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我留苏学生痛斥肖洛霍夫时  间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日地  点 苏联某高等学校考试题目 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它对苏联文学发
展的意义我国留学生: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英勇的苏联人民在全世界人民面
前显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他们不怕牺牲,英勇不屈,前赴后继
地战斗着,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保尔·柯察金,卓娅和舒拉那样的
英雄,终于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自己的祖国,大大地帮助
了东欧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苏联人民为这一伟大的胜利感到无限的骄傲。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索科洛夫也经历了这一伟大的
战争。在肖洛霍夫的笔下,他是一个被歌颂的英雄。现在让我们
来看一看在这一伟大的战争中索科洛夫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有些什么感受?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肖洛霍夫想说些什么?
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中,索科洛夫失去了父亲和兄弟,孤独地
生活着。结婚给他带来了幸福,他建立了家庭,有了可爱的妻子,
后来又有了儿子和女儿,他特别为儿子的聪明而自豪。可是卫国
战争夺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毁灭了他的幸福家庭,只剩下了孤
独的一个人,他是多么痛苦!作者在叙述和索科洛夫相遇的情景
时,特别细细致致地描写了索科洛夫的一双眼睛,那是一双充满
痛苦、可怜、失望的眼睛。
作者十分同情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且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
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是谁破坏了索科洛夫的幸福?怎样才能保
住索科洛夫的幸福?答案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的意思是:卫国战
争破坏了索科洛夫的幸福,如果不是卫国战争,索科洛夫决不会
弄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他将是一个十分幸福的人。因此,保住索
科洛夫幸福的办法就是不要卫国战争,应该反对卫国战争——这
就是肖洛霍夫的思想。苏修教师:什么?肖洛霍夫反对卫国战争?我留学生:是的,顺便提一下,在电影《一个人的遭遇》里,有许多
昏暗可怕的镜头。无论是小说,或是电影,作者极力想说明卫国
战争的可怕,而我们知道伟大的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马列主
义告诉我们,这种正义战争是人民所需要的;应该反对的只是那
些掠夺性的、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肖洛霍夫反对象卫国战争这
样的战争,这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正义的战争。苏修教师:难道苏
联人民需要八百万人的牺牲吗?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是要
知道,卫国战争给苏联人民没有带来别的,只有八百万人的牺牲
——几乎大家都失去一个亲人。我留学生:我所接触到的苏联朋
友们,在谈起卫国战争时,完全不象你所说的那样,认为只有八
百万人的牺牲。他们骄傲地认为,正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才赢得了苏维埃祖国的独立,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极大地推动了
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完全歪曲了苏联共产党员的形象。小说里
唯一的共产党员根本没有一点共产党员的气味,而是一个十足的
怕死鬼。苏修教师:是怕死鬼?我留学生:是的,只要看看这样一段情节就够了,在俘虏营里,叛徒
发现了共产党员。
叛徒说:“我要把你出卖给德国人。”
共产党员:“同志,我请你不要出卖我。……”
叛徒:“我不是你的同志,你的同志在后方。”
为了自己不被出卖,竟称叛徒为同志,并可耻地向叛徒请求,
这难道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吗?这和卓娅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
处?这是对苏联共产党人的诬蔑。苏修教师:这个共产党员不是后来把叛徒杀死了吗?我留学生:杀死了!苏修教师:难道这不是英雄主义吗?我留学生:应该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杀死那个叛徒,然后
才能判断这是不是英雄主义。叛徒决心要出卖他,在这样的情况
下,他知道再请求也没有用了,所以他有了杀死他的念头。但叛
