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地少也有大作为
——浙江黄岩妙儿桥大队每人粮地三分八厘粮食自给有余
每人平均三分多粮田,可以说是很少了。妙儿桥人却在这样少的粮田上作到粮食自给有余。为什么他们多少年都吃国家供应的粮食,后来发生了这样一个大变化呢?主要原因是他们树立了革命的思想,学习了邻近的汇江大队的先进事迹,找到了超赶的榜样,作了奋发图强的努力。人的精神面貌变了,生产面貌随着变了。妙儿桥的事实告诉人们:自己为自己树立对立面,积极为向对立面转化创造条件,后进就能成为先进,先进就会更先进。
东海之滨,澄江岸上,有一块小小的三角洲。桔林深处,稻田旁边,居住着一百四十多户人家,世代种桔,也种水稻。这就是地少人多而粮食自给有余的浙江省黄岩县拱东公社妙儿桥大队。
我们到这个大队访问时,正是稻熟桔黄的季节,男女社员忙着把一箩箩稻谷送进集体仓库,一担担蜜桔运往国家收购站。去年这里又传出了粮桔双丰收的喜讯。
妙儿桥是个地少人多的地方。前年,全大队平均每人只有粮田三分八厘,桔园一分九厘。可是这里的社员就在这样少的土地上,坚决听毛主席的话,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创造出稳产高产新纪录。去年,已经连续六年粮食亩产超过了千斤,而且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去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公社化前的一九五七年增加一倍多,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多。
由于粮食产量的成倍增长,妙儿桥大队社员的用粮水平不断提高。大队除给每个社员分足口粮和饲料外,几年来集体储备粮食四万多斤,平均每户社员有三百多斤。从一九六○年到现在,妙儿桥大队向国家出售二百多万斤蜜桔,还有大量的肥猪和蛋品。
每人三分多粮田就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生活步步提高,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人赞扬说:妙儿桥,妙就妙在这里。
不当伸手派
妙儿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毛宝富,是个三十刚出头的人,当支部书记已经六年了。我们问他:“你们大队地少人多是怎样解决了吃饭问题的?”他爽朗地回答:要解决吃饭问题,先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他接着谈了他们大队思想革命的经过。
妙儿桥是著名的黄岩蜜桔产区,过去粮田就很少,社员们年年出售大量蜜桔给国家,国家也年年供应他们一部分粮食。因此,很多社员认为吃国家的粮食年年无荒旱,顶保险,是“铁饭碗”。有的人还说:“我们桔区农民吃国家粮食是理所当然,嘴里讲得响,心里忖得平。”就这样,人们年年卖了桔子,向国家买粮食,年复一年,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九五九年春天,随着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全国各地进一步贯彻执行,妙儿桥社员们的思想中,也象澄江涨潮一样,激起了无数浪花。入党不久的贫农儿子毛宝富,当时是妙儿桥大队的队长和党小组长。他在县里听报告,在公社开会,在支部研究工作,思想越来越不平静了。他和陈云富等几个党员商量后,决定发动社员认真学习总路线。在大会上、小会上,毛宝富一次又一次地说:“毛主席提出总路线,要我们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队粮食产量低,每年要吃几万斤供应粮,这不符合总路线精神。我们学习总路线,就是要多生产粮食,支援解放军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支援工人建设国家……”
社员们反复地讨论这个问题,认识逐渐提高了,决心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下中农社员何平云说:“我们田少人多,劳动力就多,高产有条件。过去产量为什么低?就是没有争上游的思想,没有争高产的干劲。”有的社员提出:“我们再不能骑在牛背上看汽车跑了。”许多社员自觉地检查了吃供应粮“心安理得”的思想,决心把争取粮食自给有余作为努力的目标。
争取粮食自给的决心有了,但是能不能很快地实现呢?很多人还信心不足。
这时,中共黄岩县委总结了孝友公社汇江大队平均每人三分七厘粮田,粮食亩产量超过千斤的经验,号召桔区社员学习汇江大队的革命精神。妙儿桥和汇江只隔一条澄江,汇江大队的先进事迹给妙儿桥社员树立了一个活的榜样。这时,大队成立了党支部,毛宝富被选为支部书记。他立即组织干部、社员去汇江“取经”。老贫农社员项道灿从汇江参观回来后激动地说:“妙儿桥和汇江有一百个相象,就是思想不一样。他们有革命干劲,我们心眼里缺个力争上游。”汇江大队的先进事迹使妙儿桥社员增强了信心,开阔了眼界。于是,大队党支部集中了社员的意见,制订了夺取高产的计划。
向土地多要粮
思想一革命,干劲就出来了。向土地多要粮,使一亩地当两亩用,成为全体社员的统一行动。贫农下中农社员站在夺取高产斗争的最前面。
妙儿桥离海不远,耕地土质咸,土层薄,田块小,田塍弯,大部分是靠天田。解放前这里流传着两句话:妙儿桥,妙儿桥,田土磞硬象石条,三天没雨稻苗枯,种起水稻象脚毛。
