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提倡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的活哲学
目前我国国内形势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是蓬勃发展着的生产建设高潮,一方面是蓬勃发展着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全国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纷纷投入了这个学习运动。一分为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哲学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并且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革命运动当中,收到极大的效果。
在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的实践中,许多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总结了自己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写了许多出色的文章。这些文章教育了全体干部和工农兵群众自己。《哲学研究》编辑部从这些文章当中,摘选了一百个实例,从各个方面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并且发表“前言”,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伟大贡献,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的哲学刊物、哲学工作者都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的活哲学,发表这样的活哲学,学习这样的活哲学,写作这样的活哲学,结束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那样的经院哲学。
工农兵学习毛泽东同志哲学著作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带着阶级感情学,学了就用,理论和实践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而这也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即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工农兵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自己所进行的斗争和工作,找寻其中的规律性,并且根据对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改进自己的工作,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自觉性,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没有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就没有自由。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认识客观规律,而不去按照规律改造世界,人们还是不能得到自由。自由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实现的,而是实现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工农兵比知识分子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是由实践的需要出发来学哲学的,并且一经认识,立即行动。这是特别值得知识分子学习的地方。
应当说,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方面,是有很好的条件的。我们的许多干部曾经组织成千成万的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和生产斗争,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是学习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的基础。我们应当有更多的干部,也象工农兵那样,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哲学思想水平,更好地领导群众前进。
目前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辩证法思想的重点,是克服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阻碍着各项工作的前进。例如,注意了经济和业务,忽略了政治;注意了物的因素,忽略了人的因素;注意了鼓足干劲,忽略了科学态度;注意了科学态度,又忽略了鼓足干劲;或者在成功的时候,看不到困难的因素;或者在困难的时候,又看不到顺利的因素。诸如此类,都违背了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我们应当运用辩证的方法,也就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十六年来的经验,特别是最近八年来的经验,加以总结,正确地认识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克服片面性和绝对化,锻炼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认真地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思索、去工作。
二十多年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教导我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他说:“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努力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并且运用这种思想总结工作经验,就有可能逐步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加一点辩证法,减少一点形而上学。
提倡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的活哲学,专业的哲学工作者要努力向群众学习,到实际生活中学习。一部分哲学工作者已经感到形势逼人,下决心深入工厂、农村、商店、连队,努力研究实际问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哲学工作者到基层去,向工农兵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来读毛泽东同志的哲学书,学习他们如何应用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于实际斗争,学习他们如何运用生动朴素的语言来写作哲学文章。只有经过长期的这样的学习,才可以指望改变一部分哲学工作者的书生气和学生腔,逐步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写出从实践中来的哲学,写出为工农兵和革命干部所欢迎的哲学。
努力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来自实践、用于实践的活哲学,将使我们的哲学战线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前进。


第2版()
专栏:

对立统一规律一百例
《哲学研究》编辑部编
