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论联合政府
红岩山上擂战鼓
四川省广元县沙河公社金鳌大队团支部书记 张玉德
四川广元县沙河公社金鳌大队,是在一个山高、坡陡、沟深、路窄、土瘦、地薄的穷山沟里。那个地方啊,真是“上山撞鼻,下山骑驴”,“天上下雨地上流,一场大雨光石头”。可是最近几年来,我们治山治水、改良土壤,改变坡地,使这个穷山沟完全变了样。在这场同自然的巨大斗争中,大队的“文化室”配合各项任务,起了一定的作用。
争夺思想阵地
金鳌大队的“文化室”,是一九六三年八月办起来的。一开始,我们就把大学毛主席著作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学习,广大干部和青年都认清了方向和前途,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的青年热情地提起笔来,写了上百篇歌颂党、歌颂毛主席,宣传毛主席思想的诗篇,作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
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我们把开展兴无灭资斗争,作为“文化室”的突出的任务。我们大队有几个老年人,过去经常给大家唱旧书,唱得青年整天胡思乱想,搞生产没有劲,夜晚出门还怕鬼。社员都说:“这样发展下去,还搞啥子社会主义?”
党员大队长张必举对我们说:“他们唱旧书,你们不晓得唱新书吗?有了新书,才有武器去压倒旧书。”这话很对。团支部和“文化室”决定帮助和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张福元,让他学唱新书,并且寻找机会,让新书和旧书直接交锋,见个高低,把说书阵地夺过来。
一九六四年四月初四,青年杨荣堂结婚,请了一个老先生去唱《安安送米》。晌午过后,老先生在厨房内摆下书桌,清咳两声,开言唱道:“人生在世莫欢愁,好比蝼蚁度春秋,出世阎王定了数,无有阴功岂长留?……”刚唱完书头,只听得隔壁厅房里“啪,啪”两声,新评书《智取奶头山》开了场:
“话说小分队分兵三路,直向奶头山挺进……”。说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坐在厨房内的三十几个听众,一个接一个转移到厅房里去了。老先生看到他的听众全部溜了,只好合上唱本,转身来到厅房。他站在人群里抬头一看,“呀”了一声,拔腿就走。原来,这个新说书人张福元正是他的儿子。
张福元说开新评书以后,群众十分欢迎,还要求听本乡本土的故事。在团支部的帮助下,张福元苦思苦想,终于编出了一段评书《大战红岩山》,说的是金鳌大队学习大寨精神,改造红岩子陡坡的事。评书一提起某人的声音面貌,社员们就猜到那一个人出场了,高兴地说:“听听,我们自己也上了书了,好扎劲啊!”
从此以后,金鳌山上再也没有人说唱旧书了。这一场争夺战使很多人认识到文艺是阶级斗争的锐利武器。许多有文化的青年都提起笔来,参加了创作,投入了兴无灭资的斗争。
鼓添生产干劲
毛主席说,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工农兵所利用。我们的“文化室”,运用了各种文艺形式,为农业生产添干劲。
广元有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山歌锣鼓。这是直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演唱的。每到挖地、锄草时,歌声锣声遍山岗,劳动不停,歌声锣声也不停。
山歌锣鼓本来是劳动人民的创作,但在旧社会,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掺杂了不少糟粕,许多是黄色的。解放以后,大家感到山歌锣鼓也需要破旧立新。老贫农王建基是一个有名的歌手,十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在旧套子中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深受群众欢迎。团支部和“文化室”就发动青年人向王建基学习,配合中心任务,编唱新山歌锣鼓。一九六四年,我们编的《战三秋》,表扬了在三秋战斗中的好干部、好社员,鼓舞了干部、社员的劳动热情,加快了“三秋”进度。
但是,社员们不光是要听评书,山歌,还要看戏。我们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任务。并且创作了第一个剧本《王老汉办酒席》。
一九六三年生产大丰收后,队里出现大办酒席、请客送礼的浪费现象。社员马万成嫁女,主张办二十桌酒席,并向男方要斗米斗面。女儿反对,老人偏要包办。正在这个时候,《王老汉办酒席》上演了。它批评了铺张浪费的作风。看了戏后,女婿女儿理直气壮,抓紧时机说服老人,大队长也赶来多方开导,终于把老人的思想打通了,同时也在全队刹住了大办酒席之风。
第一个剧本发挥了作用以后,更增加了写戏的信心。我们先后创作了歌剧《赶决算》、《公社红四员》、《送弟参军》等等。都受到社员的欢迎。
大写英雄人物
评书、诗歌、戏剧,越写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多,在英雄人物事迹的鼓舞下,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我们更不断地大写而特写英雄人物。这种形势的发展,使许多青年都提起笔来,业余作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并且出现了英雄人物写英雄人物的生动场面。英雄人物笔下的英雄人物,思想最鲜明,感情最充沛,读了振奋人心。新人新事,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写了一批,又出现了新的一批,怎么也写不完。我们深深感到,我们的时代是伟大的时代,英雄辈出。我们一定要永远写下去,永远唱下去。(附图片)
我们生产队的文化室〔木刻〕 廖开明


