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水乡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吴县龙桥大队贫下中农在连续丰收中艰苦奋斗夺高产的先进事迹
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
在祖国的江南水乡,有一个生产大队——江苏吴县长桥公社龙桥大队。几年来,这个大队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发扬大寨精神,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把一季水稻改为双季,使一年两熟变成三熟。学大寨以后的粮食总产量,比学大寨以前增长百分之四十二。一九六八年,全大队三熟制亩产达到一千八百一十八斤,有的生产队越过双千关,被人们称为“水乡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走大寨路 坚定不移
龙桥大队位于苏州近郊。解放后,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跟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向前,越奔越欢,生产是“脚登楼梯步步升”,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个大队的粮食产量比解放初期提高了一倍半,比解放前增长了近二倍。
象龙桥这样高产又丰收的鱼米之乡,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继续革命?
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象光芒四射的灯塔,为龙桥人照亮了继续前进的航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龙桥人走大寨之路增添了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一个规模空前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在龙桥大队蓬勃地展开了。红太阳的光辉照得五龙桥头、西塘河畔一片热气腾腾。大家响亮地提出:鱼米之乡也要艰苦奋斗,丰衣足食更要继续革命。
一场斗争接踵而至。
苏州地区的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对龙桥大队贫下中农坚决走大寨道路的雄心壮志怕得要命,恨得咬牙。他们胡说什么:“大寨是山区,这里是水乡,条件不一样”,“大寨种旱谷,这里栽水稻,学了用不上”,“大寨是穷山沟,这里是鱼米乡,没有什么可学”。妄图用一嘴污沫,把龙桥大队誓学大寨的革命烈火扑灭下去。
大队革命干部沈根男、张兴泉,和贫下中农站在一起,当即给了这些家伙以迎头痛击。他们坚定地说:“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的号召,我们贫下中农不响应谁响应!“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阳光道,我们贫下中农不走谁来走!毛主席指引的大寨道路,我们贫下中农走定了!
走资派一看软的不行,又来硬的,气势汹汹地对龙桥人学大寨的革命行动采取不承认、不支持、不介绍的“三不”手段。
沈根男、张兴泉代表全大队贫下中农斩钉截铁地说:毛主席号召我响应,毛主席指示我执行,管你“三不”“四不”,我们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干到底,为毛主席他老人家争气!
硬的不成,走资派又打出了糖衣炮弹,施放“只要高产,要啥有啥,有名有利”的妖风,以“关心”为名,把万担大粪“特殊照顾”龙桥。沈根男、张兴泉一眼看穿了他们的诡计,二话没说就把他们顶了回去。贫下中农说:“顶得好!接受这万担大粪,就会丢掉大寨革命精神,丢掉贫下中农的革命志气。”
就这样,龙桥大队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贫下中农,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顶住了一小撮走资派一次又一次的威胁利诱。他们根据水乡特点,大胆提出打破江南稻麦两熟制,扩种双季稻,实行稻麦三熟制的革命措施,胜利地迈出了学大寨的第一步。
“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他们在民主革命时期是“革命先锋”,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还是“革命先锋”。龙桥大队的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表现最坚决,最勇敢,走在最前头。
第三生产队共有十七户贫下中农。解放前,他们户户都被迫给地主、富农帮工、种租田,不少人曾经被地主抓去吃租米官司,有的被迫外出讨饭。他们住的是破草房,穿的是破衣裳,吃的是糠草粮,穷得娶不起亲,人称“和尚庄”。解放后,十七户贫下中农翻了身,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和尚庄”变成了幸福庄。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后,他们在沈根男同志的带领下,立即学习,迅速行动。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他们学得更好,干得更猛。他们粉碎阶级敌人的破坏,带头扩种双季稻,每人平均一亩四分田全部种足,取得了大丰收。他们带头斗私批修,在粮食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社员口粮标准不调整,把更多的余粮卖给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支援世界革命。
老贫农、共产党员沈金姐,一直站在“农业学大寨”的最前列。她不识字,就请人一字一句地教她学习“老三篇”。她打破了当地妇女不挑担的旧习惯,带领妇女在寒冬腊月平整土地,并且一次次地鼓励大家:“大寨人零下二十多度还坚持干活,我们也要做到冰冻下雪不能停。”在讨论扩种双季稻的规划时,她发现少数人有怕苦思想,就积极地宣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和“以粮为纲”的思想,对大家说:“我们贫下中农就是要听毛主席的话,为革命吃苦,越苦越光荣!”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三伏天,她和大家一起参加“双抢”战斗。由于天气太热,她晕倒在田里,社员把她扶回家。醒后,她稍为歇了一歇,又往田里跑。社员们豪迈地说:“有大寨人做榜样,我们这里硬骨头越来越多了!”