本报编者按:《哲学研究》一九六六年第二期刊载了对立统一规律一百例。这是《哲学研究》编辑部从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决问题和总结工作的文章中编选出来的。本报选载了它的“前言”和编者按以及一部分实例。“前言”全文如下:
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大学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已经结出了伟大丰硕的果实;许多人自觉地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解决各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大大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工作革命化。毛泽东思想掌握了广大群众,变成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毛泽东同志发展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内在联系。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全面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从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同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不是平行的、并列的。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例如质量互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等等,归根到底,都是对立统一这个根本规律的不同表现和展开。
质量互变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的量与质、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总是表现为两种状态:量变状态,即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处于相对统一状态;质变状态,即统一物的分解,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状态。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互相斗争,决定了事物不断地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转化为量变。
肯定、否定规律,则是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表现为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肯定、否定这两个对立面斗争的结果,就是旧事物的消灭,新事物的产生,就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至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如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局部和整体、特殊和一般、现实性和可能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由和必然等等,也都是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特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一切规律和范畴,都是受对立统一规律支配的,都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个根本规律的表现和展开。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就是要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学习对立统一规律。离开了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就会变成不可理解的。
毛泽东同志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教导我们要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教导我们要善于区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教导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为纲,必须突出政治。我们要更好地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时刻不忘阶级斗争,永远突出政治,反对折衷主义、调和主义。
毛泽东同志全面地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我们要更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同志所发展了的革命辩证法。这是我们正确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处理矛盾和进行斗争的无往而不胜的武器。我们必须更自觉地运用这个锐利的武器,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是书斋里的死哲学,而是从群众革命斗争中产生,并为群众革命斗争服务的活哲学。我们学习革命的辩证法,必须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现在,我们从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决问题和总结工作的文章中,编选出一百个例子,发表在这里。这些例子,写得生动活泼,有事实、有议论,有说服力、有战斗性。比起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书斋哲学来,完全是两种味道。很值得我们认真地读一读。
在材料的编选上,可能有许多缺点,希望读者们批评指正。
一、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一个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方面。我们观察问题,处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认真地去解决矛盾。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又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一分为二,是我们观察事物的一个根本方法。
近几年来,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活学活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把一分为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到做政治思想工作、练兵、打仗、搞技术、开机器、种庄稼、做生意、教学、治病、打球中,改造自己,做好革命工作。一分为二的思想已逐步为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所掌握,成为他们手中最锐利的武器。
姓范的不是一家人
