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连队指导员笔谈话剧《英雄工兵》
要敢于战胜困难
北京部队某部三连指导员 严登文
敢不敢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并千方百计战胜困难,这是检验一个革命者的试金石。话剧《英雄工兵》中三个连干部对待困难、对待失败采取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副指导员何万里一九六一年在一次抢修江堤斗争中发生了事故以后,没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反而背起了包袱,在新的任务面前,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变成谨小慎微的君子。副连长邵虎臣跟他相反,从来不知“困难”两个字怎么写。但由于他在战术上不重视困难,不善于动脑筋研究战胜困难的具体措施,因此盲目急躁,欲速不达。害怕困难不是一个真正革命者的态度;廉价的乐观和盲目急躁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毛主席教导我们,对待困难,在战略上要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指导员丁战这一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毛主席的思想。
全剧以丁战、何万里、邵虎臣三人对待困难、对待失败的不同态度为线索展开了戏剧冲突。这“三个老疙瘩”既有着生死的战斗友谊,又有着尖锐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无疑是很棘手的。但是,由于作家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对何万里的思想写得分寸适当,因而比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艺术处理。指导员丁战既没有在任何原则问题上让步,又团结了意见不同的同志,并在斗争实践中说服、教育了他们。既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又锻炼提高了干部。不但没有因此损害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反而在斗争中发展加深了革命的阶级情感。
丁战同志对待同志的缺点和错误思想从来都“不是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说服他们,鼓励他们前进。”丁战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了两个根本的环节:一是依靠党的领导,一是走群众路线。这样就使他立于不败之地。何副指导员所以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踟蹰不前,主要是革命意志衰退,看待事物缺乏一分为二的观点,吃了个人主义的亏,形而上学的亏。一个人一旦被个人主义束缚起来,“我”字当头,就会步履沉重、目光短浅,就不可能有雄心壮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待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学习丁战同志那种敢于藐视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以何万里为戒,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经常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第6版()
专栏:

把思想工作做到家
北京部队某部坦克九连指导员 张厚模
广州部队战士话剧团演出的话剧《英雄工兵》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英雄工兵》虽然只写了一个工兵连支援三江口水电站建设的片断,但却集中地、深刻地、形象地反映了我党我军的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三大民主、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与本色。剧中的主人公——指导员丁战,对工作很负责,对同志很热情。既具有鲜明的唯物辩证观点,又有机动灵活的工作方法;既是一个思想战线上的优秀指挥员,又是平凡的“普通一兵”。他使我不禁打心眼里发出呼喊:向丁指导员学习!建设工兵连式的四好连队。
我们知道,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战士是连队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能否坚持四个第一,大抓活思想,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个战士心里去,把连队培养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钢铁战士,是检验连队政治工作好坏的重要尺度。而话剧通过赵明、李小庆的转变、成长,说明丁战在这方面是过硬的。
