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同群众共甘苦,才能带领群众前进
——吉林省安图县革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
一个革命化的、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不仅要身在群众之中,而且要心和群众贴在一起,同群众共甘苦,才能带领广大群众,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吉林省安图县革命委员会,就是朝着这个方向阔步前进的一个领导班子。
搬回山区和群众共甘苦
安图县位于长白山半坡。从长白山下来,有一条长沟。这条长沟,以荒沟岭为界,沟里是山区,人口、面积在全县都占大多数,搞好山区的建设,对于全县建设有重大意义。解放后,安图县第一个红色政权,就是在山区的松江镇诞生的。可是,旧县委内的一些人却怕这里艰苦,嫌山沟“落后”,丢下山区群众,把县的领导机关搬到了二百五十多里以外的铁路沿线——明月镇。他们在那里修楼房,铺马路,对山区群众很少过问,旧县委的当权派也很少到过荒沟岭。荒沟岭变成了“隔心岭”。
去年三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不是绕开群众走,躲着困难行,而是那里有群众就到那里去。有一次,县革委会主任马瑞亭到松江公社宣传、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位老贫农说:“革委会跟咱们贫下中农就是亲,若是你们搬回山区来就更好了。”
群众的呼声触动了马瑞亭。他把群众的要求带到县革委会的会议上讨论。有的同志不主张搬,说:“搬不搬家没啥本质区别”。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主席的“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伟大教导,回顾了当地的革命历史,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解放战争中,长白山下松江镇一带山区人民紧密配合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在保卫松江的战斗中,人民政府的第一任县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胜利以后,安图县人民为革命烈士修了一个纪念碑。至今,纪念碑还矗立在高山上。
回顾革命历史,大家深深感到,搬不搬回山区,是关系到政权的立足点在群众之中还是在群众之外的大问题;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条件。经过充分讨论,革委会决定把领导机关搬回山区去。
县革委会把搬家当作一次学习群众、宣传群众、锻炼干部的大好机会。今年二月二十一日,革委会成员及全体工作人员发扬老红军的传统,打着红旗,背着行李,踏着冰雪,向松江徒步进发。他们满怀革命豪情,走到那里就把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宣传到那里,把革命大批判的战场摆到那里,把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课开到那里。在荒沟岭,他们开了一个现场批判会。对着旧县委望而生畏的荒沟岭,狠批刘少奇的怕苦怕死的活命哲学,狠斗头脑中怕苦的“私”字。激昂的发言,响亮的口号,汇成强大的声浪,震荡着山谷。
经过五天行军,搬家的队伍到达了松江公社。松江公社的贫下中农冒着风雪,跑出十几里来欢迎。他们把精选的稻种和磨得铮亮的镐头,送给革委会成员,希望他们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亲切的关怀,深刻的教育,化成了巨大的力量,鼓舞着革委会的同志们。他们没把松江的艰苦放在眼里,没有宿舍,就把牛棚打扫干净,搭上火炕;没有办公室,就把空房子收拾收拾,搬进去桌凳。这一切还没有就绪,他们就迈开双脚,深入到公社、大队,深入到每一个偏僻的山村,到群众中去了。
倾听群众意见 带领群众前进
这个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关于“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教导,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把劳动和蹲点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和蹲点密切联系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领群众前进。
今年春季,上海、长春、延吉等地的知识青年,一批一批地来到安图县安家落户。县革委会和各级革委会都满怀热情地欢迎和妥善安置他们。后来有少数同志看到知识青年越来越多,怕增加负担,产生了顾虑。石门公社北山大队已经接受了一批知识青年,县革委会决定再在这里安置一批。大队革委会有个同志,就提出了一大堆“理由”,拒不接受。他说:“知识青年调皮不好管,来多了会挤了社员的口粮。”可是,贫下中农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法,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心中却没有底。县革委会副主任、军队代表吴振忠,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到北山大队蹲点,他和大队干部、贫下中农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毛主席最新指示。在大队举办的学习班上,有位老贫农说:“什么知识青年调皮,不彻底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才是最调皮;什么人多了会挤掉我们的口粮,我们的一切都是毛主席给的;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保证子孙万代不变色,这才是咱们最长远的利益。”吴振忠坚决支持了贫下中农的正确意见,同时又耐心地对这个干部进行了教育帮助,使这个原来不愿接受知识青年的干部,受到很大教育,主动作了检查。第二天一早,就套上牛车把知识青年接到大队,这天晚上还召开了落实毛主席最新指示的誓师大会。这件事也深深教育了县革委会的全体成员。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只有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才能真正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也只有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才能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县革委会主任马瑞亭和副主任吴振忠“三下太平”的故事,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的重要性。万宝公社太平大队,原来斗、批、改搞得比较好,是全县革命大批判的先进单位。但是,今春斗、批、改却出现回生现象:一些干部撂挑子,政策不落实,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又有抬头的趋势,变成了“老大难”单位。马瑞亭和吴振忠两次到这个大队蹲点,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因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老大难”面貌改变不大。
在县里举办的落实“九大”精神学习班上,马瑞亭和吴振忠一起用“九大”精神检查了前两次去太平大队的工作。发现前两次工作中,过多地看到这个大队的“老大难”一面,而没有充分看到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解决“老大难”的积极因素,所以到下面去说得多,听得少,自己动手干得多,发动群众干得少。他俩总结了经验教训,又背起背包第三次下太平大队。这次他俩挨门挨户地访问,一个人一个人地做过细的工作,倾听群众的意见。群众说:“太平大队不‘太平’,就是因为我们放松了阶级斗争和革命大批判。过去我们抓紧革命大批判,走在前面;现在我们放松了革命大批判,落在后面。”群众的指点,使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他俩就和群众一起,狠抓阶级斗争,开展革命大批判,使广大社员和干部阶级觉悟迅速提高。根据群众提供的第一手材料,内查外调,深挖细找,终于揪出了埋藏在本队的一个罪恶累累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就是这个阶级敌人兴风作浪,拉拢腐蚀干部,破坏落实政策,大搞资本主义活动。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太平大队的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三家五户学习班又一个接一个地办起来,政策迅速落实,十几垧草荒地很快铲出来。马瑞亭和吴振忠总结并推广了太平大队狠抓阶级斗争,开展革命大批判,变后进为先进的经验,不仅使万宝公社的四个后进大队很快改变了面貌,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老大难”单位工作的开展。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办法从群众中来
阜新矿务局新邱露天煤矿的北露天坑内有一个三十多米高的“孤岛”,这是过去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采取“杀鸡取蛋”的办法,不按计划开采,破坏生产的罪证。这个“孤岛”,不仅压着三万多吨煤炭,而且火车运输都要绕着它走,严重影响了整个采煤的进度,是这个矿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今年以来,革委会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为了多出煤,出好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决定消灭“孤岛”。
怎样消灭它呢?革委会的成员在会议室里研究了几个晚上,也没有想出个办法来。这时,一个老工人知道了,就一针见血地批评革委会成员:“你们坐在会议室里,一定想不出办法,就是想出来也是脱离实际的办法。”老工人的批评打动了革委会主任、电镐司机王禄的心。他想:是几个领导人员坐在会议室里空谈一通,还是走出会议室集中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这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走不走群众路线的大问题。于是他便组织大家一起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他说:“我们革委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什么事情都要和群众一起商量着干。脱离群众,那就危险啦。”他的话提醒了大家。革委会的同志都决心永远做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勤务员,决不当脱离群众的官老爷。
随后,王禄便带领一班人来到“孤岛”前,和工人一起边研究,边批判刘少奇推行的“专家治厂”等修正主义黑货,发动广大群众投入了消灭“孤岛”的战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有无比的智慧和冲天的革命干劲,经过几次反复研究,终于想出了从上边开采,防止滑膀的好办法,取出了被“孤岛”压在下面的大量煤炭,为北露天坑继续采煤扫清了障碍。
通过这件事,王禄认识到:到群众当中去,到实际当中去,解决问题快、效果好。把会议室搬到群众之中,和群众一起商量事情,不仅能想到少数领导人员想不到的问题,想出少数领导人员想不出来的好办法,解决少数领导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密切了革命政权和群众的关系。从这以后,凡遇到困难的问题,王禄都是带领“一班人”深入群众,和群众一块研究、解决。会议室经常空着,生产现场变成了革委会的会议室。群众一致赞扬说:咱矿革委会是个好班子。
矿向阳 红群 武伍


