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山东省苍山县涧村信用社主任李金玉访问记
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工作组
沿着绿杨挺拔的岚兖公路,我们一行数人,陪同正在山东各地巡回报告模范事迹的李金玉同志,驱车前往他的家乡苍山县涧村山区。刚到涧村信用社管辖范围的边沿,早就怀念着贫下中农兄弟的李金玉,便急着下车抄近路回村。一进村里,老大娘就向他存款,小孩子就喳呼起来:“大挎包”回来了!
“大挎包”是当地群众送给李金玉的亲切的称号,赞扬他的为群众利益而“百事管”的革命热情。现在,我们就综合调查访问中所得的大量材料,来概括地介绍一下李金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他为革命办信用社的先进经验。
社会主义篱笆编得紧 资本主义野狗钻不进
涧村信用社是在阶级斗争中诞生、成长、壮大起来的。
解放前,这里的土地、山场、牛羊、果木,多被地主富农霸占着。他们同高利贷者狼狈为奸,压榨人民。“月利钱”、“驴打滚”、“迎风涨”……重利盘剥,敲骨吸髓。当时四百来户人家,就有三十四户贫农被高利贷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解放以后,农民斗倒地主,分了土地,政治上翻了身,经济生活有了改善。可是,小农经济抵御不了天灾人祸,挖不掉穷根,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有些贫下中农仍然逃脱不了高利贷的盘剥。土改后的第三年,埠阳村贫农刘思宽久病卧床,多次借粮借债看病,以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最后不得不忍痛把土改时候分得的五亩地卖了还债。
正在这时候,当地农民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一九五四年冬,这里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跟着办起了信用合作社。
李金玉被大家选为信用社理事会主任。起初,他有些胆怯:快五十的人了,一字不识,能挑起这副重担吗?可是,转而一想:毛主席叫咱办信用社,就是为的叫贫雇农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不再受高利贷剥削。他又想到刘思宽的遭遇,想到土改以后农村的两极分化,就鼓足勇气把这副担子挑起来了。
信用社一成立,便遇到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一九五五年,这里农业遭灾减产,在一九五六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决定供应十几万斤粮食,帮助这里的灾民度春荒。可是,大部分灾民无钱购买,而信用社当时能够拿出的贷款,只能买一万多斤粮食。这时候,地主、富农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大肆进行高利贷活动,猖狂地向信用社进攻。他们恶毒地攻击:“信用社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信用社再能干,也手大遮不住天。”“谁有钱给李金玉到处豁撒!”他们公开为高利贷辩护,说什么“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李金玉坚决开展了斗争。他和党支部书记商量,召开了群众大会,把地主、富农也叫了来。他在会上揭露了地富分子的破坏活动,要他们规规矩矩,不许放高利贷,不许破坏信用社。他号召广大群众提高警惕,共同办好信用社,斗垮高利贷。
会后,他想,信用社好比一杆枪,要打倒敌人没有子弹不行,放空枪是打不倒高利贷的。要掌握足够的“子弹”,不能光靠国家给资金,一定得自己想办法。他和会计披星戴月,东奔西跑到处动员存款。他还亲自跑到离家一二百里路的临沂,找到本乡在临沂军分区和罗庄煤矿工作的许多熟人,动员他们凑了一批存款。信用社到底支援社员们度过了春荒,使广大社员免除了高利贷的盘剥,打退了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从此,信用社的威信大大提高,信用社在广大群众中扎下了根子。
李金玉时刻不忘运用信用社这个工具,来为农村阶级斗争服务。在国家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期间,许多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有所下降,而涧村信用社的存款却大量增加。以一九五九年的存款余额为一百,一九六○年为二百五十,一九六一年为二百八十。这是同李金玉觉悟高,看得远,坚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贫下中农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分不开的。那时候,他反复地向社员讲大好形势,讲光明前途,要社员在困难时期看到光明。他劝说社员们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发展生产。对于经济上比较富裕的社员,说服他们不要把钱乱花了,把多余的钱存到信用社,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都有好处。枣峪大队的张怀典,原来在信用社存了六百多元,一九六二年春天,他要支出五百元,拿去搞投机生意。李金玉当场对他进行了教育,说明搞投机生意对人民不利,自己也会吃亏。张怀典听了他的话,没有支款。许多社员听了李金玉的开导,纷纷把余钱存进信用社。大家都说“大挎包”看得准,说得灵。现在,当地有一百二十五户社员自己拿钱盖了三百五十三间新房。这是靠了党的领导,靠了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但是也同前几年把钱存到信用社,没有乱花掉,有很大关系。张怀典去年就从信用社取出了一部分存款,盖了三间房子。他高兴地对李金玉说:多亏听了你的话,要是前几年把这些钱拿出去搞投机,就可能把老本赔掉,哪有今天的房子。