解放后经过连年兴修水利,妙儿桥的灌溉条件初步得到改善,但是到一九五九年,抗旱能力只有二十多天。这样,土地怎么能保证高产呢?当时大队党支部决定发动群众,先从“水”字上大下功夫,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
这年寒冬腊月,雪花纷飞,天冷地冻。妙儿桥的贫农下中农社员带头出工修水利。人们鼓足干劲不畏寒冷,一处又一处的水利工程提前完成。大渠开好了,水库建成了,堤闸完工了。社员们接着又开展了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活动。每亩田增加了成百担河泥。
人们的思想不断革命,带来了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结果是产量的不断提高。
有些外地的人到妙儿桥参观访问后,深深感动地说:这里的高产是社员们用双手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是坚决跟着毛主席指的道路走出来的。
妙儿桥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在积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针对地少人多的特点,动脑筋,想办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节约土地。
现在妙儿桥的土地上,真是四季不空,熟熟高产。社员们在田里一年种植三熟粮食,在桔园里套种了绿肥作物、绿豆和蔬菜,在田头、地角、河边见缝插针,种杂粮瓜菜。
当社员们存在着依赖国家供应粮食的思想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土地少是“钉死的秤”,干不出名堂,可是现在他们不但珍惜一分一厘耕地,而且不惜出力流汗,从远处挑来一担又一担的泥土,把废沟小塘填平,把土堆削平,一点一滴地增加耕地,几年来全队耕地面积扩大了十多亩。
但是,做到这些也是经历过一番新旧思想的斗争的。解放前,这里的农民习惯种间作稻;有些人也在稻田里种过小麦,但都失败了。一九五九年参观汇江大队以后,社员们思想活跃了,老贫农朱炳春首先提出建议:多种一季麦,把两熟改为三熟,把间作稻改为连作稻。
大队党支部重视朱炳春的建议,决定积极试验推广两季稻加一季麦的新三熟制。支部书记毛宝富首先和下中农社员陈田芽、管仙江等人种了一亩九分新三熟试验田,结果三熟高产。第二年,新三熟面积扩大到八十亩左右,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二百零二斤。到一九六四年,全大队新三熟面积就占稻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大兴多种经营
土地少,潜力大;劳力多,潜力更大。妙儿桥大队的干部过去经常为地少人多、多余的劳动力没有出路而发愁;推广三熟制以后,劳力还过剩,怎么办呢?有一次,公社召开了大队干部会议,党委书记在会上传达上级关于开展多种经营的指示,提出把多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这些指示的精神,使毛宝富的思想开了窍。他回来后就召开支部会,研究开展多种经营的问题。于是大队合理安排劳力,充分发挥每个社员的特长,除了粮田和桔园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一倍投工量以外,专门抽出几十个劳动力,从事集体养猪、粮食加工、饲料粉碎、造窑烧灰、水面养殖和短途运输等集体副业生产,使收益逐年增加。去年,集体副业收入已增加到两万多元,平均每户社员近二百元,比三年前增加两倍多,占农副业总收入四分之一左右。
这件事使支部书记毛宝富体会到:人多要是光吃饭,就是坏事,但是听毛主席的话,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人多就变成了好事。
永远要前进
妙儿桥大队连续六年稳产高产,但是每年增产幅度却有大有小。原因尽管很多,毛宝富认为:最主要的是人的思想问题。
这个大队一九六二年粮食亩产只比上一年增加三斤,而一九六四年却比上一年增产二百多斤,这是为什么?原来,一九六一年,妙儿桥大队粮食亩产比上一年增加一百三十斤,第一次超过了汇江大队。于是,干部和社员就产生了增产到顶、自满松懈思想,春粮少种了,肥料少施了,结果影响了一九六二年产量不能大幅度提高。这年冬天,大队党支部发动干部和社员检查了增产到顶的思想,增加了新的措施,到一九六三年粮食亩产提高到一千三百九十八斤,每亩增产近二百斤。这时,有些干部和社员又滋长了自满思想,他们说:产量已碰到天花板。这年冬天,支部书记毛宝富参加省农业参观团到福建省福清县音西公社音西大队和龙海县莲花公社黎明大队参观。毛宝富回来后,详细介绍了所见所闻,使大家克服了增产到顶思想。于是,一九六四年粮食亩产又增加二百二十二斤。现在,妙儿桥大队的干部和社员都有这样的体会:人的思想定牢了,产量也定牢;人的思想前进了,产量也前进。
新华社记者 伊心恬 唐庆忠 谢金铭(附图片)
桔黄稻香的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妙儿桥大队的社员们喜气洋洋,有的在收割晚稻,有的在采摘桔子。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