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发扬革命传统,永远向前!
——“南京路上好八连”座谈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片断》《延安生活散记》和《南泥湾》
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王经文(连指导员):
《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片断》《延安生活散记》《南泥湾》这几部影片,对我们是一次生动的无产阶级革命传统的教育,也是一次活的毛泽东思想的学习。革命前辈们发扬了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了千难万苦,战胜了强大的敌人,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给我们栽下了幸福的大树。
今天,无产阶级艰苦奋斗的传统还要不要呢?要!几十年、几百年、一万年以后还要,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要!延安作风,南泥湾精神要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只要按毛主席的教导去做,坚持这个传统,我们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不仅能打败有形的敌人,也能战胜无形的敌人的进攻。我们连的老同志们守卫在南京路上,就是依靠了毛泽东思想,继承了我军的光荣传统,保持革命军队的本色,抵制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打退了资产阶级各种各样的进攻。一些看来办不到的事也办到了——在大城市里也搞生产,在市区找地方种菜不算,还跑几十里路到郊区开荒种菜,在国家困难的时候,还支援了市场。就是这样,老同志们住在大城市,仍然和劳动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永不忘革命前辈的传统。
我们连队人员不断在变化,新战士增加了不少,他们年轻,有些问题一时还认识不清,因此,怎样加强对战士们的教育,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老前辈为我们打下了江山,我们要保住。我们自己得到了解放还不够,还要支援世界革命,所以仍然要发扬延安作风,南泥湾精神,彻底革命,永远向前。
葛传义(司务长):
老红军、八路军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既同敌人斗争,又在荒山野林里开荒种地。他们不怕千辛万苦,住窑洞,吃树皮、树叶子和野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起他们来,我们今天可太幸福了。今天生活提高了,我们可不能忘本,仍旧要继承老红军的传统,记住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了人民彻底解放,为了支援世界上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我们还要象老红军那样艰苦奋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了革命前辈的传统也是背叛。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里,长在红旗下,决不能忘记毛主席的教导,不能忘记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
许金龙(炊事班长):
看了电影,想想老前辈的艰苦奋斗情形,觉得很惭愧。连里老同志在艰苦奋斗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而我在连里当了几年兵,工作没做好。去年在山区野营时,我们炊事班在党支部领导下,想办法克服了条件差的困难,自己割草拣树枝当柴烧,主食副食都作了一些改进,但在节约方面还不够重视。我们一方面要增加生产,一方面又要勤俭节约才行。共产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建成。今后,我们要多动脑筋,在目前的条件下,把我们的工作搞得更好,使同志们吃得好,练兵更有劲。
老红军是我们的好榜样
张文学(副班长):
过去对老红军的艰苦奋斗传统认识不深,以为我们去年山区野营生活和老红军已经差不多了,看了电影才感到我们可差得远了。老红军们那时一面打仗一面搞生产,条件更加艰苦,由于听从毛主席的教导,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才取得了胜利。我们去年在山区野营,四周到处是荒山,自己盖房子,自己种菜,用墨水瓶做煤油灯,割野草做草墩子坐,砍木头做桌子,条件虽差一些,但都被我们克服了,生活有了改善,同志们个个身强力壮。我们学老红军们那样做,还只是开始,今后还得到更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才能炼得好。毛主席教导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坚决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把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接过来,任何困难都可以被我们克服,任何强大的敌人都能被我们打败。
沈贵金(班长):
过去老同志经常给我们讲,我们应该多想想自己为人民服务得怎样?能不能做出更多的贡献?想想老同志们的话,再看看老红军的生活,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的。要象雷锋同志那样,多跟比我们工作做得更好更多的人比,跟老同志比,跟老红军比,多为人民做些贡献才好。
陈从斌(新战士、特等射手):
我到连队时完全是一副小家伙的脾气,看看荣誉室感到很自豪,但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很艰苦。老同志们送针线包、草鞋给我们,又教我们缝补衣服、打草鞋,给我们讲连队的传统和作风,才觉得自己的担子重,下决心要把连队的传统接过来,传下去。我离家的时候,爸爸和哥哥都叮嘱我要吃大苦耐大劳,才能炼得好。现在,我已经习惯连队生活了,我要以革命前辈、老同志为榜样,接好革命的班。
