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摸到了检修工作的一些规律
京西矿务局长沟峪煤矿机电设备检修班班长 王永贵
编者按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随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广泛深入地发展,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工农兵群众所掌握,在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里发表的几位工人同志的文章,又一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事实也正是这样。王永贵同志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了检修工作中的被动和主动、好和快、主角和配角等一系列的相互关系,就大大地改进了自己的工作;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的一些同志学习和运用了辩证法,就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被动和主动
我以前是个装岩司机,一九六一年开始检修装岩机,开始当检修工时,没有掌握住检修工作的规律,真是“狗咬刺猬不知从那儿下嘴”。几台装岩机经常出毛病,我就整天忙着应付。有时刚刚抢修完装岩机,人还没有走出井口,井口的电话就等着让我回去了。几千米的大巷,我就来回折腾,夜里睡觉连工作服也不敢脱。由于检修质量不好,影响了掘进进尺,掌子面工人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这那儿是装岩机,是挡道机、障碍机。”工作很被动,自己也很苦恼。后来学习了毛主席著作,认识到机器老是修不好,就是因为我没有掌握装岩机的性能和它的运动规律。于是,我一方面阅读技术书籍,一方面在检修过程中研究造成机器损坏的原因。装岩机与别的机器有什么不同?天长日久,我逐渐发现:装岩机每天在井下运行装岩,不断地“前进”和“后退”,把石头装进铲斗,又扣入矿车,日日夜夜同千百吨石头碰撞。这种前进与后退的冲击力和不断的震动,使装岩机的零件很容易松动、损坏。要检修好装岩机,必须掌握装岩机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这就是装岩机区别于其它固定设备(如压风机、水泵、绞车等)的特殊性,装岩机的一切故障、磨损,绝大多数是由此引起的。掌握了装岩机的这个特点,在检修工作上就抓住了主要矛盾。要做好装岩机的检修工作,必须扭转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从根本上加固装岩机各个部件,使它延长寿命,牢固耐用。就拿装岩机行走部的减速箱漏油问题来说,开始我以为是隔垫纸太薄了,就加了一层,又刷上一层铅油,还是照样漏油。我再检查,又发现螺丝松动,我把螺丝打了孔,用铅丝穿起来固定住,可是漏油问题还未解决。我怀疑机器结构不好,但是,为什么提升部的减速箱不漏油呢?我把两种减速箱作了比较,原来提升部减速箱受震动小,行走部减速箱受震动大,因此造成螺丝松动,盖板不严,这才是漏油的主要原因。我们就在减速箱底部焊上了一块托铁,一方面加固了减速箱,一方面减小了减速箱受到的冲击力。根据同样的道理,又在减速箱上面焊了块压铁,防止盖板松动错位,经过这次改进,基本上解决了行走部减速箱漏油的问题。这说明要做好装岩机的检修工作,必须掌握装岩机这种机器运转的特殊规律,并且从这个特殊规律出发去考虑装岩机的一切问题。这样做以后,装岩机坏的少了,机器寿命延长了,我的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为什么我的工作过去一直被动,现在比较主动了呢?就是因为我过去不懂得装岩机的性质,更不懂得它和大石头的联系,人被机器制住了。而在我摸透了机器的脾气,降伏了机器以后,机器就乖乖地听人使唤,为生产服务了。我的工作也就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了。
好和快
要使装岩机的检修工作适应生产需要,就要保证检修质量好、速度快。实现好和快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必须准备足够的备品配件。装岩机上那些配件容易损坏,消耗量大,就要多准备些,检修时就不会因为缺少某个配件而用其它不合格的配件代替,影响质量;也不会因为等待加工某个配件而停工,影响检修速度。过去我们曾经吃过备品配件不足的苦头。有一次鼓轮上的轴瓦坏了,没有备品,只好临时叫车工去旋,可是又怕影响生产,装岩机就带病运行,结果把瓦件螺丝折断了,整个机器只好出井修理。有时候机器很长时间修不出来,也是因为没有备品。我们吃一堑就长一智,从此以后,每次机器出井,什么地方损坏,需要什么配件,都一一记录下来,建立了检修卡片,掌握了每台装岩机的病历。这样,就逐渐摸到了规律,知道了那些配件易坏,那些配件不易坏。有了充足的备品配件,有备无患,就为又好又快地完成检修任务创造了条件。