徒如果答应不出卖他呢?这个共产党员当然不会杀死他。他请求
的目的是为了保命,他杀死他的目的还是为了保命,这与苏联共
产党员在死亡面前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完全是两回事。苏修教师:为什么共产党员非白白地死去不可呢?他的策略不可以灵
活一点吗?我留学生:策略的灵活性是以坚持原则为前提的。列宁说过,失去原
则性的“灵活性”不是真正的灵活性,而是一种诡辩主义。苏修教师:但您认为共产党员中没有混蛋吗?我留学生:当然,在共产党员中混蛋是有的,但个别的混蛋是共产党
员的形象吗?肖洛霍夫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唯一突出的共产党员
处理成十足的怕死鬼,他想让读者得到怎样的印象呢?能够得到
的印象只有一个:苏联共产党员在敌人面前,在死亡面前发抖了,
乞求慈悲了,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苏修教师:这个作品的主人公不是这个共产党员,而是作为人民形象
的索科洛夫,您为什么不谈主人公,而去谈次要人物呢?我留学生: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为“人民形象”的索科洛夫是怎
样一位“英雄”吧。当德国人把他找来喝酒,要他为德国的胜利
而干杯时,他没有苏联人民具有的那种对敌人的愤怒,他不敢说:
“为苏维埃祖国而干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这样说了,
德国人马上就会杀死他。所以他只说:“为我的死亡,为我摆脱
痛苦而干杯。”用这样的办法,他活下来了。最后德国人给他一
片面包,他是多么感激啊!在德国人让苏军俘虏挨饿的时候,他
竟得到德国人恩赐的面包!他把它紧紧地抱在胸前。回到同伴那
里,他把面包分给了所有的人,每人只吃到一点。可是在肖洛霍
夫的笔下,这些挨饿的苏军俘虏,竟为了吃到一点德国人的面包
而欢呼起来,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说:不要这片面包,宁愿饿死,
也不愿忍辱地活着!因为这是敌人对我们的嘲弄!
多少苏联人民的优秀儿女,多少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的理想,
为了民族的气节而慷慨地死去!可是苏联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在作
为“人民形象”的索科洛夫身上找不到,在这么多的红军俘虏里
也找不到,苏联人民的形象遭到了可怕的歪曲。作者把索科洛夫
作为英雄人物来歌颂,但照我看来,索科洛夫不仅不是英雄,而
且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下面一段情节很能说明问题:红军
正向柏林挺进,苏联人民已看到了自己的胜利。正在这个时候,
索科洛夫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痛苦到了极点。他说:“我在陌
生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的最后希望和欢乐。”
对索科洛夫来说,儿子是他的最后希望和欢乐。在这里应该
强调“最后”与这个形容词的含义。它意味着失去了儿子就失去
了一切,就连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以及对法西斯的胜利都
不能弥补这一损失。
这是个人幸福高于一切的典型。苏修教师:你应该用人类的感情来理解索科洛夫的心情,如果你处在
他的地位,你的儿子牺牲了,难道你不觉得心痛吗?我留学生: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还没有孩子。不
过,在我看来,做父母的失去儿女固然是不幸的事,但如果他们
是为人民而牺牲的,那就是死得其所,做父母的应该为此感到光
荣,这才是无产阶级的感情。象索科洛夫那样的感情是什么“人
类的感情”?
(这时进来一个教员,教师对那教员说:他把人道主义说成
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反对正义战争等等。那教员说:正义战争也
是残酷的。)苏修教员:你看过《雁南飞》了吗?我留学生:看过了,对这部影片,我持有自己的意见。苏修教师:不要问他了,他总是有自己的意见。我留学生:在《一个人的遭遇》里,肖洛霍夫竭力想描绘出苏维埃政
权没有“人性”。如作者所热爱的“英雄”索科洛夫复员后当上
了汽车司机,一天,由于他的汽车压伤了一条母牛,警察就没收
了他的司机证,从此他失去了工作而且到处找不到工作。作者想
借此对人们说:看!象索科洛夫这样的英雄人物,只因一点过错,
苏维埃政权就使他失去了工作,他不得不开始流浪,这多么没有
“人性”啊!苏修教师:(大声地)您为什么要扯到苏维埃政权身上去?斯大林杀
了很多人,这是他的犯罪行为。你为什么把苏维埃政权和个人迷
信混杂起来?你为什么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我留学生: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的不是我,是肖洛霍夫。请问:
在肖洛霍夫的作品中,从这位丰功伟绩的“英雄”身上收去司机
证的警察是不是苏维埃政权的代表?正是反对肖洛霍夫诬蔑苏维
埃政权的做法,我才在这里批判他的作品的。苏修教师:这是地方工作人员的错误,你为什么要把个别工作人员的
错误看成是整个政权的错误?我留学生:我认为有必要重复一遍,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的不
是我,而是肖洛霍夫。让我们想想“他到处找不到工作”意味着
什么?为什么到处找不到呢?作者想说:各处的地方政权对待这
位英雄的态度都是一样错误的。通过这样的叙述,作者不正是想
告诉读者:在斯大林领导下的三十多年中苏维埃政权没有“人性
”吗?
