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

红太阳照亮盘锦大地
——记辽宁省盘锦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新盘锦的英雄事迹
辽宁省南部,渤海之滨,辽河西岸,有一块三千五百平方公里的退海平原,这就是东北有名的南大荒——盘锦。这里,一片片沼泽地,丛生着芦苇、野草;一块块白花花的盐碱滩,栽树不长,下种不活。大片没有开垦的荒原在长年沉睡着。
盘锦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援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帮助下,在这一望无边的荒原、盐碱滩上,进行着开发、建设盘锦的伟大战斗。他们齐心协力,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迅速改变着盘锦的面貌。
“不建设好新盘锦死不瞑目”
盘锦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也经历了新与旧、先进与保守思想的激烈斗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在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疯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这里的走资派胡说什么盘锦是“盐碱太重,无开发价值”的地方。广大贫下中农开发、建设盘锦的革命积极性一直受到压制和束缚。
去年五月,辽宁省革委会在两条路线的剧烈斗争中诞生后,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决心组织全省人民支援开发、建设盘锦,把盘锦建成辽宁新的产粮基地。
正当盘锦人民热烈讨论开发盘锦大地的时候,一些过去反对开发、建设盘锦的人,在背后议论说:“那是一个填不满的穷坑,等着瞧吧!”有的还冷嘲热讽地说:“可不要说大话,放空炮呀!”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也出来说:“过去那么多年都没开了,我们能行吗?”
但是,这些冷嘲热讽,并没有能挡住英雄的盘锦人民的前进脚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开发、建设新盘锦的决心。二十年前在这块土地上讨过饭、当过长工的垦区革委会主任刘盛田,在群众大会上怀着对毛主席无限热爱的无产阶级感情,激昂地说:“汗要流在盘锦,血要洒在盘锦,死要埋在盘锦,不建设好新盘锦死不瞑目!”这开发、建设新盘锦的钢铁誓言,很快变成了垦区八十万人民的共同行动。
盘锦垦区革委会组织了二十多个普查小组,同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一起,在全区展开了查荒地、找碱滩、看水源的调查工作。经过几十天的艰苦调查,终于掌握了开发、建设盘锦的第一手材料。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个高速开发、建设盘锦的规划:要有计划地、逐步地把全垦区所有的沼泽地和盐碱滩开发出来,彻底改变盘锦的面貌,让它由南大荒变成大粮仓。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开发、建设盘锦的宏伟规划一提出,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很多人认为,这个规划符合毛泽东思想,充分体现了群众的要求和智慧,是可行的跃进计划。一些人认为,这个规划步子迈得太大。
盘锦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坚决要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高速度地开发、建设新盘锦的道路。他们说:“有毛泽东思想引路,有革委会和人民解放军支持,前人没走过的路我们能走,前人没做的事我们能做。”他们深深懂得,要实现这个开发建设规划,就要大搞水利工程,有了水才能洗去盐碱,把大片荒地变成稳产、高产的水稻田。于是,他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了刘少奇鼓吹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物质刺激”、“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掀起了群众性的兴修水利高潮。
隆冬腊月,一支又一支水利大军高举毛主席画像,怀揣宝书,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十多处水利工地,向大自然宣战了。他们迎着凛冽的寒风,凿冰取土,挖渠筑堤,日夜奋战。胜利塘,周围有八万多亩可开垦的荒地,过去因离水源较远,一直没有开发出来。垦区革委会决定修一条二十七华里长的总干渠,引双台子河水灌溉这块土地。可是,塘深苇密,积水、淤泥、苇根冻在一起,象钢筋水泥一样坚硬。贫下中农豪迈地说:“天寒地冻何所惧,赤胆忠心筑大堤,胸怀朝阳浑身暖,誓让盘锦换新颜。”尖镐刨不动,他们就操起钢钎,抡起大锤干。许多人的手掌磨起了大泡,虎口震出了血,但是,他们不说苦,不喊疼,越干越有劲,越战越坚强,终于突破冻土层。就这样,贫下中农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原计划在一九七一年修成的胜利塘工程,只用半年多的时间,在今年六月就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了。现在,双台子河水已被引到了胜利塘灌区,保证了二万六千多亩新开垦的稻田用水。
