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歌声
常工
思想工作,一定要及时、主动。——指导员陈剑飞的话
人的因素第一,活的思想第一。如何做好人的工作,把千百万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副刊从今天起,将陆续刊载几篇大庆油田指导员的故事。大庆油田的同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思想工作做得活,做得深,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许多工矿和农村都设有指导员,工作中一定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欢迎大家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寄给我们,以供发表。
一到傍晚,从采油四矿四队的住地上,经常飘出一阵阵的歌声;这歌声随着夜来的风,飘向很远、很远。……
如果顺着歌声找去,准能找到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她名叫崔凤兰。当她刚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分配到这个闻名全国的油田上来。到了油田,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分配到这个闻名全油田的钢铁采油队来。党的温暖、同志们的关怀,都使她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真正地感到了幸福,一想到这些,她就不能不放声来歌唱。……
然而,没过多久,却听不到崔凤兰的歌声了。这是什么原因?指导员陈剑飞立刻找到崔凤兰的井长朱新玉问道:“小崔病了吗?”
“没有。”朱新玉觉得奇怪。
“没有,怎么听不见她唱歌呢?”指导员提醒朱新玉说:
“你了解了解吧……”
果然不出指导员所料。原来,崔凤兰一连接到了父亲的好几封来信,说是她的母亲病很重,要她赶快回家去。崔凤兰内心很矛盾,回家看看吧,她来油田的时候,父母亲就嫌她年龄小,怕她吃苦受累,不愿她来,现在回去,父母亲要是不让她再出来,她憧憬着的一切希望和幸福不是都完了吗?不回家吧,她的母亲从小最疼爱她,现在母亲病重,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照顾,自己不看看,那怎能行呢?想来想去,总是想不出个好办法来。
这件事一传开来,同志们都替她操心。一起来的同学害怕失去了知己,喜欢唱歌的怕失去了同伴,井长朱新玉也怕失去了最好的徒弟,他连忙去问指导员怎么办?
“她自己有什么打算呢?”指导员问道。
“她拿不定个主意。”
指导员放开了眉头,果断地说:“让她回家看看吧!”
“她能回到队上来吗?”朱新玉很担心。
“我看她是会回来的。”
指导员对崔凤兰是很了解的。从崔凤兰来的第一天起,他便发现这个姑娘是热爱油田、热爱工作的。现在,父母亲要她回去,很可能不要她再来,但是只要把工作做透,使她时时刻刻都想着集体,想着油田,她怎能不回来呢?于是,他叮咛朱新玉要把工作做透。
这天晚间,朱新玉便同崔凤兰谈起来。他们谈到了油田的光辉前景,又谈到了他们钢铁采油队的辉煌成就,谈到崔凤兰的工作,朱新玉给她概括了十二个字: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前途远大。第二天一早,朱新玉又代表队的领导和工人,把崔凤兰送到了火车站,给她买了票,又给她的父母买了罐头和点心。崔凤兰很感动,火车慢慢开动了,她激动地说:“我真舍不得离开大伙啊!”
“大伙也是舍不得离开你。”朱新玉挥着手说:“祝你一路平安,等妈妈病好再回来,全队同志们都在等着你……。”
崔凤兰一到家,才知道母亲要生孩子,她父亲是要她回来侍候母亲的。当时,她真是想马上就回油田的,后来一想,队上给了她半个月的假,等母亲生了孩子再回去吧。没有料到,时间过得挺快,转眼就是半个月,可是母亲还没有生产,她不能不着急了。一天晚间,她向父母亲说道:“假期满了,我得赶回油田去。”
“叫你回来,就是不要你去呀!”她父亲说。
崔凤兰急了:“油田上更需要人啊!”
“要人我是相信的,可你能顶什么用。”父亲把女儿没有放在眼里:“现在家里生活挺好,不需要你出去挣钱。”
崔凤兰看到同父亲说不到一起,便求母亲从中说情。母亲一听说她还要走,怕她在外面吃苦受累,拉住她的衣襟哭起来,死活也不要她走。
崔凤兰苦恼了,犹豫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队上同志们的信件一件接一件地飞来了。原来,当她该要回队而没回去的时候,指导员就估计这中间有问题。什么问题,当然不全清楚。要么,她母亲的病很重,一时离不开;要么,她的父母对油田和对自己女儿的工作不了解,不让她回来。想到这些,指导员决定写信给崔凤兰,并发动大家写信给崔凤兰,他坚信只要她的父母亲了解了情况,不愁崔凤兰回不到队上来。
事情正是按着指导员的想法发展的。
崔凤兰接到同志们来信,那个高兴的劲儿不用说了。来一封,就给父母亲念一封,念了几封之后,她父母亲的态度便不一样了。有的信是同学来的,说她们又学了多少新技术,都等着她回去教给她。有的信是井长来的,说他们的采油井成了红旗井,也有她的一份功劳。指导员陈剑飞代表党支部的来信,一开始便写了油田的大好形势,对崔凤兰的工作,也作了很高的评价,在信的末尾,还对她的父母亲表示热情的慰问,说他们有了这样好的女儿,是个光荣,应该让党好好地培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做出更多的成绩来。
她父亲听到这里,不由得沉思起来。原来,过去他家是很苦的,只是来了共产党,他家才彻底翻了身。今天,他不想叫女儿回到油田上去,可是指导员把道理讲得那么透,他怎能不听啊!想到这里,他便问老伴:“你看怎么办?”
她的母亲听到指导员夸她的女儿,心里也感到特别的高兴,便说:“你说咋办就咋办。”
“女儿走了,谁侍候你?”
“把她舅母请来不行吗?”
这是崔凤兰没有料到的事情,她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当时就给舅母发了信,请她来帮助母亲。舅母也是爱崔凤兰的,接到信,很快就赶来了。
一个晴朗的下午,崔凤兰回到了油田。队长、指导员和同志们,都来热烈欢迎,而她也格外显得精神焕发。这以后,采油四矿四队的住地,又经常飘出一阵阵的歌声,随着夜来的风,飘向更远、更远……。(一九六四年春)