第3版()
专栏:

“老韦又和我们忙在一起了”
韦忠华原是吉林辽源反修矿红旗井的老工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群众推选为井革委会常委。最初,老韦还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和工人忙在一起。可是有一个时期,老韦整天不是开会就是听报告,坐办公室、会议室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深入到群众中去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工人说:“老韦和过去不一样了,很少参加劳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听到工人有这种反映,开始,老韦感到很不顺耳,心想,近些日子,自己虽然很少和工人一起下井劳动,但是在上边也没闲着,这也是工作的需要啊!……可是,这个念头刚一闪过,老韦马上想起了毛主席关于“要斗私,批修”的伟大教导。他想,自己参加生产劳动少了,离群众远了,这到底是工作需要、怨客观呢,还是自己当了“官”以后,思想上出了毛病呢?他认真地回顾了自己当干部以后的变化。一件小事,使他猛然省悟了:有一次,他开完会后,本来打算和工人一起下井劳动,后来又一想,自己工作了一天,也该休息休息了,少下一两次井没啥关系。于是,他将拿起的工作服又放了回去。这件事,狠狠地触及了他的灵魂。他深深感到自己坚持参加劳动、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减弱了,头脑里有好逸恶劳的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
老韦想,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劳动要变修。干部能不能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是关系到人变不变修,能否为广大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的大事呀!正如毛主席指出的那样:“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我们每一个革命干部,不论担任什么职务,工作怎样忙,都一定要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想到这里,老韦觉得群众对他的批评十分中肯,打中要害。为了保证经常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老韦立即向革委会提出了重返劳动岗位,到第一线去工作的要求。他的要求,得到了革委会的大力支持。
从此以后,老韦来到红五连,天天和工人一块下井挖煤。在劳动中,他处处以身作则,有力地促进了自身革命化,及时地帮助工人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老韦的变化,工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高兴地说:“老韦又和我们忙在一起了。”“老韦深入实际,既能指挥,又能战斗,有这样的干部带头,咱们越干越有劲头。”
红士