十年来,李金玉始终自觉地为阶级斗争办信用合作事业,并且通过阶级斗争,巩固和壮大了信用社,使涧村一带的农村金融阵地,被社会主义牢固地占领着,有力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势力。常言道:“篱笆编得紧,野狗钻不进。”正因为李金玉依靠群众把信用社这个篱笆编得很紧,才使资本主义、高利贷这条野狗无隙可乘,不能钻进涧村的农村金融阵地。
越有困难越要贷 越是穷坑越要填
在生产不断发展和社员生活逐步改善的基础上,信用社的存款也逐步增加起来。有了存款,贷给谁?这是个信贷方针的问题,这是个信贷路线的问题。
自从建立信用社以来,在农村信贷工作上,在金融战线内部,就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有一种人走的是“贷富不贷贫”的路线。他们说:富裕人贷款“有借有还”,“工作好做”;穷队和困难户是“无底洞”,“填不满的穷坑”,“贫下中农难缠,有借无还”。他们把困难队、困难户,看作包袱。李金玉走的却是相反的路线。他细细琢磨,党的政策是要信用社为贫下中农办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毛主席的话,没有错。他采取的原则是:越穷越要贷款,越困难越要贷款。他坚决相信:只要依靠集体力量,依靠广大群众,通过扶持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来帮助困难队、困难户自力更生,就没有填不满的穷坑,一定能够做到有借有还。他毫不动摇,坚决本着党的信贷方针,按照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哪里贫穷就往哪里钻,哪里困难就往哪里跑。这种作法,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一致称赞。
过去,枣峪大队是涧村信用社服务范围内最困难的大队。一九五八年以前,每年的口粮有一半需要国家供应。到一九五八年底,这个大队集体和社员共欠信用社贷款四千多元,平均每户一百元。涧村信用社经过理事会讨论决定,把社里的资金重点用来支持这个队,并由李金玉去帮助这个队发展生产,安排社员生活。经过队干部和社员的努力,以及信用社的支持,这个大队逐步改变了穷困面貌,一九五九年粮食开始自给,一九六一年以后就变成了余粮队。现在,集体的欠款早已还清,公共积累也扩大了。百分之八十的贫下中农都有了存款。
埠阳大队贫农刘思爱孩子多,先后向信用社贷款十三次,共七十多元,生活还有困难。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向信用社贷款了。李金玉了解到他的情况以后,一面安慰他,一面又主动贷给他十五元,帮助他买了两头小猪喂养。猪养大卖出以后,还清了贷款,还存款三十元。石桥村贫农刘思安,家庭生活困难,从一九五七年起向信用社贷款四十多元。李金玉为了帮助他在经济上翻身,在一九五八年贷款给他养了一头猪,没有养大死了。一九六二年再贷款给他买猪,没有养大又死了。刘思安赌气不再养猪了。李金玉找到他,劝他说:“使气不养家”,不养猪还是不能解决困难。刘思安受了感动,决心再试一试。这时候,有的人说:刘思安的穷坑越填越深,贷款给他等于发放救济费!李金玉不同意这种看法,经过理事会讨论同意,在今年二月间第三次贷款给刘思安养猪;并且帮助他总结了养猪的经验教训,请信用社的会计给小猪打了防疫针。现在,刘思安家的猪已经长得肥头大耳了。李金玉帮助贫下中农克服困难,就是这样帮人帮到底,不到“宝山”心不死,不把你拉起不放手。
十年的功夫,李金玉一共向社员贷款将近五万元,帮助社员克服了买粮、喂猪、搞副业、添农具、修房屋、治病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对改善贫下中农的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贫下中农群众和李金玉真是心心相印。贫下中农把李金玉当作“贴身棉袄”,觉得他又知心,又温暖,又实诚,又牢靠。
有的地方的农村信贷工作中发生过一种偏向:由于强调贷给还得起的,不贷给还不起的,就只贷给富队不贷给穷队,只贷给有钱户不贷给困难户,甚至贷给地富分子而不贷给贫下中农。这从表面上看,好象是执行了有借有还的信贷原则,但是却违背了国家支援穷队的原则,违背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因而也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有借有还的原则。李金玉同志有强烈的阶级感情,敢于到最穷最困难的地方去解决问题,而且紧紧抓住了贷款帮助穷队和贫下中农发展生产来克服困难这个决定性的环节,所以他既能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和国家支援穷队的原则,又能够同时实现有借有还的信贷原则。这是他的工作中的一条宝贵经验。