第6版()
专栏:

新年贺信
丰台机务段 尹振声
我走到机床组的时候,下班汽笛已经响过。只见车间里一台台机床擦得干干净净,墙上的标语:“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以实际行动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都是重新换过的,非常鲜艳夺目,呈现出一派新年前夕的景象。
有十几位师傅围在五号刨床前,纷纷议论着刚才小崔精采的技术表演,可就是不见他的人影。
我以为小崔下班回宿舍了,女刨床工小王对我说:“小崔师傅呀,从来没下班马上回过宿舍,你就在车间附近找吧。”老宋师傅也赞扬地说:“小崔这阵子,光是一个心眼跟大伙搞革新,改刀具,他说,迎新年,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打基础,得走到时间前头啊!”大家听老宋师傅这么一说,也满意地直点头。
小崔名叫崔勇,是个二十三岁的小伙子。别看他参加工作才三年,由于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对技术又苦练又肯钻,进步可快哩。
我在车间附近各屋一转,在检修会议室找见了他。只见他坐在凳子上,双眼紧盯着面前的一叠白纸,头一页纸上画着一个大刨刀。我悄悄绕到他身后,大喊了一声:“关电门,停车!”小崔“腾”地从座上站起来,扭头一看是我,高兴地说:“您来得正好,帮咱办点事儿吧。”我问他:“什么事?”“替我写封新年贺信。”
“嘿!给谁写贺信?”
“我说给你听。为了提高机车配件质量和加工效率,我们全组开展了技术革新,改进刀具的活动,就在这个时候……”
我插嘴接过来说:“就在这个时候,你创造了三十毫米的‘宝刀’。”
小崔用笔边描那个刨刀图,边说:“这‘宝刀’可是把‘风格刀’呀!”
“风格刀?”我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崔抬头看到我迷糊的神情,又解释道:“你忘了前些天,兰州局的同志来咱段参观的事,人家送给咱们的刨刀图纸。”
兰州铁路局来参观的事我知道,那是人家来北京开机务部门现场会,顺便想跟检修各工组学点先进经验。当他们看到机床组的刨床,在刨活时吃刀量才四、五毫米,就主动介绍他们兰州的刨床一次可以刨下十八毫米。小崔一听感到惊讶,立刻追根问底,兰州的同志连讲带画,临走还送给小崔一张刨刀图纸。后来,小崔在大伙的帮助下终于试验成功啦。可那是十八毫米呀,这三十毫米的刨刀又是怎么创造的呢?
小崔把刨刀图描好,又说:“首先祝贺兰州的师傅们,他们的先进刨刀,已经在咱们北京开花结果。”小崔指着图又说:“把这张新图给他们捎去。我已经在上面标明,改改前角度,变变后角度,刀体再按图加大,吃刀量就可以超过十八毫米,跃为三十毫米。这信和图一定在一九六六年前寄到,让这把刀能叫兰州的师傅们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天用上。”这时,我才知道这吃刀量三十毫米的刨刀,是小崔学先进超先进的产品。
我提起笔来写贺信,这贺信是寄给远方的兰州?还是送给身旁的小崔?我想了想,心说:“这贺信要送给在比学赶帮超运动中,助人为乐,虚心好学,敢于超先进,以实际行动迎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尖兵们。”