盘锦人民,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大面积的垦荒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在这里担负垦荒任务的拖拉机手们,也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保守思想斗的大无畏战士。被人们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清水农场机耕队就是其中的一个先进集体。清水农场的北潮沟,是有名的涝洼地,到处丛生着杂草和荆棘,夏天一片水,冬天一层冰。机耕队要开发这块地的消息传出后,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吹冷风说:“二十年前行大船,头几年还摸鱼捞虾的北潮沟,今年想种水稻,简直是瞎胡闹!”机耕队的同志们却说:“北潮沟是个好地方,这里多年淤积了腐烂的杂草,地劲大,翻过来就能为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大寨社员向荒山秃岭要粮,我们也要把这泥泞洼子翻个个儿,叫它长出水稻来。”盘锦垦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一○三号机车组的同志勇敢地承担了这个艰巨任务。由于沟深有泥水,机车开进去就向下陷,第一回吃了败仗。可是,困难挡不住机耕战士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坚强意志。他们不灰心,不气馁,第二次开进了北潮沟。没干多久,泥浆糊轴,苇根缠轮,机车三步一打滑,五步一摘犁,履带空转不走道,就这样,又退了出来。一○三号机车组的同志及时总结了失败的教训,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改进了操作方法,第三次开进北潮沟,终于攻克了难关,把二百多亩低洼地开出来了。各机车组都以“一○三”为榜样,休人不休车,昼夜不停,争分夺秒地战斗。英雄的拖拉机手,就是这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克服了气候、地质等各种困难,去秋今春开垦稻田二万三千亩,比过去十六年开垦稻田的总数还多。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盘锦人民,以跃进的步伐,用自己的肩膀和双手,换来了巨大的成果:去秋到今春,完成了两千三百万土方的水利工程,开垦了二十四万亩荒地,修建了六百五十座桥、涵洞、水闸、排灌站。
越是困难越向前
盘锦人民,经过一秋一冬的苦战,夺取了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胜利。紧接着,插秧大忙季节来到了。正当人们热火朝天地掀起插秧高潮的时候,发生了干旱。沟渠干涸了,稻田断了水,一片片刚刚插完的秧苗由绿变黄,由黄变枯了。广大干部和社员在焦急地研究着治服干旱的措施。
就在这时,有些原来反对开发盘锦的人跑出来幸灾乐祸地说:“怎么样?我早就说不该开这么多田,水这一关就过不去。”一些原来抱有怀疑的人,也出来说:“高处种上旱粮,来个双‘保险’吧!”
盘锦人民深深认识到:几十万亩新开垦的水田,能不能插上秧,保住苗,这是关系到能不能开发建设好新盘锦的大问题。这是一场政治仗,两条路线斗争仗,一定要打好、打胜。他们坚定地说:“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天大的困难也要踩在脚下,只要人在,苗就在。”于是,一场抗旱、抗碱、保苗的战斗打响了。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一二岁的红小兵,都动员起来了。为了抢救刚刚插完就枯黄的秧苗,许多生产队男女老幼齐下田,大人提着水桶拿着脸盆,小孩拿来水瓢、饭盒和茶缸,从早到晚,一瓢瓢,一盆盆,一桶桶地淘水,一棵一棵地补苗。手肿了,脚伤了,腰酸了,没人叫苦,没人喊累。新立农场的四十多名家属,今年开垦了一百四十亩盐碱地。她们刚把苗插完,就发生了干旱,秧苗一片又一片枯死了。怎么办?家属队的同志坚定地说:“老愚公用锄头挖去两座山,大寨社员能治服七沟八梁一面坡,我们也能叫‘大碱地’长出绿苗来。秧死了,重新插,死一棵补一棵,死一穴补一穴,死一片补一片,不治服干旱不罢休。”她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治服了干旱,战胜了盐碱,保住了一百四十亩秧苗。
在盘锦缺水缺苗的关键时刻,全省人民给予了热情的支援。沈阳、鞍山、营口等市、县的广大贫下中农,把自己培育的最好的秧苗,一车又一车地送到了盘锦;把节约下来的水放进通向盘锦的河流,支援盘锦的抗旱斗争。盘锦人民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半个多月的日夜奋斗,战胜了干旱和盐碱,几十万亩新开垦的稻田,全部插上了秧。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年前的大片沼泽地、盐碱滩,长出了绿油油的水稻。
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盘锦的开发建设靠什么?盘锦人响亮地回答:“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垦区古城子公社的广大贫下中农,顶风冒雪,战斗了一秋一冬,开垦了两万多亩荒地。今年他们自己动手建成一座防潮进水闸和抽水站,引进辽河水灌溉这片新开发的土地。这项工程比过去建设的一个同样大小的工程,造价降低百分之九十,效率提高十倍,工期缩短一年零八个月,受益面积多一万亩。
盘锦人民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时,自己动手,因陋就简;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也同样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双台子河横穿盘锦流入渤海。春季,天旱水少,每逢涨潮,海水倒灌,危害农作物生长;夏季,大雨连绵,河水猛涨,分洪不及,就泛滥成灾。盘锦广大贫下中农决定在这条河上建设一座拦河、航运、防潮的大型河闸,让它为建设新盘锦服务。这座拦河大闸全长一百六十米,高二十二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全垦区最大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