一心一意为集体 满腔热情促生产
李金玉同志十年来始终以革命的精神为农业生产服务,为集体经济服务。他把信贷工作当作生产工作来做,他把发放贷款的工作同供应生产资料的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
李金玉为什么满腔热情地为集体、为生产操心奔波?因为他懂得:贫下中农要彻底翻身,共同富裕,就得搞好集体生产。同时,生产是信贷工作的根本,只要生产发展了,来钱的头项就多了,存款也就能多起来,贷款也就能还回来,一切就都好办了。所以他总是一个劲儿地要把生产促上去。从生产出发,归结到生产,一切都为了生产。
生产季节到了,李金玉就普遍了解和调查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资金的准备情况。什么杈、耙、扫帚、扬场锨,什么耕耙、绳索、赶牛鞭,什么农药、化肥、胶皮轮,什么锄、镰、锨、镢四大件,他都挨队挨村地查,挨家挨户地问,一样一样地摸。缺什么,缺多少,弄得清清楚楚,然后告诉供销社准备,并同供销社结合把它们采购、运送回来。生产队和社员有钱的就拿钱买,没钱的就连贷款带买货一起解决。李金玉这样做,不但切实、有效地促进了集体生产的发展,而且很好地执行了农业贷款原则:确有物资、物资适用、群众欢迎、讲求实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用社资金的使用效果。
哪里生产上出现了问题,李金玉就积极去帮助解决,从资金、实物到技术管理,他都要过问,他都要插手。一九六四年春天,有十一个生产队由于没有掌握好地窖的温度,地瓜种都烂掉了,眼看育不成苗,栽不成秧。李金玉积极参加了动员别的地方调剂地瓜种和到外地购买地瓜种的活动。他们终于找到了三万八千斤地瓜种,其中二万八千斤由信用社贷款购买。这一年,这些队的地瓜得到了丰收。不仅如此,李金玉还向农业技术推广站学习保管地瓜种的技术,帮助生产队总结了烂地瓜种的经验教训,帮助生产队建立了一套挑选、贮存地瓜种的制度。一九六四年秋收以后,他自己还带着一个温度计,隔五天、十天到各生产队巡回检查一次地窖温度,同时对管地窖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一九六五年春天,这些生产队没有再发生烂地瓜种的现象。这个地方,地瓜种植面积很大,解决了烂地瓜种的问题,当然是一件大事情,所以干部和群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李金玉为农业生产、为集体经济服务,完全是自觉的,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平时,他每天要在信用社服务范围内转一趟甚至两趟三趟,哪个生产队生产上有什么需要,存在什么问题,他都问在嘴上,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一有机会,一有条件,他就主动地帮助解决。一九六三年冬季,他在巡回服务的时候,看到西涧村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牲口饲草不够,他心里老是惦记着放不下来。一次在集上遇到一批牛草,他就买了一千六百斤,领着卖主,挑了送到西涧村四队。他知道这个队生产资金不够,就主动把这批草作为贷款贷给他们。第四生产队的干部和群众见李金玉连草带贷款送上门来,真是喜出望外。恰巧在牛草送到的第二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又冷,山又封了,要不是李金玉送来牛草,牲口安全过冬就成了问题。社员们受到李金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感动,生产中更加勤奋。
李金玉还重点深入问题多的生产队,调查研究,具体地帮助打生产谱,改变生产面貌。一九五九年以前,枣峪大队是个“穷不够”的队,年年贷款,老还不完。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李金玉决心要把它弄清楚。他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带着问题来到这个穷队。经过调查研究,终于帮助这个队找出了原因,订出了措施。针对地薄、肥少的问题,在一九五九年贷款二千元,帮助这个队买羊二十多头,放牧到山岭梯田卧地积肥。买猪二十八头,使猪肥增加两倍多。同时,帮助买了七十多把大铁杈,深翻土地,改良土质。另外,他还帮助生产队改善了经营管理,增加了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开展了多种经营。经过全体社员几年的艰苦奋斗,这个大队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就这样,从一九五七年到如今,涧村信用社一共向生产队发放了八万多元的生产贷款,其中最近两年多来就发放了两万八千多元。在发放这些贷款的时候,李金玉还结合进行了大量为生产服务的工作,付出了巨大的艰苦的劳动。一九六四年,这里获得了多年少见的好收成,广大贫下中农社员议论说:这么好的收成,多亏党的领导,多亏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可也有咱信用社的一份,也有咱“大挎包”的一份!
