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听毛主席的话 做一心为公的人
河南省夏邑县业庙公社芦庄大队焦庄生产队的饲养员焦洪山,今年六十七岁了。从土地改革到实现人民公社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一直紧跟毛主席,一心为公,一心为集体,勇敢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当饲养员以来,十六年如一日,为革命喂牲口,人们都说他“人老骨头硬,越老心越红”。
为革命喂牲口不怕困难
在焦庄生产队饲养室大院,拴着八匹膘肥力壮的骡马。社员们看见这些骡马,就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九六三年冬天,焦庄生产队买了两匹马。社员听到后,都高兴得不得了。可是,马一到村,很多人就凉了半截,有的说:“这马瘦得风能吹倒,针能穿透,买它干啥?”还有的说:“这马喂不过来了,说不定要分马肉吃。”公社有个干部听说后,也给大队干部打电话说:“焦洪山是一个先进典型,他的担子够重的了。这牲口不好喂,不要再交给他喂,能退回还是退了好。”群众的舆论,干部的关心,焦洪山听在耳里,想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他坚定地说:“为集体喂牲口就是干革命!干革命就不能怕困难。把这瘦马喂上膘是不容易,但是有毛泽东思想,什么困难也能克服。”
为了喂好这两匹瘦马,焦洪山凭着一心为集体的红心,以“老三篇”为座右铭,费尽了心血,日日夜夜守在槽头,精心喂养瘦马。常言说:“膘大口中来”。焦洪山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让马肯吃、多吃、吃好。他找来六种草给马吃,发现瘦马肯吃谷叶,就成夜不睡地坐在那里,一把一把用谷叶喂马。“草膘,料力,水精神”,焦洪山就采取少拌、勤添、多饮的办法,让马多吃草,多饮水。
焦洪山还经常回家拿自己的玉米面给马做粥喝。一次,焦洪山正在拿玉米面,被老伴看见了,老伴问他:“你拿玉米面干啥?”焦洪山怕老伴想不通,就说:“我天天夜里起来给牲口拌草,觉得饿,拿些玉米面去做粥喝。”日子长了,老伴发现焦洪山的“饭量”越来越大,回家拿的玉米面越来越多,但是焦洪山的脸却越来越瘦,就怀疑起来。一天夜里,焦洪山烧好粥正在喂瘦马,忽然老伴出现在他的面前,焦洪山笑了……
老伴看看焦洪山布满皱纹的瘦脸,又看看已经上膘的马,又心疼又感动地说:“你光知道关心马,看你瘦成啥样啦!”焦洪山完全理解老伴的心情,深深知道他俩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后悔自己干这事不该瞒着老伴。他对老伴说:“孩他娘,你是知道的,在旧社会,咱们过的是啥日子!”
一提起旧社会,尝够黄连苦的老伴沉默了。她想起解放前,祖祖辈辈逃荒要饭,弟弟妹妹活活饿死,丈夫给地主当长工,经常被地主打得死去活来,全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在地主猪圈里住了十四年,……这时,她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子,刷刷地落了下来。
焦洪山接着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把咱们从火坑里打救出来,当了国家的主人,走上了社会主义幸福大道,咱要全心全意地把集体的牲口喂好,支援世界革命啊!”老伴擦一擦眼泪说:“咱啥时也不能忘了毛主席的恩情啊!咱一定好好听毛主席的话,一心用在集体上,只要对集体有利的事,你只管干吧!”
