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政治促高产
——记上海郊区争取农业稳产高产的斗争
十年以前,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指出:“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这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义。”
十年来,上海郊区农民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一九五五年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八年又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十年时间不算很长,但是上海农民依靠集体经济的威力,依靠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已经使整个郊区起了改天换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站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极目眺望,可以看到:平坦整齐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河流、渠道,四通八达的电力灌溉网,星罗棋布的排灌站,……这一切显示了社会主义大农业的优越性,它正在消除着小农经济的遗迹,开辟一条既不怕涝、又不怕旱的稳产高产的大道。
上海郊区虽然一向号称“鱼米之乡”,自然条件比较好,但是解放前水稻平均亩产量不过三四百斤,皮棉不过二三十斤。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来,产量更是连年大面积地稳定增产。一九六五年,主要作物的平均亩产量是:粮食大大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皮棉达百斤以上,油菜籽二百四十斤。猪的饲养量平均每户三头半;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发展,副业总收入约占农副业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也逐步提高。一九六五年,上海郊区平均每人集体分配收入比一九五七年增加将近一倍;很多社员有余钱存在银行。
人民公社经受了考验,集体的家业越来越雄厚。现在,每个公社都有一笔可观的积累,去年上海郊区各公社拥有的公共积累现金达到八千万元,平均每个公社四十多万元。公社办的、大队办的、生产队办的企业,正在发展着。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在集体的经营下也得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上海郊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再一次阐明了一条真理:只要人们听毛主席的话,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威力,艰苦奋斗,不断革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种田讲究科学,不仅低产地区可以变为高产,同样地,高产地区也可以连年增产。
具有政治觉悟的人是最强大的生产力
要引导农民从一家一户看到集体,从小
集体看到大集体,从大集体看到全中国、全
世界,必须坚持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工作。
上海郊区争取农业稳产高产的斗争历程是怎样的呢?首先是抓了政治,是抓革命促进了生产。
毛主席教导我们:“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又说:“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农民原来是小生产者,要使他们逐步摆脱小生产者的旧思想、旧习惯、旧传统的束缚,引导他们从一家一户看到集体,从小集体看到大集体,从大集体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上海郊区各级党组织遵循着毛主席的教导,一贯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思想工作,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反复向农民进行阶级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教育,不断革命的教育。
千条万条,不能忘记阶级斗争是第一条。
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人民公社的建立,上海郊区的社会主义阵地进一步巩固了。可是阶级斗争仍然在继续着。由于这里是大城市的郊区,历史上农村中部分比较富裕的农民就热中于搞半农半商,追求市场利润。这个情况在集体化后有了改变,而当我们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郊区的一部分地富反坏分子又乘机活动,企图动摇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基础;一些过去曾经兼营过小商贩的农民的投机贩卖活动也一度出现了。