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既是群众一员 又是群众带头人
即墨县县、社革委会群众代表生活在群众之中,做到了劳动好,工作好
本报讯 山东省即墨县县、社两级革委会,在解放军支左人员的帮助下,注意充分发挥群众代表的作用。他们的做法是:县、社两级革委会群众代表都不脱离本单位,扎根基层,面向群众,脚踏实地,眼看全局。他们坚持劳动,并带着斗、批、改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本单位调查研究,创造经验,到面上推广,做到了既劳动好,又工作好;既是群众的一员,又是群众的代表。这样,就更加密切了革委会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
这个县的县、社两级革委会中的群众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革委会成立以后,有一段时期,曾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蹲机关时间多,深入群众少;指手划脚多,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少;浮在上面忙事务多,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少。革命群众看到这种现象,担心他们染上官僚主义习气,曾一针见血地批评说:“这样下去,群众代表就不能代表群众了!”但有少数群众代表开始时对群众的批评还不以为然,说:“我们就是要在上面掌握实权的。叫我们下去,还叫什么‘三结合’?”
“三多”“三少”的现象和群众的尖锐批评,引起了各级革委会的重视。县革委会首先举办了县、社两级革委会全体成员参加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一、群众代表怎样才能代表群众?二、蹲在机关忙忙碌碌搞事务,叫不叫掌实权?三、到底怎样才能掌好权、用好权?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毛主席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学说,摆“三脱离”的危害和表现,查“三脱离”的根源,狠批叛徒刘少奇的“入党做官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认识到:革委会的成员应该是普通的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应当发扬联系群众的作风,而不能染上官僚主义的旧习。提高认识之后,县、社两级革委会中的群众代表,纷纷回到了原单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群众代表回到原单位,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深受群众欢迎。但是,开始也出现了另一种偏向。有些群众代表只顾埋头劳动,不问工作;只看到本单位,忘记了全局。针对这种情况,县革委会负责同志,总结推广了两位县革委会成员、群众代表回本单位后,既参加劳动,又做好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密切上下级革委会的关系的经验,使群众代表认识到,作为群众代表,脱离了劳动就不能代表群众,但只顾劳动,不问工作,同样也就失去了群众代表的作用。只有把劳动和工作结合起来,把参加劳动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结合起来,保持劳动本色,实现思想、工作革命化,在三大革命的第一线,既当好群众的勤务员,又当好指挥员,才能真正代表群众。
为了帮助群众代表在“三不脱离”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作用,驻即墨县解放军支左人员和县革委会还注意做到了以下三条:
第一,帮助各级革委会的群众代表,一方面摆脱事务圈子,做到大事主动同他们商量,小事不牵扯他们的精力,使群众代表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党的政策,一方面能在本单位安下心,扎下根,并根据本地区斗、批、改的发展形势,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
第二,帮助新老干部“互通情报”,密切联系。做到思想上有了问题互相帮助,工作上有了经验及时交流,碰上了难题及时反映,遇到重大问题互相研究,这样就避免了群众代表回本单位后,新、老干部之间产生隔阂,大大地提高了革委会领导“抓革命,促生产”的战斗力。
第三,按时进行整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各级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的教导,做到思想见面,按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思想和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第2版()
专栏:

抓紧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 认真改造世界观
通化“五·七”干校学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狠批刘少奇的“劳动镀金论”等谬论,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据新华社长春电 吉林省通化市“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在驻校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帮助下,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伟大教导,深入开展对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革命大批判,不断加深对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在下放劳动过程中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年备耕生产大忙时,有部分学员埋头生产劳动,放松了思想改造。校革委会发现后,就组织大家重温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最新指示,狠批了刘少奇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大家进一步认识到:
“五·七”干校决不是脱离无产阶级政治,专门生产的旧农场,而是“重新学习”的大课堂,一定要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促进自己的思想革命化放在首位。
今年八月,有一批学员被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这时,部分学员受刘少奇的“劳动镀金论”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校革委会又组织全体学员对刘少奇的“劳动镀金论”进行大批判。通过大批判使大家认识到,“劳动镀金论”所以有影响,就是因为有些人只能官不能民,只能上不能下。大家一方面批判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同时把批修和斗私结合起来,大破资产阶级私字,大立无产阶级公字,进一步提高了两条路线斗争的觉悟,更加坚定了走“五·七”道路的决心。
广大学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自觉地把学习、劳动同改造世界观紧紧地联系起来,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市委书记,在严寒的冬天,绳子腰上一扎,迎着刺骨的寒风赶着爬犁拉柴送粪。过去的市长,不怕夏天炎热,淘米烧饭,当了炊事员。原来的局长,有的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风吹雨打,猪食桶一挑,当上了饲养员。原市疗养院一个副院长,在旧社会是个苦大仇深的穷孩子,小时候给地主放过猪。参加革命后南征北战,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后来他逐渐脱离劳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结果犯了一些错误。到干校后,通过劳动和学习,他重新焕发了革命青春。在劳动中那里艰苦他到那里去,自觉地改造世界观,打掉了官气。群众称赞他又恢复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广大学员战天斗地,一年之内使荒山沟大变样。一千五百多亩庄稼夺得了第一个大丰收。各种蔬菜不但自给,还供应市场。猪羊成群,耕畜膘肥体壮。(附图片)
吉林省通化市农机厂革委会成员,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大搞技术革新。这是他们研究试制成功的万能手扶拖拉机。 本报通讯员摄


第2版()
专栏:

“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
——谈谈以点带面推动斗、批、改运动的体会
黑龙江省望奎县革委会主任、军队代表 范风鸣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这一方法必须普遍地提倡,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学会使用。”在斗、批、改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中,我们遵循毛主席的教导,用典型带动一般,不断推动斗、批、改运动的深入发展。
在抓点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实践告诉我们,抓点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快和慢
望奎县革命群众组织按系统实行大联合之后,由于阶级敌人的破坏、捣乱,由于革命队伍内部资产阶级派性作怪,有些单位又出现了“组织上联合,思想上分家”的倾向。一段时间内,我们领导班子的成员全力以赴,到处去解决这个问题,忙得满头大汗,工作进展还是缓慢。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同志在总结这项工作时,认为主要原因是,光有一般号召,没有具体指导。并提出解剖一只或几只麻雀,用典型引路,才能取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是有的同志怕这样做“来得慢”,认为有解剖麻雀的功夫,面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毛主席的教导,统一了我们的认识。常委立刻带领调查组深入到县人民银行,和那里的同志同学习,同战斗,同斗私批修,引导两派革命群众组织“各自多做自我批评”,在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基础上加强团结,共同对敌。我们摸清了底细,掌握了典型,情况明,决心大,立即组织县人民银行的五人讲用团到各单位现身说法,很快地促进了各个单位的革命大联合。真是“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
这一段实践,使我们认识了快和慢的关系。从形式上看,抓点,工作做得细,进行个别指导,是慢,但这个慢是为了快。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使面上的工作迅速地落实。不通过解剖麻雀,抓住问题的实质,就想解决面上的问题,那只能是大轰大嗡,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欲速则不达。相反,在一般号召之后,过细地抓好点,摸清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新问题,发现和掌握新事物,做到胸中有数,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看来好象是慢,实际是快。
多和少
抓点,要少而精。绝不能贪多,贪多嚼不烂。今年入秋以来,有些基层干部和社员要淘汰高产包米种“黑玉46”,他们说:我们这里无霜期短,种不了。为了弄清这种品种到底怎样,我们派出工作组,到不少地方调查研究。可是由于力量分散,工作不深不细,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后来,我们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由第一把手挂帅,带领工作组深入到通江大队,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通江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为了克服无霜期短带来的困难,以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增加田间管理措施,多产趟一遍,多放一遍秋垄,促进了“黑玉46”包米的早熟,获得了种植这种品种以来的最高产量。我们组织全县各大队的主要干部到通江大队参观,在事实面前,他们思想都通了,表示明年非下狠心多种种好“黑玉46”不可!
