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用毛泽东思想培育革命事业接班人
——湖南沅江县各级革委会和贫下中农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经验
湖南沅江县各级革委会和广大贫下中农,在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中,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注意做过细的工作,使再教育的工作沿着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方向,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端正各级干部的认识
去年冬天以来,近万名知识青年从益阳、长沙等地,来到了沅江农村安家落户。
怎样做好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呢?县革委会认为,首先必须端正各级干部的认识。为此,层层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社、队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教导,并普遍采取“三忆、三比、三看”的办法,提高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即忆旧社会无权的苦,比新社会掌权的甜,从苏联被修正主义分子篡夺领导权的教训中,看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性;忆资产阶级腐蚀青年一代的罪恶,比无产阶级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从两个阶级的搏斗中,看争夺青年的严重性;忆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青少年的毒害,比毛泽东思想哺育青少年成长的幸福,从两条路线斗争的实践中,看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认识到知识青年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事。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改变他们的旧思想,使之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大革命。
这个县的星火公社百胜大队,还回顾了这个公社在一九六四年安置知识青年的教训。当年,星火公社旧党委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旧县委内一小撮走资派的指使下,把来公社落户的六十六名知识青年,单独成立一个新建队,给他们建大屋、修球场,灌输“下乡镀金论”、“读书做官论”的毒素,使他们脱离贫下中农,脱离阶级斗争,只讲生产出工。青年们在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下,不管国家大事,不安心农村,倒流城市,结果队散了,田荒了,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遵照毛主席这一伟大教导,百胜大队今年接收了三十个知识青年,就改变了过去的做法。知识青年进村不久,大队干部就帮助青年小组制订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具体规划;带领知识青年参加清理阶级队伍的斗争;给他们上忆苦课,吃忆苦饭,进行生动的阶级教育;吸收他们参加革命文艺宣传队;组织他们参加科学实验……使在这个大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二十一人已被贫下中农评选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两次对比之后,社、队干部和贫下中农深有体会地说:“生产挂帅,越教越坏;政治挂帅,教出好后代。这个经验,我们一定要永远记取。” 依靠广大贫下中农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沅江县各级革委会深刻体会到,只有动员和依靠广大贫下中农,才能形成一个处处是课堂,教师千千万的再教育大学校,才能过细地落实毛主席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指示。
为了做好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沅江县各公社以下都成立了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有革命领导干部和知识青年代表参加的再教育委员会(小组),各级革委会采取“两交三依靠”的办法,向贫下中农交权力,交任务,依靠贫下中农对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生活管理和生产带班,彻底结束了过去安置工作中只依靠少数干部的局面。
贫下中农最有办法解决再教育中的各种困难问题。他们不仅自己教,还善于把各种社会力量发动起来,一道做好这项工作。草尾公社福民大队第四生产队,有一个知识青年,下乡两个月,不好好接受再教育,经常向家里要钱上街吃喝。生产队再教育小组多次进行教育,但他的进步仍然缓慢。于是,再教育小组派人专门访问了他的家长。这个青年的父亲是邮电部门的工作人员,两个哥哥在工厂工作。再教育小组把社、队革委会和贫下中农对知识青年的关怀以及这个青年的具体表现,向家长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个青年的父亲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不好,马上组织家里人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按照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教导,检查前段对孩子的溺爱,并要大儿子专门来到草尾,与贫下中农一道帮助教育他的弟弟。经过贫下中农和革命家长的共同努力,终于使这个青年很快转变过来,成为公社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
贫下中农与知识青年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思想起伏,看得最清,最能进行及时的生动的教育。大成公社东山大队有几个知识青年,一次在田间劳动时议论道:“前途前途,一把锄头;手拿锄头,没有奔头。”这话被一位再教育委员听到了,他意识到这是部分知识青年对于农村前途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一方面由大队再教育委员会主任向他们大讲农村的变化,大讲贫下中农的贡献,大讲农村的远景规划,说明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批判那种认为农村无出息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请一位七十多岁仍然坚持为革命种田的老贫农,现身说法,忆苦思甜,教育知识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种及时的活的教育,使知识青年看到了农村的光明前途,找到了学习的样板,坚定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决心。调动青年的积极因素
沅江县各级革委会在实践中体会到:要相信知识青年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
今年,熙福公社在组织防汛抢险的斗争中,许多知识青年积极报名,要求上第一线。但有的社、队干部认为,防汛抢险,责任重大,这些青年从来没有与洪水打过交道,做事毛手毛脚,不同意他们上堤。公社革委会认真研究了知识青年的要求和群众的反映,认为知识青年不怕苦,不怕死,要求参加抗洪斗争,是一种可贵的革命行动,应该充分信任他们能够经受起洪水的考验,能够在斗争中学会不懂的东西。于是和贫下中农商量,批准了二十人上堤抢险。并且把抗洪抢险看成是再教育的好课堂,发动贫下中农为他们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大诉旧社会洪水为害、反动政府不管人民死活的苦,大讲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领导下,治水抗洪的英雄事迹,大批刘少奇“活命哲学”、“物质刺激”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大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贫下中农带着这批青年一边参加战斗,一边传授技术,使这些知识青年很快学会了捶堤护坡,铺柴挡浪,开沟沥浸等防汛本领。有两个知识青年,在加固熙福新剅口的工程中,多次跳入两丈来深的激流,连续作业两个小时,上岸后,不叫苦,不休息,继续捶堤护坡。有的知识青年脚被芦柴划破了,也不下火线。他们豪迈地说:“洪水再大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威力大,浪头再高没有我们革命青年的干劲高。贫下中农把路带,惊涛骇浪脚下踩!”