“大挎包”真牢靠 办储蓄信用高
李金玉在吸收社员存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归结起来,他的基本方法是:一讲二帮,三严,六上门。
一讲二帮就是:大讲勤俭节约,帮助生产队勤俭办社,帮助社员勤俭持家。李金玉注意在生产发展、社员生活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动员他们把用不着的钱存到信用社,支援集体经济,扶持贫下中农兄弟。他一有机会就宣传勤俭节约的道理。去年秋天,枣峪大队的女社员在村头开会,李金玉刚好路过这里,他就宣传开了:你们妇女会过日子,把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新媳妇出嫁的压柜钱,小孩子的压岁钱,卖鸡蛋的零星钱,墙窟窿里的私房钱,三毛、五毛,一块、两块,不论多少,都可以存到我这个“大挎包”里,对集体对自己都有好处。妇女们听得都乐呵呵的。崖头大队的刘慎元老汉,他大儿子每月寄回十五元,往往当月就花光了。李金玉去劝刘老汉:你是个快八十出头的人了,应该准备准备后事了。你一个月存五元,存上两年,送老的东西都能买全。老汉听了他的话很高兴,就照着做了。
三严是:严守自愿,严守信用,严守秘密。三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严守自愿。李金玉吸收存款,严格遵守自愿原则,主要是讲清道理,鼓励勤俭节约,同时用方便存取的实际行动来感动存户。枣峪大队七十多岁的贫农张如修,手中有钱,李金玉多次动员,他都不存。原来他怕钱存到信用社里,用起来不方便。有一次,埠阳大队有个放羊的社员捎信给李金玉要支款,李金玉送款上门,放羊的上了北山,他追到北山,放羊的又上了南山,他追到南山把钱交给他。回来的时候,正好路过张如修门口,老汉问李金玉:“山上还有存款的吗?”李金玉把刚才送款的事告诉他。这下子,把老汉感动了。他信服地说:“你真是说到哪做到哪!”随后就进屋把钱拿出来,交给李金玉。这老汉先后共存款一百三十元,而且逢人就夸奖李金玉,动员别人也存款,成了办信用社的老积极分子。
严守信用。存户说声要用钱,哪怕是几毛钱,不管多远,李金玉都亲自送去。存款的人死了,他就把钱交给死者的家属。例如,前面讲到的刘慎元老汉病死的时候,信用社里还有他五十元存款,他的儿孙都不知道。他孙子找李金玉贷款办丧事,李金玉告诉他:“不用贷款了,你爷爷有五十元存款。”老汉的孙子以为李金玉开玩笑,就说:“要是真有存款,俺爷爷死了,你还能和俺说?”李金玉严肃地说:“你这是想到哪里去了!别说你爷爷还有你们这些后代,就是五保户存的款,要是人死了,俺还得交到队里去哩。”他的这些作法,使信用社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这就更有利于扩大存款。
严守秘密。李金玉针对农村还不很富裕,农民还怕露富的情况,为存款户严格保守秘密,得到广大社员的拥护。
六上门是:存款上门拿,取款送上门,贷款送上门,还贷上门取,贷款买的实物送上门,各种服务办上门。
贫下中农对李金玉这种服务精神十分感动,都把李金玉当作自己信得过、靠得住的当家人。社员们存款、还贷的积极性很高,这个地区的信用合作事业也就越办越兴旺。十年当中,社员群众共存款八十万元,集体经济共存款四十七万元。到一九六五年五月底,社员存款余额达到将近三万六千元,按总户数平均,每户存款余额五十多元,现有存款户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接连八年,这里集体生产资金和社员克服生活困难用钱,都是靠群众自己的存款解决的。这是一面自力更生的旗帜。贷款的归还情况也很好。到一九六五年五月,社员贷款余额只有六千七百多元,集体贷款余额只有八千二百多元,秋后如果年成不坏,贷款余额还会下降。
为阶级兄弟“百事管” 为人民群众“百事揽”