第6版()
专栏:

社会主义文化室——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
编者按:农村文化室的任务,首先是组织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同时展开其它文娱活动。下面发表的两篇短文,谈的是参加文化室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的心得。从这两篇社员的文章里,生动地反映出建设新的农村、要办好社会主义文化室,必须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挂帅。
为革命放羊
甘肃定西县大树沟生产队贫农放牧员 张玉堂
解放以前,我家里很穷。我从小就给地主放羊、放牛,做杂活。解放后,翻身作了主人。
大树沟成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室,我参加了文化室的活动。不但学文化,还读毛主席的书。当我读了《纪念白求恩》以后,很受感动。我想: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咱们打日本鬼子,还牺牲了生命,我应该向他学习,一定要把羊放好。当时,队上的羊很瘦,我就拿自己的洋芋和面汤喂乏羊。后来,在文化室里又学习了《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心里越发亮堂了。我想: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就要操心把羊放好,咱贫下中农不带头,叫谁带头哩。去年五月里,不住的刮风下雨,队上没有羊圈,借了社员的一眼破窑洞圈羊,我怕窑洞塌,出危险。就和老婆商量,把自己的一间旧房拆掉,用拆下来的木料盖了个羊圈。生产队里要给我记工,我说:“我不要,这点事情算个啥,比起白求恩同志还差远哩!”
现在我的学习劲头更大了。晚上学习毛主席著作,听读报;白天放羊时还带上书,一边放羊,一边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人,不但要念会,还要知道它的意思,用在生产上。参加学习后,知道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懂得了许多大道理,心明眼亮了,思想进步了,搞起生产也就起劲了。


第6版()
专栏:

文化室帮我进步
甘肃定西县大树沟生产队文化室文化教员 连守智
一九六二年,我高小毕业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但总觉得在山沟里劳动,没出息,一心想远走高飞。生产队派我当饲养员,嘴上虽然接受了,可心里还是不愿意,结果把牲口给喂瘦了。
后来,我们这里办起了文化室,在文化室里,我读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愚公移山》等文章,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好象毛主席的每一句话都针对我说的。晚上睡在炕上,想过来想过去,自己和张思德、白求恩一比,心里难受得不成,认识到自己的想法错了。思想安定了,劲头也来了。劳动时,我抢着干在前面。文化室里让我当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辅导员,识字班教员。晚上教识字班,要爬一架山,过一条深沟,但是不管多累,我都照常上课。有些贫农下中农娃娃不会写字,我就把着手教。我能给乡亲们做一点事情,我心里很高兴。
在文化室里,我受到了教育,提高了思想,安心了生产。我深深体会到,我这个高小毕业生,在我们这个山区里是大有作为的。今后,我不但要努力劳动、学习,而且要为办好社会主义文化室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6版()
专栏:

“土”得好
谢逸
近年来,许多年青的工农兵业余作者,写出了不少短小精悍的好作品,他们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春天,塑造出一些光辉的英雄形象,使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绚烂鲜艳。
但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有的人比较一帆风顺,有的人却走着曲折的道路。湖北有个青年同志,原来是写民歌的,后来认为这是“土货”,不文雅,价值不高。一时糊涂,就走入歧途,写出来的作品很不成样子。新长的幼树刚刚含苞,就呈现枯萎之状,后来经过挽救,他才又生气勃勃、开花结果了。
山歌快板之类的作品,发表在僻乡远寨之间,千人歌万人唱,响遍了山岗田头,闹出了热气腾腾的景象,有什么不好呢?“复员离队不离枪,站完外岗站内岗。”“峰岩岭上红旗飘,炸掉石板铺大道。”这些诗句,象战鼓、象号角,激起了人们的革命热情,鼓舞着人们的昂扬斗志。这比起资产阶级那吟风弄月的货色来,价值不知高多少。这样的“土货”,实在“土”得好!
正因为“土货”是来自人民群众之中,就不是那些脱离人民群众的人所能写得出来的。也正因为“土货”是从土里生长,一开始自然免不了有些粗糙,但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南方有榕树,遮天盖日,开始时也是很小的,但它能将须根深深地扎入土里,吸收了取之不尽的养料,就不断地发展高大起来。我们年青的业余作者,只要加强自我改造,永远为革命而劳动而写作,敢于将自己的根子在泥土里扎它三十年、五十年,那么,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作品一定可以产生出来。


