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深深扎根在群众中
  ——记吴忠县革委会主任、军队代表辛崇岫
一九六八年二月,兰州部队某部团政委辛崇岫,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的革命“三结合”,担任了革命委员会主任。
辛崇岫,这个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战士,深深懂得: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在继续,斗争没有结束。他决心在新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为人民立新功!
  扎根群众中,任何风浪吹不动
县革委会成立的第二天,召开了第一次委员会。当时,吴忠县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许多问题急待处理。会议一开始,大家提出了许多议题。有的说:“革委会得赶紧搭好架子,铺开摊子,象个样子。”有的认为:“革委会得先定准方向,打好基础,扎好根子。”
是“搭架子”,还是扎根子?辛崇岫早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在日记中写道:“要革命到底,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一是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坚决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一时一刻不离开毛泽东思想;二是深入群众,深入三大革命实践,永远和群众打成一片,一时一刻不离开群众。”他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古田会议决议、“老三篇”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讨论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应该沿着什么道路、朝着什么方向迈出第一步?
会议的第二天,辛崇岫请来了祖孙四代给地主扛活的老贫农杜仁忆苦,又请来了老红军张玉清讲革命传统,使大家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看到没权的痛苦,夺权的艰难,失权的危险,掌权的重要。
第三天,在辛崇岫的建议下,会场搬到了红旗公社黎明大队。革委会成员同社员们一起奋战在冰封的田野上。这支新来的劳动大军,鼓舞着社员们战天斗地的冲天干劲,也引起了社员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过去县上的走资派当了十几年官,没沾过田边。现在革委会一成立,干部就下来同俺们劳动,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有的说:“要是今后都这样做,俺们就放心了!”
辛崇岫高兴地想:贫下中农的反映打中了我们的要害。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带着大家同社员一起批判刘少奇在政权建设上的修正主义路线,引导大家从思想上挖根子。委员们说:“是‘搭架子’还是扎根子,这是关系到党变不变修、国变不变色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走当官做老爷的修正主义的道路。新生的革命政权,一定要把根子扎在群众之中!”
最后,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的教导,做出了县革委会领导班子参加劳动,扎根群众,实现思想革命化的决议。
当时,正是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四天会议过后,辛崇岫和革委会成员一起,带领十多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深入全县各公社,一边劳动,一边宣传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
不久,毛主席关于“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的最新指示发表了。革委会遵照毛主席这一指示,把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七十多人减到了三十人。这时,革委会有的同志被日常事务缠住了身子,深入不下去,联系群众少了。辛崇岫深深感到:联系群众少了这可是个大问题啊,少了,我们的思想和作风就容易变。
辛崇岫自己首先作出样子。三夏大忙季节,他来到了东方红公社回族老贫农马耀成老汉家里,背包一放,就下地割麦子去了。
骄阳当空,把田野晒得象座大火炉。社员们看到辛崇岫消瘦的脸上汗珠滚滚,一个个跑来劝他休息:
“老辛,你不能同俺们社员一样比,得承认差别。”
“正是因为有差别,我更应该加油赶上你们。”
“老辛,你晚上还要辅导我们学习毛主席著作,我们每人多割一把,就把你的工代替了。”
“不,你们能代替我割麦子,但不能代替我改造思想啊!”辛崇岫坚定地回答,一直坚持到底。
辛崇岫说:“要用汗水把自己和群众溶化在一起。”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同贫下中农滚在一起。县革委会成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在他的带动下,逐渐认识到劳动是联系群众、实现思想革命化的重要途径,纷纷自觉地走出机关,在群众中扎根子,在劳动中炼思想。群众一致称赞说:“革委会的干部是官不象‘官’,他们是真正的普通劳动者!”
  想着群众,才能想着革命
傍晚,辛崇岫从地里劳动回来,听说马莲渠公社的一辆小平车,路过波浪渠大队青三沟小桥时翻了车。是不是桥有问题?他跑过去一看,果然小桥早已坏了。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波浪渠大队找干部研究,发动群众,很快把桥修好了。但他还怕桥不牢固,又通知县水利部门进行了重新加固。事后,他对大队干部说:“想到群众,才能想到革命;关心群众,才能关心革命。我们当干部的可要时刻想到群众啊!”