从此,老两口齐心协力喂养队里的马。一个月后,这两匹瘦马完全变了样。不到五个月,就膘肥力壮,在春耕生产期间,又拉犁又拉耙。
马肥了,可是,焦洪山的颧骨突出了,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焦洪山瘦了。
“干革命就得敢同困难斗”
“干革命就得敢同困难斗”。焦洪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九六三年,夏邑县遭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到处一片汪洋,许多房屋被水泡塌了。在这十分紧张的时刻,焦洪山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步也不离开饲养室。
白帐子猛雨一连下了几天几夜,饲养室周围积水一尺多深。这时候,有人给焦洪山捎口信,说他的屋子塌啦。焦洪山胸有成竹地说:“集体是公,自家是私,为公要紧!”他和另一名饲养员,从白天干到夜晚,在饲养室周围筑起了一条土堤,又把灌进屋子里的水一盆一盆地端出去,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搏斗。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焦洪山和几个社员正在屋里往外戽水,忽然发现屋顶漏雨,越漏越大。焦洪山心想,下面大水泡,上面大雨浇,饲养室要是塌了,牲口难保啊!他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的教导,马上抱了个麦秸苫子,顶风冒雨,爬上屋顶,用苫子盖住了漏雨的窟窿。
秋夜冷风凉雨,象个水人似的焦洪山,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他盖好麦秸苫子,正要下来,忽然一阵大风,又把麦秸苫子刮到一边去了。焦洪山感到光靠麦秸苫子还是盖不牢,身旁又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东西。这时,焦洪山想起了毛主席关于“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教导,立即精神振奋。他凭着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第二次抱起麦秸苫子往漏雨处一盖,随即用自己的身体牢牢地压了上去,自言自语地说:“你下吧!狠劲地下吧!”
屋子里不漏水了,正在戽水的几个社员,不见焦洪山进屋来,以为他回家去了,又继续戽起水来。
雨不停地下,风继续地刮。焦洪山咬紧牙关,两手狠命地抓住屋草。狂风暴雨的袭击,使他越来越感到吃力。这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十七个大字在他眼前发出金色的光芒,给了他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心。他只有一个信念:任凭自己受些苦,也不能叫集体的牲口受损失。
这个六十多岁的老贫农,由于过度劳累,加上暴风雨的袭击,一下子晕了过去,从屋顶上滚了下来。
正在屋里戽水的社员,听到“扑通”一声,以为那里的屋倒了。出去一看,发现焦洪山躺在泥水中。大家把他抬进屋里,给他脱下湿淋淋的衣服,盖上一层又一层的棉被,暖的暖,叫的叫。焦洪山终于慢慢地睁开了眼睛。他环顾四周,见很多人围在身旁,就焦急地说:“赶紧盖屋顶去,保住牲口要紧!”当同志们告诉他屋顶已经盖好,饲养室里的水已经戽完了时,焦洪山消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到、听到焦洪山一心为集体的革命精神,贫下中农无不为之感动。有一年冬天,生产队干部为照顾焦洪山的身体,经全体社员同意,决定给他买一件皮袄。焦洪山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不安。他想:在万恶的旧社会,全家五口人没有一条被子。他十四岁给地主当长工,二十多年没穿过棉裤。一件破棉袄,棉改单,单改棉,补了一百多个补钉,穿了十七年。自从伟大领袖毛主席把自己和千千万万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兄弟从苦海里救出来,幸福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身上穿的棉是棉,单是单,暖暖和和,和旧社会比,已经在天堂啦,咋能叫队里买皮袄呢?焦洪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干部,又在贫下中农大会上讲给大家听,他说:“大家对我的关心,我感激,可是皮袄我不能穿,穿了就会忘本。天再冷,只要我们心里有了毛主席,心是热的,劲是大的。”焦洪山的一席话,使干部和广大贫下中农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大家都以焦洪山为榜样,不讲究吃穿,只讲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着毛主席。


第4版()
专栏:

草原上的红色土“曼巴”
在黄河上游巴颜喀拉山下的贫苦牧民中,传颂着一个全心全意为牧民服务的土“曼巴”(藏语医生)的事迹。他就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莫坝乡红知合公社不脱产的藏族医生班玛洛。
