姓就低人一等。这纯粹是“入党做官论”和“群众落后论”的“刘毒”。
我们所有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本来就不分谁高一等,谁低一等。如果硬要分的话,应该说,那些能上又能下,能“官”又能民的人,他们的思想品质确实“高人一等”,而那些愿上不愿下,愿官不愿民的人,在思想上不能不“低人一等”。
毛主席教导说:“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我们希望抱着去干校“低人一等”观点的同志,重新学习一下毛主席这条语录,重新对照一下自己的思想,重新考虑一下谁高人一等,谁低人一等的问题吧!


第2版()
专栏:来稿摘编

我们尝到了甜头
战斗在反修前哨的黑龙江省爱辉县“五·七”干校的“五·七”战士,从广播里听到《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所加的编者按和文章,受到极大鼓舞。我们的“五·七”干校办在远离县城五百二十多里的小兴安岭屋脊上,建校初期,大家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下矿井挖煤,登雪山伐木,修道路,盖房子,在沉睡千年的土地上播下了五谷,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办起了小型工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起了“抗大”式的干校。经过大半年的锻炼,老干部恢复了朝气蓬勃的革命青春,青年干部懂得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名副其实的培养锻炼干部的大学校。我们亲自尝到了“五·七”干校的甜头。
爱辉县“五·七”干校革委会


第2版()
专栏:来稿摘编

应当办“五·七”干校
《人民日报》组织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很必要,很重要。
要不要办干校,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主张把干部直接下放到工厂、农村和工人、贫下中农生活、劳动、学习在一起,自然就得到锻炼、改造了。革命需要,再当干部;不需要,就参加集体劳动。何必专办干校,仍旧是干部与干部在一起。大部分同志认为可以办干校,应当办干校,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问题是办什么样的干校。
只要真正能够按照《五·七指示》的精神办“五·七”干校,它在培养、锻炼、改造、提高干部方面会起十分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决不是缺乏集中领导的一般的把干部下放工厂、农村劳动能够代替的。
北京市劳动局昌平“五·七”干校学员 赵向东


第2版()
专栏:来稿摘编

任务方针问题解决了
听到《人民日报》关于如何办好“五·七”干校的讨论,使我们非常激动,受到鼓舞。认为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们“五·七”战士的极大爱护和支持。
我们的“五·七”干校自去年十一月建校以来,在突出政治还是突出生产的问题上,一直进行着两种思想的斗争。从今年七月二十日起,我们又展开了关于建校方针问题的第二次大辩论,现在还未结束。《人民日报》的讨论,对于我们这次大辩论很有帮助。
我完全同意讨论第一期提出的办“五·七”干校的方针,但是,我们这个“五·七”干校的办校方针却不完全是这样。如果说过去领导上对办校任务和方针不那么明确的话,八月十八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编者按和讨论文章非常明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应该着手改变这种状况了。
外贸部舒兰“五·七”干校学员 刘水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