陕西郃阳县有个村子叫范家洼。村子里除了一两家例外,都姓范。一九六二年,范家洼的地主分子利用人们的宗族观念,用续家谱的形式,大搞复辟活动。照他们的说法,姓范的都是一个祖宗,都是“一家人”。然而根据贫下中农的回忆、揭发,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过去有的姓范的占了村里大部分土地,有的姓范的根本没有土地;有的姓范的做老爷,有的姓范的当长工;有的姓范的花天酒地,有的姓范的冻饿至死。祖宗虽然可能是一个,后代早已一分为二了,分成了地主富农和贫下中农,他们根本不是一家人。即使在地主阶级修的家谱里,人们也是一分为二的。在旧社会当官的,名字用红字写着;被他们看成是为非作歹的穷人,则上不了正册,只能列入“例录”。
范家洼的人们从斗争中觉醒起来,宗族的旧观念开始被他们打破了。这是一件大好事。在阶级社会里,根本的矛盾斗争就是阶级斗争,人们的最大的区别是阶级的区别,而不是姓张姓李姓范姓王的区别。姓范的一分为二,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姓张、姓李、姓王的都是这样一分为二。民族也是这样,汉族一分为二,藏族、壮族、维吾尔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也都是一分为二,都分成剥削者和劳动者。全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一分为二。一边是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的反动派,一边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要说一家人,我们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广大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一家人。我们同共产党、毛主席是一家人,同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是一家人。用这个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
(余心言:《学习一分为二札记》,原载《中国青年》一九六五年第二十一期)
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
的矛盾性
编者按:决定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同志说: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自觉地用这一辩证法思想来武装自己,把它当作促进思想革命化和工作革命化的有力的武器。例如,王杰同志通过学习认识到,一个人要很快地成长为革命者,主要是靠本人在实际斗争中自觉地锻炼。他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加强思想改造,真正做到一心一意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大体相同条件下,工作成绩的大小,
决定于主观努力
我入伍不久,连里就到某地修铁路。很多和我同时入伍的同志,任务完成得很好,经常受到领导表扬。可是我的劳动成绩老是平平常常,一次表扬也没捞到。当时我想,他们是农民出身,从小就在家里干活,身体都比我棒,所以才干得好。我从小在家上学,很少参加体力劳动,个子又小、体力也弱,当然就干不出成绩来。总之,客观条件不如别人,不能和他们比高低。有了这种甘居“中游”的思想,工作一到干不好的时候,我总好原谅自己,从来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所以那一段劳动我总是不如别人。
后来连里组织我们学习《矛盾论》,毛主席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我联系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检查。我劳动得不好,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想来想去,觉得我过去强调的那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虽然我过去没劳动过,一下子还不适应这样强的体力劳动,但是只要自己主观上努力是可以使自己由不适应变成适应,由不熟练变成熟练的。至于体力弱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关键问题仍旧在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了。我们连的孙支柏同志,和我是同时入伍的,身体条件并不比我强,但是他的干劲足,能吃苦,挑土时主动找最大的筐子,肩膀压红了还照样坚持干,因而他总是超额完成任务,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我干活为什么不如他呢?说心里话,主要是怕苦怕累,在困难面前不敢斗争,不敢战胜困难。找到了自己劳动成绩不好的原因后,我就注意了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尽管劳动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力争上游。这样一做,果然很有效,劳动成绩很快就有了提高,并且觉得劳动也不那么苦不那么累了。
过了不久,我们连又到另外一个地方修水库。当时正是七月天,烈日当头,汗水如注,一个人推着千斤重的运土车,每天都要在五、六里地的距离内往复走七趟。不要说还推那么重的车子,光走路一天就是八十来里,这真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特别是每天运最后一两趟土时,真是精疲力尽,又累又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不住地用毛主席的教导来鼓励自己,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由于我有意识地这样来锻炼自己,所以越干劲越足。终于突破了上级规定的指标,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虽然我使劲干了,但是还没有别的同志超过的多,我就进一步找赶不上别人的原因。经过观察、比较,我发现我车子掌握得不稳,车子好出故障,而每修一次车子就浪费不少时间;另外我装卸车也比别人慢。找到了缺点,我就注意改进它,经过反复试验,我总结出“倒车装卸,重车稳跑,空车快跑”的经验。很快,我的推土速度加快了,不仅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而且使我的劳动成绩由中游一下子变为上游,并两次受到工地党委的奖励。
通过这两次劳动,我体会到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工作成绩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内因,即决定于主观努力如何。主观努力越大,克服的困难就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好。就是在客观条件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也可以使工作做出良好的成绩。反过来,尽管客观条件好,主观上要不努力,就可能变有利为不利,工作也可以搞糟。
(解放军某部红九连副指导员王银泽:《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促进思想革命化》,原载《红九连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文选》,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版)
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的事物作
具体的分析
编者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各种事物的矛盾的性质,却各不相同。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看问题、种庄稼、搞技术、推广先进经验、做政治思想工作等等,都应当从实际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