这一段工作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抓点,面不要太宽,宽了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管。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抓紧,抓深,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抓点太多,把面铺得太宽,伸着巴掌,分散力量,四面出击,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到手,结果对情况摸得不准不细。点一多了,也就没有点了,领导还是一般化。
粗和细
抓点抓得少,就一定能精吗?也不一定。抓点贪多固然嚼不烂,但是抓得少,如果不嚼仍然是囫囵吞枣。因此,抓点,是粗枝大叶地抓,还是过细地抓?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指导运动,还是做点表面文章?这实质上是反映了两种世界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抓点。我们深深体会到,抓点的过程,也是不断促进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的过程,“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在清理阶级队伍,全面落实毛主席各项无产阶级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先后抓了两个点。第一个点是东郊公社前三大队,由于抓得粗,没有用毛泽东思想分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险些把有些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错误地当作敌我矛盾处理。第二个点是红星公社后三大队,那里发生了一起阶级报复案件。对于当时在场没有制止这场阶级报复事件发生的两个公社干部,应当怎样看待,怎样处理?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吸取了抓第一个点的教训,没有匆忙下结论,而是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了多次调查,反复核实,又经过三次常委会议讨论研究,最后统一了认识,认为这是两个犯错误的干部,从而作出了符合毛泽东思想的结论。通过这个点上的经验,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在全县得到进一步落实,教育了犯错误的干部,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2版()
专栏:

他们走在光辉的“五·七”大道上
近一年来,广西灵川县“五·七”干校的学员们,自觉地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武装头脑,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用自己的汗水不断冲洗身上的官气、暮气、骄气和娇气,进一步焕发出革命的青春。
为人民立新功的起点
学员张守清原是灵川县人民银行行长,一九四○年参加革命。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他为革命事业负过伤,流过血。一九五六年来到县里后,逐渐滋长了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资产阶级思想。他以年岁大身体不好为理由,搬进了休养所,心安理得地休养起来。
去年十一月,张守清抱着“镀镀金”的思想来到了干校。
但是,在干校里,他第一次参加劳动,就深深感到自己落后了。那天,大家上山割茅柴。他割了老半天,才割了两小捆,还累得气喘吁吁的;挑到半山腰,绳子又断了,弄得他哭笑不得。这时,他猛然想起小时候给地主打柴、割麦子,累死累活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情景,立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慢忘了本,把劳动人民的本色丢掉了。
当天夜里,张守清坐在灯光下,逐字逐句地重温了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他认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新的考验,是能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永保劳动人民的本色,紧跟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
从此,他活学活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把“五·七”干校里的每一项工作,都当作自己重新学习的好机会,当作为人民立新功的起点,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校革委会分配他养鱼,他二话没说,就承担了这项任务。不管是严冬酷暑,他都日夜精心地护理鱼苗。一天深夜,他正准备睡觉,突然下起滂沱大雨。他惦记着塘里的鱼,便提起马灯,披着棕衣,踏着泥泞的小路,冒雨来到塘边。只见塘水暴涨,眼看就要漫过堤围,如不及时排洪,一万多尾鱼都要跑光。这时,他顾不得一天的劳累,抡起锄头就开挖排水沟,不一会,全身被雨水和汗水浸透了。但是,当他看到池塘里的洪水顺着新开挖的沟渠哗哗地流走的时候,仿佛自己身上的污泥浊水也一起流走了似的,分外轻松愉快。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一天上午,在“五·七”干校的医疗室里,一位汗水淋淋,光着脚丫子的姑娘,正忙着为一个脱水严重的病人治病。只见她耐心地给病人诊断、打针、服药。然后,又拿起扫帚打扫病者呕吐的脏物。待把病情好转了的病人送出门后,她马上又跑到田间参加劳动。她,就是不久前被人们批评为娇气十足的原灵川县人民医院护士归幼青。
归幼青生长在苏州城里。舒适的城市生活和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使她身上沾满了娇气。去年秋末的一天中午,一个满身汗水的农村妇女,急匆匆地抱着一个孩子来医院看病,正赶上归幼青值班。她看到病孩的身上很脏,就赶忙戴上口罩,不耐烦地拿起注射器,把药水推得快快的,痛得病孩哇哇直哭。病者的家属看见她这种工作态度,很不满意,不客气地批评了她。从此,她的娇气在县城里有了点名。
来到干校以后,在毛主席光辉的《五·七指示》指引下,在三大革命运动的火热斗争中,归幼青的思想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她逐渐领会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的教导是伟大的真理。现在,她连大粪也不觉得那么臭了。
经过近一年的锻炼,归幼青的皮肤晒黑了,手变粗了,心却更红了。在干校里,归幼青本来不担负医疗任务,但她每天劳动归来,总是先给病人看病。有时,还背起药箱,走出校门为贫下中农巡回医疗,附近的贫下中农都赞扬她是“贫下中农的贴心人”。(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