新战士赵明和李小庆听到了支援三江口水电站的消息后,一个是怕影响学习工兵技术怕苦不愿去,一个是愿去游山逛景。后来这两个战士在筑堤、与洪水搏斗中表现得非常勇敢:当洪水决堤时,赵明首先跳进波涛汹涌的洪流,不幸被洪水卷走;李小庆则夜以继日,坚持战斗。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变得这样快的呢?李小庆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刚要躺下,指导员的表扬就来了:“二班的李小庆同志,过去在家没有劳动过,可到了工地和同志们一样地干,有股自我改造的决心。”刚累得吃不住劲,广播筒又响了:“李小庆同志上午干得不错,再加一把劲,这劳动关就过去了!”从这两个新战士的进步中,丁指导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抓活思想必须坚持以表扬为主,才能够充分调动每个战士的积极因素,尤其是对于后进战士。在我军的纪律条令上,明确地说明了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高度的政治自觉的基础上的,是以奖励为主、惩戒为辅的。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贯彻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过去我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记得在一九六一年,我在任副指导员时,春节的一个晚上,我查铺查哨发现一个战士在值班时间内睡着了,当时我很生气,第二天为了急于解决这个问题,我撤销了这个同志第二天上北京去的假期。这个同志本来是个全面发展的同志,尤其在钻研技术上比较突出,由于我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使我们之间的关系疏远了,阶级感情变淡了,而他的缺点一直改进得不太好。我想,如果四年前我看到《英雄工兵》这出好戏,我一定不会这样处理的。


第6版()
专栏: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北京部队某部三连指导员 马青山
《英雄工兵》给我教育最深的是:要当好政治指导员必须学会突出政治,处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连队。
话剧使我们看到:每当同志们有了思想问题,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丁战总是以毛泽东思想指引同志们,使干部和战士变得心明眼亮起来。丁战,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榜样。
话剧一揭幕就是部队刚刚回到阔别五年的营房。他们是经再三动员回来整训的,已订了整训计划,领了整训器材,平了训练场地。可是,忽然接受了支援三江口建设水电站的任务。这时全连上下都没思想准备,副指导员何万里首先搞不通,认为这会妨碍练兵和连队的长远建设。新战士赵明怕影响学习工兵技术,怕苦不愿去;小李虽愿去可想的是游山玩水。这个思想弯子可怎么个转法?丁指导员就用毛主席关于好同志要拣重担子挑,要敢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来武装战士,把任务交给了群众。由于交任务的同时突出了政治,经过讨论,使战士认识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到三江口建设水电站的重大意义,认识到练兵应该到暴风雨中去练。连队干部的思想也暂时得到了“统一”。在困难的条件下,丁指导员出色地做好了思想动员工作。
在与副连长邵虎臣、副指导员何万里的矛盾冲突中,丁战更显示了他的思想高度。邵虎臣是一个赤胆忠心、朝气勃勃的革命闯将,但不善于动脑子、发动群众想办法,只是一个劲的蛮干;副指导员何万里,由于背上了“教训”的包袱,患得患失,前怕风吹,后怕浪打。他俩,一个太热,一个太冷。丁战对这两种思想,采取了毫不妥协的态度。对待邵虎臣,热情肯定他的革命朝气,对他的急躁冒进,则毫不姑息。对待何万里,一方面严厉批评他的右倾思想,另一方面又以往日的战斗生活、革命的友谊去唤起他的革命热情。在丁指导员热情耐心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斗争的实践,最后终于使邵虎臣由一个莽撞大汉变得有勇有谋,何万里由一个“小脚女人”变成一个坚强勇敢的战士。(附图片)
话剧《英雄工兵》中的三位老战友回忆往日的战斗友谊。


第6版()
专栏:

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北京部队某部炮兵四连指导员 蒋万灵
《英雄工兵》生动朴实地反映了连队的战斗生活。话剧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了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去了。英雄工兵连转战五年之后,刚刚回到营房,背包未解又风尘仆仆地背起背包支援三江口水电站去了。在三江口完成了自己所负责的西段围堤加固工程之后,又主动地去支援东段民工。在洪水暴涨东段围堤决口时,他们奋不顾身地抢在前头,以身堵口。在三江口水电站放出灿烂的光辉的那天晚上,我们的工兵连——水电站的建设者们却又悄悄地踏上了又一个新的征途。真是:走不完的战斗胜利康庄路,看不尽的锦绣江山万里图啊!
剧中赵师傅领青年突击队来接替他们,让他们撤下来休息几天和他们离开三江口拒绝用汽车送的两场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出我军吃大苦、耐大劳、英勇顽强精神和见困难就上、见方便就让的共产主义风格。从指导员到新战士,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都迅速成长起来,在他们的心目中党的利益、革命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它可以忍饥受冻,为了它可以彻夜不眠,为了它可以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多重的担子敢挑,多大的困难能破,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为工兵连鲜红的连史上不断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周书记说得对啊:这些年,他们盖了多少漂亮的营房,可他们住的总是简陋的工棚;他们筑了多少公路桥梁,可走的老是山沟小道;今天,水电站建成了,可他们还是到海岛上去点小油灯!这就是我们人民军队代代相传的本色。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他们既是祖国的保卫者,又是祖国的建设者!光荣和胜利将永远伴随着他们!