在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风浪中,上海郊区各级党组织首先抓了阶级斗争,在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中进一步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反对资本主义自发思想,并且依靠贫农下中农,紧密地团结中农,向一些乘机活动的地富反坏分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批评了少数搞资本主义自发活动的富裕中农的自私自利思想。经过这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郊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越来越巩固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面开展后,广大农民、干部的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抓革命促生产深有体会地说:毛主席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真是千真万确,如果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动动摇摇,农业生产肯定搞不上去,千条万条,不能忘记阶级斗争是第一条。
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上海郊区十个县的农业人口,要为这个我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服务,又要为出口服务,要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肩膀上的担子是比较重的。有些农民在安排作物种植计划和交售农副产品的时候,往往只从小集体的利益着眼,容易忽视国家的需要。因此,如何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海郊区各级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抓得很紧。广大农民通过阶级教育回忆对比,更加认识了“工人农民要互相支持”的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了“大河有水小河满”、“锅里有碗里才有”的道理。在国家遭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上海郊区农民发扬了为国家分挑重担的高尚风格,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例。不少生产队把余粮尽可能地卖给国家;农民们在寒冬腊月用大车小车把禽蛋、鱼鲜、蔬菜送到上海,保证了城市的需要。同时,各级党组织对广大农民的利益,对群众的生活也非常关心,坚决深入地贯彻了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并经常派各级干部深入生产队,住到贫农下中农家里,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愈来愈高。
由于抓了阶级斗争,巩固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由于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提高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上海郊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地向前发展了,而且连年稳产高产,这个情况就使得一部分人产生了“生产差不多了”、“日子过得去了”的自满思想。特别是当一九六三年郊区的粮食产量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的时候,这种情绪就更加强烈了。有人说:“产量已经离天三尺三,再上也有限了”;“土地不是橡皮筋,总不能拉拉长呀!”这种自满思想,曾经是郊区部分地区和社员在生产上继续前进的一个严重障碍。
批判自满思想,树立不断革命思想,是继续前进的一个重要关键。
上海郊区的经验证明:批判这种“差不多”、“过得去”的自满思想,帮助干部树立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思想,是领导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继续前进的一个重要关键。为此,郊区各级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
一九五九年,当郊区部分干部开始流露出满足于郊区条件好,作风不够艰苦、扎实的时候,党就把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贵州省长石公社的事例,提到了全郊区干部的面前,号召郊区干部和社员学习长石公社的艰苦创业精神。
一九六二年,当郊区部分干部认为自己“产量不低,成绩不差,贡献不小”的时候,党又把江西省的著名高产尖子——火箭生产队的事例,摆到各级干部面前,要大家严肃地想一想:上海郊区有多少这样的高产典型?
从一九六二年起,党又反复要郊区各级干部,向北京郊区学习。向他们指出:北京郊区自然条件比上海郊区差得多,因为那里的干部和社员发扬了革命精神,连年夺得大幅度增产。
当“大寨”的革命事迹传出后,上海党组织更在郊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了家喻户晓,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和发扬大寨的革命精神,立大志,鼓大劲,加速郊区建设。
一九六三年底,市委根据郊区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并争取在一两年内实现亩产千斤粮食、百斤皮棉、一百五十斤油菜籽,引导郊区广大干部、社员继续前进。