包钢焦化厂的职工们,在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的过程中,打破了旧框框,用内蒙古煤炼出了好焦炭,就因为他们通过数百次科学试验,摸到了内蒙古煤的特性,又灵活运用了配煤比例的规律,才取得了这一新的成就。
水稻专家陈永康同志说:“老经验千万不能变成老框框,对待新技术也不能用老眼光”,这是非常正确的。“老经验”之所以会变为“老框框”,也是因为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
要了解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如北京第三建筑公司青年突击队长李瑞环同志所说,“就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对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
既要注意事物的共性,也要注意事物的个性
毛主席教导我们,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一种是间接经验。这就使我认识到,既要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因此要虚心向兄弟厂学习,向老工人、技术人员以及周围的同志学习。一九六三年我到汽轮机厂取经,学来了小型绞丝头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工厂的实际,把摩擦片结构,改为弹簧离合装置,解决了车小螺母的关键。今年三月,我在三市先进刀具交流会上看到张国良表演的拔动顶尖很好,当晚便去请教,马上把技术资料寄回小组,等我回厂时,这项先进工具已经成功了,提高效率一倍左右。但是在学习先进经验中,也要注意掌握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学创结合。今年三月,小组里加工的锥齿轮,用手摇刀架,工件表面不平,效率也低。这时,我想起了在外厂曾经看见过加工这种锥齿轮的靠模,我就根据人家的经验,搞了一套燕尾式靠模,可是一试车,不中用。为什么同样加工锥齿轮,在人家那里能行,我们这里就不行呢?这时我想起了毛主席曾经告诉过我们,矛盾有其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我就跟同志们一起研究,认识到人家加工的是锥齿轮,我们加工的也是锥齿轮,这是它们的共性。可是人家的锥齿轮角度小,我们的锥齿轮角度大,又都有其不同的个性。如果只看到它们的共性,而不注意分析它们的个性,把先进经验生搬硬套,就会失败。思想认识清楚了之后,当晚我便重新画了一套图纸,跟同志们一起把靠模改为纵向式的,只用一天的时间就搞成了。
(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车工于洪亮:《唯物辩证法是指导我革新技术的武器》,原载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日《黑龙江日报》)
四、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编者按:在我们的一切工作中,要注意从复杂的情况中,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大寨大队在一九六三年秋遭受了特大的自然灾害,他们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在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了主要矛盾,集中全大队的主要力量恢复土地,结果不但没有因为特大的自然灾害而减产,而且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特大丰收。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在各项工作中紧紧地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去加以解决,这样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无数生动的事例说明,只有照毛主席的这些指示办事,才能把工作做好。
抓住主要环节,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我们感到,要把一个事物真正地调查清楚,一定要钻到那个事物里面去,钻到那些复杂的矛盾斗争里面去学,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制造万吨水压机的过程中体会到:在钻进去后必须要善于从复杂的矛盾中,找出它的主要矛盾,然后跳出来,狠狠地捉住这个主要环节,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制造工作一开始,我们厂里的技术人员就钻到几万个零件堆里去,研究每个零件的特点和要求,制造上存在那些具体困难,缺少那些设备和器材,需要配备什么样的工人,人们的思想状况又是怎样,等等。经过这样的调查,问题的确清楚多了,但是也有不少问题一时还看不清楚,还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大零件和小零件混在一起,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混在一起,五花八门,千头万绪,脑子热烘烘的,不知从何下手才好。我们冷静地分析了这种情况,认为毛病在于没有全力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不住中心环节,因而工作进展缓慢,成绩也不显著。我们认识到应该根据这套设备“一重二大三精密”的特点,狠狠抓住几个关键零件(例如立柱、工作缸、三大横梁和高压阀门等),充分发动群众,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制造过程的发展,每一个阶段抓一个主要矛盾,同时又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从一个阶段能动地转移到下一阶段去。在万吨水压机的制造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电渣焊接。万吨水压机的立柱、工作缸和三大横梁都是采用电渣焊接。焊缝很厚,焊接工作量很大,焊接技术要求很高。这样的电渣焊接,不但在国内没有先例,技术人员翻遍了国外的资料,也没有找到先例。如果不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其他工程就根本谈不上了。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把这个问题当作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先攻这一关。这一关攻破后,接着出现的便是起重、运输问题。万吨水压机的许多部件都是很大、很重的。其中最重的要算焊接成功后的下横梁,重达三百吨。为了适应工艺的需要,这三百吨重的大部件需要把它吊悬在空中,作各种各样的大翻身,还需要把它运到加工的地方进行热处理,运到水压机车间进行安装。这在缺乏大型起重设备和运输大型物件设备的江南造船厂,是很大的难题。于是,我们在这个阶段就把这个难题当作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以后,我们又采用同样方法解决了特大件的热处理、切削加工等大难题。我们在制造万吨水压机过程中,就是这样不断地集中力量解决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万吨水压机副总设计师林宗棠:《万吨水压机的制成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原载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解放日报》)
五、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