知识青年在前进的道路上,思想常常有反复。对这些人,沅江县各级革委会坚持按毛主席的教导办事:“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前进。”普丰公社梅南大队第一生产队有个知识青年,由于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前一个时期,不好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还与青年组的同志闹不团结。大队再教育委员会认为,对这样的青年更应该加强教育。于是,派出副主任戴华安同志住到青年小组,对他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耐心的教育。发现这个青年每当谈到两次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的情景时,就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每当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时,也敢于自我批评。戴华安同志抓住他的特点,教育他听毛主席的话,改正缺点,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经过耐心帮助,这个青年终于提高了觉悟,在防汛抢险阶段,积极参加抗洪斗争,成为防汛抢险的积极分子,受到区里的通报表扬。念念不忘阶级斗争
沅江县革委会在斗争实践中还认识到: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的一场白刃战,自始至终充满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只有狠抓阶级斗争,粉碎阶级敌人的猖狂进攻,击破旧的习惯势力的包围,才能保证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共华公社的东成大队第四生产队,有四个知识青年,热爱贫下中农,维护集体利益,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队上的一个劳改释放犯,出于他的反动本性,在一旁煽阴风,点鬼火,大肆散布“下乡吃亏论”,污蔑知识青年下农村是“增加农民的负担”,离间党和群众的关系,挑拨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的团结。知识青年在公社革委会和贫下中农的坚决支持下,揪出了这个兴风作浪的阶级敌人,增强了贫下中农与知识青年的革命团结。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教育了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使大家深深懂得,阶级敌人是不甘心失败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来沅江县落户的绝大部分知识青年的政治立场、精神面貌和生活作风,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变化,日益发挥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力军的作用,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正在茁壮成长。(《湖南日报》供稿)


第4版()
专栏:

在吉林省延边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农业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积极参加阶级斗争
山西省浑源县荆庄公社荆庄大队下乡知识青年 计三猛
我们到农村来,要坚持同工农兵相结合的革命大方向,要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要积极参加现实的阶级斗争,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自觉改造世界观。
刚到农村,我们知识青年中有些糊涂认识。有人认为,劳动好,干活不怕苦、累、脏,就是接受再教育好;有人认为,群众关系好,相逢开口笑,就是接受再教育好。
我们当然要劳动好,当然要和群众把关系搞好。但是,不积极参加阶级斗争,劳动就搞不好,跟群众的关系也不会好。
事实正是这样:你埋头干活,不问政治,阶级敌人就跑过来教你点生产小技术,贩卖“工分挂帅”、“技术第一”的黑货;你只想搞好关系,不作阶级分析,阶级敌人就跑来吹捧你,拉你去作客吃饭。由于阶级斗争的观念淡薄,我们中的个别人曾一度上过阶级敌人的当。当时,贫下中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一个贫农老大爷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说:“你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咱村里安家落户,这步是走对了。但是,到了这里,可不能光埋头生产劳动,还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积极地搞阶级斗争呵!”还有的贫下中农特意把我们请到他家里作客,严肃而又诚恳地告诫我们:“到俺贫下中农家里,咋都行,可就是别跟四类分子近乎,你哪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以后,你们搞不清楚的,就多问问俺贫下中农!”一次又一次,贫下中农给我们敲起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警钟。
在公社、大队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阶级教育,积极参加了现实的阶级斗争。