经常结合干部整风,发动群众和干部一起揭生产斗争的“盖子”。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揭生产斗争“盖子”的问题。最近几年,上海党组织为了有领导地在干部中不断批判“过得去”和“差不多”的思想,经常结合干部整风,发动群众和干部一起揭了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和骄傲自满的思想盖子。具体做法是:首先摆事实,树立对立面。每一个县、公社、大队、生产队,都去找比自己先进的单位,作为学习的榜样。有了对立面以后,就找差距,自己是什么条件,人家是什么条件?自己有哪些经验,别人有哪些经验?自己做了哪些工作,下过哪些措施,别人做了哪些工作,下过哪些措施,差距在哪里?这样一找差距,人们的眼界开阔了,看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横扫了“差不多”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就进一步找原因,找工作上、思想上的原因,也就是揭盖子。郊区各地、各社队揭盖子、找原因的结果,认识到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原因,是人的雄心壮志不如人家,特别是干部的思想作风不如人家。最后就想办法,挖潜力,订措施,扎扎实实地改进干部的思想作风,落实生产措施,下决心赶超对方;被赶超的单位,也有义务去认真帮助别人赶超自己。这样,近两年来,上海郊区的农业生产,逐渐形成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
有了革命的思想,不断去创造新的条件,潜力是永远挖不完的。
事实证明,有了革命的思想,不断去创造新的条件,潜力是永远挖不完的。南汇县过去产量不如邻近的奉贤县,部分干部一向强调客观条件,认为“过得去”、“差不多”了,因而心安理得。一九六三年,他们在揭生产斗争的“盖子”中,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思想交锋,看到了:南汇和奉贤,条件相仿,粮田面积也差不多,但是奉贤每年可以向国家交售粮食,而南汇却伸手向国家要粮食。这一比,把南汇县同志眼睛比亮了,从而激发了革命斗志,采取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措施,领导全县群众夺得了一九六四年的大丰收,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实现了粮食自给。
这一年,棉花、油菜籽同样获得了大幅度增产。南汇县委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有了‘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就不能再有所前进了。”
上海郊区的干部总结几年来领导农业的经验说:“方向对头不动摇,国家利益要看到,自出‘难题’找‘麻烦’,逼着自己向前跑。”
上海郊区农民在毛泽东思想的熏陶下,现在已经成为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劳动大军。“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深入人心,这正是郊区农业生产能够迅速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鱼米之乡”也要闹革命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和组织起来
的农民,不仅有进行革土地的命的要
求,而且有进行这场革命的可能。
上海郊区领导农业生产,革了思想的命,也革了土地的命。
作物是生长在土地上的。人们要夺取更高的产量,就必须革土地的命,使作物有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上海郊区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自然条件比较好,还要不要革命呢?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和组织起来的上海农民,不仅有进行这场革命的要求,而且依靠人民公社,有了进行这场伟大革命的可能。他们响亮地回答说:“要革命,穷山恶水的地方要革命,‘鱼米之乡’也要闹革命。”
向土地要粮食,普遍的是要解决水的问题。
上海郊区五百四十万亩土地,并不都是平坦的良田。虽然有四分之三的土地较好,但是过去河道淤塞,水系较乱,遇到台风、暴雨、潮汛,也常常积水成灾。还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或者因低洼,或者因高亢,或者因盐碱,产量很低。主要粮食产区松江县和青浦县,就有五十多万亩低洼地。许多低洼地地面低于河面,种水稻不能“搁田”,种麦子要烂根。高亢地土质贫瘠,时常缺水;盐碱地盐分很重,没有大量的淡水冲洗,产量很低。这些情况说明,上海郊区要向土地要粮食,大有需要革命之处,普遍的是要解决水的问题。
公社化以后,人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或者平地开河,或者拓阔河道,或者疏通水源,年年都开展群众性的兴修水利的活动。每年秋收过后,成千上万男女社员,拿起锄头、扁担、箩筐,顶着寒风,踏着冰霜,去开河修渠。
八年来,郊区农民为了改造水系,一共用了一亿三千七百多万个劳动日,兴修了上万条河道,挖掘的土石方近四亿。到一九六二年,郊区以自力更生为主,加上国家的支援,基本上实现了排灌机电化。
这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松江县佘山公社凤凰大队是上海郊区的低洼地区之一。公社化后,广大社员开展了连续几年的大规模改造低洼地的斗争。他们不仅要治地上的河道,还要治理地下水。为了要在地下筑成一条条排水管道,冬天,当启明星一露头,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就扛着铁锤、凿子,到附近的小山敲石头。他们把坚硬的大石头敲成小石子,然后把它铺到离地面三尺深的沟里,石子上再用瓦片砌成一条条“暗管”,筑成了地下排水道,把含有铁锈质的污水排泄出去,以利作物生长。昔日“三年两头荒”的苦地方,如今已经成了“金凤凰”了。
