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拥军篮”
一个受苦很深的贫农老大娘,无限热爱担任“三支”“两军”工作的人民解放军。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她特意把在旧社会用的一个讨饭的篮子送给某部六连,好让战士们永远不忘阶级苦,永远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
在南海前线某部六连的荣誉室里,有一个惹人注目的“拥军篮”。篮子已经很旧了,还有一个大洞,篮子里面装的不是南方盛产的水果,也不是贫下中农常用的礼品——鸡蛋,而是穷人们在旧社会常吃的苦苦菜、野芋头、香蕉头、黄麻叶等十五种野菜和一件补钉叠补钉的土布衫。这个篮子原是普宁县大坝公社大坝大队六十四岁的老贫农方锣老大娘家里的“防修篮”,方大娘把它作为拥军的最珍贵礼品,送给六连干部和战士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今年四月,六连干部战士遵照毛主席“拥军爱民”的指示和“人民解放军应该支持左派广大群众”的伟大号召,来到大坝公社大坝大队宣传毛泽东思想,帮助贫下中农抓革命促生产。宣传队的同志与广大贫下中农建立了革命的情谊,为人民立了新功。
这天,方大娘听说六连接到上级指示,要离开这里去执行新的战斗任务,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六连干部战士爱民的动人事迹,一桩桩涌上心头。她想:解放军这次进村宣传毛泽东思想,风里来,雨里去,为了俺们的革命和生产,熬红了眼睛,累瘦了身体,俺应该把家里贮藏的最大最好的鲜蛋挑出来送给亲人。可是大娘转念又想:解放军爱民爱根本,帮根本;俺们拥军也要拥根本,关心战士关心根本。毛主席教导我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林副主席也说:“不懂得什么是阶级,不懂得什么是剥削,就不懂得革命。”大娘想,战士们大都是甜水里生甜水里长的,帮助他们了解旧社会,认识新社会,提高阶级觉悟,不就是最好的拥军吗?这时大娘想起保存了十八年之久的要饭篮,便决心把这个要饭篮当作最好的礼品送给亲人解放军。
在旧社会,方大娘从小就给人家当童养媳,二十九岁死了丈夫,为了生活,她被迫提起了这个要饭篮,带着三个儿子到处要饭,两个儿子活活被饿死在路上。有一天,方大娘到一家姓方的地主门前要饭,狠毒的地主不但不给,反说她败坏了方家的“家风”,放出狼狗把方大娘咬得遍身血淋淋,把方大娘的要饭篮子咬了一个大洞,至今方大娘左手上还留下一块伤痕。解放后,方大娘翻了身,当了主人,为了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大娘一直把这个要饭篮保留下来,每逢过年过节,大娘就拿出这个篮子教育全家教育后代。后来全家就把这个篮子叫作“防修篮”。
六连的干部战士就要走了,整个村子立刻沸腾起来。正巧那天大娘生了病,不能起床,她就吩咐儿媳妇把这个“防修篮”连同她要饭时穿的一件补钉加补钉的破衫送给亲人。这时,隔壁的一位老大爷听说大娘要送“防修篮”给亲人,又特意从山上摘来大娘和贫下中农们在旧社会常吃的十五种野菜放在篮子里,一同送给六连。
连长黄汉良接过“防修篮”,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你看这那里是人吃的食?人穿的衣?可是在旧社会,方大娘一家几十年就是吃这样的野菜过活,穿这样的破衣过冬。然而中国赫鲁晓夫这个大坏蛋还胡说什么‘剥削有功’,贫下中农‘欢迎剥削’,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我们一定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中国赫鲁晓夫!跟着毛主席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此,六连就把这个篮子称为“拥军篮”,走到哪就把它带到哪,经常用来教育干部战士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用这个篮子狠批中国赫鲁晓夫的“剥削有功”论,激发干部战士对旧社会、对中国赫鲁晓夫的刻骨仇恨,焕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的阶级感情。
民子牛 齐为公


第2版()
专栏:

“宁愿自己筋骨碎,不让人民伤分毫”
有一天,一辆马车上的马受惊了,四匹马拉着马车飞跑,十分危险。解放军战士奋力控制惊马三十米远,使革命群众赢得脱险时间,他自己却光荣地负了重伤。
今年三月,解放军某部三营通信员胡炳全踏上热闹的乌苏街道,大踏步地向连队走去。
距离十字路口五十多米的西头路旁,停放着一辆四套马的胶轮大车。忽然,一辆汽车迎着马车开来,四匹马立即惊恐万状。司机发现,急忙刹车。四匹马听到汽车急刹车的响声,就腾起前蹄,向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调头向十字路口冲去。
这时,胡炳全回头一看,四匹惊马拖着大车,眼看要冲进前面的人群,一场严重的车祸就要发生。在这万分危急关头,一个洪亮的声音在他耳边回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伟大导师毛主席挥巨手,革命战士献忠心!胡炳全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满腔激情,化为无限的勇气,无穷的力量,他决心“宁愿自己筋骨碎,不让人民伤分毫!”
惊马烈性大发,顺街直下,马蹄声,车轮声,震得地打颤,群众的生命危在眉睫。
“快闪开!”胡炳全高喊着,跃上街心,随手将一个呆立着的小孩推出险境,迎着狂奔的惊马猛冲上去,一手抓住连缰,一手抓住中间鞘马的笼头,拚着全力向后推,企图阻止惊马前进。
四匹惊马拚命狂奔,乱踢乱踏。胡炳全的衣服被撕破,身上被踢伤。马头猛甩在他的脸颊上,鲜血顺嘴直流,惊车过处,留下了斑斑血迹。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使胡炳全力倍添,胆更壮。他默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咬紧牙关,忍着剧痛。他明白,多坚持一秒钟,就可以使革命群众有多一秒钟脱险的时间;多坚持一秒钟,对毛主席的忠心就增加一分。于是,死不松缰,紧贴马胸,全身抗住狂奔的惊马,坚持和惊马搏斗了三十米。这三十米啊,每一米都洒下了革命战士的热血,每一米都凝聚着革命战士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
突然,一匹惊马前肢高扬,猛力下刨,铁蹄刨中胡炳全的下颊,他当即昏倒在地,车轮从他胸部辗过。
由于胡炳全与惊马经过三十多米的搏斗,减慢了马车的速度,使革命群众赢得了脱险的时间,避免了一场严重的车祸。
当着胡炳全倒下去的时候,脱险的三百多名各族革命群众一拥而上,急忙把舍己救人的英雄抱起,迅速送往医院。
“车!车!”处在昏迷状态中的胡炳全同志,不时地发出微弱的呼声,紧握的两手还作出与惊马搏斗的姿势。
革命战士爱人民,人民热爱子弟兵。胡炳全英勇保卫群众的事迹,乘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东风,飞速地传遍了乌苏城乡,飞扬在天山脚下,激荡在千万个人的心头。乌苏地区的机关、学校、工厂、街坊、公社、军营,到处都刷写了“向胡炳全同志学习!”“向胡炳全同志致敬!”的大幅标语。各族革命群众和红卫兵小将,带着毛主席像、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著作,涌到医院探望英雄战士胡炳全。人们决心以英雄为榜样,无限忠于毛主席。


第2版()
专栏:

天山脚下鱼水情
天山洪水暴发,解放军不顾抢救自己的帐篷、器材和背包,奋起抗洪。他们战胜了洪水以后,回到驻地,发现自己的东西都被红卫兵小将帮助转移了。
人民解放军某部的指战员,响应毛主席“拥军爱民”的伟大号召,在准噶尔盆地的奎屯垦区举办政治野营。
一天下午,天山上的洪水暴发,冲破干渠,向奎屯发电厂、棉纺厂和日用百货仓库奔腾而来。搭在公路两旁林荫道上的部队的帐篷,也有马上被洪水浸没的危险。是赶回驻地抢救帐篷、器材和背包,还是就地抗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呢?正在下厂、进校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助民生产的广大指战员,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这时他们耳边响起了毛主席的教导:“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伟大统帅毛主席的声音就是命令。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指战员们,立即迎着滚滚而来的洪水猛扑上去。紧跟着,红卫兵小将和革命群众,也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同解放军一起战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战士和革命群众,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明知浪吞人,偏向漩涡冲。七连战士张印,在齐胸的洪水中和恶浪、巨石搏斗,一时站立不稳,被水冲走了。被救上岸后,脸色惨白,呕吐不止。但当他吐完污水后,就高喊着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又冲进了激流。那里最危险,那里就有解放军;那里有解放军,那里就有红卫兵。十六岁的女红卫兵齐卫东,在风浪冲击下喝了几口水。战士们把她送到岸上,她一边喊着“向解放军学习!”一边又跳进水里装沙袋。天越来越黑,水越来越冷,战斗越来越激烈。战士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这个决口堵住了,又去挡另一个决口。经过七个小时的英勇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夜深了,抗洪的指战员们陆续回到驻地时,发现部队的帐篷、背包和器材都已完整地放在奎屯第一中学的教室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大家看到个个衣服湿透的红卫兵小将时,心里都明白了。原来,当部队同志在抗洪抢险的时候,洪水也开始向驻地奔泻而来,少数留守营房的战士都忙开了。这时,附近奎屯第一中学的红卫兵小将闻讯赶来。他们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终于把东西全部抢救出来。小将们牢记毛主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保持高度的警惕,每个教室里都有专人看守,防止坏人破坏。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解放军和红卫兵小将团结战斗,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奏出了一曲动人的“拥军爱民”的凯歌。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帮助她俩团结起来了
两个原来亲如姐妹的女工,受到资产阶级派性的毒害分开了。解放军同志用毛泽东思想帮助她们团结起来。她们忆苦思甜,用苦菜花组成“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八个大字,作为纪念。
烟台葡萄酿酒厂包装女工杨秀琴、王树贵,利用休息时间,采集了许多苦菜花,精心地制作了一幅光彩夺目的纪念品:一轮红日放射着万道金光,伟大领袖毛主席挥着巨手。在毛主席挥手的方向,由一朵朵黄色的苦菜花组成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八个大字,苍劲有力,排列在一起。
她俩为什么制作这幅纪念品?还得从她俩谈起。
杨秀琴、王树贵从入厂那天起,就在一个班组工作。在六年多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俩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团结得象一对亲姐妹。文化大革命中,这对亲密无间的姐妹,分别参加了厂内两个革命群众组织。由于受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资产阶级派性的毒害和影响,两个亲姐妹成了冤家对头,见面不说话,说话就吵架。厂里实现了革命大联合以后,她俩思想上的隔阂仍然很深。
驻厂人民解放军王秉鑫同志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心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她们克服资产阶级派性,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就动员她俩一起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把她俩编在一个班里。他热情地帮助她俩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她俩一起控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滔天罪行,歌颂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英明正确。他耐心地对她俩说:“我们都是贫下中农的子弟,是血肉相连的阶级姐妹。我们自己闹对立,自己斗自己,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这样的傻事,我们工人阶级坚决不能干!”
杨秀琴、王树贵学习了毛主席一系列最新指示,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她俩觉得:是啊!我们工人阶级,到底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和原则的分歧呢?没有,根本没有。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啊!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打心眼里爱;对旧社会剥削制度,对资本家,对中国赫鲁晓夫复辟资本主义从骨子里恨,我们之间那一点利害都一样。俩人想着同一个问题,越想越觉得背离了毛主席的教导,相互有了交心的诚意。王秉鑫又帮她俩一起学习了“老三篇”,狠斗了灵魂深处的私字。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了她俩的心。“杨大姐!”王树贵激动而惭愧地说:“我过去对你的态度不好,很对不起你……”王树贵主动作了自我批评。杨秀琴顿时心头热乎乎的。她压住内心的激动,赶忙安慰她说:“小王,这不能怪你。千怪万怪,都怪万恶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俩人越谈越激动,越谈心贴得越紧,消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隔阂,团结了起来。
一天,工人们到葡萄园劳动。王树贵拉着杨秀琴的手,指着田埂上盛开的苦菜花说:“大姐,你看,这是什么?”杨秀琴看着苦菜花,眼泪夺眶而出。她俩肩并肩坐在田埂上。杨秀琴句句血泪,声声仇恨,诉说着旧社会一家全靠挖野菜为生的悲惨遭遇。
两人的心连得更紧了。她们说:“解放军无限忠于毛主席,帮助我们俩团结起来了。我们要学习解放军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精神,用苦菜花来做个纪念品吧!”于是,这幅纪念品就做出来了。


