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充分发挥手工业的作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第二轻工业部副部长 邓洁
在全国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中,大力发展半机械化农具,是工业部门特别是手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的一项极为重大的任务,也是我国人民公社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一个迫切要求。
积极发展半机械化农具是实现农业
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同志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又说:“不要坐等农业机器而放松了新式畜力农具和改良农具的推广。”实践证明,这一指示是完全正确的。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经过农业生产工具的半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机械化。只有在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具半机械化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说,积极发展半机械化农具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同志说过:“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基础工业还不能充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它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经济能力还不可能大量的购买农业机械;由于生产队规模比较小,也不适宜于集中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或者是能够使用但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效用。还应当看到,目前,农村广泛使用农业机器,技术力量也跟不上,驾驶人员和维修力量都不足,需要有一个提高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的过程;农村许多地区还没有电力,煤炭、汽油等动力燃料也不能充分供应。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必须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试验和制造推广的过程。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新高潮的到来,农田基本建设的不断扩大,精耕细作要求的提高,多种经营的进一步开展,农忙时及某些作业上劳动力不足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半机械化农具,以提高工效,提高操作质量。同时,由于新肥料、新种籽的采用,也需要增加一些新式农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量发展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通过实现农业的半机械化进而实现机械化,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深思熟虑地谋求解决农业生产的紧急需要,而坐等机械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的同志看不到、甚至否定半机械化农具在农业技术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半机械化农具结构简单,效率不高,不合“科学”要求,不能解决重大问题。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一九六四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坚持机械化,半机械化并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半机械化为主的方针”。经验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在农业技术改革中,要有两手,一手抓机械化,一手抓半机械化,两条腿走路。经过半机械化,逐步发展到机械化是多快好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要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创造出我国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半机械化农具和大型农业机器。
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半机械化农具
如何发展半机械化农具呢?根本的办法是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要从省到县普遍的设立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广大手工业合作组织的力量,与农民群众紧密结合,贯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半机械化农具的正确道路。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幅员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农作物的品种繁多,要使半机械化农具在全国复种面积二十多亿亩的土地上,充分满足耕耘、播种、中耕、施肥、排灌、植保、收割、运输、脱粒、加工、农田基本建设及林、牧、副、渔等等不同作业的需要,而且适应我国东南西北,水田旱地,平原丘陵等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和不同耕作制度,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我国农业早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需要农具的品种是很多的,数量也是极大的。仅仅指望现有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厂来生产,是不能适应需要的;而依靠国家在短时期内大量投资建设新的农业机械厂,不仅不尽合理,也是不现实的。
手工业厂、社生产农具的企业有二万五千多个,专业生产农具的职工、社员有八十一万多人,这些企业遍布全国城镇和农村。我国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以后,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国手工业厂、社机械化程度已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大多数省、专、市的铁木行业和一部分县城的重点农具厂、社,已经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由此可见,手工业厂、社是制造半机械化农具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服务上门,修理农具,传授技术,工业支援农业战线上的前哨部队。发挥手工业灵活性大、适应性强的特点,更好地同农民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创制、仿制出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半机械化农具,对促进农业生产和推行农业技术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手工业厂、社历来生产中、小农具,与农民关系密切,熟悉农村情况,在旧式农具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更能符合农民要求。例如,封闭式水车、解放式水车、深耕犁、新式步犁、畜力圆盘耙、播种机,等等,都是在旧式农具的基础上,是在保存我国手工业优良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的。因此,改得快,改得多,推广起来容易,在群众中生根立足,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手工业厂、社分布面广,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灵活,能够根据各地的农事季节、作物品种、耕作方法等情况,及时研究制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半机械化农具,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样,既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又便于就地销售、就地修理。例如,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手工业厂、社,根据当地一九六五年夏季以来干旱比较严重的情况,及时创制、仿制和修理了大量的水锤泵、打井机、动力水车等半机械化提水工具,为抗旱抢种小麦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各省市手工业厂、社针对当地夏收和三秋农忙季节劳动力紧张的情况,制造了大量收割机、脱粒机和铡草机供应当地社队。仅江苏省苏州专区,去年上半年就生产和推广了二千六百余台稻、麦两用脱粒机,不仅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力,还解决了新稻谷品种脱粒困难的问题。