我们村,有个没改造好的富农分子,他老琢磨着打我们知识青年的主意。一块劳动时,他先是死皮赖脸地凑过来“帮”我们干,没过几天,他就对我们说:“你们都是官儿苗子,在农村受两年,好好表现,还能回北京当干部去!”你听听,这是什么话!?这就是阶级敌人又拿着刘少奇的破烂刀枪向我们的猖狂进攻,这就是活生生的阶级斗争。
于是,我们斗争了这个富农分子。但是,一不知道他在旧社会的罪恶,二不了解他在解放后的表现,上纲挺高,就是打不到痛处。同时,我们受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内心深处还没有真正肃清“读书做官论”、“下乡镀金论”的流毒,所以,声色俱厉,就是没有满腔的阶级仇恨,富农分子满不在乎,花言巧语,蒙混过关。
后来,为了狠狠打击这个坏蛋的反动气焰,贫下中农抓住了他一次故意消极怠工的机会,在地头开了批斗会,不少贫下中农愤怒地控诉了他解放前横行霸道剥削欺负穷人的罪行。贫下中农血泪的控诉激起了我们的万丈怒火。我们更认清了这个阶级敌人的反动本质,狠揭了他在劳动中散布的反动言行,斗得他狼狈不堪。
批斗会以后,平常也不咋跟我们拉呱的老贫农,紧紧抓住我们的手说:“好后生,你们干得好哇。”三言两语,包含着多么深的无产阶级感情呵!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在阶级斗争中跟他们站在一边,划清了同阶级敌人的界限,跟贫下中农的心贴得更近了。
七个多月来,许许多多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在农村,阶级斗争是非常尖锐、复杂的。一小撮阶级敌人同党领导下的广大贫下中农的阶级斗争,也表现在对我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激烈争夺上。我们要是不去认真地接受贫下中农的阶级教育,提高自己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就会丧失警惕,迷失方向,分不清敌我。我们不能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就会不自觉地接受阶级敌人的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
我们体会到,只有认真地接受贫下中农用毛泽东思想对我们进行的再教育,积极参加阶级斗争,才能真正打心眼里热爱贫下中农,诚心诚意地亲近他们,同他们打成一片。人和人的关系说到底是阶级的关系,政治的关系。亲不亲,线上分。我们和贫下中农只有在长期的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里同舟共济,才能建立起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结下巩固的战斗友谊,这才是真正的“群众关系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革命种田,勤勤恳恳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这才是真正的劳动好。因此,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切课程中,要把阶级斗争当作自己的一门主课。


第4版()
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

批坏书 肃流毒
下乡知识青年一到辽宁西丰县金星公社宝兴大队,大队革委会和广大贫下中农就认真地“给他们以再教育”:讲家史、村史、两条路线斗争史,开展革命大批判,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主动办土广播,当读报员,讲时事,演节目,辅导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但过了几个月,有的知识青年变了,劳动不积极,开会不爱去,学习没兴趣,对集体不关心。
他们为啥变了呢?大队革委会深入实际,反复调查,认真分析,发现问题出在下边,根子还在大队革委会对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新形势、新特点认识不足,对知识青年的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估计不够,放松了对他们的再教育。阶级斗争讲得少了,革命大批判开展得差了,阶级敌人就乘机引诱知识青年看坏书,这些坏书毒害了他们,削弱了他们的革命意志,使得纪律松弛。
问题找到以后,大队革委会决定组织知识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打一场批坏书、肃流毒的人民战争。他们大摆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大谈坏书的流毒,紧密结合思想实际,狠批坏书中所散布的
“阶级斗争熄灭论”、“读书做官论”和资产阶级糜烂、腐朽思想;检查和肃清自己中坏书的流毒。有一个知识青年受了坏书的影响,好骂人打架,不爱劳动。通过对坏书的批判,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不再跟人吵架了,而且说话和气,虚心接受再教育了。那里活最累他就到那里去干,什么活最脏,他就抢着干什么。贫下中农赞扬说:“革命大批判使他的心变红了。”
通过批坏书肃流毒之后,知识青年一致认识到,毒草书刊是革命的拦路虎,是接受再教育的绊脚石,必须进行深入的批判。
宝兴大队开展批坏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加速了知识青年的思想革命化,调动了他们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这支生力军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