立大寨志 自力更生
龙桥有句农谚,叫做:“百担肥,千斤粮”。随着双季稻的增加,三熟制农田的扩大,急需更多的肥料跟上去。肥料跟不上,两季不如一季,三熟反而减产。怎么办?
新的考验摆在龙桥人的面前。
有人说:双季稻增加,产量提高,卖给国家粮食增多,缺肥可以伸手向国家要。
贫下中农说:我们学大寨,就要学大寨人的革命志气,我们应当象他们那样,自力更生,自己动手。
一个伸手,一个动手,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学大寨要从根本上学起。大队干部组织全体社员学习了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狠批大叛徒刘少奇的“物质刺激”、“经济挂帅”的修正主义黑货,进一步提高了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增强了学大寨的决心。他们提出:“穷山恶水难不倒大寨人,肥料不足难不倒龙桥人!”“大寨有山,龙桥有水,大寨开山夺粮,我们向水要肥!”
双季稻的面积一年年扩大,从百分之四十三增加到百分之六十三,又从百分之六十三发展到百分之一百。但是,充满革命精神的龙桥贫下中农始终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斤化肥,他们靠的是一颗红心两只手,罱河泥、割青草、养猪羊、放养水花生,每年积几十万担草塘泥,每亩每熟施足基肥八十担,基肥施足,追肥增加,确保增产。
坚持自力更生,放养水花生,充满着激烈的阶级斗争,也是灵魂深处破私立公的一场革命。水花生是一种产量高、用途广、成本低、肥效好的水生植物。龙桥村旁西塘河,有一百二十多亩可利用的水面,过去年年由各队种菱。经过大学习、大批判,干部和贫下中农决定“自力更生搞肥料,水面大种水花生”。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一百二十亩的水花生绿油油的生长起来了。
解决了一个矛盾,又遇到了一个矛盾。发展双季稻,增加三熟制,前后季稻和麦子的品种如何合理搭配,布局怎样安排?不解决这个问题,双季稻面积不能增加,劳力紧张,产量不高。有些人也认为:“双季稻面积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一人不能超过一亩。”
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导,给龙桥人无穷无尽的力量。他们狠批了刘少奇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专家路线”,发扬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大搞群众性的科学实验。他们先后进行了二百多次试验,试种了二百多个品种,经过几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打垮了洋教条,突破了洋框框,解决了那些“专家”、“权威”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套比较合理的品种布局,双季稻面积达到了百分之百,分批收种,季季丰收,在江南水乡闯出了一条“农业学大寨”,高产更高产的新路。
几年来,龙桥大队用毛泽东思想培养了一百四十多名“土专家”,他们觉悟高,实践经验丰富,成为“农业学大寨”、扩种双季稻的尖兵,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支突击队。
学大寨人 勇往直前
革命的龙桥人把已经取得的胜利,看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继续革命的新起点。
第五生产队为全大队作出了榜样。去年,这个队的一百二十三亩土地,粮食亩产达到了一千三百四十斤,其中六十九亩三熟农田亩产闯过了双千斤大关。可是,贫下中农在高产丰收以后,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说:“地增产了,人的思想不能到顶。”他们并不满足于“米囤满,猪子胖”,响亮地提出:“站在五龙桥,心向天安门,眼看全世界,埋葬帝、修、反,解放全人类”的战斗口号,决心以“老三篇”为座右铭,赤胆忠心干革命。今年,他们把全部水稻面积扩种了双季稻,把三熟制面积由去年的六十九亩扩大到九十四亩。
党的“九大”给龙桥人极大的鼓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九大”使龙桥人团结得更紧,战斗得更欢,在学大寨的道路上脚步迈得更整齐更稳健了。
炳根和根土,是一个生产队的革命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根土看到去年亩产两千斤,心里甜滋滋的,工作有点松劲,和炳根产生了矛盾,两人之间有点别扭。毛主席关于“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给了他们极大的教育和鼓舞。夜里,沈炳根睡在床上,想起自己对根土热情帮助不够,不禁自问:“炳根!你是个共产党员,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应该和根土搞好团结。”第二天,他主动找根土谈心,作了自我批评,同时也诚恳地指出了根土那种自满松劲情绪的危害。根土在炳根的帮助下,决心按照继续革命的要求,克服自满松劲情绪,和炳根步调一致地带领全队群众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毛主席关于“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最新指示,给正在学大寨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龙桥人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双抢”季节,烈日当空,天气炎热。但是,龙桥人豪迈地说:“艰苦才能磨练坚强的革命意志。”在第一生产队里,有个妇女突击班。在“双抢”战斗的日子里,哪里有重活,她们就在哪里干,哪里有困难,她们就往哪里冲。一天,突然乌云密布,快要下雷阵雨了。正在干活的突击班的妇女们,想到晒在田里的早稻,如不及时抢收,就可能遭到损失。她们立即紧张地投入了抢收的战斗。抢收中,豆大的雨点淋得她们浑身湿透,社员劝她们“歇歇再干”,她们说:“抢收粮食要紧!”一直坚持到抢收结束。