第6版()
专栏:

做永不褪色的文艺轻骑兵
内蒙古乌兰牧骑巡回演出队队员 拉西敖斯尔
我是一个几代受牧主压迫剥削的贫苦牧民的儿子,过去连旗也没出过,没有想到今天参加乌兰牧骑巡回演出队,在半年的时间里,到了祖国中南、西南和东北的各省演出。参观了鞍钢、武钢、大庆、长春汽车制造公司、洛阳拖拉机厂等许多重要的工矿企业,访问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和他老人家读过书的长沙第一师范,以及革命历史名城遵义。我亲眼看到了祖国赞美不尽的锦绣河山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各族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突飞猛进的新面貌。
我们到的第一个地方,是长江边上的武汉。包钢、武钢是兄弟,我们带着包钢工人的问候来到了武钢。只见欢迎的人群早已排成了长长的行列,工人老大哥热情地说:“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这是多么深的情意啊!那时正是挥汗如雨的热天,工人们看见我们穿着民族服装,每到一个车间都表演,都体贴地说:“看到你们就行了,天太热了,少演一个吧”。不断地把汽水、冰棍塞给我们吃。天气很热,我们的心更热,看到钢铁工人在那么高的气温下操作,一炉炉铁水奔流,钢花飞舞,为祖国生产更多更好的钢材,我们怎么能怕热、怎么能休息呢!
“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来到了祖国的南大门——友谊关。给守关的战士、附近村子的壮族人民演出以后,已经是下午一点了。听说附近金鸡山上还有一些战士值勤,没有看到演出,要求上山给他们表演时,部队负责人说什么也不肯,他们说天太热,山太高,又没有吃午饭,那样太疲倦了。我们哪里肯听,每个人拿了一件乐器,就往山上跑。这山真是又高又陡,加上我们在草原生活没有爬过山,爬起来特别吃力。正午的太阳当头照着,虽然每个人都气喘呼呼,身上汗如雨下,却没有人在途中停下脚步。大家说,只要有战士的地方,我们就能去。解放军不怕苦不怕累,每天从山下往山上背粮食,背水,我们这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和云南十九个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到离昆明三百多里地的石林联欢。当地十公里内的几个公社,七八个村子的社员,也都来了。大家在这美丽的奇峰异石中间的草坪上,唱了一个又一个,跳了一个又一个。我们看到兄弟民族反映今天美好的生活,歌颂党和毛主席的优美歌曲和丰富多采的舞蹈,真是高兴极了。已经夜里十二点了,凉意有些袭人了,大家还是不愿分离。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非常热情的欢迎和关怀。一路上真是说不尽的友谊,说不完的感想,一九六五年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年,也是我受到最深刻教育的一年。
我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都想念着能见到我们各族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没有想到,这一愿望真的实现了,十月十日,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我们。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当我想起自己在革命化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受到主席思想的哺育,遇到了困难,主席著作给了坚强的毅力,我的心情怎么能不激动啊!
我们很快就要回去了。我要牢牢地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去好好地向农牧民们宣传我们祖国的伟大成就,各兄弟民族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牧区、不忘草原、不忘劳动,为农牧民献歌送舞一辈子,做个永不褪色的文艺轻骑兵。


第6版()
专栏:

文化室诗抄红通通的太阳当头照,毛主席著作无限好,一言一语记心中,句句都是宝中宝。
甘肃省高台县宣化公社冯应
基毛主席著作捧手上,心窝里面出太阳;识字课本捧手上,眼睛里面放光芒;出太阳,放光芒,文化室是我们的大学堂。
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竹核
乡青年们编的民歌一块黑板街头挂,有文章来有图画。板报象把金钥匙,群众一看心开花。
山西省襄垣县南邯公社合漳
大队群众编乃帕山的草儿青又青,山上的羊儿一群群,羊儿肥,羊毛深,万斤羊毛选五斤,做件最好最美的察尔瓦,千山万水送北京,献给敬爱的毛主席,请你收下彝家的一片心。
注(察尔瓦:披毡的一种)四川省冕宁县拖乌彝族自治区中心乡文化室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