又一个硬仗是治土——改良土壤。
土壤也需要改良。上海郊区农民的又一个硬仗,就是治土。广大农民养猪、罱河泥、种绿肥作物、沤草塘泥、堆垃圾、拾野粪……想尽了一切办法,用大量的自然肥料来改良土壤。在沿海地区,这一仗打得更加艰苦。金山县金卫公社八二大队,地处海边,土质贫瘠,有些是盐碱地。社员们提出了“变瘦地为肥田”的战斗口号。他们在治理了八十二条浜沟,把过去的死水、咸水、混水变成活水、淡水、清水以后,接着,就着手改良土壤。社员们一有空就积肥。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太阳,割青草、捞水草;冬天,社员们又冒着刺骨寒风,下河罱泥。队里还组织了“远征队”,驾船远出找肥料。过去妇女不拾粪的习惯也改变了,队里的姑娘们不怕脏,不怕羞,拾粪一直拾到十几里之外,人们都说:“八二姑娘刮刮叫。”这个大队的土地上每年都施上了大量河泥或草塘泥。几年下来,有一半土地比原来垫高了五寸以上,有三分之一土地垫高了三寸左右。水变了,土变了,八二大队的生产面貌也变了,从一九六○年起,连续六年粮食亩产超千斤。
寸土必争,不浪费一寸耕地。
上海郊区人多地少,因此社员们又展开了一场夺地仗。他们寸土必争,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路边、沟边、渠道两旁、河浜斜坡上,凡是能种庄稼的,都不让它闲着;许多地区在河边种了作物,又在河里养了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用来作猪的青饲料。在开河挖沟、兴修水利时,社员们宁愿多吃苦,决不肯浪费一寸耕地。修圩堤要土,他们就车干河水,把肥力好的河泥当肥料,再把生土挑起来修筑圩堤。但是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免不了要减少一些土地,加上市里建设工厂也要占用一些土地,土地就更要减少一些。能够听任耕地减少吗?社员们回答说:“不能!”怎么把减少的耕地夺回来呢?办法有两条:一条是把“土地拉拉长”,一条是向大海要土地。怎么把土地“拉长”呢?就是平整土地,填掉死沟死浜。青浦县蒸淀公社治理低洼地时,修了河,治了水,结果反而扩大了耕地。大海汹涌的波涛,也挡不住人们前进的脚步。一九五九年冬天开始,崇明岛的社员展开了一场与海争地的战斗。上海工人、机关干部、学生和里弄居民,也组织了队伍前去围垦。奋战三年,终于开垦出了三十万亩土地。
与天斗,与低温、阴雨、台风斗。
与天斗,这是上海农民夺取高产的另一种战斗。上海地区常常春季低温多雨,夏初连绵阴雨,盛夏季节又常刮台风,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上海的农业生产。上海农民在同不利的天时斗争中,也表现了顽强的精神。早稻育秧时,为防止霜冻烂秧,他们把铺盖搬到田头,日夜守护秧苗,按天气变化,随时放水灌水;夏收季节,上海农民年年都作晴雨两套安排,即使遇到连续阴雨,也要想尽办法把麦子、油菜收好。一九六一年夏收的时候,连下了半个多月雨,农民冒着雨,踏着泥泞的田间小道,把麦子、油菜抢割回来,晾在客堂里、屋檐下、过道上。为了防止油菜籽、麦子发芽,许多社员还把它放在锅里烘干。人们虽然还没有办法制服台风,但也千方百计进行斗争。如选用可以避开台风盛发期的品种;作物被台风吹倒后想方设法挽回损失。过去一般人都认为,水稻灌浆初期被台风吹倒后,“随它收一半,扶扶收不着”。一九六三年台风过后,有些社员有意要试一试。第一天,扶起一批,第二天再扶起一批,连续扶了三天,特地留下一批不扶。当稻子完全成熟后发现,第一天扶起的损失最小,不扶的损失最大。这样,他们就找到了抢救水稻的办法。
上海郊区在改造自然和夺取高产的斗争中,得到国家和城市的大力支援。国家每年都及时发放农业贷款;城市工业部门给他们提供了电力排灌设备,帮助各个县办起了十一个小型化肥厂;城市的粪肥和垃圾肥料也源源下乡。这些都为郊区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农民感激国家和工人老大哥的支援,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依赖国家和城市。他们在党的教育下,坚持了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精神。国家的农业贷款,一般都当年借当年还,而且每年向国家借的农贷数目,也越来越少了。
在向自然的斗争中争取自由
要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革命的人
民还需要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毛主席说:“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在生产斗争中,革命的人民还需要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上海农民为了夺取高产,这几年来,在提高耕作技术,改革耕作制度方面,在处理各种作物的相互关系方面,在养地用地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工作。他们既重视继承传统的耕作经验,又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实践,破除了一些陈旧的框框,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农民们把这叫做“科学种田”。
继承、发展和丰富精耕细作的传统。