这个英雄的连队所以能搞得这样出色,与他们政治上有一个过硬的好“班长”——丁战是分不开的。指导员丁战不仅时时注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连队,更注意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带动战士。作为一个政治工作干部,言教固然是不可缺少,但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效果。丁战正是这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好战士、好领导。当我们看到他在连续苦战三昼夜之后又带领一排战士支援东段,东段决口,他带领战士毫不犹豫地跳进决口的时候;当他不幸负伤而坚决不离开工地的时候;当他听到爱人高翔被洪水冲走的消息后,能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终于找到了“定向爆破,移山堵口”的方法的时候,难道我们的心里能不发热吗?是的,这种崇高的行动象无声的号令一样,鼓舞着每一个战士和群众,赵大婶就是在他的感召之下,擦干了眼泪,重新投入战斗的洪流。
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如何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连队,使我们连队也象工兵连一样全面过硬,话剧《英雄工兵》这方面对我们是深有启发的。


第6版()
专栏:

农民喜爱小型革命现代戏
沈容
中南区戏剧观摩下乡节目汇报演出队带来了一批短小精悍的剧目。有一些小戏,在中南区会演以前,已经在农村广泛演出,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从去年八月以来,湖南六个专区的六十二个剧团,就在农村演出花鼓戏《打铜锣》三千多场,《补锅》二千多场,业余剧团演出的场次,还没有计算在内。平江县的花鼓戏剧团分三个轻骑队带了这两个小戏下乡,先在县的三级干部扩大会议上试演了一场。演出以后,大队干部纷纷到后台来签订合同,要求剧团去大队演出。三个队就这样在农村连续演了两、三个月。花鼓戏《烘房飘香》是刚排出来的新剧目,仅湘阴县的花鼓戏剧团,就一口气演出了二十多场。湖北全省各个剧种的很多剧团和农村的业余剧团都演出了楚剧《双教子》,很多文化工作队也带了这个小戏下乡。武汉市郊区的一个文化工作队在农村连续演出这个节目三个多月,一百多场。这些小戏有这样多的剧团排演,在短期内演出这样多的场次,实在是很不简单的事。
农民这样欢迎小戏是有原因的。他们不仅从中得到了艺术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生活的指导。这些戏生动地歌颂了好人好事、新思想、新风尚,批评了形形色色的旧思想、旧意识。一出戏虽然只提出和解决一个问题,却具有普遍的意义。比如花鼓戏《烘房飘香》赞扬了一个苦练技术学会烘高级茶的贫农生产组长林里香,贫农看了说:“这戏好,长了我们贫下中农的志气”,因此大为高兴。花鼓戏《打铜锣》歌颂了聪明、诙谐而又能坚持原则的蔡九,批评了放鸭子出来吃田里粮食的一个很泼辣的农妇林十娘。这个戏就只有两个人,演得台下不断哄堂大笑。在浏阳塔浒公社演出的时候,戏刚演完,台下就议论纷纷,观众说:“林十娘这号人我们这里也有,最好请她们来看看这个戏。”后来,当地就流行一句话:“莫学林十娘,小心蔡九的铜锣。”还有一些生产队,看了这个戏以后就制定了管理鸡鸭的制度。有一个生产队刚刚收割完毕才看到这个戏,群众就对剧团说:“你们早来几天就好了,早看这个戏,我们要少损失很多谷子。”
楚剧《双教子》提出了以什么思想教育儿童的问题。有一个社员每到收割季节,就以各种物质“奖赏”来鼓励她的两个儿子捡麦子回家。两个儿子为此不仅常常争吵,而且你抢我的,我偷你的。《双教子》塑造的人物四妈,和这位社员很相似。戏在这个地方演出以后,两个小孩先看了这出戏,都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了,就拉妈妈去看。妈妈看了戏,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和四妈差不多,从此不再叫儿子往家里拿麦子了。
农民热爱革命现代戏,特别是这些小戏,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把革命的现代戏当成生活的教科书。看了一场好戏往往要谈论好几天,好几个月,有的地方甚至开会讨论,并且踏踏实实贯彻到行动中去。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实在叫人感动。戏剧,以及一切的艺术,本来都应当是这样的啊。
大戏中当然也有许多好戏,要是能够广泛地演给农民看,效果也会很好。但是,既是大戏,布景道具一大堆,行动很不便,农村也往往找不到那样大的舞台。这样,他们能够活动的范围就不能不大受限制了。
大戏之所短,正是小戏之所长。这方面,小戏确实有许多优越性。首先就是便于下乡上山,能够广泛地直接为农民服务,而且,它创作的时间短,反映现实快,又利于为长剧积累素材,便于培养人材,这些都比大戏强。我这样说,绝没有贬低大戏的意思。大戏小戏都需要,各有各的作用。今后,大戏也要做到轻便化,争取下乡,为农民服务。
小戏的优越性,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就是小戏的剧本可以下乡,供应成千上万的业余剧团演出,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的业余文化活动。这对于教育农民,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专业剧团是不可少的,但是专业剧团的数量毕竟有限,假定一个县有二百个左右的生产大队,有两个专业剧团,即使这两个剧团,一天不停地在农村演出,每个生产队,一年最多也只能看三次戏。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非靠农民自己的业余剧团不可。