编者按: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进行科学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要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会被任何现象所迷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同志,懂得要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他在党的教育下,认清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对敌人不抱任何幻想,坚决革命到底。大庆人在油田的开发工作中,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把初步认识到的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科学分析,揭开了油层的秘密。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按毛主席的指示去看问题,才不会在复杂的情况下迷失方向,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取得工作上的胜利。
层层剥皮,抓住本质
某部三营营部,为了在政治课中抓好活思想,课前召开了支委扩大会,专门研究情况。会上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团结方面有问题。
发现了团结方面的问题,是不是就算抓住活思想了呢?有的同志认为是抓住了,可以上课了。但是有的同志不同意。他们提出:只看到团结不好的表现,这只是抓住了现象,还没有找出根源,抓住本质,不能算是已经抓住了活思想。副教导员王善杰就组织大家学习《实践论》中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的论述,使大家明确了,认识不能仅仅停止在感性阶段的道理。接着,他又要大家考虑:为什么在团结上会有这些问题?关键在哪里?于是,大家再一次把摆出来的各种问题,由表及里地作了全面分析研究。这样一来,馅子逐渐露出来了。大家看到,团结上有问题,关键在于有些同志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时,多数同志认为活思想抓住了,可以上课了。但是有的同志又提出:为什么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问题又引起大家的深思。联系具体事例一分析,看出不少同志批评别人怕伤感情,被批评怕丢面子,根本原因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如果大家都能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丢掉患得患失的个人主义,就能正确地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
经过层层剥皮、步步深入地追根求源,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子。经过教育,大家主动交心,解开疙瘩,出现了团结和睦的新局面。
(敬荣、华圣、福圣:《层层剥皮,抓住本质》,原载一九六六年一月三十一日《解放军报》)
六、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
做到“胸中有‘数’”
编者按:事物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量的规定性。事物的运动表现为两种状态:量变状态,即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质变状态,即统一物分解,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化的状态。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互相斗争,引起事物不断地发生由量到质和由质到量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要“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我们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就要分析事物的矛盾,真正弄清和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
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了运用质量互变这一辩证法规律。例如,在当前的工业生产高潮中,各厂矿企业的职工同志们普遍地注意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他们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地去提高产量。他们认为,好中求多才能真正多,好中求快才能真正快,好中求省才能真正省。无数生动的事例说明,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把工作做好。
转炉炼钢要好中求快
我们转炉炼钢也要处理好多快好省的关系。我在转炉生产的实践中体会到,最主要的是要把好与快的关系处理得好。转炉的特点就是快,在二十几分钟之内就要把铁水炼成钢。快,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为国家炼出更多的钢,这是转炉的优点。但是,快,在操作时就比较难掌握。
如何好中求快呢?这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以前我们往往把“快”字摆在前头,一上班总是算今天可以炼几炉钢,对好中求快认识不足,因此常出问题。如今年春节期间,有一度我们认识片面,只注意抓产量,抓单吹炉数,忽视了质量第一,虽然创造了一些产量新纪录,但质量不够好,给浇钢和整理工段造成很大的麻烦,而且影响了轧钢车间的产品质量,现在想起来仍然很痛心。从炼钢看是快了、炉数多了,但从整体来看,是慢了少了,质量差了。从大账一算,就知道我们片面求多求快,忽视了好字当头,就会造成损失。
在操作中常碰到一分钟与二十几分钟的关系。有的时候,整个一炉钢在吹炼的时候非常注意,明知道把握不大,但到了出钢时,往往为了抓一分钟,而不等化验的结果出来就冒险放钢,结果造成整炉钢报废或改判。相反,有时候放钢把握不大,多吹了几分钟,看起来是慢了,实际上是快了。这样的情况是经常碰到的,什么道理呢?就在于能否坚持好中求快。还有在快要交接班的时候,算算时间很紧,为了在本班多放一炉钢,就片面抓快,压缩吹炼时间,把风压开大一些,角度摇深一些,结果造成渣子化得晚,磷去不掉,只好延长后吹,眼看着钢水变成了渣子,而且钢的内在质量也不好。这样,既不多快,也不好省。
当然,快也是重要的。在保证品种、质量的前提下,越快越好,这样才能为国家炼出更多更好的钢。有时为了“稳”一些,错过了放钢的最好时机。时间拖长了,结果碳控制不住,或后吹时间长,反而造成出格,转炉炼钢控制温度很重要,时间拖长了,动作慢了,往往就造成低温,浇成矮钢锭或整炉报废。所以,一定要胆大心细,胸中有数,好中求快。
总之,好中求多才能真正多,好中求快才能真正快,好中求省才能真正省,完全反映了我们转炉炼钢处理多快好省关系的客观规律。
(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炉长汪明章:《炼钢炉前的辩证法》,原载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一日《中国青年报》)
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事物矛
盾运动的内容
编者按: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事物的形式必须适合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容。如果旧的形式不适应新内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加以改变。