手工业厂、社有勤俭经营的优良传统,管理费用较少,善于利用边角废料,生产的半机械化农具成本较低,能适应农村生产队的购买力水平。目前,各地手工业厂、社生产的各种脱粒机,每台价格一般是百元左右,最少的只有十几元。北京市房山县顾册铁业社生产的小型电力碾米机,每小时碾米四百五十斤,每部出厂价六十元,价廉物美,很适合生产队购买使用。
半机械化农具结构比较简单,加工要求不很精密,在原材料使用上也不象大型农业机械要求那么严格,适合目前手工业厂、社的技术条件。依靠手工业的力量把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的主要任务承担起来,能够节约国家大量资金,可以使国家腾出力量来较多地发展大型机械化农具。同时,手工业厂、社与农民群众结合,创造出适合农业不同需要的半机械化农具以后,国家就可以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提高,制造出中国式的、高效率的机械化农具。这样,可以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手工业厂、社支援农业的流动服务队,是手工业为农业服务的好形式。它带上碾米机、磨面机、铡草机、脱粒机和修理工具,串村游乡,为生产队和农民群众碾米、磨面、铡草、脱粒和修理农机具,把方便送给农民,把技术送给农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民说:“山区有了小机器,碾米磨面不生气,感谢工人老大哥,多亏党和毛主席。”同时,由于流动服务队宣传、示范、推广的结果,一九六五年以来,先后在全专区手工业部门选型和定型了胶石碾米机、离心磨粉机、饲料粉碎机、铡草机、打井机、喷雾器等九种产品,并且根据农民的意见,改进了产品的设计,提高了质量。
发展半机械化农具要同生产中、小农具相结合
目前,绝大部分的半机械化农具是全国各地手工业厂、社在旧式农具的基础上,改制和发展起来的。据山西、福建等十九个省市的初步统计,一九六五年一到九月,生产了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一百余种,共一百三十多万件,约占这些地区全部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半机械化农具在品种和数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促进半机械化农具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与农村社队密切结合,树立样板厂、社,建立试验点,通过农民群众的使用鉴定,逐步推广。
还应当看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小农具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能因为要积极发展半机械化农具,就放松中、小农具的生产。一定要在保证中、小农具充分供应的基础上发展半机械化农具。还要特别注意广泛组织力量,传授技术,解决农业机具的修理问题。应当根据集中与分散结合,骨干与一般结合,专业与副业结合,制造与修理结合的原则,进行具体规划。一般地说,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以充分发挥手工业厂、社灵活机动的生产经营特色。
工业支援农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中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生产方向,面向农村,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把支援农业的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第5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生产与推广半机械化农具
贾安澜
近几年来,手工业系统的广大职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根据我国的情况和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搞好旧式中、小农具生产供应的同时,创造、生产和推广了大量的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农机具。据河北、山西、辽宁、安徽、河南、四川等十九个省市手工业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一九六五年一至九月份,共生产了各种半机械化农机具一百三十多万件。其中,包括耕地、整地、排灌、收获、脱粒、农村运输、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农田基本建设等机具。这些农机具一般体形小巧,结构简单,工效高,性能好,适应性强,价格低廉。它们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保证及时耕作,促进农业增产,增加社员收入,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一经出现,即受到了各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客观实际的要求
手工业部门积极改进农业工具,创制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农机具,是根据客观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一项迫切任务。过去几年,各地手工业部门都把旧式中、小农具生产放在首要地位,集中力量制造和修理了大量的铁木竹制农具、农船和各种农用车辆。目前,旧式农具在数量和质量上,大部分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五亿多农民正在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已经出现。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扩大,稳产和高产要求的提高,多种经营的发展,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普遍应用,等等,旧式中、小农具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革现有农具。因此,各级手工业部门就在继续生产旧式农具的同时,将改进农业工具的工作列入了自己的重要日程。
有人认为,手工业只能是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生产一些锹、镐、锄、镰等旧式小农具,搞半机械化农机具是“好高骛远”,“不务正业”。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刘少奇同志在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尽可能地采用世界上最新的技术成就的同时,在全国的城市和农村中广泛地开展改良工具和革新技术的群众运动,使机械操作、半机械操作和必要的手工劳动适当地结合起来。”这给我们的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手工业企业点多面广,遍布城乡,生产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接近农村,最了解农民的需要;他们通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已积累了不少为农业服务的经验;同时,利用手工业集体资金积累,可以节约国家投资;特别是手工业厂、社经历了十多年的技术改造,通过国家支援和自己武装自己,设备能力大大提高,新技术、新工艺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最近,第二轻工业部和农业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具展览会,就充分显示了手工业厂、社在制造和推广半机械化农机具方面的巨大成就,证明了手工业企业生产半机械化农机具的深厚潜力和优越条件。
高、大、精为主,还是简、小、廉为主?
