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这里发表的几篇短文,是从大庆油田一二○二钻井队几年来的墙报稿件中挑选出来的。一二○二钻井队,是大庆油田先进单位之一,被誉为“永不卷刃的尖刀”。这些墙报稿,反映的虽然只是一个队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些片断,但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看到大庆人工作上艰苦奋斗、严细准狠,生活上勤俭节约、团结友爱的精神面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这里发表的文章,出自工人和基层干部的手笔,他们自己写自己,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文风是朴素、生动、干脆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编者
英雄何惧风雪寒
一九六○年是什么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是现代修正主义者对我国施加压力的一年。可是,中国人民有的是英雄气概“乱云飞渡仍从容”,大庆人就在这一年,向草原进军,为油而战。那时,尽管条件是那样艰难,草原是那样天寒地冻,大庆人却把这一切,一概等闲视之。他们说:
艰苦算得了什么?
司钻 张生福
一九六○年四月,我们队来到了大庆。那时的大庆还是荒凉的。草原上居民分散,房屋也少。我们就住在当地一个畜牧场的马厩里。这座马厩又矮、又潮,有门没窗,很久没拴过马了。部分屋顶塌了,墙也东一个洞西一个眼的。屋角里挂满了蜘蛛网,破旧得很。我们向公社借来了扫帚、铁锨。一边扫尘土,一边有说有笑。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房子打扫干净,抱些马草,在地上一铺,床铺就解决了。
不管牛棚也好,马厩也罢,大家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然后在墙上选一块最高、最光亮的地方,把毛主席的画象贴上。空的地方再贴些标语,红红绿绿,看了令人振奋。
没过多久,雨季来了。这里的雨,又多又大,一下起来,屋子里到处嘀嘀嗒嗒地响。地上的水齐脚面深,漏下来的雨水都是黑红色的,和酱油一个样。同志们把脸盆、茶缸放在铺上,一会儿就接一缸子。队长马德仁尽管病了三天,为了不让暴雨把固井用的水泥淋湿,叫大家把水泥搬到屋里,而把自己的床铺从屋子里移到门口,一夜没有睡。
(编者附注:几年来,一二○二钻井队的人事已有不少变动,所以在这个版上,队长变了好几个人,而同一个人一会儿是工人,一会儿又变成干部了。特此说明。)
雨季里,道路泥泞,送油料、配件的汽车开不到井场,同志们就自己去抬。并且提出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晴天一天当两天”的豪迈口号。夏季烈日当头,蚊虻成群;冬季在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里坚持操作。但艰苦并没有吓倒大家。司钻李继良同志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条件艰苦,正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越艰苦,锻炼得越坚强,越艰苦才越光荣。”有人还写出“要学红军过雪山,英雄何惧风雪寒”那样充满了英雄气概的诗句。
就这样,我们在会战初期的艰苦环境里,战胜了重重艰难困苦。我们越战越顽强!


第6版()
专栏:

人拉肩扛也要上
指导员 刘正魁
没有吊车、拖拉机,设备运不到井场,为了早日开钻,怎么办?
张石林说:“王进喜队刚到大庆安装时没有吊车、拖拉机,他们是用人拉手抬把钻机安装好的。他们打钻没有水,王铁人说尿尿也要打。这比方好。王铁人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他是铁人,我们还要当钢人!”
我们就是用人拉肩扛的办法,经过几天的艰苦战斗,完成了安装工作的。高高的井架,站立在草原上,它显示了我们工人阶级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第6版()
专栏:

来大庆,为了什么?
钻工 边梦坤
有些同志说:大庆这地方,工作艰苦,生活环境差。我认为,这种说法就是忘了本。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强大起来,石油落后帽子之所以能抛到九霄云外,不就是靠前辈们艰苦奋斗得来的吗?大庆的今天,比会战开始时,条件不知好上多少倍了。大庆的今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大庆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艰苦奋斗的结果。困难这东西,吓不倒真正的革命者,只能对胆小鬼有效。要革命,就得有吃苦、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越是艰苦地方,越是对一个革命者的严重考验。艰苦奋斗,我们决不能忘记。如何接过老前辈的扳手——枪杆子,战斗下去,如何学习过硬本领,为油田干一辈子,是我们应该经常考虑的。