李金玉时刻关怀阶级兄弟,处处讲究为人民服务的彻底性。他躺在床上也好,走在路上也好,在家也好,外出也好,心里总是惦记着那六个大队、二十四个生产队,六百三十二户社员、特别是四百六十四户贫下中农。哪个队有困难,哪家贫下中农日子过得怎么样,李金玉都相当清楚。他经常数算四百六十四户贫下中农家里的情况,经常琢磨怎么样才能帮助贫下中农依靠集体把日子过得更强一些。他以为阶级兄弟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当作自己的最大幸福,所以见事就管,遇事就揽,管得多,管得宽,自己不懂就请教别人,一定得把事情办到底。当地群众都说李金玉是“百事管,百事揽,百事通”。
一九六四年快过春节的时候,上级发下了救济款和烈军属补助费。可是,当时下了一场扑门盖地的大雪,平地堆起尺半深。李金玉不管这些困难,冒雪挨家挨户送款上门。他跑遍六个村,给一些生活上还有困难的贫下中农送了救济款,给十二户烈军属送了补助费。他不仅送款,还分别给十四户烈军属、五保户买粮,割肉,称盐,共计二百多斤。他还上门服务,给一部分社员支了存款,使大家欢欢喜喜地过了春节。
一九六五年五月三日清晨,李金玉到白山大队去,贫农社员马佃仕要贷十元钱治病。他见马佃仕眼珠发黄,肚子很硬,知道病情挺重。就说:“你这病非住院不可,十元二十元不管用,我给你想法子。”李金玉找到大队几个干部商量,由队里借给二十元,信用社再贷上二十元,送马佃仕到县医院治病。当时农活很忙,队里只能抽出一个人来,李金玉就帮着去送。到了县医院,医生说是急性黄疸肝炎,病情重又治晚了,想不收。李金玉着急地说:“就是因为病重才来的。”请求医生收下病人。医生问他和病人是什么关系,李金玉说他是俺信用社的社员。医生说:“你管这些事干什么?”他说:“同志,你学过《纪念白求恩》没有?人家不远万里还来中国为人民服务,我这才走了六十里……。”当医生知道他就是“大挎包”以后,感动地说:“大爷,你学习得真好。去年光在报纸上见过你的事迹,这回可见到你老人家了!我要向您学习,把病人收下,尽力把他治好。”
李金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例是一时说不完的。他的服务项目有几十个。除了上面谈到的,还有下通知,提货,送货,替社员捎信,买农具,买牲口,办丧事,办喜事,代为串亲访友,代为赶集上店。只要群众委托的,只要自己见到的,该做的无一不做。群众说李金玉就是勤:脑勤,手勤,腿勤,眼勤,嘴勤。群众说李金玉懂得多,管得宽,跑得勤,办得好。群众说他不忘阶级,不图名利,不辞劳苦,不记私仇,走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
跟许多人比较起来,李金玉的能力并不算大。但是,由于他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所以他就能够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做出出色的成绩,所以他就能变为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变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有的同志可能提出,李金玉管得这样宽对不对?我们认为是对的。第一,信用社要为集体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并且通过服务来巩固、发展和壮大信用合作事业。要服务得好,自然要去了解生产,了解社队和社员的困难,去参与克服困难的活动。李金玉正因为结合信贷业务积极帮助社员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把许多与信贷有关的事情管了起来,他的信贷工作才越做越活,路子越走越宽。这是围绕信贷工作的管得宽,这是他管得宽的主要方面。