有的同志只要一提到农业机械化,就认为是高技术的、大型的、精密的东西好,对发展半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农机具的做法抱有怀疑、认为“前途不大”,“兔子尾巴,长不了”。这也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观点。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应当一分为二,高、大、精的机械固然有坚固、效率高、节省劳力等优点,但是也有投资大、制造困难、适应性差、品种少、需要电、煤等作动力、使用与修理的技术较难掌握等问题和缺点。而半机械化农机具比旧式农具工效高、省劳力,比大型农业机械,又结构简单,小巧轻便,适应性强,品种多,价格低廉,技术要求不高,制造、使用、修理都比较容易。它不但适合目前我国农村中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而且也适合农业生产分散、复杂的特点。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区性、季节性,受水、旱、风、虫、热、冷、阴、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并且农、林、牧、副、渔各业及种植业中的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农业劳动中的各种作业项目及其对农机具的要求,是异常复杂的。即使将来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也很难设想到处都使用高、大、精的农业机械,在某些地区、行业与作业中,例如在山区、坡地,在林业、副业、畜牧业中,在插秧、中耕除草、防虫灭虫等作业中,在农民家庭事务中,还是需要一些小型的、廉价的、简单轻便的农机具的。在将来是如此,在目前,我们就更不应当眼睛只看着高、大、精,认为简、小、廉的农机具没有前途,而应当两条腿走路,将高、大、精与简、小、廉并举,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以后者为主。
发展什么样的农机具,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模仿外国的东西。当前的半机械化农机具,一般是在旧式农具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和发展起来的,是土生土长的,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我们应当加以试验、制造和推广。走自己的路,搞出一套中国化的农机具。
根据各地的经验,可以概括地说,目前应当着重发展“多、小、好、简、廉”的农机具,即品种多样、小型为主、性能良好、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农机具。大家知道,我国地区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作物、耕作制度,以及精耕细作、多种经营、生产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目前农村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单位较小,积累还不多,购买力还不高。所以在当前就迫切要求多生产一些“多、小、好、简、廉”的农具;一件机器,不管它怎样精密,怎样效率高,但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或者是虽然需要,但生产队和农民买不起,或者虽然买得起,但由于生产队规模小,不适合使用,或者成本过高,不符合经济核算的原则,都不会为农民群众欢迎,也不会得到推广的。
半机械化农机具所以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首先是它们的“多”,在品种、规格、型号上多种多样,丰富多采;能适合于不同地形、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能使用不同的动力或燃料。它们既有适合山地、丘陵地区使用的,也有适合平原、水网地区使用的;既有农业用的,也有林、牧、副、渔业用的。从耕作到收获以至粮食加工等各个作业程序都有相应的农机具;有专用的机具,也有可以一机多用的;有的是电力带动的,也有使用人力、水力、风力和畜力的;有的在有电地区适用,有的在无电地区也可使用。以脱粒机为例,现在已试制成功并普遍推广的有电动、手摇、脚踏、水冲等多种脱粒机。各地生产的提水、排灌机具,更是多种多样,有三联泵、射流泵、飘浮泵、封闭式吸气水车、人工降雨机等。
同时,又由于它们“小、好、简”,即具有机体小巧、性能良好、结构简单的优点,制造与推广比较容易,并能适合各种地形,搬运、操作方便。例如,上海市川沙县农具厂生产的棉麦两用条播机,能播种棉花及三麦,机体轻巧,重量仅为九公斤。它既能松土、开沟,又能下种、覆土、压平,一个妇女劳力即可操作,不用牲畜,效率比人工提高十多倍。甘肃省张掖县对旧式石磨稍加改进,在磨下安上四个大小不同的齿轮,使效率提高二倍左右,牲口转一圈,石磨可以转三圈,每小时磨面达二十余市斤。山西省运城县安邑铁木社生产的飘浮泵,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各种河流、水渠、湖泊上游动排灌,不受吸程和安装上的限制,把机体放在水中,安上导线即可送水。
