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合作医疗就是好
——杨屋大队实行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广东省东莞县大岭山公社杨屋大队共有五百七十六户,二千五百六十三人。这个大队从一九六○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这里地处山区,远离城镇。公社化以前,队里没有医生,有病要跑十多里路找医生诊治。后来,他们发扬革命的首创精神,依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办起了合作医疗,培养自己的“赤脚医生”,建立起自己的医疗站,改变了过去一无医、二无药的落后面貌。
合作医疗是怎样产生的
杨屋大队早在一九五七年高级社时期就建起了保健室,设立了保健员,为群众治疗一些轻伤病症,并开始培养贫下中农自己的“赤脚医生”。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后,大队所在的大岭山公社统一实行包干医疗,社员看病不花钱,由公社从集体经济中开支。后来,他们总结了包干医疗的经验,认识到在集体经济还薄弱的情况下,由公社把贫下中农的医疗费用全部包下来还有困难,就决定组织合作医疗来代替包干医疗。
合作医疗与公社包干医疗,相同的地方是社员治病都得到集体的帮助;不同的是,帮助的程度有差别:包干医疗是全包,社员一分钱也不花;合作医疗则由每人每月交一角五分钱作股金,看病挂号费自付,门诊药费从合作医疗中开支七成,住院的药费全部由合作医疗负担。这样做,发扬了贫下中农社员之间的阶级友爱精神,又可以防止浪费药物,节约开支。一九六七年大队的合作医疗费,就有几百元节余。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合作
医疗不断巩固和发展
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合作医疗是群众的革命创举,它是在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行,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一九六○年,杨屋大队一开始举办合作医疗,就遇到医药卫生部门的阻挠。他们不配药给由大队“赤脚医生”办起来的医疗站,妄图把新生的合作医疗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杨屋大队的贫下中农,坚决要办下去,配不到药,就自己到零售药店去买。公社卫生部门的老爷接着又下了一道命令,说什么杨屋大队医疗站的“赤脚医生”“未经医科学校毕业”,没有“牌牌”,不准他们看病。这道命令也被贫下中农顶住了,他们说:我们愿意让“赤脚医生”看病;不要你们的“牌牌”!
公社卫生部门压不垮杨屋大队的合作医疗,旧县委内一小撮走资派就在一九六一年派来了一个“工作队”,到处散播什么“合作医疗是一人患病百人负担,是新共产风”,“违反少扣多分的分配政策”等等谬论,煽动几户上中农退出合作医疗。杨屋大队的干部,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这个“工作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工作队”要解散合作医疗,干部们就来一次重新报名参加。贫下中农感到合作医疗就是好,结果户户报名,人人参加。这个前来推销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工作队”只好灰溜溜地跑掉了。
文化大革命以来,杨屋大队的合作医疗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目前,它的经验正在全县推广。
合作医疗有巨大的优越性
杨屋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八年多的实践证明,合作医疗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一、防止因病造成贫下中农经济困难。贫农何进后,在一九五七年患肺结核,卖了房屋还不够医病用,又负债八十元。据不完全统计,那时全大队因病造成的困难户有三十户,其中变卖房子、家具治病的有十二户。自从实行合作医疗以来,这种情况就没有了。
二、广大贫下中农的健康有了保障,小病能得到早治,大病医疗也有了依靠。从一九六○年举办合作医疗以来的八年多时间,全大队因病送到公社、县、省里医治的就有一百五十六人,个别人的医疗费高达千元以上,但因病死亡的社员大大减少。贫农刘加款肠内生疮,在当地医治无效,立即转送县医院开刀,花了一千多元才治好。她非常感动,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我救活了。你们要永远牢记毛主席的恩情,要永远忠于毛主席。”七十八岁的老贫农何就锦,一九五○年双目失明,一九六七年经医治复明,他热泪盈眶地说:“这是毛主席给了我第二次光明。”
三、促进集体生产,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杨屋大队田多人少。办合作医疗以前,有一部分劳动力患病不能出勤。每年春、夏两造农田大忙时,都要从别的大队抽调劳力前来支援。办了合作医疗后,一部分劳动力从疾病中解放出来,不但不再需要人家支援,而且成为全公社插秧最快的一个大队。
从杨屋大队看农村医疗卫生
工作的方向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杨屋大队的经验说明,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医疗卫生工作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现象,必须做到:
一、自力更生,培养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杨屋大队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自己培养了四个医生:三名西医,一名中医。这四个医生,除一个中医在解放前当过医生外,其余三人都是合作化以后从贫下中农中选拔培养起来的。他们一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由大队派到县里跟医生学习一个时期后,就回到大队的医疗站里,在实践中提高。这些医生现在不仅能医治常见的一般的疾病,而且还能治好一些重病。培养自己的医生,就打破了医疗技术长期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垄断的局面,使医疗卫生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贫下中农服务。