奴隶出身的班玛洛,在万恶的旧社会,饱受牧主头人皮鞭的毒打。解放以后,班玛洛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决心永远听毛主席的话,跟着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旧社会剥夺了班玛洛受教育的权利,使他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但是,他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随身带着“老三篇”,见识字的人就问,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越学心里越亮堂。他学了就用,努力用张思德、白求恩的崇高革命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一九六二年,一个贫苦牧民突然患了急病。家里人牵了马去请第一次来到草原的达日县巡回医疗队的医生。可是,一些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医生,嫌牧民“脏”,不愿到牧民的帐篷治病。班玛洛知道了,又气又急。他想:我不能眼看着阶级兄弟病危不救。于是,他立刻放下刚端起的饭碗,背起病人,走了十多里地,送到医疗队。为了使阶级兄弟不再受疾病的威胁,他决心学习医疗技术。
一个识字很少、对医疗技术一窍不通的人,开始学医是很困难的。但是,班玛洛坚信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只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他以“老三篇”指导自己的思想行动,顽强地学习。遇见会医的人就问、就学,刻苦地识药名、记药性,在自己的身上作针灸试验。就这样,他终于学会了一些治病的方法。
有一年,红知合草原上曾经发生过一种很厉害的病,很快蔓延到几个公社,人畜生命都受到很大威胁。班玛洛立即参加了扑灭这种传染病的战斗。可是,得病的人很多,治疗困难很大,怎么办呢?班玛洛习惯地翻开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教导说:“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他想到,一个人的能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于是,他揣上“老三篇”,背上药箱,跨上马,飞驰在辽阔的草原,日夜战斗在疫病严重的社、队。
班玛洛来到隆义合公社都周沟的两个生产队时,这两个队的许多人都感染了疫病,有些人躺在帐篷里不能动。他以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这个帐篷跑到那个帐篷,看病送药,轮流护理重病号。他不只是打针喂药,还接屎倒尿,给病人熬奶茶,煮稀饭,一杓一杓地喂病人。他还同病人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病人,去战胜疾病。
经过班玛洛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两个队的牧民没有一个死亡。广大贫苦牧民感激地说:“要是在旧社会,这场病不知要死多少穷人。我们今天还能活着,完全是托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我们要永远忠于毛主席。”
在十一天的艰苦奋斗中,班玛洛没有解腰带、脱皮靴,没有好好睡觉,也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阶级兄弟的病治好了,班玛洛却病倒了。他刚刚躺在自己的帐篷里,贫苦牧民更太又来请他去看病危的孩子。班玛洛忘记了病痛和疲劳,又背起药箱直奔更太家。他病得不能骑马,只好步行。暴风卷着积雪迎面袭来,迈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他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鼓起最大的勇气前进。从傍晚到鸡叫前,整整走了一夜,他才走完了三十多里。到了更太家,他立即给孩子打针吃药,看护孩子直到脱险才离开。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冻肿得象酥油包一样。
一九六六年秋季的一天,班玛洛听说贫苦牧民索昂阿爷病势很重,一个大学毕业的医生看了说没救了。班玛洛恨不得立即飞到病人身边,挽救阶级兄弟的生命。可是,他又想到:人家大学毕业出来的医生都没有办法,自己是一个土“曼巴”,能治好吗?他带着矛盾的心情,翻开《纪念白求恩》一文,向毛主席著作请教。毛主席教导说:“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毛主席的话给了班玛洛最大的鼓舞和力量。他骑上马,跑了一百多里,天黑时到了黄河支源的达科河。因为大雨,河水猛涨,班玛洛不会游泳,但是,抢救阶级兄弟的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使他不顾危险地打马过河。一个大浪把他和马打在水底,刚刚浮上来,又被急流冲出了二百多米。班玛洛顽强地同洪水搏斗,终于爬上了对岸。
班玛洛到了索昂家,只见病人脉搏微弱,呼吸困难,手脚不断抽筋。病人家属十分悲痛,已经准备了送葬的驮牛。班玛洛仔细作了检查,感到病情确实很重,但是,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反复询问病源,周密诊察病情,细致观察变化,采用了打针、吃药、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的办法,精心治疗,细心护理,终于救活了这个病人,使他恢复了健康,重新参加了生产劳动。
索昂一家再三感谢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红色土“曼巴”。班玛洛却谦虚地说:“不要感谢我。我们都要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没有毛主席的教导,我是什么也不能够作的。”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海岛渔村的春天
在波涛翻滚的黄海前哨,屹立着一个方圆只有一点七平方公里的小岛。小岛南端的深沟里,有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渔村。小渔村远隔北京千山万水,但是,渔民群众的心和毛主席紧紧相连。