这些农村演员只能以业余的时间来排练,小戏的剧本篇幅小,需要的演员少,比较易于排练。剧团的同志说:哪个剧本,下面业余剧团来要的多,就可以断定是一个好的或者比较好的剧本,就可以断定农民群众欢迎这出戏。可惜这样受欢迎的剧本,现在还太少。
帮助农民自己演戏,这件事的意义决不可小看。农村的舞台,农村的文化阵地,只有帮助农民自己来占领,才能算是真正巩固地占领了。专业剧团演得再多再好,演完就跑了。而农民自己的剧团却可以经常演出。哪怕每次只演一出戏,三几十分钟时间,再加上其他的活动,农村文化室就真正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就真正丰富了,农村的文化阵地就真正被我们占领了。
当然,这绝不是说专业剧团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专业剧团除了要不断地供应新的和好的剧本之外,还应当起“种子队”的作用。他们的演出,都应当力求带有示范演出的性质。他们还应当帮助业余剧团排练,作辅导。
在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的关系中,难道只有专业剧团帮助业余剧团,只有单方面的作用吗?或者说,这种关系只有普及的一面,而没有提高的一面吗?不然。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从专业剧团这方面来说,由于业余剧团的演员本身就是农民,生活在三大革命运动之中,他们熟悉群众、熟悉生活,他们能够对剧本和演员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专业剧团的戏剧工作者能够向他们学到许多非常有益的东西。比如汉剧的著名演员李罗克同志在《借牛》这出妙趣横生的小喜剧中扮演一个老贫农。他到农村帮一个业余剧团排练这出戏,自己就得到很大的益处。一个小伙子扮演他这一角色,李罗克同志就觉得他比自己演得更象一个老贫农,因而大大改进了自己的表演,以后就演得更加维妙维肖了。这不过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个罢了。
从业余剧团这方面来说,这样成千上万的业余戏剧工作者有了专业工作者给他们的好剧本和演出作样板,又能得到辅导,再加上自己的艺术实践,就必将很快地提高起来。他们必将自己创作剧本,创造新的演技。事实上,中南区这批小戏,有的剧本就是业余作者创作的。《游乡》的作者就是一个农村的小学教员,这是他的第一个作品。可以相信,从农村业余戏剧工作者中,必将不断地产生出大批优秀的剧本来,产生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表演艺术家来。甚至可以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真正优秀的人材,只有从他们之中才能产生出来。这对于提高我们整个戏剧艺术的水平,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发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剧本下乡绝不只是简单地送几个剧本给农民的问题,而是只要抓住了这个环节,就能把社会主义戏剧的普及和提高在这个方面有力地统一起来了。
农民多么需要戏剧艺术啊。参加这次中南区戏剧会演的湖南花鼓戏剧团的同志讲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有一年冬天,一个花鼓戏剧团去为整修南洞庭湖的民工演出。这个剧团平时有一个习惯,到哪个单位演出总要事先收集一点这个单位的好人好事编写演唱节目演出。这一次来不及了,他们只好根据工程指挥部的宣传提纲临时编写了一出极为简单的小戏。宣传提纲上提出当时民工中的五种思想,一种是正确的,四种是不对的。他们结构了一个小故事,由五个演员扮演,一个人代表一种思想。这出小戏演出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戏的民工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两次支援了别人,这时已经打好背包,准备看完戏之后就上轮船回家了。然而,小戏又一次激起了他们的热情,看完戏,他们就重新打开铺盖,表示不修好南洞庭湖,决不回家,半夜里,他们还写了一张决心书,敲着锣鼓送到剧团来,感谢为他们演出的同志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戏剧有多大的感染力啊!
但是有些同志认为小戏艺术性有限,人们很难在小戏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也不符合事实。这次中南区会演中演出的许多小戏之所以得到了好评,除了它的政治内容好以外,还因为它们多数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个第二,绝不是不关重要的。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的革命现代戏只有主题思想好而艺术水平不高,是不可能真正巩固地占领舞台的。这些小戏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因此给了人们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总之,小戏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艺术,献给工农群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