施工中,有三千多件高大沉重的混凝土预制件需要安装。有人说:“安装工程可不一般,非用龙门吊不可!”按照这些人的计划,订购龙门吊加上安装得五六个月,不仅需要投资,还拖延了工程进度。贫下中农和工人们没有听这一套,他们坐下来重温毛主席关于“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伟大教导,提出要自己动手制造安装铁扒杆,代替龙门吊。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又说:“人家大机械厂都做不了,我们能做出来吗?”老工人王成国响亮地回答:“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掌握了毛泽东思想,什么都能做出来!”他们说干就干,经过几昼夜的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制成了第一台高二十九米、可吊二十吨重件的铁扒杆。接着,又制成了一台高四十米、可吊四十吨重件的铁扒杆。两台铁扒杆高高地耸立在工地上,准确安全地把一个又一个混凝土预制件吊上闸身,顺利地完成了大件安装任务。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最勇敢、最聪明。参加建闸的贫下中农和工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大破洋框框,自力更生地建成了双台子河大闸主体工程。滔滔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广阔的新开垦的稻田里。
盘锦人民就是这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年前还是茫茫无际的沼泽地和盐碱滩,现在修起了一条条引水、排水干渠,建起了一座座桥、涵洞、水闸、排灌站,盖起了一栋栋新房,开垦了一片片荒地。他们自豪地说:“伸手要钱、要物是老路,沿这条路就越走越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新路,是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汉
——青海省官亭灌溉工程中工农兵的动人事迹
九月的官亭,艳阳高照。积石山下,泵声隆隆。滔滔黄河水,被引上了千年旱台,沿着渠道流过来了。人们心向北京,欢呼跳跃,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欢呼官亭灌溉工程胜利竣工。
备战备荒为人民 誓把旱台变良田
官亭,在青海省民和县城南八十多公里的黄河岸边。这里土质肥沃,气候宜人,只因缺水,十年就有九年旱。“黄河沿上渴死人”,就是昔日官亭的写照。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各族人民开河渠,筑堤防,挖井,打坝,修涝池,治山治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这里的水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九六六年九月,官亭灌溉工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中开工了。一支由工人、解放军指战员、革命干部、革命技术人员和民和县二十四个公社的近万名民工组成的水利大军,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浩浩荡荡开到了黄河岸边,决心把黄河水引上千年旱台,多打粮食,为毛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从控制闸口到泵站,一条长长的动力渠的土石方工程全面铺开了。每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水利大军高举毛主席语录牌,高唱毛主席语录歌,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工地,开始一天的战斗。白天,他们头顶蓝天挥镐锹,脚踏黄泥战砂石。夜晚,他们在煤油灯下活学活用“老三篇”,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
经过一个冬季的艰苦奋战,他们双手拿镐挖出了一条宽十四米、深三点五米、长二十五华里的动力渠,并在黄河中筑起两道围堰,为修建控制闸作好了准备。
胸怀朝阳意志坚 百折不挠战洪峰
第二年夏天,工人和民工们在低于黄河床底一米深的工地上,争分夺秒地开挖控制闸基础。这年黄河汛期比往年来得早,河水由二千多个流量猛增到三千多个流量。尽管围堰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也不顶事。凶猛的黄河水象脱缰的野马,闯入控制闸的施工地区。转眼间,工地成了一片汪洋。
怎么办?广大工农兵群众的回答是:继续干!
工程指挥部组织大家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和《矛盾论》、《实践论》,用毛泽东思想来统一认识,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参加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坚决表示: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迟疑。我们要用加快工程进度的实际行动回击帝、修、反的战争挑衅!与洪峰搏斗最有经验的老工人周国和斩钉截铁地说:“干!洪水跟帝、修、反一样,都是纸老虎。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给我们指方向,天大困难无阻挡。毛主席给我们撑腰,我们一定要为毛主席争气!”
