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峡谷风
宋如
夜里,山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呼啸着。黑暗中,仿佛有人在拍打我的肩膀。我霍地坐了起来,仔细看去,原来是帐篷的一角被夜风吹打得啪啪作响。我又躺了下来。此时,我才意识到,我已不是呆在机关里,而是同向地球开战的人们一起,宿息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峡谷里了。我静静地听着这由夜风和香甜的鼾声揉合在一起的和谐悦耳的声音,再也不能入睡了。日里所见所闻的那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又在我眼前展现开来。……
拂晓,远山蒙蒙,白雾腾腾,四处是望不尽的云山雾海。我们乘坐的汽车,顺着山间的公路奔驰。一忽儿穿过峭石压顶的崎岖险道,一忽儿又爬到悬崖峭壁顶端。在一座山顶的公路边上,车子停了下来。同车陪我们前来的工地指挥部的同志说,这就是我们要到的工地。
车上的人纷纷下了车,四处了望,急切地询问:“工地在哪里?”指挥部的同志用手指着一眼望不到底的峡谷说:“喏,那儿就是!”我们低头看去,只见深壑尽处的暗绿丛中,隐约地呈现出几个灰白的斑点。原来那就是隧道工程队的驻地!
我们顺着施工便道步行下山。一路谈谈说说,越走越近,在山顶看到的灰白斑点,渐渐就成为眼前连在一起的十几个帐篷了。热情地迎接我们的政治指导员,是一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朝鲜保卫过钢铁运输线的战士。他摘去了防护帽,向我们叙述着这里的人物和山景。
这个工程队只有十几个老隧道技工为骨干,其余都是新工人,是来自城市、农村的各行各业的青年。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吸引了他们,他们决心到这最艰苦的地方来锻炼。乍来时,年轻人面对着这浩大艰险的工程,眼盯着从悬崖峭壁上打进去的隧道口,也曾有过微微的叹息。说到这里,指导员撩开帐篷的门帘,指着山上峒口的石崖说:“你们看看,这里多险。这地方的牛猪等牲畜走过,都常常会摔下来,把骨头折断!”有人惊奇地问:“你们怎么住下来的呢?”
一脸豪情的指导员又指了指峒口上的一长条木制标语牌:“头顶云雾,脚踩群峰;身在山窝,胸怀全球。”原来全队一开始就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经过学习,人们的眼界开阔了,觉悟提高了。于是,在共同的崇高的理想鼓舞下,开始了紧张的战斗。砍掉了乱草葛藤,铲平了怪石,在连风动机具都安装不下的、一寸平地也没有的地方,搭起了帐篷,安装了机械;之后,又用山花野草、标语牌、黑板报,把个峒口前最初象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打扮起来。
工地指挥部党委发出了“从难、从严、落实、过硬”的号召后,全队立时掀起了一个学习过硬本领、改进施工方法的热潮。开挖班的全部风枪手,虽然有的还刚来不到三个月,却可以闭上眼睛,在两分钟之内,哗哗喇喇,把一只风枪全部拆卸开,又重新组装好;衬砌班工人动作之灵敏准确,可以把工效提高到两倍以上。开机械的不误工,搞运输的不挡道,把个隧道工地搞得热火朝天。在这万山丛中的腹地,他们向大自然展开了一场空前艰巨的歼灭战。
坦途是没有的。隧道出了水,地土塌坍,影响进度。困难就象这座大山一样阻挡了他们前进的道路。这时全队工人一致喊出:“工地就是战场,风枪就是机关枪,打通隧道就是打穿美帝国主义的胸膛!”仇恨化为巨大的力量。于是,就有更多的小伙子悄悄地跑进峒内,一声不响地接过同伴的风枪,???地直捣山体,把个峒子打的震天动地。他们中有个自发组成的抢险组,哪里有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峒内出了水,他们把水引出峒外,用在工程和机械上,化困难为有利条件;支撑木断时,他们会熟练地抽换掉,化险为夷。他们中有个名震隧道工地的、站在那里活象一座小山的“黑李逵”。他从不知困难为何物,每一进峒就脱光上衣,一口气可以装上几十个斗车的石碴。还有个被人称为“工程师”的工人,他熟悉隧道内的所有工序,在突然失去照明的情况下,可以工作自如,可以在碰到拦路虎时拿出办法来。这些年轻人,每人都象一团烈火,在这巨大的山体内燃烧,一直到把这万重山,烧出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来。
我们走进了机器轰鸣的隧道开挖面上,风枪手在紧张地穿凿坚石,出碴车织梭般来往。在衬砌好的水泥壁上贴着的一张红色大字报吸引了我。原来这是发自北京的、对他们创造月成峒最高纪录的贺电。就在这时,身后有人温声细语地问:“毛主席也知道我们在山沟里创造新纪录吗?”我回过头来,看到一个满身泥浆、防护帽戴到眉沿的小伙子。他是那样的腼腆、羞涩,两眼亲切地看着我。我激动地握着他的手,给了他肯定的回答。他微笑着,点点头,扭过黑红的脸庞,一下跳过便道,呼呼地推着铁斗车出峒去了。指导员指着他的身影,向我们介绍说,全队有许多这样的人:不久前,还是个学生,手白生生的,初进峒时不知道该在哪里工作;现在,都变成虎将了,技术学得快,成了青年突击手。
出得峒来,已是午后时分,我们伙同换班的工人一起绕过一个陡坡走回帐篷。忽然,坡顶灌木丛中传来了一个普通话说得不很流畅的女声:“青山绿水绵绵,筑路大军进山,誓破重重困难,山区面貌改变。……”我们仰望坡顶,却看不到人。她是在准备晚会节目吗?我们觉得奇怪。同行的工人笑呵呵地说:“是小谢,每天要抽空这样练。”噢!原来她是一个从上海新到工地来的电话员,因为普通话说不好,所以下定决心,每天要独自一人躲在坡上,面对空谷丛林练习发音!
这天正是周末。晚饭后,工人们换了工作服,穿上了自做的木屐,来到了新开辟的篮球场上。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蹲下,有的站着,自然地围成一个圆圈。他们一边喝着开水,一边乘着风凉,一边微笑着欣赏周末晚会,借此消除一天的疲劳。他们中有人会突然放下茶杯,跳进圈子里,唱一曲《打靶归来》,说一段自编的快板……。我们同他们一起,欢度过这个山野里的周末。
× × ×
夜风仍在呼啸着。风声引起我的遐想:这是些多么勇敢顽强的人。他们甘愿远离童年时代的故乡,温暖的家庭,亲切的伙伴,来到这荒山野岭里,经受困难的考验,享受战斗的洗礼。他们多象这峡谷的野风啊——不眷念那桃红柳绿的枝头,却愿在荒野里驰骋!