再一个重要特点是“廉”,这些农机具价格低廉,适合当前农村的经济水平。花钱不多,但是解决问题不小。如福建省平和县南胜铁器社创制的黄麻剥皮器,价格仅为一元九角,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二倍多,剥麻质量提高一级,每亩可增收净麻二、三十斤。仙游手工业社试制成功了甘蔗剥叶器,每支只要四角五分钱,每人每日可剥半亩多甘蔗叶,比手工剥叶提高三倍。四川自贡市工具厂制造的手摇玉米脱粒机,效率高、质量好,轻巧耐用,每小时能脱粒五、六十公斤,价格仅七元多钱。
贯彻群众路线,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为了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还必须在设计、试制和生产的过程中,贯彻从实际出发和积极创造的原则。为此,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实行厂内外两个“三结合”。即在厂内实行领导、老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在厂外实行工厂、科研机关、社队群众三结合。这是农机具生产能够多快好省地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坚持反复试验,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逐步提高,既不要为困难失败所吓倒,又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改革与创新工作都要有重点,要着重抓农民要求最迫切、生产上的关键、花钱较少、收效较大的项目。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组织手工业管理部门和厂、社职工到农村社队去蹲点,充分作好调查研究,争取科学研究部门及各有关部门的协助。山西省晋南地区手工业部门,从一九六二年以来,先后组织了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职工、社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四百余个、两千多人次,深入到七百多个公社,两千多个生产队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农业实际需要,创制了大量的农机具,供应了当地需要。
农机具改革运动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大事,是一个伟大的群众运动,必须依靠和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搞好。农民往往既是使用者,又是创造者。农业机具的好坏,他们体验得最深刻。因此,农具厂、社制造新农具或者改进旧农具,都必须同社队、农民群众共同商量进行。有些地方采取农民出题目,工人做文章,厂、社改革;农民鉴定,或农民创造,厂、社推广等方法,使工厂和农村社队群众密切结合。这样做不仅有经济和技术上的意义,而且加强了工农联盟,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为了积极创制和推广半机械化农具,还必须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只有强调自力更生的精神,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自力更生,对于手工业特别重要。手工业厂、社比起现代化企业一般是设备较差,技术较低的。因此,更需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大搞技术革新。首先要从摆脱笨重体力劳动开始,凡是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尽快使铁匠放下大锤,实现锻打机械化,逐步实现木工、磨刃机械化。同时,还要积极制造专用工具、设备,自己武装自己,有计划有重点地武装一批农具厂、社,使其发挥支援农业的骨干作用。手工业职工要求改变落后技术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具备着进行技术改造的很多有利条件。例如,老工人较多,职工受“洋框框”的影响较少,有一定的家底和较多的生产经验等。全国农具展览会展出的一件上海棉花三麦播种机,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它是上海川沙县一个规模很小的厂子——川沙农机厂创制的。这个厂既没有高等技术人员,设备也很简陋,但是他们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敢想,敢闯,敢创,打破老“框框”,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试制成功。
根据各地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的经验,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是要事事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突出政治,实现人的思想革命化,切实树立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智慧来自群众,革命精神出产品。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只有这样,手工业部门才能为促进农业生产高潮的深入发展、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附图片)