第2版()
专栏:

一百二十多次家访
一位支工的解放军同志,星期天也不休息,到工人家庭中访问,做政治思想工作。现在,他已经进行了一百二十多次家访。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驻沈阳辽宁钢厂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郭春堂同志,为了做好一个群众组织负责人的思想工作,他不顾疲劳,冒着炎热,忍着饥饿,从工厂跑了二十多里地,来到城内一条街道上。他一共询问了四十多户人家,找了将近三个小时,才找见了这个群众组织的负责人李相才。老李握着郭春堂的手,激动地说:“哎呀!我事先也没有把门牌号码详细告诉你们,让你们费神了。你们平时工作那么忙,星期天也顾不得休息,不辞辛苦来帮助我,叫我说啥是好呢!”
辽宁钢厂从成立革命委员会以后,郭春堂已经进行过一百二十多次家访了。访问李相才的家,就是一百二十多次家访中的一次。
郭春堂来到辽宁钢厂以后,一直坚持深入群众,做政治思想工作。新生的革命政权成立以后,广大工人群众对驻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更加热爱,更加尊重,更加信任。工人们经常找上门来,想和宣传队的同志谈谈心。可是因为工作多,时间少,有的就谈不上,工人们感到小郭不象以前那样深入了。郭春堂学习了毛主席教导:“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想,工人们对革命委员会这样信任,对解放军这样热爱,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心心相连,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从此以后,郭春堂就经常深入到车间、工人宿舍、工人家庭,去做艰苦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工人同志们促膝谈心,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一起搞革命大批判,一起参加劳动。只要是他在工厂,每天就要到车间里去,还经常抽出休息时间进行家庭访问。在深入群众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同时,他还经常主动请求工人同志帮助自己。
有一次,他接到家中来信说哥哥病故了,要他马上回家探望。他考虑来考虑去,想了一个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案,就去找轧机车间的工人兄弟帮助启发自己。他见了工人同志们就恳切地说:“工人老大哥同志们,我有个活思想向你们汇报汇报吧!”工人们一听愣住了,说:“解放军同志哟!你是毛泽东思想宣传员,还向我们汇报活思想哩!”郭春堂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嘛!我们解放军永远要向工人阶级学习,永远要向群众学习!”工人们热情地赞扬他说:“小郭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几天不和小郭唠一唠,我们心里挺想得慌!”
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正确对待群众和密切联系群众?郭春堂给自己规定了“三不变”:解放军威信越高越有发言权,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的态度不变;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每天深入车间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作风不变;不论工作取得了怎样大的成绩,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变。他深有体会地说:“革委会成立后,在密切联系群众问题上,群众找上门来不算深入群众,主动到群众中去才算深入群众。”  沈炮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