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不为旧的形式所束缚,勇于打破旧框框,修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大胆革新,建立新秩序,创立新的规章制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制度不能限制为人民服务
那是在一九六四年夏天。周永智的汽车,快通过柳营村了。这时,只听得车上的一位老大娘自言自语地说:“柳营要是有个站多好,下车就到家啦!”周永智心里一动,但又犹豫难决。停车吧,没有站牌的地方站,违犯制度。不停吧,老大娘到了站要往回走三里多地,这大热的天……,那一阵子,周永智每天出车以前学习毛主席著作。当时,他一想起毛主席提出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毅然决然地刹住车。转身招呼售票员说:“打开车门,让老大娘下去吧!”
当天晚上收车回队,周永智带着制度和群众的要求有矛盾的问题,迫不及待地向毛主席著作请教。他边学边想,得出了结论:制度是保证为人民服务得好,制度不能限制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个车队经常往返城乡之间,就要具体的为农民服务得好。从此,这位长途汽车司机,不再只是按常规到站停车,而且树立了方便乘客的革命新常规——招手停车,就近上下。
郊区长途公共汽车运输的里程比较远,车站的距离比较大,车次的间隔比较长。农民赶车要是不凑巧,就会眼睁睁地看着车从老远开来,眼睁睁地看着车从车站开走。误了一分钟,就要再等几十个一分钟。周永智实行这新办法,农民那高兴劲自然不用多提啦。
周永智是车队工会兼职副主席。在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他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讲给伙伴们听。人们的反映不一样。有的双手赞成,照着他的法儿干。少数人被旧习惯这个精神包袱压着,他们说:“随便停停站站,站牌是管什么用的。照顾乘客不能没边没沿。”“一路停几次车,一公升汽油就喝进去了。”
车队领导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周永智一面鼓励赞成的同志坚持干,做样板;一面到各个车组、宿舍和大伙谈心,一个人一个人地做思想工作。他从郊区长途公共汽车和城里公共汽车的不同特点讲起,一直讲到这个长途汽车队主要就是为农民服务,照顾没赶上车的农民兄弟就近上车,就能加强工农联盟,就能使社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参加农业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工业,支援国家。
经过这一番工作,毛主席为人民的光辉思想,深入人心。“制度不能限制为人民服务”,成为全车队职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动。过去觉着照顾乘客不能没边没沿的,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过去担心“招手停车”会增加油耗的,决心在别的地方把油捞回来。事实正是这样。一九六四、一九六五两年里,这个车队用油不但不费,而且节省了将近一万公升。“招手停车”是不是会打乱汽车的正常运转?近两年的实践也证明,这也不是什么问题。要求照顾就近上下的人终究是少数,临时停车的一星半点时间,司机们一般在下站没到之前就找回来了。
(刘海:《咱们老乡的汽车队》,原载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工人日报》)
八、一切从全局出发,局部必须服从整体
编者按: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的统一。整体是由局部构成,整体不能离开局部,而局部又隶属于整体、服从于整体。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又说:“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
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他们说:“本位主义是生产的大敌。要搞好生产,必须克服本位主义,一切从全局出发”,“局部要服从整体,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对全局不利的事,再‘合算’也不能去干。”
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
在营业中,很多事情都涉及到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例如,顾客买走的商品该不该退换;卖货尺码足不足;商品价格核定的合理不合理;找零该亏国家还是该亏群众,等等。这些问题处理好了,既会利国又会利民;如果处理不当,不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就是损害了群众利益,而不管损害了哪一方,都是不好的。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教训的。比如在退换商品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曾一度只怕损害国家利益,应该退换的也不给退换。有的顾客为孩子买双袜子,回去后因尺码小,不能穿,来商店退换,我们却以“货已出门,概不退换”作理由,顶了回去,使有些顾客买了东西不能用,损害了群众利益。到一九六三年,我们小组对售出的商品实行保质、保量、保退、保换的“四保”制度以后,有的营业员又认为越是换的多,越说明服务态度好。开始时,每月退换达四十多次,后来退换进一步增多,甚至有的顾客把毛线打成毛衣之后,还要拆下线来退换,造成商品残损,不能出售,又损害了国家利益。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曾专门讨论过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没有国家利益就没有群众利益;相反,没有群众利益,也就谈不上国家利益。营业员是代表着党和国家、代表着社会主义企业去和人民群众做生意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兼顾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怎样才能兼顾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呢?根据我们几年来的体会,需要做到这样几条:一是要树立“两负责”的思想,就是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群众负责。……二是要在技术上过硬,因为有的营业员卖货尺码不足,价格核定得不合理,找零不当,不是有意损害群众的利益,而是由于业务技术水平低造成的。……三是在营业过程中,注意消灭可能发生的问题。生意做了以后,发现了特殊问题怎么办?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把生意做活。例如,退换商品的问题,顾客买回去不合心意,如果商品确实无残损,不影响出售,就应当允许退换。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路百货商店营业组长满秀清:《柜台上的哲学》,原载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大公报》)
九、正确地对待人和物、政治和业务的关
系,把人的因素、政治因素放在第一位
编者按:在人和物的关系中,人的因素第一。在政治和业务的关系中,政治因素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又说: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突出政治,促进思想革命化,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说得好:“人听毛主席的话,机器就听人的话”,“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是最大的战斗力”。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在困难面前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奇迹。这一切,生动地说明了人的因素第一、政治思想因素第一这个伟大的真理。