检修工作的任务,就是要把坏的机器修理好,保证质量是第一条。但是在检修时往往井下一催,我们就着了急,思想上就片面地只顾快,忽视好。有的同志对零件就不仔细选择了,说什么“差一寸,凑合使”。可是客观规律是不能凭我们主观愿望去凑合的,忽视质量的结果,不是连续发生新故障,就是坏得更快。有一次因为检修图快,忘记给减速箱中的齿轮注油,装岩机下井后走到半路就不动了。五、六吨的大家伙,拉也拉不出来,进也进不去。仔细一检查,是因为没注油,齿轮中的铜套和轴烧住了,又从井下运到井上返修,这一折腾,就是两天两夜。本来是图快,但是片面求快、忙中出乱,粗枝大叶,造成事故,结果反而更慢了。所以,在检修工作中,要全面考虑快和好的关系。首先要做到好字当头,只有好中求多才能真正多,好中求快才能真正快,好中求省才能真正省。在检修工作中要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坚持质量第一,越是催得紧,越要细心检查,越要严字当头,一丝不苟。宁可叫机器晚下井一个钟头,也不要忙中出错,造成更大的返工和浪费。为了保证检修质量,有时候需要花较多的时间,看起来好象暂时影响了生产,但是从长远看,却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另一方面,在好字当头的同时,还要尽量争取快。好字当头决不是要“慢工出细活”,而是要在好中求快,好中求多,好中求省,多快好省是矛盾的统一。只有全面地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了做到好中求快,我们在检修工作的操作上作了一系列改进:把电动机的缠线工序由手工改为机械化,效率提高一倍;原来用电炉子干燥电动机,现在改用变压器,提高效率三、四倍;又制成一台小型起吊机,起吊装岩机的大型部件和电动机等,最近还试制成一台软轴磨光机,来加工机械的表面。这些改进都减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加快了检修速度。
检修和革新
自从负责装岩机检修工作以来,我和同志们一起,先后对装岩机的行走、提升、回转、电气四个部分作了二十多项改进,其中有些项目已经为装岩机制造厂采纳。有的同志说:“检修工作就是拆拆修修,修好了机器就算尽到了责任。”有的说搞革新是制造部门的事。的确,在一般情况下,领导只要求我们按出厂标准检修机器。但是我想,检修装岩机是为了生产,要使装岩机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就不能满足于达到出厂标准,而是要以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提高检修质量,通过检修进一步加固装岩机的结构,使它更适应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是不断发展的,对装岩机也应当不断的改进。在掘进进尺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装岩机如果不作相应的改进,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过去经常发生电动机转子轴断轴事故,装岩机一断轴就好象人折了腿,装岩机一不动,矸石装不出来,工作面二、三十人就窝工,就是光把这坏了的电动机拆出来,熟练工人也得干三、四个小时。换上同样大小的新轴以后,轴头直径未变,断轴事故仍然不能避免。象这样的问题不彻底解决,就要严重影响生产,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是检修工,不是制造部门,就眼看着不管。于是,我们把轴头直径由三十六厘米改为四十六厘米,使它能够承受较大的扭力,这样改了以后,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这使我体会到:检修和革新也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在检修工作中一定要从生产的需要出发,对机器的结构进行革新,才能更好地完成检修任务,使机器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反之,我们如果不改革轴头的直径,断轴事故也就会不断发生,我们就只有跟在后面无休止地更换,既影响生产,检修工作也会被动。看起来,搞革新是要比单纯的检修费事、麻烦,但是从长远看,却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更加省事了。所以,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工作局限在检修的圈子里,我们不仅要修好机器损坏的部分,还要改革掉机器不适合生产需要的部分。做检修工作的,只有跳出检修的圈子,敢于革机器的命,才能使这项工作变成一项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工作。
学习和创造
不论是搞检修还是搞革新,都得虚心学习兄弟厂矿和周围同志的先进经验,才能使自己少走弯路,不断前进。象装岩机铲斗形状的改革、装岩机后缓冲器的缩短、用变压器干燥电动机等项目,都是学习了兄弟单位的经验以后改进的。但是,不论学习什么,都还要从实际出发,从生产需要和使用方便着想,千万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就拿装岩机操作箱上的盖板来说,重一百多斤,井下司机在拆装时几个人抬来抬去,挺费劲。从一九六四年起,我就想把它改轻巧一些,但是一直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有的同志说是不是可以把盖板改薄一些,份量不就轻了吗?可是,我考虑装岩机的结构要求结实、坚固,盖板要是薄了,经不起装岩时的冲击力怎么办?装岩机离工作面近,要是放炮时掉一块石头砸坏了盖板怎么办?再说井下工作面面积狭窄,如果把盖板挤变形怎么办?由于这种种考虑就拖了很长时间,但总是一桩心事。后来我看到运输汽车的后槽帮是合页的,中间用扁铁联接,可以自由开关,操作起来也很轻便。我想,操作箱盖板与操作箱下部联接的地方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合页?我就同老工人、技术员商量,他们同声赞成,并提出用圆铁联接,因为圆铁比扁铁结实。