这个渔村虽小,阶级斗争却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大陆有一阵风,这里就有一层浪。文化大革命以前,大叛徒刘少奇和他的代理人也把黑手伸到这里。长期以来,他们极力反对和封锁毛泽东思想,使岛上的渔民群众读不到毛主席的书,听不到毛主席的声音,小渔村成了与世隔绝的“海外天地”。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春雷,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小岛。阶级斗争的风云,激荡着这个偏僻的渔村。阶级敌人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借发展生产之名,更加疯狂地反对和压制渔民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就在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刻,海军某部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派来了一个毛泽东思想宣传组。
宣传组坚决贯彻毛主席的群众路线,首先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从阶级教育入手,提高渔民群众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七十多岁的吴俭老大爷,从小就被渔霸逼着出海打鱼,尝尽了旧社会的辛酸苦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他从苦海中拯救出来。见到了亲人解放军,他悲喜交集地说:“毛主席是渔家的大救星。可是,这些年来,俺们有眼看不到毛主席的像,有耳听不到他老人家的声音。”
经过渔民群众的揭发、检举,小渔村的阶级斗争盖子揭开了。渔民群众纷纷控诉了一个坏家伙反对毛泽东思想、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罪行,斗争的烈火越烧越旺,阶级敌人设置的“封锁线”被摧垮了。贫下中农掌了革命大权,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整个渔村。
在宣传组的帮助下,家家高挂毛主席像,户户设置“宝书台”,小渔村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掀起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渔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的小渔村,革命歌声绕山梁,毛主席语录红满村。老人们在石崖顶上垒起了“大寨田”,孩子们组织了“红孩子宣传队”。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的小渔村,一派革命景象。渔民群众无比激动地说:“解放军帮助俺们砸烂了阶级敌人的‘封锁线’,为小渔村架起了一座通往北京的金桥。如今,岛上能听到毛主席的声音,俺们的心和毛主席他老人家贴得更紧了。”
周传章 王炳贤 海新文


第4版()
专栏:

山村瑶寨变了样
不久前,解放军某部一个小分队在桂东的高山峻岭中执行任务。他们了解到这里有一个偏僻的瑶家村寨,住在寨里的七户瑶胞都是文盲。革命宝书不能读,毛主席的声音听不到。党支部决定遵照毛主席关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教导,派出一支宣传队,到瑶寨里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们带着党支部送给瑶胞的珍贵礼物——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翻山越岭,来到这个村寨,帮助瑶胞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学习班第一课是忆苦思甜。贫下中农回想起旧社会的苦难家史,回想起大叛徒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滔天罪行,个个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在黑暗的旧社会,山里的穷瑶胞,整天爬山种谷,累死累活,到头来,连饭都吃不上。伟大救星毛主席解放了他们。翻了身的瑶族同胞,多么渴望能看毛主席的书,接受毛主席的教导啊!可是,由于大叛徒刘少奇疯狂地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把贫下中农子女关在学校门外。一九五九年,瑶族同胞从外地请来了一位教师。可是这个从旧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由于受刘少奇的毒害,嫌这里脏、落后,不几天,就打起铺盖回去了。
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现实,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大大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大家怀着对毛主席无限热爱,对刘少奇刻骨仇恨的阶级感情,组织瑶胞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教给瑶胞的第一支歌是《东方红》,帮助瑶胞读的第一篇文章是《为人民服务》,帮助瑶胞写的第一行字是“毛主席万岁”。当十八岁的唐自琬在战士手把着手的帮助下,第一次写出金光闪闪的
“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时,他满怀激情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照到瑶寨,山村瑶寨变了样!
井建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