郁庭朋(新战士、特等射手):
看了这几部电影后,我想,我一定要学习老红军一心为人民,不怕苦不怕难的革命精神。我到八连来的时候,又高兴又担心,因为到这个连队很光荣,又担心这里要求高,怕跟不上。开始老同志教我缝补衣服、打草鞋,老是干不好,心想这活不是我们干的,但老同志的榜样在眼前,我也慢慢地学会了缝衣、打草鞋。拿老红军比,我们还刚刚开始,要接过他们的传统,来为人民更好地服务。
练好本领,常备不懈
董洪禄(连长):
在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的时候,看这些电影,给我们重温当时艰苦奋斗的情景,对我们教育很大。前辈们不怕流血牺牲,不仅打日本鬼子,还抵抗蒋介石的反动进攻。尽管是武器差,力量暂时弱一些,但依靠毛泽东思想,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最后终于把敌人打垮了,赶出去了。今天,我们条件好了,而任务更艰巨了:前辈们打下的胜利果实要我们保牢,我们的台湾还没有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还在受苦受难,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不会改变,它又在加紧对越南的侵略,对刚果(利)的侵略,妄想霸占世界。我们还得象前辈们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战备,苦练杀敌本领,随时准备着,一旦祖国召唤,马上奔赴战场。
王经文:
去年我们连队到山区去野营,就是对我们的考验,在那样的条件下,同志们还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有的班只有一盏煤油灯,就由一个人念大家听。大家还本着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练兵,许多同志把肘部都磨破了也不管,觉得出点汗流点血没什么。部队随时要准备打仗,就得经常刻苦练兵,练好硬功夫,准备迎击来犯的敌人,准备同世界人民一起打败美帝国主义。
陈从斌:
我参军的时候,近七十岁的祖父对我说,我们家要保持有“一支枪”,总要有一个人去当兵,常备不懈。我爸爸、三叔、哥哥都当过兵,现在复员了,他们都鼓励我到部队后,要记住阶级仇恨,练好杀敌本领。看了革命前辈们在那样艰苦条件下既搞生产又练兵,觉得浑身是劲。我要象他们那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练出一副过硬的本领,练出一颗火红的心,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
郁庭朋:
老前辈们苦练本领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我练武时常常拿他们作榜样,来鼓励自己。我练投弹开始时老是跟不上,心想,现在打仗都用大炮,用现代化武器了,这手榴弹用手丢还行吗?老同志告诉我,打仗胜负不决定于武器的好坏,主要的在于人。现在虽然都用现代化武器了,我们战士还得有一颗红心,有一身真本领才行,丢手榴弹是我们最基本的功夫。在首长和老同志带动下,我经常带着敌情观念练武,练投弹,有时手臂都肿了,吃饭筷子都拿不牢,我还坚持练。射击、刺杀的功夫也这样练,现在好一些了,比老同志们还差,还得好好练。美帝国主义正猖狂,我们要随时提高警惕,作好一切准备,随时消灭胆敢进犯的敌人。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
邵金城(班长、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这几部电影对我启发很大。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是因为它是毛主席亲手缔造的,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象建造高楼大厦一样,墙脚打得结实、牢固,再砌上去就不会倒掉。解放军从它建立的那天起,基础就是非常扎实的,多少年来,遵循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前进,无往不胜。在抗日战争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依靠毛主席人民战争的思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垮了日本侵略者。我们的部队遵照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办事,队伍一天天壮大起来。在解放战争中,也用劣势的装备打败了用美国装备武装起来的蒋介石反动派,取得了全国解放。我们是红军和八路军的继承人,我们所要继承的,就是老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老红军的枪杆子接过来,把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传统接过来。最根本的就是要象老红军那样,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那样,我们就会永远胜利前进。
张恩享(班长、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看看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的情形,深深感到我们今天享受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些胜利果实是前辈们遵循毛主席教导的结果,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今天同二十年前比,时代是变化了,但我们军队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变。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我们还要刻苦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做一个毛主席的好战士。
葛传义:
看完了电影,我从心底里涌出一句话:千万不能忘记我军的光荣传统!
