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编者按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上海革命京剧文工团继《智取威虎山》之后,又在首都舞台上演出了基调高昂、气魄豪迈的革命现代京剧《海港》,这是毛泽东思想在京剧革命化方面的又一胜利。
《海港》反映了六十年代中国码头工人的斗争生活。码头上面有风浪。这出戏表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和对待革命事业极端负责与追求安逸享受的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并通过这场斗争塑造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的英雄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的豪情壮志和革命胸怀。
毛主席教导我们:“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我国人民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为积极支援世界革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海港》十分真切地反映了这个主题。
革命的京剧如何迅速地反映当前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崭新的精神面貌,《海港》在这方面作了努力的探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一九六四年,周扬一伙曾经刮起了一股反对京剧革命的妖风,他们的一个谬论就是“分工论”,说什么京剧不能反映现代生活。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演出,又一次有力地驳斥了周扬一伙“分工论”的谬论,大长了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志气。
我们热烈地希望,在革命京剧舞台上更多地反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国人民的英雄业绩。
学习英雄 革命到底
上海港第三装卸区九队老工人 吴丰鉴
京剧《海港》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码头工人的生活,塑造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码头工人形象。我们感到特别亲切。这出戏,我们一听就懂,越看越有劲,越看越喜欢。过去舞台上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今天,看到我们革命的码头工人威风凛凛地站在舞台上,真是扬眉吐气,感到有千言万语要说。
想想以前,我们这些城市“苦力”,除了两只手,一根杠棒以外,一无所有。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愁吃、愁穿、愁住,挨打、挨骂、受迫害。不用说上台,就是在台下看戏也没有资格。我在码头上整整做了三十六年工,那时候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几百斤重的货物都是肩膀扛呀,扛呀,多少阶级兄弟被压弯了腰、压断了脊梁;多少阶级兄弟由身强力壮干到体衰力尽,最后流落街头,冻死在厕所里、廊檐底下。我们是不甘心被剥削被压迫的,我们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一次又一次地展开了反剥削、反压迫、反封建把头的英勇斗争。
解放后,我们又在伟大的党和最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真正成了码头的主人。我们用革命精神自己管理码头,自己建设码头。我们按照毛主席“自力更生”的指示,依靠全体码头工人的革命智慧,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现在,上海各码头上吊车成林。在政治上,我们这些过去被资产阶级老爷们骂为“臭小工”的码头工人,彻底翻了身。有的成了技术工人,有的当上企业的领导,有的当了劳动模范,有的还当上了人民代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码头工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涌现出了大批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我们码头工人的精神面貌大大变了样。
我们喜欢《海港》这出戏,因为它表现了我们码头工人的斗争生活和豪迈气概,表现了码头工人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戏中所描写的装卸组,是一个英雄的集体。组长高志扬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优秀工人,他有一颗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红心。他时时、事事、处处都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他既有雄心壮志,又踏实肯干、一丝不苟,他关心国家、世界的大事,也关心自己的阶级兄弟。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老工人马洪亮也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年老退休,离开了码头,但他的思想没有退休,还和码头、革命事业紧紧连在一起。他对码头怀着深沉的爱,关心着搬运事业的接班人的成长。他来到码头,看到工人们抢运麦包,自己也自动投入战斗,动手扛麦包。这生动地表现出他“人老心不老”的精神面貌。这些人物都给了我很大的教育。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演出,对我们码头工人是个极大的鼓舞,也是很好的鞭策。我虽然年纪五十多岁了,但是有了毛泽东思想,就感到自己的年纪还轻,劲头还很大,我一定要向工农业战线上的英雄模范学习,向《海港》中所描写的英雄学习,永远跟着毛主席闹革命,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革命人民服务!


第6版()
专栏:

毛泽东时代的海港工人形象
北京火车站装卸工人 张宗印 陆炳文
看了革命现代京剧《海港》,心情非常激动。这个戏表现了六十年代上海码头工人的斗争生活,反映了他们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的照耀下,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放眼世界的革命胸怀。其中,装卸组长高志扬给观众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这出戏通过上海港某装卸区工人在一次消灭抢运援外货物中所发生散包事件的故事,集中描绘了装卸组长高志扬站在码头,胸怀祖国,眼望世界,满怀“天塌下来我们顶得住”的革命豪情,表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支援世界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
帷幕一拉开,高志扬眺望着“千轮万船进出忙”的上海港。为了支援亚非拉人民反帝斗争,他带领着全组工人在忘我地装运货物。“为革命,那怕山高海阔来阻挡,定要把深情厚谊,送往那四面八方!”这个胸襟开阔的英雄形象一开始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突击抢运到江岸,外轮启航要提前,乌云翻卷天色变,雷雨就要袭港湾。大米装船要赶点,小麦进仓要快搬”——在这样一个紧急的抢运抢搬、支援亚非拉人民的任务面前,高志扬自告奋勇地挑起了重担。当装卸队长赵震山担心完不成任务并且提出机械不够用的时候,高志扬和他的小组立即把全部机械让给人家。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把场地上两千包小麦,一包包地扛进了码头仓库。高志扬十分豪爽地说:“为了支援世界革命,那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咱们工人阶级决不推辞!扛他几包,又算什么?”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高志扬见困难就上、见方便就让的崇高品质,而且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那种全心全意为世界革命服务的国际主义精神!
抢运刚完,高志扬忽然发现“有人散了包”。一种对世界革命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见小麦地上散,又急又气心不安,出国任务高标准,怎容散包混过关?”与此同时,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的仓库管理员钱守维却幸灾乐祸,说什么靠工人管不好码头。高志扬一听这话,一股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冲上胸口,他表示:“查不出,那散包,对不起阶级对不起党,那怕是针落海底,我也要倒海翻江!”
这个小小的散包,在有些人看来,也许觉得不过是一件小事,但在高志扬看来却是重如泰山。他以当家作主的责任感,自觉地意识到:“援外任务应从严,政治影响大如天!”因而抛开了孩子生病等他回家送医院的私事,在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连夜发动工人进行翻仓,决心查出散包,消灭事故。
谁知查出事故的时候,那个散包小麦已错当大米装上了驳船,而驳船又驶出了黄浦江。这时,海关钟敲打三响,再过两个多钟头,装上这批大米的外轮就要远航非洲了。高志扬心急如火燎,在这分秒逼人的时刻,他想到的是:“那驳船满载着祖国荣誉,决不能让散包撒上灰尘”。“那驳船装的是革命情谊,怎能够让散包留下污痕!”出自对祖国荣誉和国际义务的高度负责精神,在巨雷闪电倾盆大雨的黑夜,高志扬挺身而出,任凭“惊涛骇浪扑胸上,狂风暴雨抽脊梁”,飞驾汽艇,终于赶上驳船,调回散包,消灭了事故。
高志扬靠着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这种“明知惊涛骇浪险,偏向风波江上行”的英雄性格,是他对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和支援世界革命无限忠诚的表现。这个形象正是今天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国工人,完全彻底地为全中国人民服务、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亿万人民活学活用“老三篇”,树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世界观的生动概括。
《海港》用京剧形式这样集中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六十年代工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出这样血肉饱满的英雄工人形象,是一个可喜的收获。


第6版()
专栏:

思想决不能“散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连长 孔庆平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围绕着青年工人韩小强“散包”事件展开的戏剧冲突,塑造了六十年代中国码头工人的英雄群像,其中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给人以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方海珍所以能在那样紧急困难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任务,是她突出政治、突出毛泽东思想,大抓人的思想革命化的结果。她牢牢记着毛主席的教导,念念不忘阶级和阶级斗争。当发生了散包事故,青工韩小强请求调动工作,留用人员钱守维在一旁风言风语时,她就警觉地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认识到“抓生产怎能忘了政治先行”,“征途上处处有阶级斗争”,一下子就把散包事件提到阶级斗争的纲上去分析。她敏锐地看到,散包事件不是工作中一时的疏忽和差错,而是“思想散了,包才散;思想错了,包才错。”
事实正是这样。韩小强是码头工人的后代,是唱着《东方红》,戴着红领巾长大的。他参加了码头装卸工作,在老工人的帮助带动下,工作干得还是不错的。可是,由于毛泽东思想还没有在他的脑子里扎根,他对码头工人“装装卸卸”的劳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在“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下,思想就“散了包”,几乎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这一事故的发生说明了一个道理:所谓“自来红”是不存在的。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散了包”,肩上的“麻袋”就要散包,就非出乱子不可。
从韩小强散包的事故里,方海珍深刻地认识到:能不能教育好韩小强,就是能不能击退资产阶级思想猖狂进攻的问题,就是能不能用毛泽东思想造就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问题。出于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方海珍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帮助小韩不断提高阶级觉悟;用“一包一件”都是“紧连着世界风云”的国际主义精神,耐心地启发韩小强。终于使他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站稳了脚跟。方海珍这个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只要时时、事事、处处突出政治、突出毛泽东思想,紧紧抓住了阶级斗争这条纲,就能够在纷繁的事物面前分清是非,正确地判断和解决各种问题,我们的革命事业就能前进,就能发展,就能搞得生动活泼、欣欣向荣。