在第七生产队,有个贫农女社员周相根,在“双抢”战斗紧张的时刻,右手中指上生了个疔,每插一棵秧,直痛到心里。社员劝她到医院去治疗,她怎么也不肯,说:“‘双抢’这么紧张,我怎么好离开。”她以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为光辉榜样,忍着疼痛,改用两个指头插秧,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结束。
龙桥人就是这样,心往革命上贴,劲向革命上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战斗,夺得了“双抢”的全胜。
“宁愿多花十分工,不能放弃一粒粮!”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龙桥大队今年双季早稻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单产比去年增加一成以上,粮食总产超过去年百分之五十。丰收以后怎么办?龙桥人想的是如何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想的是要以更多的粮食来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支援世界革命。他们说:“枪里有弹,仓里有粮,埋葬帝、修、反有力量。”他们把稻谷清了又清,晒了又晒,从龙桥的四面八方,水运肩挑,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今年上半年,龙桥大队交售给国家的余粮,已经超过了征购任务数的百分之八十。
苏州专区革委会报道组
吴县革委会报道组


第4版()
专栏:

在安徽省巢湖农村落户的下乡上山知识青年,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和广大贫下中农同命运,共呼吸,并肩战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在毛泽东思想阳光哺育下,正在茁壮成长。下面是几个小故事。
一切从头学起
省革命委员会委员李维善,去年十一月份从六安中学毕业,回到了家乡庐江县泽河公社。不久,兴建舒庐干渠的战斗打响了,他和村上的贫下中农一道积极投入了这场战斗。在工地上,社员关心他,怕他挑不动担子,要他上土、平土。他执意不肯,心想:“你们可以替我挑担子,但不能代替我改造思想。担子越重越要挑,重担子压一压,才能把骄气压掉。”他在工地劳动二十几天,没有一天离开过“火线”。白天,他挑着一百二、三十斤重的担子,奔驰在干渠堤上;夜晚,他在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和工地青年一道学习毛主席著作。就这样,夜以继日地锤炼着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
公社、大队知道小李是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开什么会议都要他参加。他想:“我是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当上省革委会委员,地位变了,但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能变。会议参加多了,劳动锻炼的时间就少了,脱离劳动,就会脱离群众。”有些会议,他能不参加的就不参加。队里的活,他不管会不会,都要争着干一干、学一学。他经常说:“越是不行越要学”。犁田,是比较难的农活。今年春耕,他就拜老贫农王长善为老师,认真地刻苦地学习犁田。六十多岁的老贫农王长善也手把手地教他,小李终于克服了困难,学会了犁田。贫下中农称赞他说:“有这样的好后代,有这样的接班人,我们就放心了。”


第4版()
专栏:

贫下中农的好兽医
含山县谢集公社回乡知识青年严德厚,是芜湖农校兽医班六八届毕业生,今年一月份回到了家乡,公社分配他担任包北、袁冲、龙山三个大队的兽医工作。小严心想:我是贫农的儿子,是毛主席培养我读书的,现在,毛主席叫我回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我一定要为毛主席争光,当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好兽医。