现在谈谈《一个人的遭遇》对苏联文学发展的意义。肖洛霍
夫用自己的作品在苏联文坛大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反对
马列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苏修教师:(打断学生的话)为什么?是资产阶级的?您必须对自己
的观点加以论证。我留学生:马列主义认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
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
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
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却不
然,他们不区别战争的性质,反对一切战争,包括正义的战争在
内。肖洛霍夫就是这样。在反对战争的口号下,他竟然反对象卫
国战争那样神圣的战争,这不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又是什么呢?苏修教师:(向等着考试的同学)请同学们原谅,我们争论了这么久,
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向我留学生)你给我的印象是:不懂得
什么叫典型性。现在您再给我回答问题,我们就结束。您分析一
下达维多夫这个《被开垦的处女地》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吧!我留学生:达维多夫是一个丧失阶级立场的共产党员。这集中表现在
他和路希卡的爱情关系上。路希卡的情夫是一个坚持反动立场的
富农的儿子,一个应当被消灭的阶级敌人。当他从流放的地方偷
跑回来的时候,他不敢进村,没有吃的,正是路希卡给他送了食
物,让他有精力去暗杀党支部书记。由此可见,路希卡的行为不
仅是道德败坏的问题,而且直接危害着苏维埃政权的利益。肖洛
霍夫在达维多夫身上强加了许多对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完全不可
能的错误。苏修教师:在肖洛霍夫的笔下,达维多夫知道路希卡不是一个顶好的
女人,但他想改造她,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我留学生:在这样一部大作品中,自始至终,达维多夫没有对他的情
妇损害苏维埃政权利益的叛变行为引起重视,不可设想,他既然
没有认识到这里的阶级斗争的内容,又怎么能够把她改造过来呢?苏修教师:肖洛霍夫不是也在这个问题上批评了达维多夫吗?我留学生:如果说开头的几章里他对自己书中的主人公还装作采取批
评的态度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几章里,作者的面目便完全暴露出
来了。例如:当人们告诉他,路希卡已被赶出村了,因为她损害
了苏维埃政权的利益。这下子达维多夫的头脑该清醒了吧?可是
他回家以后,仍然想她,晚上整夜睡不着觉。而作者对他这种举
动没有给以任何的轻微的指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达维多夫和
路希卡的“爱情”关系是怎样断掉的呢?很清楚,是因为人们把
路希卡赶出村子,被迫断掉的,而不是由于达维多夫觉醒的结果。
如果路希卡没有被赶走,达维多夫还会继续对她爱下去,这是十
分自然的。这说明达维多夫到最后仍是一个丧失阶级立场的共产
党员。在肖洛霍夫看来,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典型。这不是明显的
歪曲吗?苏修教师:你是想说共产党员不应该有爱情?你想剥夺他们爱的权利?我留学生:您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怎能剥夺他们“爱
”的权利呢?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但是共产党员没有权利去“
爱”自己的阶级敌人。这是每一个稍具马列主义常识的人所理解
的。
(考试到此结束)


第4版()
专栏:

“说大人则藐之”
——赞《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辛午
《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是一份好材料,它生动地记录了我国一个留苏学生三年前在苏联某高等学校的一场考试经过。
这场考试,不是一般的考试,而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革命的“小人物”同反动的“大人物”的斗争。
修正主义文艺鼻祖肖洛霍夫,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从苏修领导集团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柯西金之流,到西方的资产阶级老爷们,无不把他捧得神乎其神。我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头目们,也都把他奉为九天神明。于是乎,这个肖洛霍夫俨然成了一个不可触犯的庞然大物!