就这样解决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检修工作或搞好技术革新,必须多方面学习,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一台装岩机上,要注意学习别的机器的结构和优点,来启发和充实自己。但是学习时一定要结合装岩机的使用特点和生产需要来活学活用,这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有用的东西。毛主席教导我们在学习别人经验的时候,要“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时,自己必须把学到的东西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并且用脑子想一想,什么是适用的,什么是不适用的,适用的就吸取过来充实自己,不适用的就进一步想办法改革它。这样学中有创,创中有学,学创结合,才能收到实效,不断提高检修质量和技术水平。
主角和配角
检修工作是为生产服务的,我们矿把机电检修部门叫做辅助部门,意思是配合生产的。人们把采掘工人看做是主角,机电检修工人是配角。我们认为:这是指一定条件下所担负的工作来说的。对于生产煤炭来说,采煤工人是主角,机电检修工人是配角。但是,当装岩机坏了,不能装岩的时候,对于巷道掘进来说,装岩机的问题就成了主要矛盾,检修工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时候,掌子面二、三十个工人都瞧着检修工,要是不及时修好装岩机,就严重影响进尺。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检修工就成了主角,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快的修好机器,来解决装岩机和生产的矛盾。去年,我们矿上搞月进三百米的新纪录的时候,我们检修班的同志轮流下井顶班,为了不影响装岩,我们都是利用装岩间隙时间来检修机器。我们经常把备品、配件送到井下,零件坏了,井下检修工可随时配上。在这种情况下,装岩机安全运转,进尺就上升,装岩机出了故障,三百米就可能完不成。检修工作做好了,就促进生产,否则,就影响生产。有些同志认为检修工作是侍候人,没有当采煤工、掘进工光彩,这是孤立地只看到搬子、钳子的小天地,没有看到检修工作的重要性,检修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进尺速度和煤炭产量,拆拆修修改改看来细小琐碎,实际上意义很大。装岩机出了故障,掘进进度上不去,采煤工作面就准备不出来,就要少出煤,就要影响国家建设计划的完成。我们必须身在检修班,眼看全中国。要看到我们多进一米尺,多出一吨煤,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增添了一砖一瓦,都是对全世界革命人民斗争的支持。我们检修工作的任务就是用我们的检修延长机器的寿命,改进机器的性能,使现有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来促进生产,提高生产。我们既是配角,也是主角。
近几年来,由于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使我在检修工作上摸索到一些规律,但是这仅仅是开始,与党的要求、工作的需要相比,还相差太远。特别是今年我们班担负了全矿井上井下、流动设备和闲置设备的检修工作以后,任务就更加艰巨了。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地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好检修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3版()
专栏:

师徒之间要取长补短
钳工 王志贤
我当工人已经十多年了,在党的教育下,无论在思想上、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已经当了师傅,是六级工了。我和徒弟之间的关系,几年来是比较好的,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脑子里还残存一些旧社会的老规矩,以为
“师傅就比徒弟高一头”,“在技术上师傅说一不二,徒弟唯命是从”,“在生产上徒弟只有学的份,没有提意见的份。”
有一次,改装仿型冲压机,我和徒弟惠志诚经过十几次试验,也没有解决风门动作不灵的技术难题。正在我挠头的时候,徒弟用试探的口气在众人面前提出了个问题。他说:“王师傅,风门不灵是不是风压过大啦!”我一听,心里就没有好气,心里想:你满徒还不到两天半,懂得个啥,我经过的事,比你听的还多哩,你老老实实学两手吧。当时我就说:“瞎说啥,叫你开车,你就开车好了。”接着又按我想的办法试验了两次,结果又失败了。失败逼着我反反复复地想,越想越觉得徒弟的意见有道理。可是要按照徒弟的意见试验一下吧,在脸面上又觉得不好看,心里埋怨徒弟不该在众人面前拆我的台。但是不能耽误生产,我就拐弯抹角地按照徒弟的意见试验了,结果毛病确实是出在风压大的问题上面。技术上的毛病找到了,冲压机的革新很快成功了。在找到了技术毛病的同时,更使我发现了思想上的缺陷,逼着我当师傅的要好好地想一想。