重筑围堰的战斗打响了。一千多军民,夜以继日地战斗在工地上,他们在河面上投石笼,抛草袋,填土方。雨不停地下着,黄河水不断地上涨。人们在倾盆大雨中与洪峰搏斗。饿了,啃口冷馒头;渴了,喝口黄河水。为了把石笼和草袋放牢,给围堰打好基础,民工们潜入河底,在水下工作。军民团结,奋战二十多天,一道坚固的围堰又耸立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之中,抗御着洪峰的冲击,保证了控制闸的顺利施工。经过反复搏斗,一座由钢筋混凝土和砌石组成的控制闸建成了。
立下愚公移山志 定叫黄河水上山
黄河水由控制闸进入动力渠,流经二十五华里,来到鄂家山下。必须在这里修建一座一百六十米的高扬程水轮泵站,才能把水引上山顶。
建泵站,先炸山。解放军某部一连指战员担负了修建前池的炸山任务。这座山名叫娘娘山,两个二十多米高的山包,中间怪石嶙峋,炸山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困难,他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愚公移山》,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站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钢钎磨短了,换一根;虎口震裂了,包扎起来继续干。终于在山顶上打了一个直径五米、深七米的大炮眼,一炮就把山头轰掉了一大半。经过几十天的奋战,搬掉了娘娘山。
在修建泵站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几道难关。工人、民工和革命的技术人员,遵循毛主席关于“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的教导,迎着困难上。木工们经过反复试验,完成了前池虹吸的模板制作任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人员吃大苦,耐大劳,坚持连续战斗三十六个小时,一次完成了前池虹吸的灌注任务。灌注压力隧洞的施工人员,躺在两层钢筋之间捣注混凝土,手挂破了,衣服磨烂了,双臂震得发麻,胸部压得闷痛,仍然坚持战斗。
工地上没有机器和吊装设备,民工们用自己的双肩把三条大钢管(总长七百五十米),一节一节地抬上山顶,又用钢丝绳从山顶上一节一节吊下来,逐节焊接。
由三名女工和一名男工组成的电焊小组,担负了泵站所有管道及其他方面的焊接任务。在焊接管道时,要从一百多米高的峭壁上把人吊下来,先把管道外壁焊接好,再钻进管道焊接内壁。女电焊工和男同志一样,不怕苦,不怕死,在焊接管道内壁时,尽管盛夏的烈日把钢管晒得烫人,加上电焊时飞溅的火花,钢管内热得象蒸笼一样,每当她们焊完一节管道出来时,浑身衣服都湿透了。但她们从不叫苦,而自豪地说:“心中有颗红太阳,刀山火海也敢闯;站在高原看世界,天大困难脚下踩。”
经过工人、民工和技术人员的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夜以继日的奋战,一座高扬程水轮泵站胜利建成了。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 深沟大壑水畅流
黄河水从泵站引上山,沿着三条弯弯曲曲的盘山渠道前进,被几十条深沟大壑挡住了去路。水利大军决定架设预制薄壁、薄壳渡槽。
可是,预制薄壁、薄壳渡槽是一种新技术。过去,青海省原水利局的走资派和一些所谓“专家”、“权威”曾关着门搞过,没有成功,便断言:“青海气候冷,条件差,搞不成薄壁、薄壳渡槽。”
战斗在官亭灌溉工程工地上的工人和革命技术人员说:资产阶级“专家”、“权威”不敢干的,我们干!他们在施工现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经过多次试验,试制成功了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攻克了资产阶级技术“权威”认为不可突破的技术难关。
但是,山高沟深,大机器运不进来,小机器又吊不动,怎样才能把二十多吨重的排架立起来,把每节十多米长的渡槽吊到几十米的高空架设起来呢?
工程指挥部和驻工地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同志,在吊装工地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吊装工人、民工和技术人员在学习班里,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认识到:渡槽能不能吊起来,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他们制定了用土法吊装的方案。他们用旧钢管代替扒杆,用一部起绞五吨重的绞车和几个滑轮,经过反复试验,把一个个排架立起,把一节节渡槽吊上高空架设起来。第一座渡槽用土法吊装成功了!
第一座渡槽虽然装好了,但吊装时间太长。工人们说:必须加快进度!早一天使黄河水流上旱台,多打粮食,为支援国防、保卫祖国贡献力量!
吊装工人、民工和技术人员认真总结了吊装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改革了吊装技术,并吸收贫下中农参加,壮大了吊装队伍,使吊装速度成倍增长,质量也越来越好。一座座渡槽凌空飞架在深沟大壑之间,把黄河水送进了旱台上的大片土地。从此,“黄河沿上渴死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年旱台将变成富饶的粮仓。(原载《青海日报》,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