我们这位年轻的留学生,“说大人则藐之”,对于这样一个反动的“大人物”,硬是“勿视其巍巍然”,敢于太岁头上动土,敢于摸老虎屁股。他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锋芒直指大名鼎鼎的肖洛霍夫,批判了这个“大人物”的代表作。说也奇怪,这个复辟资本主义的大吹鼓手,这个修正主义文艺的祖师爷,这个巍巍然的“大人物”,被革命的“小人物”戳了这么几指头,厚厚的画皮就被捅破了,妖魔现出了真相,纸老虎显示了原形,昔日威风扫地以尽。主考的苏修教师们也理屈词穷,狼狈不堪,只得败下阵来。
这个革命“小人物”在考场上的一席谈话,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一支飞鸣的响箭,刺进了苏修文艺的心窝,吓破了苏修文人的胆!
这个革命“小人物”在考场上的一席谈话,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大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志气,大灭了修正主义的威风!
这个革命“小人物”真是好样的!
“初生之犊不怕虎。”革命的“小人物”、革命的“初生之犊”所以“不怕虎”,因为他们是由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他们不信天,不信地,不信神,不信鬼,只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敢于藐视一切反动的、腐朽的“大人物”,什么“大作家”,什么“大权威”,统统不在话下。
“秤砣虽小坠千斤”。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小人物”,志气大,斗志旺,眼睛亮,力量强,不但敢于“粪土当年万户侯”,“说大人则藐之”,而且能够打败一切反革命的“大人物”!这位年轻的留学生舌战苏修教师,击败肖洛霍夫的事实,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今朝更好看”。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小人物”更是成千上万。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着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向着一切反革命的“大人物”,冲锋陷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4版()
专栏:

如此“不屈不挠”
上海无线电七厂 陈正余
根据苏修文艺鼻祖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一个人的遭遇》,是一株诅咒革命战争、鼓吹活命哲学的大毒草,它竭力为影片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一个叛徒涂脂抹粉。
鱼目不能混珠。经过化装的叛徒终究还是叛徒。
影片结尾出现这样的字幕:“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
什么“不屈不挠”?这是骗人的鬼话!
对敌人俯首听命,把自己的靴子和袜子服服贴贴的脱下来,双手送给敌人,这是“不屈不挠”吗?
在敌人的俘虏营里,胆颤心惊,忍辱负重,生怕挨打就卖力地为敌人搬石头,这是“不屈不挠”吗?
狼吞虎咽般狂饮敌人施舍的三大杯“伏特加”,对俘虏营营长犒赏他牛油和面包是那样的感激涕零,象狼狗一样啃着德国少校扔给他的鸡骨头,这是“不屈不挠”吗?
够了,这绝不是什么“不屈不挠”,这是十十足足的投降,这是赤裸裸的背叛!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
被描绘成“红军英雄”的索科洛夫,敌人两次枪下留情,而且得到敌人的赏识和重用,就足以暴露他的叛徒嘴脸了。
影片的炮制者,挖空心思,七拼八凑地为索科洛夫蒙上了一层层迷人的面纱。但是,欲盖弥彰。索科洛夫的腐朽发臭的叛徒灵魂,是遮盖不住的!剥去他的伪装,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肖洛霍夫之流对于这样一个叛徒寄予无限的同情,那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肖洛霍夫和他的主子赫鲁晓夫之流本身就是道道地地的叛徒。他们和帝国主义眉来眼去,亲吻拥抱,勾勾搭搭,狼狈为奸。赫鲁晓夫,肖洛霍夫和索科洛夫是一丘之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国的赫鲁晓夫宣扬的一套叛徒哲学,和肖洛霍夫、赫鲁晓夫之流所鼓吹的一套何等相似乃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