我们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生活在和平环境里,象我们这样的人尤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那就是忘了本,忘了革命。艰苦奋斗的传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需要,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党,我们军队多少年来保持的这个传统可不能忘掉,永远不能忘掉!
老红军、老前辈们所以心怀大志,有着长期艰苦奋斗的打算,因为他们记住了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时刻想着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我们也应该象他们那样怀着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站在连部门口,望到天安门,望到全世界,把他们的传统接过来,传下去。我们战士应该有两杆枪,一杆枪紧握在手里,捍卫无产阶级的利益,党的利益;一杆枪时时装在脑子里,在思想上,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打退无形的敌人的各种各样的进攻。
老红军、老前辈们总是和最艰苦、为人民贡献最大的人比,“南泥湾”的同志们那样艰苦,而他们说这比红军要好得多了。我们对过去了解得太少,理解得不深刻,所以我们就要靠学、靠听、靠自己做,才能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连里的老同志做得很多,而我们作为这个连队一名战士,也要做出一些成绩来,真正把艰苦奋斗的传统接过来,发扬光大,传下去。
(高宝忠记)


第6版()
专栏: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马可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音乐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革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它以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刻概括了当时的现实斗争,反映了广大人民的革命要求,鼓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它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特别在音乐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方面、普及和提高的结合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这部作品在今天仍有感人的艺术力量,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
这部大合唱写于一九三九年三月。这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零八个月。国民党在这期间数百万军队不战而退,丢掉了大片国土和很多重要城市;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却挺进敌后,发动群众,英勇斗争,建立了广大的革命根据地。战争已开始进入相持阶段,现实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时候,抗战阵营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驳斥亡国论,同时又要说服速胜论,正确宣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够坚持抗战,争取胜利。这就是革命的现实向革命的艺术所提出的时代任务。而《黄河大合唱》正是通过艺术形象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诗人选择黄河作为具体描写的对象是有深刻的用意的,这一点作曲家完全体会到了。冼星海在他的创作札记中写道:“黄河以其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莽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可见,作者们是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描写的。通过这种具体描写,表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性格中的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的自豪感。我国有广大的疆土、雄伟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勤劳勇敢的人民,如今又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每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自豪。这种感情在整部作品中特别在《黄河颂》中有着深挚的抒发。它坚定了人们的胜利信心,引发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打击了悲观主义的亡国论。
第二,人民群众的战斗意志。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素质。从抗战前夕的《大刀进行曲》开始,歌曲中就充满了雄壮的音调和铿锵的节奏,反映了人们在激烈的斗争中英勇搏战、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没有这种精神,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这种情绪在《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曲中得到突出的表现。特别是《保卫黄河》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音乐有如波涛起伏,有如万马奔腾,把中国人民无畏的、坚韧的意志和战斗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四千年来经历过多次严峻的历史考验,天灾、人祸,甚至几次遭到民族覆亡的危险,但人民战斗着、创造着,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生存下来,强大起来。这种伟大的力量来自劳动人民,他们在难以想象的灾难、危险和严酷的生活条件下,从不悲观失望,总是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心,而又脚踏实地,步步前进。这一点在《黄河船夫曲》中有着惊心动魄的描写。