“老辛为了俺们,真是把心都操碎了。”贫下中农一想到辛崇岫,都被他关心群众的精神所感动。今年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传达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辛崇岫看到县城里群众热烈庆祝的情景,想到了离县城最远的农牧场。一早就带着副主任顾光明,顶着寒风,赶了一百多里路,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送到牧工的心坎上。
去年夏天,辛崇岫在东方红公社参加劳动。一天,半夜里下了大雨,他挨家挨户查问,是不是房子有漏雨的,并和社员一起上房泥。贫农社员马忠达患了肺炎,刚从医院回来,还不认识辛崇岫,辛崇岫就早已摸清了马老汉家里的情况,见面就亲切地说:“忠达,你病刚好,身体还没有复原,先在家里好好养几天再说。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队里会帮助你解决的。”马忠达感动得热泪盈眶。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革委会的同志在辛崇岫的带动下,通过劳动,和广大贫下中农建立了鱼水之情。他们从群众需要出发检验过去的工作,从群众需要出发指导全县的斗、批、改运动。
今年二月,辛崇岫同革委会的同志劳动时,听说永胜大队有六、七辆小平车,因为买不到滚珠拉不起来,影响了送粪。他立即想到:其他队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随即进行了调查。回县以后,他马上召集有关部门研究。不几天,大批的平车珠子由商业部门送到了生产第一线,及时支援了春耕生产。
平车珠子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辛崇岫心上的疙瘩还没有解开。他想:为什么许多生产第一线急需要的物资,不能及时供应?春节第二天,他和县革委会的常委,带着这个问题,分别来到各商业门市部站柜台。他在百货商店从上午九点一直站到下午七点,一边热情接待顾客,一边征求意见。营业结束后,他饭没有顾上吃,又召集商业部门干部和营业员座谈,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他回到县里,又同常委们一碰头,发现了一大堆问题,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接着,辛崇岫又和大家分头深入商业系统,抓住为谁服务这个问题,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组织干部到农村调查,明确了商业要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商业部门的斗、批、改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局面。臃肿的机构精简了,烦琐的程序简化了,不合理的制度改掉了。过去,商品运到县里,要经过七道手续,五、六天时间,才能和消费者见面;现在只要经过三道手续,一、两天时间,就可以送到群众手中,有力地保障了供应,促进了生产。
从平车珠子问题引起的一场革命,使辛崇岫和革委会的同志进一步体会到:群众革命和生产的需要,是了解群众对斗、批、改要求的重要途径。有一次,辛崇岫在劳动中发现脱粒机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影响粮食收藏。他想,这种脱粒机为什么不能革新一下呢?后来,他带着这个问题和革委会的同志来到县农具厂,蹲点劳动。他看到工人们正在试制一种九○○型复式脱粒机,但因为有些人有保守思想,影响了机器的试制。辛崇岫就带领大家到农村去,一边劳动,一边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受到很大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斗、批、改的方向,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了。不久,不仅效率高、劳动强度小的九○○型复式脱粒机试制成功了,并且,促进了工业战线职工的思想革命化。广大工人纷纷自觉深入农业第一线,就地检修农具,全力为农业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办工业的状况。
广大贫下中农看到这一系列变化,打心底里欢喜。他们说:“革委会一个心眼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俺们一定要搞好革命和生产,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
  群众的问题,要靠群众自己来解决
革命在发展,群众要前进。怎样使毛泽东思想在全县十三万人民的心里扎根?怎样把斗、批、改的群众运动步步引向深入?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辛崇岫深刻体会到:群众的问题要从群众中寻找答案,群众的问题要靠群众自己来解决。他又卷起铺盖,来到了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比较好的波浪渠大队。
波浪渠是个回民队。旧社会,这里是出名的“种一葫芦打一瓢”的苦窝窝。解放后,广大贫下中农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战天斗地,把一片片湖滩改造成了高产的水稻田。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家家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持续开展革命大批判,革命和生产搞得热气腾腾。但是,辛崇岫发现:由于居住分散,老弱病残和奶孩子的妇女晚上不能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学习;有的户人口少,没有识字的,家庭学习班没有办好,还有死角;有些青年社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在“用”上下功夫还不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辛崇岫又挨家挨户进行调查,做过细的工作。他发现七队贫农女社员杨桂芳、老贫农李相清和邻居们一起创办了院落学习班,解决了老弱病残和奶孩子的妇女不能参加队里集体学习的矛盾,也帮助有的户克服了因为没有识字的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辛崇岫总结了这个经验,并对生产大队、院落、家庭三级学习班的任务作了规定:院落学习班配备辅导员,以学习原著为主,辅以讨论;家庭学习班以讨论为主,辅以自学;大队学习班以讲用学习体会,交流学习经验为主,辅以专题讨论。在学习班里,把学习毛主席著作与革命大批判紧密结合起来,狠抓一个“用”字,在批判中学,在斗争中用。这个经验一推广,全大队立即出现了一个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大队斗、批、改的深入发展。
随着波浪渠大队办学习班经验的传播,在全县农村,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越办越多,越办越好;革命大批判如燎原烈火,到处燃烧,越烧越旺;广大群众的两条路线斗争和阶级斗争觉悟空前提高。
但是,在大好形势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今年二月,一小撮阶级敌人利用调整巩固社队领导班子的机会,煽动极“左”思潮,破坏毛主席干部政策的落实,使一些基层干部不能站出来抓革命、促生产。在常委会上,辛崇岫建议大家到群众中去寻找落实干部政策的办法。他自己选了一个问题最多、困难最大的满江红公社。