上海郊区农民一向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现在社员们把这份财富接过来,发展和丰富了它。今天,上海大面积农田的精耕细作水平,已远远超过过去富裕农民耕耘的精细程度了。就拿水稻来说,从种到收都有一套严格、精细的操作管理方法。耘稻的时侯,人们要用手插到泥里去,一棵棵地挖松稻根旁的泥土,拔去杂草,以促使稻苗扎根发棵。过去一般还只能做到一耘一躺,现在一熟水稻普遍要两耘两耥,甚至三耘三耥,许多一般性农活,也是“粗活细作”。
由于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和作物复种指数的增加,郊区农民的劳动是十分紧张的。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由于郊区许多男劳动力到城市做工,女社员也同男社员一样是主要劳动力。她们和男社员一样能干,有些农活做得比男社员还要精细。
正确处理好各种作物互相的关系。
上海农民在争取高产的斗争中,很重要的一着,是正确处理好各种作物互相的关系,力争既要一季增产,又要季季增产;既要粮食增产,又要经济作物同时增产;既要当年增产,又要照顾到来年增产。特别是复种指数提高以后,茬口安排更加复杂了。有些土地一年要种三季作物,三季作物的生长期加起来,一共要四百多天,上海郊区农民,就巧妙安排,创造了各种套种、间作的新办法:麦田里套种棉花、玉米;棉花田里套种麦子、蚕豆;稻田里套种麦子;绿肥田里间作麦子、油菜,等等。
上海郊区农民在抢天时、夺地利方面有了很多创造。根据上海郊区的季节,晚稻收割后再种麦子,季节偏迟;如果提早割稻,就要影响稻子产量。农民就在没有割的稻田里套种麦子,这样既不影响稻子成熟,又不影响麦子适时播种。起初,有些人不相信这个办法,认为不翻地就种麦,是“懒人种麦”,产量不会高。实际上,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这样种麦是合乎科学的,它的有利的方面,是能赶上季节,它的不利方面,是耕作粗放,但这可以用以后的精管来弥补。事实证明,凡是种植以后精心管理的,普遍比脱季节播种的麦子产量高。夺取棉花高产的关键是争取多结铃、结大铃。人们经过成年累月的观察研究,发现上海郊区适宜棉花结铃的时间,是在七月初到九月半的七十五天时间里。但是上海地区春天气温低,棉花不能早播,待到棉花开花结铃的时候,往往要到七月二十日以后,白白失去了二十多天的有利于棉花开花结铃的时间。怎么能叫棉花不迟不早地恰好在七月初到九月半这段时间里开花结铃呢?农民们正在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有些地区使用了塑料薄膜保温的办法,提早播种,育苗移栽,到七月初,棉花正好开花结铃。采用这种办法,棉花结铃多,棉铃结得大,亩产量一般要增产三四成。
适合客观情况地革新原有的耕作制度。
种田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科学。随着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随着农民新经验的不断积累,随着作物新品种的不断出现,适合客观情况地革新原有的耕作制度是必要的,它可能使产量得到较快的提高。近年来上海郊区经过较长时时间的试验之后,改革了部分耕作制度,一部分土地由种单季稻改为双季稻;一部分土地已由一年种两季增加到种三季,一亩地当了三亩地用。
上海郊区在开始种植双季稻的时候,有些人认为种双季稻人力够不上,肥料够不上,要脱季节,产量一定不高。事实上,人民公社化后,客观条件已经起了巨大变化:猪逐渐多了,肥也多了;有了机电排灌设备,劳动力也比较充裕了一些。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农民觉悟大大提高,有着争取高产更高产的强烈愿望。如果看不到这些有利因素,不敢采取革命性的措施,就会阻碍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种双季稻也的确需要一定的条件。上海农民说:“两个矮子要比一个长子高,但是两个矮子有两张嘴。”这就是说:种双季稻确实可以比种单季稻产量高,但是种双季稻要花两份肥料、种子和劳动力。因此,不讲条件,不适当地扩大种植双季稻,结果也会事与愿违。
现在看来,无论是发展传统的耕作经验,或改变原有的耕作制度,都要贯彻这样一个原则:既要破除迷信,敢于革命;又要慎重对待,稳步前进。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通过试验。农业生产周期长,一项成功的措施,常常要经过多年考验,才能确定下来,所以进行科学实验非常重要。现在上海郊区科学实验的活动很活跃,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全郊区已有一万多个科学实验小组,他们以试验田、样板田、种子田为基地,从事各种科学实验活动。有的公社还建立了“简易科学实验室”,举办了业余的文化技术学校。
科学实验要自始至终坚持下去。
科学实验要自始至终坚持下去,成功的,得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也要得出失败的教训。正反面的经验都是宝贵的。一种试验是成功还是失败,也不是一年两年就看得出来的,所以坚持到底最重要。嘉定县徐行公社社员顾志诚创造的施“破口肥”的经验,就经过了三年试验。有一年,他发现生产队里有一块正在抽穗的水稻落黄了,就随手施上一些肥料,收割时意外地发现这块田的稻子籽粒特别饱满,亩产量比一般田高出四五十斤。这件事引起了他的重视,认为施肥上有讲究,决心再作试验。第二年,试验的结果,没有多大成效,但他一点不灰心。第三年,他又在几块田里对正在抽穗的稻子按不同时间进行施肥试验,终于找到了施肥的“火候”。现在,巧施“破口肥”的经验,已在郊区许多社队推广运用了。有些地方经过进一步试验,又把这个经验用到麦子上,同样获得了增产。
推广先进经验,既要稳,又要快。
对于外地的经验,也要试验成功后才推广。浙江慈溪县、江苏启东县的棉花高产经验,江苏苏州专区的“农垦五十八”水稻的栽培经验,上海郊区的干部和社员曾经多次去学习请教;还请这些地方的老农前来传经,认真跟他们一起种试验田、样板田。经过反复的实践,就比较顺利地把这些先进经验移植到上海郊区。