小严一回到家乡,阶级敌人就胡说什么:“专科学生回乡生产,是拿钢轨做锯条,大材小用。”小严牢记毛主席关于“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的伟大教导,坚决击退了阶级敌人的妖风。阶级敌人又放空气说:“小严喝了几天黑墨水,倒能给牛看病?简直是瞎胡闹。”面对阶级敌人的挑衅,小严决心以实际行动给予狠狠地回击。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山高路远,他总是背着药箱为生产队和贫下中农的家畜看病。龙山大队西王生产队的小牯牛因阉割刀口消毒不严,感染细菌,肿崩化脓已有几个月,后来严重到不吃草,西王生产队的社员找他去看。小严初次看病,内心有些紧张,在牛的周围转来转去,一直不敢下药治疗。这时,毛主席的“从战争学习战争”、“不要怕挫折”的伟大教导,给他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力量,于是他大胆地在化脓处连续注射了三十毫升药水。可是,牛的发炎部位不但没有消肿,不久以后,连腹部也肿了。这对初次出诊的小严来说,简直是迎头泼一盆冷水。阶级敌人趁机造谣惑众,说什么:“他能治好牛病,那真是个个能当兽医了”。这时,贫下中农安慰他,要他大胆为牛治病。他意识到如果不把这条牛的病治好,就等于在阶级敌人面前打了败仗。为了治好牛病,他下午六点多钟冒着大雨,走了二十多里路,到含城请教有经验的革命兽医。黑夜赶雨路,确实很困难,草鞋底破了,就赤着脚走,脚上磨起了大泡。他默诵着毛主席语录:“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毛主席的伟大教导,鼓舞了他的斗志。他赶到含山县城,请教了兽医站的同志后,又连夜赶回给牛治病。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终于把牛的病治好了,贫下中农高兴得跳起来。阶级敌人的进攻被击退了。
为了更好地给贫下中农的牲畜治病,严德厚无论走到那里,总是拜贫下中农为师,向贫下中农求教,收集当地的土药土方。曹庄二队有一头耕牛患了脑中黄(头疯),有的兽医讲是“不治之症”。小严想:“不治之症”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一定用毛泽东思想打开这个“禁区”。于是他遵照毛主席关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的教导,听取了贫下中农的介绍,采用土办法把这个“不治之症”治好了,既不花钱,效果又好,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小严也深深体会到:到农村来,不是大材小用,而是“才”不够用。


第4版()
专栏:

坚守在抗洪第一线
七月上中旬,巢湖全区受到了特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江河水位猛涨。就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落户在含山县杨柳圩的知识青年徐德绵在一个星期中,接连收到三封家信和十块钱路费,三封家信都再三催他快回去。贫下中农关心地问他:“怎么办?”在这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是坚持与洪水斗争,还是趁机跑回去躲躲风雨?小徐心里一时拿不定主意。
正在这时,日夜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的大队革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李家树找他谈心,说:“现在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了,一定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困难再大也要顶得住。”小徐听了老李这一席话,望着他被水泡肿了的双腿,心里觉得很难受。他想,多少毛主席的好干部,多少贫下中农正在彻夜不眠地战斗着,在这样的时候能回去吗?夜深了,他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的亲切教导,他想:抗洪抢险是当务之急,这儿就是战场,现在就有战斗。随便离开战斗岗位,就是向洪水低头,就是可耻的逃兵。我一定要经受住洪水的考验,迎着困难前进,坚决和贫下中农战斗在一起。于是,他给家里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信中说:“这儿的战斗需要我,比你们需要我回去重要百倍、千倍,我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县革委会的决定,决不离开抗洪第一线。”
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小徐表现得非常英勇顽强,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队里的耕牛和集体财产。七月十四日深夜,洪水扑进了牛屋,他不怕危险,毅然和其他两个社员一道,把四条耕牛抢救出来。十六日,洪水在继续上涨,生产队的公房里还有部分麦子和农具没有运走,墙已倒了三面,房顶倾斜在水中,剩下的一面墙壁虽未倒,但已几处裂开了大缝,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贫农张忠发不顾个人安危,站在斛桶内扒麦,从墙洞中递出,让其他同志再往船上倒,这种舍己为人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小徐。他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一把推开张忠发同志,跳进斛桶就扒麦,弯着腰连续扒了几十簸箕,终于赶在时间前面,抢出了所有的大麦小麦。当他们刚刚离开公房,“轰隆”一声巨响,最后的一面墙倒了下来。大伙儿站在船上庆幸集体粮食没有受到损失,一致称赞小徐不怕死的英雄行动。安徽省巢湖专区革委会通讯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