现在不少农村金融工作人员,由于存在着单纯的业务观点,工作越做越死,路子越走越窄。这倒是很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第二,李金玉每天要到各村巡回服务,也就有可能附带完成一些为集体、为社员服务的小项目,于是就更管得宽了一些。这样做,不但不损害本身业务,而且有利于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李金玉热情为群众服务,群众也就热爱李金玉,积极支持李金玉,帮助他把信用社越办越好。这种处处关心群众生活的作风,是老八路的作风。这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是老解放区的干群关系。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应当发扬。象李金玉这样的“管得宽”,同根本抛开本身业务不管,用主要精力去办其它事情的作法,是有原则区别的。
处处精打细算 事事勤俭节约
李金玉经常帮助生产队精打细算,自力更生,贯彻执行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例如,枣峪大队第二生产队的四辆小胶轮车,有三辆车架子坏了,队里准备贷款买两个新架子。李金玉没有贷款给他们,而是帮助他们找队里的木匠,用本队的木料,修理了一下,继续能使用。埠阳大队为了开展副业生产,准备买小钢磨给外地加工粮食,要求信用社贷款一千元。李金玉一琢磨,买了小钢磨,动力解决不了,本地群众也不需要,不是合适的副业门路。他就说服干部没有买小钢磨,同时帮助这个队发展了其他切合实际的副业生产。
李金玉还注意帮助社员勤俭持家。每逢哪家办喜事,办丧事,盖新房等等,他总要去帮助料理事务,并且帮助精打细算,勤俭办事。一九六三年,李永志的闺女出嫁,想贷款八十元做嫁妆。李金玉就去劝说:“现在不兴这个了,咱们要移风易俗,按新规矩办事。”李永志没花这笔钱,也热热闹闹地把喜事办了。还有一次,李永志从修建水库区域迁出来,国家补助了一百八十元的建房费。李永志想花钱请人买料盖两间新房,需要另外贷款一百元。李金玉帮助他打谱:“咱靠近山区,石头有的是。你自己抽空打点石头,木料用原来的,不必买新的,只买点山草就行了。”李永志照办了,结果只花了一百元,一里一外节约了一百八十元。一九六二年,刘田厚的父亲死了,准备请吹鼓手,杀猪,大办丧事,要花很多钱。李金玉跑去对刘田厚说:“你家六口人,以后还要吃饭,咱们可不能讲迷信不过日子。你只要置口棺材,烙点煎饼,请邻居帮忙埋葬就行了。”刘田厚听了李金玉的话,只花了很少的钱就办了丧事。
这些事实说明,李金玉虽然是满腔热情地为集体经济和社员群众服务,但他不是充“好好先生”,不是无原则地“有求必应”。他在信贷工作中,注意从政治上考虑问题,注意把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精神贯彻在自己的业务活动当中。
李金玉勤俭办信用社的模范行动,也是很感动人的。信用社成立以来,李金玉和会计办公的房子一直是借用的半间过道屋,桌子、凳子、算盘也是借来的。他们只购置了几件业务上必须而又借不到的东西。纸张、墨水、灯油等办公用品,十年来平均每月只花六角钱,而其他信用社的办公费用一般要比他们多两倍以上。李金玉每天外出服务背的“大挎包”,是他侄子上学时用了五年的书包。他拿过来又用了九年多,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白线、黑线、粗线、细线,千针万线,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早已看不清原来的面貌了。李金玉叫他的老伴缝补的时候,老伴总爱挖苦地说:“信用社那么些钱,连个背包也舍不得买。我看你呀,就是‘鸡窝里打拳——小架式’,小里小气的!”李金玉的回答是:“给社员办事,一分一文也不能乱花!”