推广先进经验,既要稳,又要快,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上海郊区的经验是:试验面积要小,这体现稳;试验的点要多,这样就能快。因为多点试验,就可能同时出现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人们加以比较,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对这个新经验的全面认识。多点试验,使更多的干部、群众参加,成功的经验就会在群众中“不推自广”。
× × ×
人类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上海郊区广大干部和社员清楚地认识到:已经取得的成就,仅仅是新的胜利的起点;而过去做的工作,也不是十美十全的,还有不少缺点和错误,许多经验也有待总结,现状并不是可以满足的,只有继续前进,与天斗争,与地斗争,与人的各种错误思想斗争,才能夺取更大的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海郊区农民正以战斗的姿态,走上新的里程。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附图片)
上海郊区农民建设的稳产高产农田。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上海郊区青浦县农民积极开河筑岸,改造低洼地,把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力争今年获得更高的产量。 赵立群摄(新华社稿)


第1版()
专栏:

刘主席和夫人接见阿富汗妇女代表团
新华社十五日讯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今天下午接见阿富汗妇女会会长萨利哈·法鲁克·埃特马迪,以及由她率领的阿富汗妇女代表团全体成员,同她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沈兹九、徐克立。(附图片)
右图: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接见以阿富汗妇女会会长萨利哈·法鲁克·埃特马迪(前左三)为首的阿富汗妇女代表团全体成员。
新华社记者
张 彬摄


第1版()
专栏:社论

首先是政治领导
——评上海郊区争取农业稳产高产的斗争
上海郊区十县,十年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粮棉产量成倍增加,社员收入成倍增加,人们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变化从何而来?有些什么重要经验?郊区广大干部从切身体会提出:突出了政治,促进了高产。
毛泽东同志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农村,“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评资本主义倾向。”十年间,上海郊区各级党组织,领导广大农民,走过一条充满斗争的道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每前进一大步,都要经历一场复杂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在政治、思想斗争中取得一次胜利。
领导农业生产,首先要抓思想工作、提高人的政治觉悟,而不能首先抓生产措施、催耕催种。上海郊区党组织,同全国各地党组织一样,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抓活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农民的旧思想、旧习惯,使他们的眼光从小块田、小家建、小集体,逐步扩展到大集体、全国、全世界;使他们了解过去为谁种田,今天为什么种田;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命运同集体、同革命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广大农民逐步培养成为一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农业劳动大军,成为上海郊区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农业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内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不仅有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更大量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小生产自发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这些斗争,表现在经营方针、管理制度、劳动态度以及个人和集体关系等等方面。这种斗争的发展,不仅决定着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决定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所有制的改变,并不等于意识形态的改变,人们头脑里的私有意识决不会轻易消失。这种种旧的思想如果不能获得彻底改造,必然会对新的经济基础发生腐蚀作用。因此,要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必须首先地、不断地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