第6版()
专栏:

大庆人说:螺丝松动,就是思想松动;零件生锈,就是思想生锈;闸门不严,就是思想不严。严和细,就是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具体结合。让我们通过下面两篇短文,看一看大庆人工作中的严细作风吧:
掏掉的不是泥浆……
徒工 张云忠
冬季的一天,二班上四点班,副司钻汤锡贰领着两个钻工撤泵,当时风很大,也很冷。接班的到了井场,汤锡贰几个没有检查泵内的泥浆是否放完就下了班,接班的副司钻也没有检查就接了班。第二天,张石林队长发现泵里的泥浆没有掏净。他觉得如果不赶快纠正这不严不细的坏作风,将来会出现更大的问题。他及时召开了一次现场会。
正在家里睡觉的二班也赶到了井场。张队长给大家说:“现在天气一天天冷了,井上又无保温设备,只要稍微丧失责任心,就会冻坏设备,给国家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他一边说,一边让大家看泥浆泵里的泥浆。明确提出:我们要坚决反掉这种不严不细的坏作风!
这次现场会,使每个人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特别是汤锡贰,他一面掏着泵里的泥浆,一面说:“这掏掉的不是泥浆,而是我们不严不细的坏作风!”从此以后,他每逢撤泵的时候,不管天冷天热,总是把泵里的泥浆掏得干干净净。


第6版()
专栏:

抱病修理柴油机
副司钻 陈德林
一天,机械技术员李自新的脚趾被机器碰伤,膝盖以下肿得很粗,他回到宿舍休息,突然见到一位工人气喘喘地冒着大雨来找自己。他一听是机器出了故障,二话没说,搁下拐棍,找了双大水靴把肿得胖胖的脚塞了进去。那人连忙劝阻:“只要你给我出个点子,我们就可把它修好,雨大你就别去了!”“同志,机器好似人的肚子,如果得了阑尾炎,叫一个不懂医术的人去开刀,反而会加重病情,以致丧失性命!”说着便一颠一拐地直奔井场而去。那工人一看劝不住,只好到宿舍拿了雨衣给他披上,架着他一同到了井场。当夜李自新和同志们干到天亮,修好了机器。这时,他的双腿已被水泡得更粗了。雨过天晴,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李自新脸上显出无限的喜悦,他慢慢地一颠一拐地走回了宿舍。


第6版()
专栏:

阶级友情深似海
大庆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庆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教导下,团结友爱,亲如手足,不仅职工是如此,连家属之间也如此。社会主义风尚的阳光照耀着大庆人,大庆,是温暖的祖国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养育她们的是整个阶级
副司钻 范云
我队机械技术员李自新的爱人胡玉兰突然病倒了。这件事被全队的家属知道后,她们立刻轮流着侍候病人、照顾孩子。指导员杨春文的爱人何玲娥给病人做饭、端水、料理家务;炊事班长杜海江的爱人卢秀英给孩子洗衣、洗尿布。队长王天其的爱人李友英来晚了一步,一看事情被别人包了,干脆把病人的两个孩子抱到自己家里去照顾。刚满一岁的孩子喂饭喂不饱,哇哇直哭,她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边,用奶来喂胡玉兰的孩子。五级钻工窦找发的爱人姚玉珍,自己有两个孩子,可她让李友英把胡玉兰那个三岁的孩子让给她照顾。领去后,她就给孩子买布做鞋啦,做棉裤啦,还节省下自己吃的细粮做成面条喂孩子。那些没有抱到孩子的家属,就轮流给孩子喂奶、洗尿布,给病人送饭、端水。
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胡玉兰在医院里病故了。家属们都表示要把两个失去了妈妈的孩子抚养大。当指挥部来接两个孩子的时候,谁都舍不得把孩子交出来。直到女工干部张家健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领导上决定把孩子送入托儿所,也是为了让大伙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农副业生产。”这时,大家才把孩子交给了张家健。可是在临走时,家属们还再三嘱咐:“孩子小,刚断奶,喂的时候别喂多了,防止吃坏孩子的肚子……”
事后,当时的钻井党委书记李云,给李自新同志写了一封信:“李自新同志:请你把这件事情记住。等两个孩子长大了,告诉她们,养育她们长大成人的,是我们整个的阶级。叫她们永远记住,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第6版()
专栏:

干部工人心连心
司钻 赵文良
过去和现在,我们队上每个干部已把晚上查铺盖被的工作养成了习惯,形成了作风。
有一天晚上,除有病发高烧的队长王天其在家之外,其他干部都不在家。是不是今晚的查铺工作暂时停止一下呢?不!王队长不顾自己正病着,拖着头重脚轻的身子,到各班看看炉子,试试室内的温度,看看每个人是否把被子盖好。当他把全队四十多个人的被子全都检查完了以后,才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去睡觉。
王队长睡下不久,只见床前走来钻工卢兴山,手里端着一个纸包。卢兴山激动地说:“队长,今晚的事我全看到了。我看到你满脸汗珠,当你给我盖被的时候,只觉得你的手发烫。当时如果不是怕惊动大家,我非把你背回宿舍不可。我没有别的东西表达我的心意,这半斤糖,是我节约下来的保健糖,你收下吧!”卢兴山的话,也感动了王队长。他说:“小卢,盖被子这是我的义务,平时每晚检查两次,今天只检查一次,已经做得很不够了。”
第二天,卢兴山把这事告诉了大家,同志们深受感动。从此,大伙的干劲更大了。


第6版()
专栏:

两杆秤
以前,我们队里没有杆秤,大东西没法称,小东西只能估个数。困难最大的要算是炊事员了,每次做饭都要用一只预先做好记号的小碗,一碗一碗地往锅里下米,真别扭极了。
一班副司钻赵文良和司机李振文探亲回家,他俩暗暗商量,一定要设法买两杆秤回来。商量的结果,赵文良买杆大的,李振文买杆小的。就这样,他俩归队时,一杆能称二十斤的小秤和一杆能称二百斤的大秤,也跟着他们来了队上。同志们可乐啦,特别是炊事班长杜海江可高兴得合不上嘴巴啦。他连连说,“这下可好啦,这下可好啦,我们那小碗也该解放啦。”引得大伙一阵哄笑。


第6版()
专栏:

自己动手 勤俭成风
我们老一代的革命者,曾经在延河岸边,自己动手,织布种田,住的是自己打的窑洞,吃的是自己种的小米;大庆人继承了延安的革命传统,住的是自己造的“干打垒”,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青菜。大庆人说:战争年代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建设年代更要注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庆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建设时期的延安精神。
开荒自种“家乡菜”
司钻 赵德福
我们决定自己开荒种菜,可菜种弄不到很多,只好干瞪眼。十多天之后,指导员接到了从甘肃寄来的一个小包,寄件人没写姓名、地址。他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的一小匣白菜籽,中间还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听说你队没菜籽种地,我们把自己田里种的一斤二两白菜籽给你们寄去。这种白菜棵大叶茂,适合鲜吃或腌着吃。请不要嫌弃,收下吧。愿甘肃的白菜在大庆传种接子。”
这下指导员才明白:一定是咱们的同志叫家里寄来的。可是谁叫寄来的呢?他把全队几个甘肃人找来挨个问。原来是司机长老刘叫家给队上寄来的。指导员把这种爱队如家的精神,在全队职工面前提出来表扬。
以后,每当春末夏初的时候,队部总能收到一些从很多省寄来的菜种。每当同志们吃到用这些菜种种出来的鲜菜时,都管它叫“家乡菜”。


第6版()
专栏:

义务补鞋匠
副司钻 程洪福
一到休息天,可忙坏了司钻曾太明和司机贺福全二位同志,因为他俩有一手补鞋的好手艺,同志们都愿意把破了的鞋拿来叫他们补。提起小曾和小贺补鞋,还有一段故事呢!
夏初的一天,贺福全到垃圾坑里拣破布补衣服,看到那儿丢了好几双穿通了底的皮鞋。他拣起来一看,帮都好好的,就是通了底。他心想:要能设法把这些底配上,不是能当新鞋穿吗?他把它们拣了回来。到了休息天,他到修鞋铺一问,好家伙,一双鞋补价是二元五,两双就得五元。贺福全提着几双鞋子回到宿舍,一路上心里捉摸着:我要是能自己做一个鞋拐,再去买些钉子,自己来钉鞋,不就可节省很多钱吗?他把想法告诉了小曾。小曾很赞同。第二天,一个去拣破鞋烂皮,一个到保养站要求锻工给打个鞋拐。锻工们很支持他们,给他们打了个新鞋拐。这天,小贺也拣回来很多旧鞋烂皮,还托人买来了一大包钉鞋用的钉子。又一个星期日,他俩就利用休息时间修补好了拣来的破鞋,并把这几双鞋放在班里作公鞋。打那以后,小曾和小贺补鞋就出了名,一到休息天,他们就自动成了义务补鞋匠。也是打那以后,我们就不再上街补鞋了,而且有些同志也学会了补鞋。


第6版()
专栏:

老钻工的本色
司机 杨胜修
在我们队里,每个同志都有一个针线包。不过,把针线包的作用发挥得最好的,还要算咱们的老钻工卢兴山同志。因为他常年坚持又缝又补,练了一手好针线活,不但自己衣服鞋袜破了自己补,别人的衣服破了,他也争着给别人补。有一次,韩明远同志的衣服叫机器挂破了一道口子,卢师傅马上掏出针线给小韩补上。小韩感到让师傅给自己缝衣服有点不好意思,以后他也弄了个针线包,哪儿破了,就自己缝补。
让我们再看看卢兴山师傅自己的那件工作服吧!这件衣服是一九五九年夏季发的,卢兴山同志穿了五年多,已经补了二十三个补钉。有人说:“卢师傅,你的衣服该让它上博物馆养老去了吧。”卢师傅说:“还早着呢!有我针线包在,丢不了它。这件衣服越补越结实,我还想叫它为我服务几年哩!”现在,卢师傅还经常穿着它哩!


第6版()
专栏:

草鞋针线包
副司钻 范云
草鞋针线包
革命传家宝
有它不忘本
心红志气高
(本版插图 苗 地)


第6版()
专栏:

受表扬 找差距
队长 张石林
表扬本来是好事。为什么受一次表扬,又要找一次差距呢?
我们队是大庆油田标杆队之一,得过几面奖旗;其中一面:“永不卷刃的尖刀”奖旗,就是我代表全队,在一次大会上从领导同志手中接过来的。
那天晚上回宿舍后,一颗颗激动的心沸腾着。有的同志回忆起参加会战以来的情形,说咱们会战多年,确实干得不错。现在走在草原上,到处都能看到我们钻过的井。有的同志说:“我们打井多,受表扬多。这是事实。但成绩大,不等于我们没缺点……。”于是一场争论展开了。
过了几天,我们队进行了一次大找差距的讨论。人人找,事事找。其中有一条,就是虽然受到上级的表扬,是标杆队之一,是不是工作都做到家了?通过讨论,对比先进单位,全体职工思想上受到一次很深刻的教育。我们把成绩肯定下来之后,感到会战以来虽然做出一些成绩,但离上级要求还差很远,比先进单位,在某些工作上差距依然不少。
当时三班是个比较先进的班。通过找差距,也看出班里存在的问题。他们找出一班质量好,二班上得猛,四班安全好。
通过大找差距,使我们认识到:先进单位也有不足之处,后进单位也有独长的地方。后进者要看到有利因素,先进单位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越是先进单位,越要虚心,越要找出不足之处。如果不是这样看待事物,先进的光看到先进,便会陷入一个自以为是的圈圈里,走向一个由先进变成后进的地步;反之,后进者看不到光明,就会使自己灰心丧气,不能变后进为先进。
我们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看问题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
受一次表扬,找一次差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