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雨露滋润禾苗壮
汉寿县毓德铺公社荷花大队一个贫农的儿子杨明波,今年才十三岁。他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事迹,在湖南省到处流传,教育和激励着许多人。
一九六七年的一天晚上,队里开社员大会,队长提出:队里有一头母牛,需要交给一个有经验的社员饲养。十一岁的杨明波主动地提出说:“这头母牛我来喂!保证养好!”他的要求惊动了全体社员,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社员怀疑:“明波这伢子年纪小,又要读书,能喂好这头牛吗?”但是,大多数社员认为:“明波伢子虽然年纪小,但他努力学习毛主席的书,处处听毛主席的话,这牛交给他喂,保管能养好。”就这样,第二天清晨,杨明波怀揣毛主席的红宝书,牵着母牛,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上山放牛去了。
杨明波牢记毛主席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的教导,喂牛非常认真负责。白天放牛,让牛吃得饱饱的,晚上还要加草料。他在牛栏的周围开了一条小沟,使牛尿及时流出去,还经常撒些石灰,消除臭味,把牛栏打扫得干干净净。夏天蚊虫多,他就砍些“腊柳”拌粗谷壳熏烟;冬天他用稻草做成“被子”,盖在牛身上。牛栏门太宽,冬天风吹进去牛很冷,他就请社员帮助钉上斗垫,自己扎些稻草“风障”,为牛挡风。在他的精心护养下,这头母牛养得滚瓜溜肥,去年和今年,连着下了两头小牛。
有一天,杨明波把牛放在山坡上吃草,自己坐在一棵树下学习毛主席著作。这时队里另外三个看牛娃正在那边山坡上打架。开始他懒得去管,一心读毛主席著作。忽然一行金光闪闪的字出现在他的眼前:“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他想,我一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还不够,必须象毛主席说的,要使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于是他跑过去,劝开了那三个伢儿,对他们说:“我们天天唱歌:毛主席的书是革命的宝。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才成。今后,我们大家在一起放牛,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好不好?”那三个贫农的孩子,听明波说的很有道理,都很赞成。从此,四个人结成了革命小伙伴,经常在一起学习和放牛,那三个孩子再也不吵嘴打架了。
党的“九大”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自主持下召开了!杨明波听到这个特大喜讯,见人就说,逢人就讲。父亲问他:“明波,你用什么成绩向‘九大’献礼啊?”明波说:“多读、牢记毛主席著作,把牛养得更好。”
杨明波从来不讲空话,怎么说就怎么做。为了使牛在春耕大忙中不掉膘,他和三个伙伴访问老贫农,学会许多使牛增膘的办法:推米浆加盐给牛吃;煮酒糟给牛吃。牛不肯吃米浆,他们就用水车扎了一个架,把牛头引上架,用竹筒灌。现在他们四个人喂的七头牛个个膘肥肉满,受到社员们的称赞。
杨明波这孩子是苦藤上结的一个瓜。解放前他家三代无田无土。父亲杨冬阶热爱毛主席,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当明波开始懂事的时候,杨冬阶就常把他拉到身边,拿起毛主席著作,一句句教给他读,讲给他听,要儿子永远忠于毛主席,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杨明波学习毛主席著作十分用心,他遵照林副主席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有些警句最好要背熟”的指示,读一段记熟一段。在学校读书时,勤读牢记;放牛时,骑在牛背上认真读,反复背;晚上坐在灯下与父母一起学,一起背。不长的时间,他就能背“老三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一百多条语录了。
阳光哺育葵花开,雨露滋润禾苗壮。杨明波这一代青少年,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象烂漫的山花遍野怒放,象青葱的禾苗茁壮成长。从他们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看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新世界!
湖南汉寿县革委会通讯组


第4版()
专栏:

毛主席指挥我们战胜狂风恶浪
一艘奉命执行紧急任务的军舰,在南海上破浪前进。下午三点半钟,突然遇到强台风的袭击。霎时,茫茫的大海,乌云盖顶,恶浪滔天。军舰上下暴跳,左右颠簸,一下被涌上十几丈高的波峰,一下被摔进十几丈深的浪谷。不到半个小时,风力从七级、八级,一直猛增到十二级。
情况非常严重!这种类型的舰船,在古今中外的航海史上,都找不到能在十二级台风中安全航行的记载。去年,一艘外国万吨巨轮,遇上十一级台风,就被打在礁石上折成了两段。
可是,外国船能同我们的军舰相比吗?同志们说:我们这艘军舰,是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我国工人阶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出来的;驾驶这艘军舰的是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战士。依靠着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就能够创造奇迹!
舰党委立刻召开临时扩大会议,发出了“战胜恶浪台风”的战斗号令。航海部门的同志振臂高呼:“坚决保证军舰不迷航!”机电部门的同志举手宣誓:“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坚决保证机器正常运转!”一时,“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毛主席万万岁”的口号声响彻全舰,压倒了风吼、浪啸。
军舰卷进了台风的漩涡。操舵班长陈永东紧紧地把着舵轮,同台风漩涡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军舰该转弯了,但是风浪顶着舰首,转的角度小了,掉不过来;转的角度大了,又有翻船的危险。这时,陈永东想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顿时心明眼亮,浑身是劲。他稳把舵轮,捉住阵阵狂风之间的一点空隙,灵活机动地把军舰转了过来。
副政委廖哲贵牢记林副主席关于“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体人员的头脑”的指示,一边呕吐,一边艰难地跑到各个战斗岗位,宣传毛泽东思想。风势越来越猛,巨浪不断把装在舰底的推进器抛出水面。这是危险的征候。越是在这种困难的时刻,同志们越需要听到毛主席的声音。廖哲贵强忍着连续呕吐的痛苦,一步一爬地钻进机舱里。在机舱,机器轰鸣,对面讲话都听不见,他就挨个走到同志们身边,贴着耳朵朗诵毛主席的教导:“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声音,使机舱里的同志们个个斗志昂扬,人人勇气百倍。
由于不断“飞车”,主机要不断重新启动,消耗了大量的压缩空气,后副机舱的压缩空气用完了。没有压缩空气,主机停了就不能再启动,军舰面临着随波逐流,触礁、搁浅的危险。正是在这紧要关头,战士郑世忠听到了廖副政委贴着耳朵传达的毛主席的话,脑海里不断地回响着“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他决心排除万难,到前副机舱把压缩空气放过来。军舰象秋千一样大幅度摇摆,到前副机舱来回要爬上爬下八个梯口,有的还是九十度的直梯。他几次从梯口摔了下来,爬起来又继续前进。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战,他终于使主机启动有了足够的空气。
狂风在呼啸,恶浪在翻滚。心中只有毛主席的指战员们,越战越强,越战越勇。副舰长邵学友看到海水涌上舰尾的甲板,为了保护舰尾的武器装备,就率领五个同志,手拉手向舰尾冲去。他们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冒着被巨浪卷下大海的危险,坚决保护武器装备的安全。新战士华运海见到有个机舱盖没有关严,担心海水打进舱里损坏机器,他默念着自己的誓言:“无限忠于毛主席,就是刀山也要上,火海也要闯!”不顾个人安危,由指挥台冲到舰尾,把机舱盖关得严严实实。
海军战士们凭着一颗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勇敢、坚定、沉着地同台风英勇搏斗了一个昼夜,终于战胜了狂风、恶浪,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魏东 南新


第4版()
专栏:

扬鞭飞马过“天险”
在大青山后五百里的乌兰花草原上,有几座游动着的蒙古包。解放军某部牧马队的二十二名同志,在这风雪大草原上,为革命饲养着几百匹军马。去年春天,草原接连刮了一个多月的“白毛风”,茫茫草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黄沙。这种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对于这个人少底子薄的牧马队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牧马队二十二名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统一指挥下,怀着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分头赶着马群,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游牧。由共产党员马义等四位同志组成的放牧组,赶着一百多匹军马,横跨了千里风沙路,从乌兰花草原,一直游牧到锡林郭勒草原。
从乌兰花到锡林郭勒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大沙窝,方圆一百多里。当地传说:“大沙窝,虎狼窝,天昏地暗岔路多,别说只有两条腿,长上翅膀也难过。”马义的放牧组赶着马群,经过连续半个月的行军,在一天晚上,走进了沙窝“天险”。只见飞沙走石,风沙象大海中的波浪一样推过来,连人带马吹得东倒西歪。风声象饿狼嚎叫,马群一下子惊散了。这时,四个人伸手看不到五指,更分不出东南西北。风沙中,传来马义宏亮的声音:“天黑,心头要明;马散,人心要齐。晚上行路靠北斗,毛泽东思想就是我们心中的北斗星。有毛泽东思想引路,我们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手电光下,马义领着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教导。毛主席的教导给大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四个人跃马扬鞭,象四艘快艇冲进沙海。
风似刀,沙似箭,人和马常常被沙旋风卷着转圈子,时刻都有生命危险。放牧组的孙同志连人带马一下被风沙推倒在地,脸上撞出了血。他高喊:“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挣扎着爬起来,翻身上马,又一次冲进了风沙。四个人分头冲过一个又一个的沙旋风,追上一匹又一匹的惊马。由于连日行军的疲劳,他们每套一匹马都要费很大的力气。但是,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毛主席追回每一匹军马,把美帝、苏修和他们的走狗刘少奇踩在马蹄下,踏个稀巴烂!
奋战到第二天晚上,除了一匹快要产驹的母马,一百多匹马都找到一起了。这时,同志们累得象散了骨头架子,乘马也累得卧在沙滩上直喘气。只剩下一匹马了,找不找?马义从干裂的嘴唇里迸出一句话:“‘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毛主席交给咱的每一匹马都不能损失,走遍天涯也得找回来!”他让同志们看护马群,自己继续寻找。他的脚因工跌伤过,还未痊愈,加上几夜的折腾,走一步都痛得咬牙。他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连走带爬,坚持战斗,终于在一个沙凹里找到了母马,还带回来一头刚刚生下来的马驹子。为了不让马群重新跑散,他们四个人分头守在马群的四个角上,给军马“站岗”,直到凌晨。
红心驱散漫天沙,扬鞭飞马过“天险”。在毛泽东思想指挥下,马义的放牧组终于战胜“天险”,走出沙窝,来到草肥水美的锡林郭勒草原,开始了新的战斗。
张顺兴 赵汝河


第4版()
专栏:

白雪丹心
去年春天,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公社放牧在滩里的羊群,由于水草不好,蔓延着软骨病。公社决定,让绵羊群立即上山。当时天气很冷,上山放牧困难很多,有的社员有畏难情绪。蒙古族女社员才叶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为革命我愿意上山放牧,再大的困难也不怕。”在她的带动下,许多社员都争先报名上山。
上山后困难确实多。有一次,下了大雪,一尺多厚的积雪将牧草盖住了,羊群吃不上草。面对这种情况,才叶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的教导使她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她同她爱人每天用木板推开积雪,然后再放牧。在最困难的时候,她用手扒开积雪,给羊羔挖草,手被冰碴和荆棘划破了,鲜血染红了白雪,每天也只能挖到七八十斤饲草,羊羔还是不够吃。这时,她就将自己的粮食、酥油、茶叶都拿出来给羊吃,连给孩子买下的几筒炼乳也喂了羊羔。大风雪被战胜了,才叶放牧的羊群获得丰收,幼畜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点七。


第4版()
专栏:

“活愚公”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草原上,正在修建一条水渠。在修渠的工地上,年纪最大的要数藏族贫牧社员、七十三岁的弋果老人。
弋果是先锋公社修渠队的负责人。他虽然年纪大,但是身体强健,挖土方,打炮眼,拉车子,样样能干。弋果老人,人老心红,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并带领大家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当工程进展到一个山咀上时,有八米长的渠身要通过一段大石崖。使用炸药吧,炸崩了的石头滚下去,会危害山坡下面的居民;靠钢钎铁镐挖吧,劳动强度太大,而且耽误时间。面对这个困难,怎么办?弋果老人把队员带到石崖跟前,带领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他信心百倍地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还能叫这段石崖难住?我们一定能打通它!”接着,他又领导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的教导。毛主席的教导,进一步鼓舞了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弋果老人同大家一起研究地形,分析石性,还作了一些试验,终于找到了攻克石崖的办法:往深处打炮眼,运用适量炸药爆炸,造成崖石裂缝,再用钢钎凿挖清除。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他们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只花了四天时间,就制服了这个渠道工程上的难点。
由于弋果老人在修渠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敢于向困难作斗争,人们都尊敬地称呼他为“活愚公”。
辛华


第4版()
专栏:

一个不平凡的星期天
四月六日,是党的“九大”开幕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怎样把这个星期天过得朝气蓬勃,富有革命意义呢?这天凌晨,中国工业出版社第一印刷厂的全体革命工人和革命干部,人人怀着一颗激动的红心,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向工厂集合来了。
大家手捧红宝书,一遍又一遍地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一遍又一遍地欢呼“九大”的胜利召开!他们决心以高质高产印制红宝书的实际行动,作为向“九大”的献礼。
车间里,机声隆隆。大家觉得,今天的机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听使唤;今天的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灵;今天的干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在这紧张的战斗中,有多少动人的事迹,表现了工人阶级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诚。
刚出院不久的工人王宝珠,病还没好,身体还很弱,也来到了工厂。同志们劝她休息,她说:“印制红宝书,是印刷工人的最高职责,最大幸福,最大光荣。我虽然身体不好,也要以实际行动向毛主席表达自己的忠心。”这一天,她大胆建议采用新方法打捆,人力减少了一半,质量大大提高,数量超过平时两倍多。
刚下夜班的赵秀兰,已经连续工作了二十四个小时,没吃饭,没休息,就又投入了战斗。同志们劝她:眼睛都红了,该休息了。革委会的同志一次又一次地催她回去,她总是说:“你们为什么不回去?”是什么力量使她产生了这股用不完的干劲?赵秀兰说:“红宝书是世界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书,晚一天送到世界人民的手里,我觉睡不好,饭吃不香。”现在赵秀兰已经提前三天完成了她所负责的折页任务。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在这个不平凡的星期天的整个战斗中,从印刷到折页、打捆、装订,厂革命委员会的同志们始终和大家战斗在一起。军代表冯寿艳,得了感冒,浑身无力。但他一直同工人一起坚持战斗。这天清晨,他早饭也没来得及吃,就来到了车间。工人们纷纷劝他回去休息,他说:“千重要,万重要,忠于毛主席最重要。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能忘记密切联系群众,也不能放松锤炼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心。”他和工人在一起劳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困难就向毛主席著作请教。工人们反映:“老冯把解放军的政治工作传统带进了工厂。”
工人出身的副主任吕军,始终工作在车间里,和工人同学习,同劳动,同宣传毛泽东思想。那里艰苦往那里去,那里活重往那里冲。他既是车间的普通工作人员,又是毛泽东思想宣传员。工人们说:“有了这样的好领导,我们的干劲更足了。”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工业出版社第一印刷厂的同志们,在这个不平凡的星期天,以最大的热情,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印制藏文版《毛泽东选集》三万余册,超过了以往日产最高纪录的二倍多。
战斗报道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