第6版()
专栏:

贺新郎
赵朴初
新年献词
岁历翻新页。喜回头,一年经过,奇峰千叠。铁臂银锄高下舞,改变乾坤陈设。看不尽山飞水越。处处雄心超大寨,听歌声洋溢乎中国。传捷报,满腔热。
神州意气多风发。任凭他,迷天雪乱,压城云黑。高举大旗红浪涌,多少雷锋王杰。开万世太平事业。宇宙无穷无尽愿,愿征程奋翼冲天阙。射白虎,揽明月。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乘法、除法和思想
解放军某部战士 刘书忱
解放军某部有一位指导员,发现一些战士吃饭后,桌子上留下不少饭粒。他想: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不是个小问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更要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一次吃过饭,他把全连同志集合在食堂,参观了各个饭桌,然后讲了节约的重要性,讲了本连过去节约的动人事迹,并引导大家算一笔账:“我国是一个有六亿多人口的国家,倘若把我们丢掉的饭粒用六亿乘一下,那将是个多大的数字呢?一餐这样,一天、一个月、一年呢?……”指导员这样一算,同志们觉得确实非同小可。由于思想上引起了足够重视,从此就很少见桌上掉饭粒了。
对同一件事,思想认识不同,态度也就不同。还拿吃饭掉饭粒说吧。那位指导员用乘法算,有些人却用除法算。他们说:“不要说掉那么几颗饭粒,就是几斗几升,全国六亿多人,每个人也摊不上一颗,不必那样小题大作,大惊小怪!……”在这种“除法”思想的指导下,即使天天喊注意节约,吃饭掉饭粒的现象却改不了。
总之,有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对六亿多人口的大账如何算法,人们对节约一块煤、一度电、一分钱、一寸布……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毛主席教导说:“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牢记毛主席的这段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算乘法、少算除法吧!


第6版()
专栏:

大庆油田工人的话
要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好字当头,保证工程质量过得硬,必须有一颗为国家负责一辈子的红心,时刻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从严,不忘记自己的主人翁身分。只有这样,施工中才能严在每个毫米上,细在每道丝扣上。
炼建第三施工队
咱们干活不能满足于当时不出问题,要想到它几十年、几百年能不能保险。
起重工 曹生富
咱们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经咱们的手干的每件活,都要敢拍胸脯,敢打“保票”。好字当头,要靠咱们一颗主人翁的红心作保证。
铆工 夏华荣
对质量负责,就是对党、对人民负责。我们不管干什么活,都不能丢掉主人翁的责任心。我们经手的每件活,如果自己有半点不放心,就绝不能交出去。
管工 李有庆


第6版()
专栏:

毛泽东思想放光芒,毛泽东思想放光芒,解放军个个斗志强;“三八”作风好传统,“四个第一”有力量。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大庆人个个斗志强;为给祖国献石油,敢向荒原索宝藏。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大寨人个个斗志强,自力更生地变样,穷山沟变粮米仓。阎茂如 杜明岭 步万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