有了革命化思想,完全可以把坏的条件变好
种地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有好有坏。对自然条件的好坏,主要是看你怎样对待。自然条件好,要想产量高,也得加工培养才行。比如平原地方,土地都是大块块,种地能用拖拉机,运肥运粮能用汽车,天旱又能用水浇。可是,这拖拉机、汽车,都得人弄,不能自己长出来。自然条件坏,经过我们加工修整,也能变好。打粮多少不决定于自然条件好坏,而决定于人。劳动创造世界,不劳动世界上的财富从哪里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好比打仗一样,人是我们的军队,大自然是敌人的堡垒。军队攻不破敌人的堡垒,就不得胜利。我们改变不了自然面貌,就提不高粮食产量。由大比小,道理是一样的。闹生产革命,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尤其是组织起来的人民。只要有革命化的思想,有了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意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完全可以把坏的条件变好。
我们大寨的自然条件过去并不好。“穷山恶水土地薄,出门上地就爬坡。”这是大寨人过去经常说的话。我们八百多亩地全挂在山坡和山梁上,人们管他叫“七沟八梁一面坡”。在解放前,最好的年份,最好的地,亩产不过一百四十斤。那时,绝大部分地又都是地主富农的,我们贫下中农给地主种地,辛辛苦苦干上一年,打的粮食都是地主的,那还有心好好种地,那还想到改变自然。自从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斗倒了地主,分到了土地,一直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才开始治山治沟,改变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面貌。在改变自然,闸沟造地的年代里,我们也碰到过困难,碰过钉子。最大的困难,就是思想上的困难。当我们提出要治山治沟的时候,有人说:“不要治,白费工,如果能治成,老人们为啥不知道治呢?”一部分基本群众也对治山治沟缺乏信心。他们说:“哪年哪月才能变呀?”思想变,土地才能变,技术才能变。思想不变样,什么也不能变。变思想要依靠党员和贫下中农带头。我们党支部同志们的信心很足,大家说:愚公能移山,我们还治不了这点山?我们又跟过去扛长工、打短工的二十多个老贫农、老雇工商量,他们说:“那就这么干吧!又不用贴什么,贴也是贴上点劳力,不能贴了咱庄窝(房子)、土地、牲口、农具?”我们大寨的干部从来就是带头参加劳动的,干部和老贫农作出了榜样,大家的干劲也都来了。思想通,百事成。本来计划一个多月修好的白驼沟,只用了十八天就修成了。治理狼窝掌沟时,有些地主富农就乘机利用迷信破坏,说什么“人有人道,水有水道,整修狼窝掌就是破坏水道;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村里的人丁就不旺了。”我们共产党员不听这一套,抓了阶级斗争,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破除了人们的迷信思想,向自然战斗的劲头就来了。
我们大寨人没有被坏条件和困难吓倒,我们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每年修一片地,治一道沟,赶到一九六三年,坡地基本变成水平梯田了,七道沟全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产量从平均亩产一百多斤,提高到亩产八百斤。现在又过了“长江”。我们在改变自然条件中,没有开山机,也没有推土机,靠什么来变的?主要靠群众建设山区的决心,靠人的两只手。十几年来,我们就是靠着两只手,一筐一筐地担土垫地,一块一块地凿石垒坝,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大寨的自然条件。闹生产革命,就是要改变不好的生产条件为较好的生产条件。不怕条件坏,就怕看着坏条件,摸也不敢摸。总之,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人是可以改变自然条件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革命的精神,有没有改造自然的决心和意志。
(陈永贵:《怎样对待自然条件等问题》,原载《民族团结》一九六六年一月号)
十、不断地总结经验,从必然王国走向自
由王国
编者按: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必然。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并且进一步在实践中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获得预想的结果。这时才有自由。必然和自由,是对立的统一。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根据必然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从盲目的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的主动状态,也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驾驭客观规律,不断地推动生产向前发展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进行生产斗争,也只有掌握了生产的规律性,才能把生产搞好。我院凿井工作,过去时常打歪孔、偏孔,直到最近才真正保证了质量,打出直孔。从这历时两年多的曲折过程中,我们才领会了毛主席指出的这一真理。
一九六二年,我们接受了一个勘探深井的任务。因为地质比较复杂,别的单位勘探时都出了事故。当时,我们没有很好地研究别人失败的原因,也没有考虑完成这任务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以为我们的钻探工人大都是十年以上工龄的老钻工,勘探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打这么一口井没有问题。有的人还有“露一手”的思想。可是开始施工以后,不但没有比前人搞的好一些,反而事故更多,不断打歪孔。结果任务完成得很不好,工期拖长了一倍,投资达一万多元,还没有保证质量。为什么我们这些有勘探经验的老钻工,还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呢?原来,我们的操作经验是打套管孔的,现在要打的是泥浆孔,钻孔口径由原来的十六时扩大到三十时以上,并且用泥浆代替套管,许多同志从未搞过。老经验“吃不开”了,而对泥浆钻探这新的工作的规律性又不熟悉,孔内变化测不准,因而接连出问题。但打完这口井之后,我们仍没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没有努力去掌握泥浆钻探的规律性,“歪孔”的原因没有找出来,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还是不断地打歪孔或偏孔。这时,一些同志便消极悲观起来,认为这个地区地质情况复杂,歪孔不那么容易解决,对提高打井质量没有信心。
后来找出原因后,我们思想得到了解放,认真总结了几年来歪孔的经验教训,发现了不少影响生产质量的毛病,克服了骄傲自满情绪,初步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接着,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不断试验、不断改进操作的办法,先后取消了测孔斜等束缚生产而又无实际作用的“戒律”,改用了稳平钻机、加两节重杆冲击等办法,并针对井内钢丝绳摆动大,影响钻进质量的问题,用滑轮合叶井台板,把钢丝绳在井口固定住,保证了不偏孔。在操作上还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结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我们并不满足,继续研究摸索。又根据勘探井的要求,进行了八项技术革新,经过多次试验,克服了流沙过多的困难,改革了填砾石方法,不仅节约了开支和原料,而且节约了一百多个工时。