第6版()
专栏:

码头上面有风浪
上海港第三装卸区青年装卸工 许其祥
京剧《海港》中钱守维对青年工人韩小强的侵蚀,生动地说明了已被打倒的剥削阶级绝不甘心死亡,他们以一种“软”的手段来争夺我们的年青一代。看,姓钱的对韩小强是多么“关心”呀:“怕”他累着了,劝他丢下紧张的抢运任务,自己多休息一会;“关心”他的前途,怂恿他要求调动工作去追求名利;“关心”他的生活,让他不参加会议而去看电影;当他为散包事故苦恼的时候,又劝他“宽心”,千万不要自己认错,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谁说码头上面无风浪?阶级斗争就是这样在说说笑笑之间激烈地进行着。
看了这出戏,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回忆我刚踏上码头工作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的一百多个青年,在党和老工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进步很快。但也有个别像钱守维那样的人,装作一副“关心青年”的样子,向我们大放其毒,说什么“高中毕业生当码头工人是大材小用”啦,“年纪轻轻为啥不学点技术,偏要做重体力劳动”啦,他们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来腐蚀我们。
我当时就有些像《海港》中的青年码头工人韩小强,不愿干装卸工,嫌码头工作简单。后来反复学了“老三篇”,联系码头上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际,才认识到今天我们干码头工作,不是简单的搬搬运运,而是干革命。我们搬的不仅仅是一件件货物,而是一颗颗打击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枪弹”。每当我把搬运货物同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挂上了钩的时候,就越干越有劲。
看了这出戏,更使我认识到,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才能识别阶级敌人的面目,才能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风浪中站稳脚跟,永远保持鲜红的旗帜。


第6版()
专栏:

《海港》剧情简介
上海革命京剧文工团演出的《海港》,是一出以六十年代上海码头工人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为题材的革命现代京剧。它生动地反映出我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胸怀祖国,放眼全球,积极支援世界人民革命的壮丽情景。
《海港》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夏天。上海港某码头装卸组长高志扬,带领全组工人干劲十足地装运出国大米,支援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由于外轮要求提前启航,雷雨又将袭击港湾,还急需把场地上的小麦抢运进仓,因此发生了机械不够用的困难。高志扬小组发扬共产主义风格,让出全部机械,自告奋勇地用双肩扛运小麦进仓。
青年工人韩小强,受了留用仓库员钱守维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以后,对码头装卸工作很不安心。在抢运中,韩小强跌散麦包;匆忙间,这个散包又被误当作大米,装上了驳船,送往外轮。
下班时,高志扬检查现场,发现地上散麦,立即向支部书记方海珍汇报。装卸队长赵震山又带来韩小强请求调离工作的报告。方海珍面对这一复杂情况,重温了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导,决定追根究底,进行调查。
正当此时,高志扬又发现扫来的散包麦里沾有被钱守维撒落的玻璃纤维。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坚决保证出国物资的高标准、高质量,方海珍支持高志扬的建议,连夜翻仓,要查出散包,消灭事故。码头工人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投入了翻仓战斗。
深夜,韩小强听到消息后赶来,准备承认散包之事,但又为钱守维胡言乱语所迷惑,听不进退休老工人马洪亮的好意劝告,不欢而去。
翻仓结果,不见散包,而我们远洋巨轮“长风”号,天亮就要靠岸,装运这批小麦。在困难的面前,方海珍想起毛主席的教导,顿时眼明心亮。她和工人一起,查明了散包小麦已错当大米,装上驳船,开往吴淞。因此,高志扬冒着风浪,出江追赶驳船。
韩小强在方海珍和退休老工人马洪亮严肃恳切的教育帮助下,在高志扬冒险出江的英勇行为感召下,认识到了码头工人的光荣责任,装运一包一件都关系到伟大祖国的荣誉和世界革命,因此,表示坚决改正错误,把自己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清晨,高志扬追回散包,胜利返港。这时,汽笛长鸣,码头工人充满国际主义豪情壮志的歌声,响彻云霄。


第6版()
专栏:

《海港》的一个场面:伟大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工人阶级最勇敢、最顽强。他们是革命的英雄好汉,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新华社记者摄


第6版()
专栏:

退休老工人马洪亮忆苦思甜,谆谆教育年青的一代:这杠棒,是咱码头工人的传家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