第6版()
专栏:

坚持到底
黄成文
最近在喜剧《一千零一天》(载《剧本》今年第二期)里面,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数学题:999+1=0。
某邮局的投递员们为创造“一千天无差错”纪录,已进入最后一天的紧张阶段。如果谁在这一天稍一麻痹,出点纰漏,这“一千天无差错”纪录就吹了。这么说,这个奇异的数学题倒是蛮有道理的。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有许多事情的确并不是“999+1”就一定等于“1000”。或等于一千,或等于零,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而关键往往就在那最后一着。俗话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可见这一锤的重要性了。
我国第一台一万二千吨水压机是经历了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创造出来的。这其中,创造者们所闯过的大大小小难关,是难以计数的。假如他们在最后一道难关面前泄了气,水压机就不可能创造出来。高明的短跑运动员都很重视那“最后的一冲”。在一定条件下,这“一冲”往往对胜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真正办成一件事,就必须要有“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精神。
做事情贵在这“到底”两字,难也难在这“到底”两字。常言道:“行百里,半九十”。最后的十里最难走。越是临近胜利,就越是艰难,越是考验的关头。这是因为:一,经过漫长的斗争以后,精力消耗大,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二,容易被已经取得的成绩挡住眼睛,骄傲自满,因而停滞不前。所以,愈是接近胜利,革命者就愈要拿出韧劲来,下定“坚持到最后一口气,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决心。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凡能够坚持到底,在最后一着照样使出硬功夫的人,都离不开那“九百九十九”当中的次次过硬、项项过硬。唯有靠平日的千百万次的磨炼、斗争,才能为冲过最后关头积蓄最雄厚、最牢靠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最后关头既是最后,又是更加艰巨豪迈的新的战斗历程的开端。革命者必须战斗不息,永远向前,反复不断地冲过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的“最后关头”,把共产主义红旗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野鸟脚上为啥挂铝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郑作新
在那广阔的湖边,几个公社社员凝望着一群海鸥掠过晴空。忽然,一声枪响,一只鸥被猎人打下了。仔细一看,它的脚上却挂着一个铝环,那环上还深深地刻着环志站的地名和一个号码。原来,这是科学工作者搜集有关鸟类迁徙资料的一种得力的方法。
早在秦汉时代,我国就有关于鸟类迁徙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中记有关于鸟类的应候现象,如“孟春之月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据说,两千多年前,吴王的一个宫女,曾经把宫中的燕子的脚爪剪去,看它来年是否还回到原来的地方。晋朝的傅咸,也做过类似的试验。
在国外,直到一八四五年,英国人亚乌拉尔才开始做鸟类迁徙的观察试验。一八九九年,丹麦的鸟类学者莫登生第一个把印有系统号码的铝环,分别挂在小掠鸟、鹳、水鸭和海鸟的脚上。一九○三年,德国在波罗的海和赫耳果兰岛建立了环志站。一九○八至一九二○年间,欧美各国相继开展环志工作。近几年,在亚洲、非洲及大洋洲各国,鸟类环志工作也已开始。去年,在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环志了五万号鸟类。
人们花费这么大的力量进行环志工作,主要是想了解千百种鸟是怎么迁徙的,特别是那些有经济意义的鸟类,如水禽和食虫鸟类,它们究竟在哪儿繁殖,在哪儿换羽,又在哪儿越冬。通过环志工作,还可以分析出它们北迁南徙的路线究竟怎样,迁徙所需的时间究竟多久?
在北欧,被套环的白鹳,证明沿着两条航线迁徙:一条往东南,朝小亚细亚,然后南沿阿联的尼罗河,最后到达南非;另一条向西南,经过西班牙,越过中非,最后到南非。在英国三岛上孵出的绿头鸭和赤颈鸭都是半留栖的,而在欧洲大陆孵出的则作了长距离的迁徙。在黑海附近孵出的赤颈鸭曾向西北横越欧洲,在英国三岛过冬。在冰岛孵出的赤颈鸭,则往相反的方向飞迁,最终也到英国过冬。冰岛上的赤颈鸭,向西南飞去,在冬季被收回在巴哈马群岛以南的北美洲沿岸一带,因此与这种鸭在欧洲大陆越冬场所相距竟达三千哩之远。在西伯利亚中部、西部繁殖并被套环的赤颈鸭和其他一些水禽,有一部分已证明是在西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过冬的。
人们知道用鸽子来举行长距离的返巢竞赛。其实,世界上返巢距离最长的是一只黑白鹱。这种鸟繁殖在英国威尔士附近的斯科克霍尔姆岛。一九五二年,这只鹱由飞机载运到北美的波士顿海港释放,竟能在十二天半的时间里飞回旧巢。它飞行在海上的直线距离是三千二百多公里。
科学工作者连续二十年在英国斯科霍姆环志了四万二千只黑白鹱;从这些鸟的出没来往,还曾经找出比斯开湾中沙丁鱼群日常活动的规律。
鸟类环志的资料是很珍贵的。有时科学工作者放出一百只挂铝环的鸟,能收回一两只鸟的脚环,就算不错了。有些公社社员打下了挂环的野鸟,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也并不难。如果能把它剥制成标本,当然好;如果没有条件剥制,可以把这只鸟的主要羽色及其他特征记下来,或将它的头及翅膀切下来,连同脚环,一起寄给有关研究单位进行鉴定和研究。