今年二月份,我们院又接受了一个同一九六二年那口井一样深、一样要求的生产井。由于我们摸透了打泥浆孔的规律性,采用了新的钻探方法,不但没有出现歪孔等,而且整个工作只用了十八天(一九六二年那口井整整打了半年多),投资只花了三千八百元,质量合乎要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实,使我认识到: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没有认识时,只能为客观规律所支配,在生产中就没有主动权,就无法搞好生产;只有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以后,才能驾驭规律为生产服务,推动生产向前发展。但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人们又必须对它有一个新的认识,来解决主观与客观的新的矛盾。只有当人们通过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矛盾,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西南分院伊长乐:《不断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原载一九六五年六月三日《工人日报》)
十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永远不可抵抗
的规律
编者按: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这两个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这就是事物的新陈代谢,即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毛泽东同志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而一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这就是说,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用毛主席这一辩证法思想来武装自己,他们认为,“革命不会到头,生产不会到顶”,他们把“顶点”看作“起点”,永远不断地向前进。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决不能把进军途中的普通一站,当成前进的终点。
运动场上新手代替老手是不可改变的规律
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有限的,运动场上新手代替老手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这里就有个如何交接班的问题。新手应该赶上和超过老将,新手不能老是呆在一旁等接班,从这意义上讲,应该主动上来“夺班”,人人都来争取打硬仗,这是积极的接班态度。所谓“夺”,并不是逼老的下台,而是和他们一起共同完成比赛任务。否则到老将该下去的时候,新手还顶不上来,那还行吗?如果年轻的运动员老是等接班,老的运动员就会因为没人超过他而觉得自己还可以,容易保守停滞。新手呢,看到老的还可以继续打下去,也就不努力去提高自己,这样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只有新手立志超过老将,老将就会看到形势逼人,更加努力,我们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这样就增强了集体力量,才能不断胜利!
容国团是二十五届世界冠军,二十六届时他还在发挥作用,庄则栋已经赶了上来。庄则栋在比赛中起了重要作用,容国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共同完成了比赛任务,为祖国第一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荣誉。女队在二十七届临比赛前几个月,不得不叫已经放下球拍的孙梅英重新拿起拍子,就是因为第二代还没有赶上来,第二代没超过第一代。林慧卿、梁丽珍、李赫男、郑敏之是第三代。第三代咬着牙赶,不但超过了第二代,而且超过了第一代,终于在第二十八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所以,年轻的运动员,若不赶上去,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作为老将要不服老,要努力提高,不要等着新的来接班。既不轻易交班,同时也要培养接班人。人家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将不要倚老卖老,思想不要保守,要和新的一样敢闯敢拼。这样既有老将,又有新手,他们都能打硬仗,集体的力量就越来越大。
交接班的问题,关键还是培养新手。外国有个强队,虽然也出了些新手,但只有个把,还有不少老将在打,有的老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体育运动中新陈代谢特别明显,交接班的问题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徐寅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原载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文汇报》)
十二、宣传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
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编者按:矛盾必须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变困难为顺利、变被动为主动、变歉收为丰收、变落后为先进、变坏事为好事、变失败为成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天旱地干”这个坏事激励着我们闹生产革命
天旱地干,对我们完成种麦任务,的确是一件坏事。可是,坏事还可以变成好事。就拿我们队来说吧,低洼易涝,十年九不收,这个坏事激励着我们闹生产革命,去冬今春,一股气就把全队二百六十亩地修成了台田和沟渠条田,再涝就不怕了。今年天旱,我们这里由于年年闹水灾,人们没有跟干旱斗争的经验,更没有抗旱的设施,这一旱,逼着我们学会了抗旱的本领,打了六十三眼土井,夺得了一个历史上没有过的大丰收。这不是坏事变成了好事了吗?现在天还继续旱,种麦困难很大。照我看,这件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它又逼着我们建设稳产高产田。经过抗旱种麦,我们要在挖土井的基础上,建设砖井,再把排水渠道和井配起套来,搞它个旱涝双保险,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这里旱涝都不保收的面貌。没有这件坏事逼着我们,就没有这么大决心。坏事是不会自动变成好事的,要变,得有个条件。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坚决和自然斗争。没有这个条件,坏事就变不成好事。就说今年秋前的大旱吧,咱要在干旱面前低了头,等着“老天”下雨,土井就挖不出来。挖了土井,咱要光想等机器浇地,不肯用辘轳、挑杆和水桶苦干,干旱就战不胜。我体会,把坏事变成好事,咱干部社员就得有“愚公移山”那种革命干劲。没有这股子革命干劲,等“老天”下雨,就没有全年的大丰收。眼下天继续旱,我们还是要这样干。我相信,只要坚持斗争,这旱涝两怕的生产面貌就一定会改变。
(河北省定县寨里大队第三队队长孙小雨谈抗旱经验,原载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日《河北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