第3版()
专栏:

常委的“船桨”
在广东省斗门县革委会里,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农民模样的代表,人们常常以敬佩的目光看着他扛着一副船桨来参加会议。他就是斗门县革委会常委周来同志。要知道这副船桨的来历,还得从头说起。
周来是个苦大仇深的老贫农,解放后当干部到现在,风里来,雨里去,始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贫下中农之中。去年,他被选进县革委会,当了常委,还被选为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和大队革委会主任。由于职务多了,开会也多。有一段时间,周来参加劳动少了,有的社员议论说:“周来官当大了,职务多了,担子重了,以后再也没时间和我们一块干泥巴活了。”周来听在耳里,想在心里。他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并狠批了大叛徒刘少奇的“入党做官论”,深刻认识到:脱离了劳动,就脱离了群众,就代表不了群众,就会掉进修正主义的泥坑里去。因而,他更加注意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他家离县城不远,但途中隔着一条四五百米宽的大江。他到县里开会,每次都想当天赶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但有时开会到深夜,回家时,渡江轮早已收班了,只好在县里住一晚,第二天才回去。这样做本来是可以的,但周来却不安,他想:担任常委后,开会时间多了,如不当晚赶回去,第二天又要耽误半天。这样下去,就会影响自己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妨碍自己的思想革命化。他越想越感到这个问题严重。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每次到县里开会都自己带着船桨,划着小船来。不管开会开到多晚,也不管刮风下雨,开完会后,他总是当晚赶回生产队,第二天照样参加劳动。
有一次,周来在县里开完会后,已经是深夜一点了,他和往常一样,拿着船桨就往回走。但这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瓢泼大雨下个不停,江面上刮着三四级大风。同志们劝他不要回去了。周来却没有被困难吓倒,决心连夜划过江去!
小船在江中颠簸摇晃,浪花溅湿了周来的衣裳。他顾不得这些,高声背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顶着风浪,顽强地一桨一桨地划到了对岸。
天刚麻麻亮,周来又和队里的社员一起挑着秧苗下地去了。
东军 斗革报


第3版()
专栏:

做群众的贴心人
河南省方城县古庄店公社共产党员刘兆来同志,被选为革委会主任后,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的伟大教导,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斗私批修,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被广大群众誉为好“班长”,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有一次,老刘带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冯庄大队工作,群众客气地称他“刘主任”,老刘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过去同志们都叫我“老刘”,为啥现在称起“主任”来了呢?想来想去,找不着原因。吃饭时,一位老贫农炒了几个菜,象待客人一样招待他。老大爷看老刘有点难为情,就赶忙解释说:“看,你不轻易下来,咱这是家常便饭嘛!”老刘听了,恍然大悟:“原来,群众称我‘主任’,是因为自己坐机关多了,深入群众少了,脱离了群众的缘故。”于是,他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的教导,对照革委会成立以来,自己联系群众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深深感到:自己当了革委会主任后,由于没抓住根本,没有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整天忙于事务,浮在上面听汇报多了,深入基层和群众谈心少了,做“官”多了,当民少了。群众喊“主任”,正说明自己滋长了官气,脱离了群众。原因找到了,他就怀揣着红宝书,搬着行李卷,带着劳动工具,深入到生产队,主动到群众中去斗私批修。
从此以后,刘兆来同志又和贫下中农一起学习毛泽东思想,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起斗私批修。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发表,他就立即向贫下中农宣传;群众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典型,他就积极帮助总结,予以推广;群众有什么要求,他就马上研究解决。贫下中农称赞说:“老刘啊!你和咱贫下中农滚在一起,汗和咱贫下中农流在一起,心和咱贫下中农想在一起,真是咱们的贴心人。”从此,“老刘”的称呼又在全公社贫下中农中喊开了。 方古讯 宛宣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