第6版()
专栏:文化街头

要多出版这样的书
易明
广州中山医学院参加首批农村巡回医疗队的人员,根据在农村防病治病中了解的情况,结合在农村培养不脱产卫生员的经验,最近编写了一本《农村医疗卫生手册》,介绍了四十多种农村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这种做法很好,这样的书对农村是很有用处的。
面向农村,为五亿多农民治病,这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还需要更多的有经验的医生下到乡里去,在那儿落地生根,安家落户,把农村的医疗工作做得更好。但是,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相对地说来,医务人员还嫌太少。因此,如何在农村培养大批的医务人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编写《农村医疗卫生手册》这样的书,就很合乎实际的需要,它有这样的好处:这是医务人员在为农村服务,通过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简便易行,它既可作为培训农村不脱产卫生员的教材,也适宜于农村卫生员常备身边,作为“医药顾问”。
我们的文化、出版机关也要面向农村。在各行各业为农村服务的工作中,定有许多好的经验和作法值得介绍和推广,如果能及时把它们编写成书,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


第6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最近,本报发表了一系列抗日战争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受到了读者热烈的欢迎。读者们纷纷来信,谈读后所受到的教育。今天本版摘要刊登其中几位读者的来信。
——编者编辑同志:
最近,《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刊登了许多生动的革命回忆录。这些文章,读来亲切感人,有力地说明了毛泽东思想是无往不胜的法宝;也有力地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中华民族就有亡国灭族的危险。
我是一个解放军战士。长在新社会和红旗下,对过去艰苦的革命环境体验是不深的。读了这些文章,就好象补上了生动有力的一课。为了使我们青年人永远牢记阶级苦,民族仇,我建议《人民日报》和别的报纸经常刊登一些革命回忆录。因为这些文章,可以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把手里的枪杆握得更紧。
解放军某部 钱逸仙编辑同志:
我是农村人民公社的一个普通党员干部。看了报纸最近登的革命回忆录,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常常一边看,一边感动得哭。我想到:我们的老一辈为了人民大众的解放,为了革命最后取得胜利,吃了那么大苦,很多人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可我刚从学校出来参加工作的时候,思想上老想着自己生活过好一点,不是象革命前辈那样,一切都为了革命。后来,经过党的教育,有了点觉悟,还很不够。我决心要向革命前辈学习。
河北巨鹿县何砦人民公社 马恒英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小学的领导人,共青团干部。报纸上最近发表了不少抗日战争回忆录,我特别欢迎。因为看这些文章,能增长我的知识,提高我的政治觉悟,从而使我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更加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一九六○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后,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解放战争回忆录。我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就是从先看这些回忆录开始的。从具体到理论,我感到收获不小。好的革命回忆录是学习主席著作很好的参考资料,希望以后报纸能经常发表。
江苏宿迁县井头中心小学 王聿清


第6版()
专栏:

活课堂
——耕读小学生活片断(素描) 李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