我带着这个问题向毛主席著作请教。毛主席教导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就是说要有辩证法。我想了想,我对徒弟就缺少个“两分法”;只看见徒弟技术不足的一面,看不到政治上积极、热情、最少保守的一面;只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不到徒弟正确的地方。天底下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技术也是这样,一个人不论他水平多高,经验多丰富,他对客观事物也只能认识到一定程度,不能全认识。徒工的生产经验可能比师傅差一点,但是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又可能超出师傅。冲压机风门不灵,我只从大的部位考虑了,小惠却注意了附件,他在这一点上就比我高明,值得我学习。师傅和徒弟各有所长,正确的态度是取长补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携手前进。摆个师傅架子,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这是不对的。
当把处理师徒之间的关系同辩证法挂上钩的时候,我对徒弟的意见就听进去了。最近我们生产一种新产品时,接受了二级工吕维先提出的控制公差的建议,减少了一道工序采用了刚入厂的徒工李茂坤提出的割玻璃丝的方案,使生产任务提前两天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师徒之间、新老工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过去徒弟跟我干活,心里有话不敢说,小手小脚;现在有话敢说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起来,生产越搞越顺心。


第3版()
专栏:

新机床与旧机床
刨工 陈德祥
我们刨工组有五台床子,其中有一台是国产新式650型牛头刨床,凡是加工精密活,都由这台“宝贝床子”包办,别的床子干不了。过去,我就操纵这台新刨床。有一次加工升降机的离合器时,我满以为它的平行度好,卡上活就干,谁知活没有找正,干出来就歪了,出了废品。以后,我被调到一台旧床子上干活,这台床子是用了一二十年的老家伙,还是由皮带床子改装的,我心里想,破床子破用呗。生产新高潮以来,工厂的精密活增加了,一台“宝贝床子”说啥也吃不了,逼着旧床子上阵。当领导分配我做气动卡具时,我就说:“这个活要求五级精度,加工起来很复杂,原来的‘宝贝床子’还没干过哩,我这台‘老牛破车’哪能干。”领导上再三对我说服教育,让我打破老框框,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要在旧床子上干出好活来。我想来想去,觉得可以试试看,生产任务要紧,总不能捧着一本老黄历不放。事后,我们小组的工人对旧设备进行了一次“会诊”,找出它的毛病来,对症下药。原来我们是用老虎钳子夹活,角度不准确,以后改革成功一个小型夹具,在操作上也更精心了,结果加工出的活,比我过去在好机床上干出来的活还精密,也没出废品。
好设备和坏设备,干好活和干坏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3版()
专栏:

透过“大缸问题”看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电镀工 张耀庭
我是电镀车间的工人,生产里有桩挠头的事,就是配制电镀溶液。溶液是由几种化学原料加上水搅拌的,过去我们是用木棍子在大缸里搅,三个人轮流着干,一班顶多能出一吨料,刚刚能供上生产,还累得满头大汗。上个月,我们车间的设备进行了调整,电镀槽子增多加大了,原来一次需要五吨料就够了,现在却需要十三吨,怎么办?一边是先进的大容量的电镀槽,一边是落后的大缸和手工搅拌,这很象是一个大肚子汉,要给他个小馒头垫饥,这当然是个矛盾,需要解决。
从哪里着手解决,我想来想去,问题出在大缸上。如果大缸不搬走,就需要再增缸、添人,这是迁就落后的办法,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另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把大缸搬走,来个彻底改革,给“大肚子汉”准备个“食堂”。两个办法做了比较,看来不把大缸搬走是不行的。办法定了,决心就有了,我和王长林、程朝有同志反复研究,革新成功了一台电动搅拌器,用它一下子能装一吨料,三十分钟就能搅拌均匀,不仅提高了质量,节约了劳动力,还提高效率两倍。这样,生产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就被突破了。
这件事情使我联想到生产中常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和对待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透过大缸问题,可以看到生产发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我们工人搞生产,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薄弱环节,解决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使它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平衡。


第3版()
专栏:

死“卡”与活帮
检验员 张钱堂
质量检查制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关口。质量检查员就是这个关口的把关人。但是要想尽职尽责的把好关,却不能死把关。而是要通过把关,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使产品顺利的通过关口,这才是把关人的责任。在这方面,我的认识是有过曲折的。
开始,我认为,既然检查员是把关的,那就要狠狠的“卡”住,不让废次品溜过去,就是我唯一的职责。至于如何帮助操作者把产品质量提高,与己无关。结果碰了不少钉子。