其余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中也写出了人们临危不惧、把悲痛化为仇恨和力量的情景。直到大合唱的最后,号角般的高亢音调唱着“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深刻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指出在斗争中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危险,同时力求以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激励人民的斗志,展示光明的前景和前进的道路。这就是《黄河大合唱》高于当时一般作品的地方。它以形象化的语言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宣传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充满了革命的时代精神。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部作品还能把我们带到当年的战斗环境中去,使我们经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并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也是值得称道的。中国革命歌曲的创作,如果从聂耳的活动算起到《黄河大合唱》不过五六年的光景。在这几年中革命音乐的发展是一个飞跃,但时间还是短促的,经验还不是很充裕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如何创造一种形式和内容统一、既富有战斗性又有民族传统特点的“大合唱”,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完全因袭固有的民族音乐传统音调、形式和手法,不能充分表现炽热的时代特点。照搬西洋的“康塔塔”或“清唱剧”么?那样会作茧自缚,使作品陷入宗教气氛或卖弄技巧的形式主义的泥坑中去。作者在这里不是采用那种摹仿和替代的办法,而是采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创造了革命的民族艺术新形式。
这部大合唱共有八段(后来经常演出六段),每一段由于所表现的特定内容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
第一段《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激奋人心的合唱。从一声惊天动地的“划哟”开始,作曲家紧紧掌握民间劳动号子的特点,用一泻千里的流水般的节奏,勾画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这是人与大自然
(象征敌人)的搏斗,胜利者是人。音乐不仅描写了紧张的斗争场面,更表现出人的坚强意志,发出了豪迈的笑声,这种样式的合唱在传统音乐创作中是罕见的。
第二段《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作者在这里继承和发扬了民间音乐语言中深沉、宽广的风格,表达出了对于祖国的骄傲和激情的歌颂。音乐创造出一个高大的、巨人的形象,使人听了心胸坦荡、坚定自信。这对于传统的颂歌体裁也是一个新的发展。
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段配乐朗诵。作曲者吸收传统曲艺中的表现手法,以三弦为伴奏,将革命歌曲的曲调交织起来。这段曲子虽然由于演出条件的限制未曾多演,但作者的一些创造意图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四段《黄水谣》是一首齐唱(后改为女声二部合唱),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敌人蹂躏下的痛苦和愤怒。作曲者在这里采用的音乐语言与旧社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民歌有某种联系,但作曲家不是消极地反映生活,而是站在更高的思想角度,以卓越的艺术手法,把悲痛的情绪转化为仇恨和必胜的信心。由于这个特点,这首歌曲高出于当时许多单纯描写敌人侵略暴行的作品。
第五段《河边对口曲》采用一首山西民歌作为素材,但加以改编和作多声部的处理,用来表现两个老乡在黄河边上相遇的一段对话。这完全是淳朴的乡土风格,但经过了新的处理后起了质的变化,最后结束在干脆有力、风格浓郁的民间合唱声中。
第六段《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强烈地抒发了在沦陷区内一个不幸的母亲惨痛的心情。作者意图通过它来揭露敌人的残暴。但由于悲剧的气氛过重,演唱上也不易掌握,所以在许多演出中常将这一段略去。
第七段《保卫黄河》是一首气势宏伟、音调浩荡的轮唱曲,这首曲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首曲子所使用的材料十分经济,手法十分洗练,但表现的内容很丰富,既适合一般群众歌咏也适于专业团体演唱。这是革命群众歌曲创作中的一个典范作品。
最后一段《怒吼吧黄河》则是整部大合唱的概括。作曲者在这里使用了比较丰富的多声部技巧,但它的旋律仍是色彩鲜明、平易近人的。这首合唱也许不是一般群众业余歌咏队所能演唱的,但却是人们能够理解并且喜闻乐赏的。这首曲子为民族化的合唱曲写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整部大合唱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作曲家冼星海的艺术特点。同时,他也从不回避向外国音乐吸收和借鉴有用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更接近于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作曲家冼星海是我国革命音乐的伟大先驱者,但是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青年时代他曾有过依靠个人奋斗追求一种“普遍的音乐”的理想,但在现实中碰了壁,创作上也探索过各种道路。一九三八年他到了延安,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接近了根据地内的工农兵,这时他的思想有了一个飞跃,从而也带来了艺术上的飞跃。在延安一年半的时间内,他除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以外,写出了六部大合唱、一部交响乐、两部歌剧和百余首群众歌曲,其中很多都有较高的质量。这是他一生中最有光辉的日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大半在此时完成。从这里给我们提供一个千真万确、至可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和工农兵结合,必须为革命而写作,必须好好学习毛泽东思想,才能做出一点真正对人民有贡献的事情来。


第6版()
专栏:

扒铁道(木刻) 李少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