手摇玉米脱粒机 四川省自贡市工具厂制
全国农具展览会供稿
黄麻剥皮器 福建省平和县南胜铁器社制
全国农具展览会供稿


第5版()
专栏:

援农档案的重要作用
山西省手工业管理局工作组
山西省闻喜县八一农具修造合作社,为了把支援农业的工作做的更好,在一九六三年创建了援农档案。
援农档案就是农业生产中有关的情况和农机具分布情况的真实简明的记录。它是八一社职工根据实践中的体会,集体创造出来的。这个社在一九六三年以前,一到淡季活不多,一到农忙季节就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顾了家里,顾不了外头,顾了这个地方,顾不了那个地方。工作很被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党支部和理事会发动全体职工进行讨论。工人们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做工作应当“胸中有数”,而我们支援农业恰恰是底子不清,事前无准备。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有的工人提出:“医院看病有个病历袋,我们支援农业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掌握情况的档案袋呢?”大家感到这个意见提的好。于是,理事会设计了一套登记卡片,组织专人,分片下去进行调查。把服务区里各公社生产队的耕地、土壤、种植作物、劳力、使役牲畜、中型农具、农业机械的分布和损坏情况,一一登记。以生产队为单位,分别建立“农业基本情况”和“农机具分布情况”两种档案。援农档案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把援农档案用好,八一社采取的办法是:
勤调查。从一九六三年以来,他们一直坚持搞典型调查并对农业基本情况一年普查一次,农机具一季调查一次的方法,使档案经常能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
多分析研究。开始搞档案时比较繁琐,搞了十四种档案,后来经过多次去粗取精,整理为两种,达到内容集中,简明扼要。并用图表的形式把档案标示出来,经常熟悉,不断研究,随时查考。
根据档案来安排生产,指导生产。他们安排年度生产和季度生产,或给某一个生产队生产一种什么东西,都以档案作为重要依据。例如,香山庄大队需要钢锹用,他们一看档案知道了这个队强劳力的数目,就按实际情况给生产了十八张钢锹。工人把钢锹送到队里,社员们说:“我们没告诉你们,你们就知道我们要多少”。
事前查档,事后归档。给生产队修理机器时,事先从档案中查考这个机器的型号、马力、规格、使用年限、易损部件;在机器修理好以后,又把这个机器的损坏情况和原因及修理结果,记入档案。
八一社自援农档案建立以来,对工作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的有“四变”:
变被动为主动。过去工作经常被动忙乱。现在通过档案,掌握了各社队的基本情况,作到了早安排、早生产,“一步主动,步步主动”,“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比如,春分到谷雨是春耕生产紧张时期,就在春分以前把农民需要的整地、播种等农具如数准备好;在小满、芒种期间,就把“三夏”所需要的小麦收打和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农具准备好;在白露、秋分以前,就把种麦和秋收所需要的农具准备好;在立冬以前,就把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等工具准备好。在力量上,分片包干,合理安排。农忙时,用百分之七十的力量搞修配,农闲时,用百分之七十的力量搞制造。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淡季不淡,旺季正常,不违农时,主动支援的局面。
变千篇一律为因地制宜。如犁铧,过去由于对各地的耕作习惯和土壤情况不甚了解,只生产了一种规格,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有一次把牛舌铧送到生产队,群众又退回来了。后来,根据档案上记载的各个地区的土壤情况,生产了不同数量的九种不同规格的犁铧,如粘土地生产有镗字铧;沙土地生产有天字铧等等,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变坐店等客为“雨前送伞”。没有建立档案时,不知道各社队需要农具的数量和品种规格,所以生产农具以后,多半是等农民找上门来买,有了档案后,为了方便农民,就经常主动上山下乡,送货上门,做到了“雨前送伞”。在送农具过程中,还向农民宣传并实行了“保修、保退、保换、保教技术”的四保制度。
变盲目修配为有计划地巡回修配。过去是遇到什么修什么,临时检查,临时配件,误工多,进度慢。自从根据档案上各社队农机具分布与使用情况办事以后,这种现象克服了。在平时就准备好了百分之三十的配件,作到随修随配;还实行了给生产队的农机具一月一小检修,三个月一大检修,按农时提前检修的制度。下乡检修也不是盲目瞎跑,而是按照档案什么地方有机具,就到什么地方去检修。
八一农具社所以能够创立援农档案,把工作做得更好,主要是全体职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以毛泽东思想挂帅,树立了一颗火热的为农民服务、为革命而支援农业的红心。他们处处为生产着想,他们认为只有了解农业才能有效地和全面地支援农业。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创造了援农档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