比如,有一次我和切边组李奎祥发生了口角。他的产品质量不好,我不准许他生产,这是应该的。但是我没有耐心的把保证质量的道理跟他讲清楚,也没帮他想想改进措施,而只是简单粗暴地说,“你这样干不行!不能生产!”他对我很不满意。不几天他又出了些次品。并且接连两个月产品质量都很差。计划指标不但没提高,反而降低了。
为什么我“卡”的这么狠,还不能解决问题呢?以后我该怎么办呢?我带着问题,学习《矛盾论》。毛主席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主席的这段话,使我认识到:只“卡”不行,还得从“帮”上下功夫。
怎么帮呢?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经过几次和李奎祥耐心的谈话,才知道他的产品质量不好,不是因为他的技术水平低,也不是机床不好,而是他思想上没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只要产量多,质量差点不要紧。针对他这种思想,我和他讲明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和质量第一的重要意义。
他的思想提高了,我又帮他改进技术措施,结果质量合格率比过去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左右。有了好字当头,质量第一的思想,连续几个月的产品质量都超过了计划指标。
通过这件事,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必须处理好“卡”与帮的关系。“卡”的目的就是要发现矛盾,揭露矛盾。帮的目的就是要更好的解决矛盾。只“卡”不帮,是不能解决矛盾的。在检查质量的过程中,既帮又“卡”,才能真正解决矛盾,保证产品质量。


第3版()
专栏:

学习先进经验两题
车工 姜奇恩
相信与不相信
一般说来,每当我们听说或者接触一项先进经验的时候,往往在脑子里会出现个相信和不相信的问题。譬如看到人家表演,就想:“这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加工大量的活,不见得行?”“你用的是好床子,搬到我这破旧床子上就不一定灵!”“你的刀固然好,学不好,说不定还不如我的老刀哩!”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不相信的问题呢?总的来说,还是因为思想落后于实际。客观事物向前发展了,人的思想没跟上趟。工厂的老工人,摆弄机器多少年,都有一定的生产经验。有了经验是好事,但是有经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保守。有时候,总觉得自己那一套得心应手,相信自己的,不大相信别人的。或者受了一种习惯势力的影响,对一些新鲜事物感觉得不那么灵敏,接受得不那么快。
车工的滚压光工具,早就有人应用了,但是我却长期对它信不着。一九五八年,我就想试做这种工具,结果失败了。一九六三年,又听人家说滚压工具好,用它加工出的工件光洁度可以达到八级以上。我又做了第二把,还是不行。我想,别胡闹了,车工能加工出两花六级的活就不错了,加上砂布和锉刀打磨一下,达到三花七级光洁度算顶天了。
一九六五年,我参加了全国先进刀具工具经验交流会,真是大开眼界。唐山化工机械厂一位老工人,用滚压工具加工出来的活,光洁度达到四花十级,能照出人影来。耳听不如眼见。从北京回来,我的疑虑有些打消,就照样做了两把,一试验,光洁度果然达到了四花十级。我冷静地分析出了自己过去在技术上失败的原因,又从思想上总结了应该吸取的教训。我觉得,对于技术问题来不得半点主观,在没有经过认真地反复地实践以前,不能凭自己的点滴经验,就轻易地肯定这个和否定那个。我认识到,不相信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相信。转化的条件不是主观想象和道听途说,而是实践,是认真地反复地实践。
学和创
任何一项经验,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的,往往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如果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用自己的胃口来消化,就可能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因此学习别人的经验,一定要同个人的努力和创造相结合。只创不学,创的根基不牢;只学不创,学的经验不活。依我看,“学”字重要,“创”字更重要。
一九六五年我们小组接受了加工三万个支撑轴的任务。一开始每人每天加工到六十多个,就认为到顶了。以后,听说上海新建机械厂每天能干到二百三十多个,超过我们近三倍。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在半自动车床上采用样板刀加工。我们这里有的人说:
“怪不得效率高,原来是用半自动车床。”“如果我们有那样的好床子,也能干出二百三。”也有部分同志认为,物质技术条件不一样不是个根本问题,我们可以学人家的精神,创造自己的条件,学人家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经过我们研究,按照后一种意见干了,使加工效率提高到二百五十个,基本达到了我们学习上海新建机械厂经验的要求。
别人的先进经验,即便是我们完全学到了手,也不能看做是学习经验的结束,而应该认为仅仅是开始,因为还有一段运用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我们来完成。那种学了一点东西,就认为万事大吉的人,总是要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转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