当时,黄河正发凌汛,船不能渡。辛崇岫绕道一百里,很快赶到了满江红。在十里古滩上,他从这一村转到那一村,从这一家转到那一家,认真了解领导班子的情况。当他来到永胜四队的时候,一种热气腾腾的景象把他吸引住了:社员们正在场地上刨粪运肥,迎着雪花,一个个干得热汗满面。深入一了解,原来,当这个队的干部受到一小撮阶级敌人打击的时候,三个老贫农立即串连全队贫下中农,分头在干部家里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学习毛主席的干部政策,擦亮了干部的眼睛,教育了广大群众,粉碎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干部们又勇敢地挑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担子。实践告诉他:落实毛主席的干部政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决依靠贫下中农,把政策交给群众。辛崇岫从这个生产队找到了先进经验。回到公社,立即召开了一个全社积极分子会议,要求广大贫下中农要象永胜四队那样,正确对待干部,认真落实毛主席的干部政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久,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在满江红公社得到了全面落实,各级领导班子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干部和社员结成一条心,革命、生产掀起了新高潮,粉碎了阶级敌人的阴谋。
在革命实践中,辛崇岫和革委会的同志进一步理解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他们更加自觉地从群众中寻找先进经验,解决群众中的问题,先后总结了各行各业搞好斗、批、改的先进经验,全县出现了项项有典型,行行有标兵,比学有对象,赶超有目标的生动局面。
今年五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辛崇岫和县革委会常委杨学忠、委员杨桂芳被树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县革委会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的经验也向大会作了介绍。
在一片赞扬声中,有的同志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辛崇岫读着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这些人还在,这个阶级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最后的胜利。几十年都不能说这个话。”联想到革委会有的同志在微小进步面前沾沾自喜,深深感到骄傲自满思想的危害:这是继续革命的大敌,是领导群众不断前进的障碍!
在县革委会上,他严肃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成绩怎么来?功劳归于谁?胜利有多大?今后怎么办?
一场热烈的讨论,使大家心更明了,眼更亮了。不到长城非好汉。辛崇岫带领“一班人”又在新的起点上前进了!
  《人民军队报》记者
  《解放军报》通讯员
  《解放军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改变戈壁滩面貌
  新疆皮山县建立一支农田水利土专家队伍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十八日电 新疆皮山县的维吾尔族贫下中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教导,十几年来在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中,建立了一支肩扛砍土镘的农田水利土专家队伍。全县有水利土专家二百多人。各个公社以及许多大队,都有了自己的水利土专家。他们对改变全县的干旱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
皮山县南靠莽莽昆仑山,北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大小四十多块被戈壁沙滩分割开的绿洲组成。这里每年枯水季节长达八九个月,而昆仑山的大量雪水却得不到利用,结果粮食产量很低。一九五八年建立人民公社以后,这个县的维吾尔族贫下中农,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跃马上阵,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这时,一小撮阶级敌人恶毒地说:“砍土镘不是金刚钻,粗手粗脚的农民还想凿通戈壁修水利?”广大贫下中农回击了这些无耻谰言。他们豪迈地说:我们贫下中农就是要靠自己的双手,用砍土镘彻底改变戈壁滩的面貌。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伟大教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技术工人和革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水利工地办训练班,边学边干,很快培养出一批贫下中农的技术骨干,建立起一支农田水利土专家队伍。
这支水利技术队伍一出现,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叛徒刘少奇在这里的代理人曾想方设法企图扼杀这支新生的技术力量。但由于广大维吾尔族贫下中农的支持,以及革命领导干部和革命水利技术人员的帮助,这支队伍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阔步向前。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支队伍有了新的发展。此外,皮山县的维吾尔族贫下中农还认真地对原县人委水利科的所有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帮助他们彻底改变旧思想,使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皮山县的水利土专家全部是贫下中农。他们最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话,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本色。他们在水利建设中,自己动手制造仪器,用土材料代替洋材料,处处注意节约。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洋框框的束缚,敢于大胆革新,是执行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尖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兴修的雅甫泉水库,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讨论规划时,自治区的一个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搬出洋教条,反对在沙滩上修拦河水库。土专家不信这套“洋奴哲学”,创造了利用洪水冲沙淤坝的施工技术,不用任何机械,也不用人背沙子,经过三个夏天的洪水期,就修成了这座水库。
经过广大维吾尔族贫下中农的英勇奋斗,现在的皮山县绿树成荫,渠道如网,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后退,农田不断扩大。全县粮食最高年产量,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两倍多,到处呈现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


第2版()
专栏:

北京昌平县崔村公社革委会成员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经常深入生产队,和贫下中农一起参加劳动,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增强了继续革命的自觉性,增强了革委会和革命群众之间的团结。这是革委会主任关连会同志(右四)在劳动休息时和社员一起交谈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体会,征求群众的意见,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