在不断提高农民政治觉悟的基础上,教育农民树立不断革命的思想,促进生产的不断前进,这是上海郊区发展农业的又一个重要经验。上海郊区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农民中普遍产生了“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这种小农经济的“小康思想”,使得农民看不到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经常在得到某种成就之后,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停顿下来。上海郊区党组织抓住农民的这些活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揭生产斗争的盖子,摆矛盾,找差距,挖潜力,学习本地和外地的先进典型,从生产差距追寻思想差距,及时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打破自满停滞的观点,把生产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农业生产是人对大自然的斗争,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上海郊区的同志们争取稳产高产的过程,就是不断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在复杂的农业生产中,要想取得预期的胜利,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既要敢于革命,又要善于革命,严格遵守“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农民固有的传统经验,又要接受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既要充分运用已有条件,又要不断创造新的条件。这才能取得改造自然的胜利。
列宁说过,改造小农需要几代的时间。上海郊区的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要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不断突出政治,坚持毛泽东思想挂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小农思想。这当然是一个长期斗争过程。但是,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思想的农民队伍就会成长起来。
在农村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领导农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革命,关键在于县委领导的革命化。有了一个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县委会,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才能不断巩固和加强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阵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第1版()
专栏:

中越友协电贺越南反美斗争十六年的胜利
越南人民定能打败美帝统一祖国
新华社十五日讯 中越友好协会今天在致越中友好协会的一份电报中表示坚信,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的越南人民,在越南劳动党和胡志明主席的领导下,一是能够彻底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解放南方、保卫北方、统一祖国的大业。
中越友协是为三月十九日越南全国反美斗争日十六周年和“声援越南人民周”致电越中友协的。
中越友协在电报中赞扬了英雄的越南人民十六年来同美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强不屈、英勇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电报指出,这些胜利同时也是对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巨大支持和鼓舞。
电报中揭露了美帝国主义一方面扩大侵越战争,一方面玩弄“和谈”骗局的新花招。电报说,一些热心为美帝国主义效劳的走卒,也在到处奔走,企图为美帝国主义解围,制造出卖越南人民的另一次“慕尼黑”。电报说,但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把戏是骗不了人的,美国的所谓“和谈”阴谋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四项主张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五点声明水火不能相容。越南人民已经反复宣告,不管还要付出多少牺牲,经历多少艰苦,他们决心战斗到底,彻底粉碎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中越友协在电报中重申中国人民坚决支持越南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电报说,中国人民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决心在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在保卫印度支那和亚洲和平的事业中,同越南人民共同斗争,直到彻底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