二、农村医生报酬用工分制代替了工资制,可以减轻群众和集体的负担,可以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杨屋大队的四个医生、一个兽医和两个配药人员,都用记工分的办法,直接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分配。以一九六七年为例,七个人平均每人分配二百五十九元,与一般劳动力分配大体相等。
三、药物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杨屋大队医疗站有一个中医,能看病,又识山药材。他所医的病,用药都是就地取材,既方便群众,又解决了药物一时不足的困难,减轻了群众和集体的负担。
四、把组织合作医疗,自己培养“赤脚医生”,治病、采集和配售药物三者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医疗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治病的经济负担问题,改变了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状况。
东莞县革委会报道组
(据新华社广州六日电)


第3版()
专栏:

坚决贯彻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青岛医学院到农村创办“五·七”医校
在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领导下,革命师生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培养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思想感情,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
本报讯 驻青岛医学院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发扬工人阶级彻底革命精神,率领广大革命师生,下楼出院,到农村创办“五·七”医校,为医学教育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农村办学搞教育革命,是工人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中的新事物。在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青岛医学院以前,这个学院的革命师生也曾搞过教育革命,提过不少方案。但是,由于他们的出发点没有真正建立在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基点上,所以,他们的教育革命是不彻底的,是改良的,是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院以后,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革命化的思想,就提不出革命化的方案,知识分子不和工农相结合,不很好地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树立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决心,医学教育革命是搞不好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意见象响亮的钟声,打破了青岛医学院的沉闷空气,广大革命师生一致欢呼叫好。十月上旬,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率领着五百多名革命师生,斗志昂扬地开进即墨县的八个公社三十二个生产大队。每个公社进驻一个排,同时也就是一个“五·七”医校。“五·七”医校由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直接领导,广泛吸收贫下中农对管理学校的意见。
青岛医学院到农村创办“五·七”医校,深受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的欢迎,他们敲锣打鼓地把革命师生迎进村去。
“五·七”医校把帮助师生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使他们彻底改变旧思想,树立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思想感情,作为首要任务。为了培养师生对贫下中农的深厚感情,“五·七”医校除安排师生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医学科学实验中同贫下中农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以外,还组织病人和受过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迫害的人给师生作报告,并让他们跟师生一起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和修正主义医疗路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广大学生和部分教师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学生说:“我们生在贫下中农家里,长在农村,原来对贫下中农是有感情的;可是,到城里上了几年大学,就不再想回农村了。尽管口里也喊要为贫下中农服务,但心里想的还是到城市大医院里当个穿白外衣的大夫。这一次下来,我们不仅要在农村闯出一条无产阶级医学教育的路子来,还要在农村当一辈子‘赤脚医生’。”现在,贫下中农有了病,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给以周到的治疗和护理。一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军属王作松大爷,患了胃溃疡恶变,需要动手术,学生们就积极想办法把他送到县医院。县医院没有血库,一个学生就毫不犹豫地给王大爷输了二百CC血。