苦练基本功 业务过得硬
李金玉是个年逾花甲的“睁眼瞎”,干起工作来,困难是很多的。可是,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促使他练就了一套农村信贷工作上的过硬本领。加上会计宋建玺同志认真负责、细致耐心地帮助和配合,十年来他经手的四万一千多笔业务,收付款子二百九十二万元,没有发生过差错事故。
李金玉每天转六个村子,经手的业务少时一二十笔,多时六七十笔,谁存了多少,谁支了多少,主要靠心记。开始的时候,业务小,他就利用上衣的几个口袋,分别把一村一村的贷款条、存折、存单和票子分别存放。晚上回来,饭不吃,先给会计下账。后来,业务越来越发展,他就努力想法认识数码字,如今他已学会汉字数码和阿拉伯数码相结合的数码字。他用红蓝铅笔写数码,红笔表示存,蓝笔表示支。他不会打算盘算利息,就苦练心算,白天走在路上练,晚上向会计报账的时候练,并且经常用自己的心算和会计的珠算核对。日久天长,李金玉在会计的耐心帮助下,终于练就了过硬的心算本领。如今他心算利息,有时比算盘还快。我们访问他的时候,临时编了几笔账,请他算利息,他都能准确地说出每笔利息的金额。
十年来,李金玉在工作中也出过几次小的差错,他都及时认真负责地查清楚了,没有造成差错事故。有一次,西涧村生产队保管员徐广义存款一百九十五元,点数的时候,有两张五元的票子粘在一起,徐广义和李金玉都没有发现。李金玉收下以后,就和其他票子放在一起。当晚,会计汇总这天的账目,发现票子比账面多了五元。他和会计查了几天几夜,经过逐队逐户地查对,终于查到了下落。
千条万条听党的话是第一条
是什么力量使李金玉十年如一日,在农村金融战线上勤奋劳动,在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绩,因而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赞扬,成为财贸战线上的一个好榜样?
李金玉一贯处处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坚决服从党的领导,执行党的政策,坚决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他经常说:千条万条听党的话是第一条,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李金玉就是坚决这样做,一贯这样做的。这是李金玉所以能够在信贷工作中做出出色贡献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金玉不识字,也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最可贵的是,学一条,接受一条,实行一条,学得扎扎实实。去年五月间,山东省农业银行要他到济南汇报工作,省行的负责同志鼓励他学习毛主席著作。他听了这个负责同志的话,心想:不识字也能学习毛主席著作。日子长了,还有熏不透的锅屋?随后,他到新华书店买回五本毛主席著作,请省行的同志把《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念给他听。他越听越有劲,感到毛主席的话,句句说到心坎上。他马上联想到他们公社的社员朱兴顺和徐善堂在济南治病,就到医院去探望。他从济南回家的路上,在薛城火车站看见一位约莫六十岁的庄户人正在发愁,就走过去问他,知道他临时断了盘缠钱,就拿四角钱给他买了火车票。他学了《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说:我们这个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从此,他就处处求彻底,事事求彻底。上面说的帮马佃仕治病以及其他许多事例就是这样。去年五月以来,李金玉的“大挎包”里新添了毛主席著作,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在家里,叫他的孙子念给他听;在信用社里,叫会计念给他听;在地里,叫小青年念给他听。现在,李金玉感到他不识字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影响到他学习毛主席著作,也影响到进一步开展业务。他已经下决心要学习文化。
李金玉时刻记住毛主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他受到表扬,不是骄傲自大,脱离群众,而是更虚心,更依靠群众。几年来,他受过各级党委的多次表扬,两次到北京开会,见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每逢从上面开会回来,就到公社和各有关大队的党支部以及贫下中农中间去征求意见,问大家看他变样了没有?他时常说: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能忘本啊!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咱可得紧紧地攥在手里啊!
李金玉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祖父、父亲给地主种过地,他少年时代也给地主扛过活。他对地主有刻骨的阶级仇恨,对贫下中农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李金玉在一九四四年参加共产党,在鲁南军区后勤部门工作。一九五○年因病转业回家,继续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他经常说:现在的江山是革命先辈拼命流血打下来的,咱们跑跑腿,流点汗,给群众办一点事,跟过去打鬼子、攻碉堡比较起来,这算得了什么?不能忘记过去的革命精神,这是革命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李金玉关心国家利益,识大体,顾大局。他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筹集农业生产资金和社员生活资金,不向国家伸手多要贷款。在国家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暂时困难期间,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动员群众多存款,帮助群众克服困难,为国家利益作出了贡献。他是从他服务的二千八百多个社员群众,联系到全国人民的,是从很好地为六个大队的人民服务,联系到为中国革命、为世界革命服务的。人们说他是走在穷山沟,看到全中国,想到全世界。
我们在访问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李金玉身上的这种革命精神。我们希望这种革命精神,在财贸战线上发扬光大。希望财贸战线上出现更多的象李金玉那样的全心全意为革命办财贸的先进人物。(附图片)
李金玉又贷款帮助刘思爱买了两头小猪 赵志方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