思想感情变了,教学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五·七”医校根据贫下中农的需要与农村发病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在“五·七”医校里,学生发生了这样深刻的变化:过去围着“权威”团团转,现在主动拜农村卫生员和有治疗经验的老农为师;过去花几十元钱买一大堆“洋书”,天天死读硬背,现在注意发掘、研究农村治病的“土方”、“验方”;过去又分“专业”又分“科”,现在贫下中农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边治疗,边观察,边教学”,学生迅速地提高了医疗技术。现在,一般的病,学生们都能治好。贫下中农高兴地说:“过去,俺公社来了个只能看眼的‘洋大夫’,群众就很瞧不起他。俺们喜欢的是为贫下中农服务的、能看各种病的大夫。”


第3版()
专栏:

江苏海安县墩头公社依靠贫下中农
建立起一支亦农亦医的兽医队伍
亦农亦医的兽医员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的子女,他们平时大部分时间参加劳动,大队兽医员每年只要补贴五、六十个劳动日,生产队兽医员实行就队劳动
新华社南京六日电 江苏省海安县墩头公社积极建立和培养了一支亦农亦医的兽医队伍,建立起了一个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医疗网,彻底改变了旧兽医独霸农村的状况。
目前,全公社共有亦农亦医的兽医员一百二十五人,其中大队十人,生产队一百一十五人。这些人绝大多数是贫下中农的子女,思想好,爱劳动,一般具有完小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二十岁左右。他们平时大部分时间参加劳动,误工很少。大队兽医员每年只要补贴五、六十个劳动日;生产队兽医员实行就队劳动,有的生产队兽医员就是饲养员,把治疗和饲养结合了起来。广大贫下中农眼看有了自己的兽医队伍,都欢欣鼓舞地说,亦农亦医的兽医员就是好!好就好在他们是贫下中农出身,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学习刻苦,防治认真;好就好在他们亦农亦医,既劳动又给牲口看病,误工少,负担轻,贫下中农养得起;好就好在他们一喊就到,方便群众,治疗及时。
由于建立了一支亦农亦医的兽医队伍,改变了过去牛生病送县城,猪生病跑公社,阉割到外地的状况,基本上做到牲畜有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阉割送上门,牲畜防疫工作越做越出色。这支兽医队伍,不仅抓牲畜疫病的防治,而且抓饲养,抓生产,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事业的发展。
这支亦农亦医的兽医队伍,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解放前,这里的农村兽医大都是牛鬼蛇神、社会渣滓,他们对劳动人民敲榨勒索,无恶不作。解放后,虽然在大、中学校培养了一批畜牧兽医人员,但是由于一小撮走资派顽固地推行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这些人员绝大部分都留在县以上的畜牧兽医部门,长期脱离群众,很少下农村。农村虽然自己也培养了一些兽医,但是数量极少,还受到一小撮走资派的排挤、打击。农村的兽疫防治工作仍然控制在一小撮牛鬼蛇神手里。农村长期以来牲畜有了疫病缺医缺药的结果,使畜牧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损害。因此,建立一支新型的兽医队伍,成了广大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一九六五年,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公社根据贫下中农的呼声,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培养了一批农村兽医员,从一小撮牛鬼蛇神手中夺回了牲畜疫病防治大权。但是由于旧习惯势力的阻挠,新生的兽医队伍仍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革命的新生事物的成长扫除了障碍,深受贫下中农爱戴的亦农亦医的兽医队伍,在公社革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为了尽快提高这支亦农亦医兽医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公社革委会采取了以下一些有效措施:
举办短期训练班。主要由公社兽医站和食品收购站具体负责,训练班时间每期四到十天。在训练班上,主要是反复学习“老三篇”,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学兽医为革命的思想;在业务上,以普及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和阉割技术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实践,集中听课,分组实习。例如,学了注射技术,就到食品收购站去为牲畜打针;学了阉割技术,就在食品收购站阉猪、阉鸡。这样的训练,效果很好。
建立定期的学习制度。兽医站每月两次把大队兽医员集中在一起,带着问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同时根据当前任务需要上技术课,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大队兽医员每月三次把生产队的兽医员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大队组织学习时,公社兽医站也派人参加,同兽医员一起学习。这样,三级兽医人员做到勤学、勤做、勤碰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到实践中去,以猪场为课堂,进行现场带教。公社兽医站的兽医分工包片,每人负责两个大队,经常结合巡回医疗,带着大队兽医员,以猪场为课堂,进行现场带教。实践证明,这样做,兽医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得最快。
除此以外,公社还采取以点带面等方法,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对提高兽医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陕西渭北煤矿反帝矿医务所的医护人员,受到了工人阶级的深刻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立了在矿井、工人家属区和农村进行巡回医疗的制度,深受工人、贫下中农的欢迎。这是医务所的同志在井下向工人探问健康状况。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