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广大医务卫生人员积极热情下乡上山
为农民健康服务为农村卫生建设服务
河南医疗队为农村培养卫生员三万多名;山西医疗队在到过的生产队都培养了卫生员
河北各城镇又有一万名医务卫生人员走向农村;山东第二批农村巡回医疗队陆续出发
河南
新华社郑州电 河南省一支由二百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伍,终年累月地长期活跃在农村和山区,为农民防病治病,在农村医疗卫生战线上作出很大的贡献。
这支医疗队是由中等专业医科学校、省级医院和部分高等院校、解放军医院的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下面分五个分队,每个分队又分若干小组。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年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生产队活动。从一九六○年成立以来的四年多时间内,他们跑遍了全省上百个县,深入到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等山区,治疗疾病三十多万人次,为一百多万人进行了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医疗队还向农民宣传卫生知识,每年约向四十多万农民进行过这些宣传。他们还帮助各地训练公社、大队的九千多名基层医疗人员,为生产队培养了三万多名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
哪个地区困难多,哪里最需要,就集中力量到那里去;群众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诊,是这支医疗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去年农历腊月底,队员们刚集中到郑州准备过春节,忽然接到内黄县来的电话,他们立即乘车出发,当天又冒着大雪走了五十里路赶到目的地,立即投入战斗。一个名叫郭振清的医务人员,在一次巡回医疗中,听说伏牛山主峰摩天岭上,有个病危的小孩,他马上出发抢救。山路险阻,他有时用手攀着岩石走,有时在山崖上爬行,在天黑前赶到了那里。孩子害的是麻疹并发肺炎,已经奄奄一息,他不顾疲劳,立即给孩子打针吃药,并且在孩子床前守候两天两夜,终于挽救了这条小生命。许多医务人员在防病治病中,热情关怀病人。他们为病人擦屎倒尿、熬汤送药。有的医疗人员,还偷偷地抽出自己的血,输给虚弱的垂危病人。
这批医务人员处处为农民着想,克服各种困难,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他们经常把草屋、车棚或牛舍临时改作诊疗室、手术室,利用架子车或门板当手术台。病人只要花少数费用就能治好病。今年七月里的一个夜晚,杞县平城公社的贫农社员张洪宣,因患先天性肠系膜裂孔合并肠内疝,肚子疼了一天一夜,医疗队的外科医生刘少隆从另一个村子赶到这里时,看见病人从床上滚到床下,十分痛苦。他立即将半间草屋消了毒,给病人开腹动手术。结果只收了四元八角三分钱的费用,就把张洪宣的病治好了。这位中等医士学校毕业的青年医生,近两年来为农民做了五百多次手术,由于他认真负责,消毒严密,从未出过事故。
这支医疗队伍随身带着两部电影机和一部幻灯机,走到哪里就向哪里的社员宣传卫生知识。幻灯片大都是他们根据所在生产队的真人真事和一个时期的卫生中心工作编制的。他们还带着显微镜下乡赶集,组织农民群众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向社员讲解各种传染病的患病原因和预防知识。
医疗队在农村中,还经常同遇到疑难病症的公社、生产大队的基层医务人员一道会诊,帮助基层医务人员解决疑难问题;他们还举办训练班,为基层医务人员讲解各种医疗知识;吸收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他们的工作总结活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医疗队员这种全心全意为农村卫生建设和为农民健康服务的精神,在基层医务人员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山西
据新华社太原电 山西省第一批农村巡回医疗队,采用各种办法为农村基层单位培训医务卫生人员。最近三个月内,他们先后在十二个县,对一千二百九十七名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了培训,为生产队培养了四千五百多名不脱产的卫生员、接生员。现在,在他们所走过的地方,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了一个卫生员。
农村巡回医疗队把培训基层医务卫生人员当作一项重大任务。他们每到一个县医院、公社保健站,便利用讲课、带徒弟等方式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技术。
在培训基层医务卫生人员时,巡回医疗队很注意从实际出发。如他们采取集中或分片培训、巡回辅导、开设夜课等多种方法培训卫生员、接生员,使学员既完成学习任务,又不误生产。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从学员的文化水平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本地有什么病,就讲什么病,学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讲课之后,又带着学员实习。这样,学员学得快,学后又马上可以用。
河北
据新华社天津电 河北省最近又有一万名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和卫生医学院校的大门,上山下乡为农村卫生建设事业服务。
河北省广大城镇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的热情很高。许多城市医院、防疫、妇幼保健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中比较有经验的医生和护理、化验人员,包括医院的主治医生、科主任和一些医学专家、教授,都参加了这批农村卫生工作队。目前,邢台、邯郸、唐山和保定等中等城市,已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医务人员到达农村。深泽、丰宁、肥乡、蓟县等大多数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单位到农村去的人员更多。
这批医务人员到农村后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公社生产队培养从公社、生产队来又回到公社、生产队去的半农半医的乡间医生和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接生员,建立农村卫生网;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宣传和普及卫生知识,帮助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在下乡之前,医务人员都经过短期集训。通过集训,他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许多人都提出生活作风要向老八路学习,医疗作风要向白求恩学习。到农村后,他们自己肩背药品、器械和简单行李,一到村便给群众治病、担水、扫院子,做卫生宣传,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山东
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第二批农村巡回医疗队从九月初开始,陆续出发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
这批农村巡回医疗队比第一批规模大,人数多。参加这批医疗队的有省、专区、县的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疗养院和各专业防治所的医务人员约七千人。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的医疗队中,还各有一个器械配备比较齐全并带有必要的中西药品的“流动医院”,并配备了有经验的技术骨干。
这批医疗队在出发前认真学习了把卫生工作重点迅速转向农村的有关文件和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为了下去后能更方便地给农民治病,他们还根据第一批农村巡回医疗队的实践经验,开展了一专多能的训练,学习了本专科业务之外的各科业务知识,以及针灸、推拿和农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的简易疗法。同时他们还学习了除害灭病,粪便管理,井水消毒等知识。


第2版()
专栏:短评

做一个立志革命的人
今天本报发表的河南、山西两省的医务人员在农村巡回医疗和培训医务卫生人员的消息,河北、山东两省继续组织医务人员下乡上山为农村卫生建设事业服务的消息,反映了我国医务人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改造主观世界而斗争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
医务人员下乡上山有没有顾虑?有些人是有的。例如,怕苦,怕累,怕影响业务的提高,等等。他们认为:城市医院条件好,设备全,又有专家指导,提高技术会比较快;农村、山区既没有这些好条件,生活又比较艰苦,所以有顾虑。必须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有一股为了革命不怕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才能根本克服这些顾虑,并在实践中提高业务知识。
解放以后,我国农村已经起了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相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也开始有了改善。但是,由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在农村表现得更加显著,农村的卫生条件同城市比较还相差较远。面对这种现实,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等着别人改革好了,再去坐享其成呢?还是勇敢地承担这个艰巨的革命任务,为广大农民和子孙后代造福呢?
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河南省由中等专业医科学校、省级医院和部分高等院校、解放军医院的二百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一支医疗队,每年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农村和山区工作。他们从一九六○年成立以来四年多的时间内,跑遍了全省上百个县,深入到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等山区,进行防病治病工作。哪个地区困难多,哪里最需要,他们就集中力量到哪里去;群众什么时候需要,他们什么时候出诊。他们随身带着电影机和幻灯机,走到哪里就向哪里的社员宣传卫生知识。他们这种全心全意为农民健康服务的精神,在基层医务人员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把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真正贯彻到自己的思想、行动当中了。
现在各地已经组织第二批、第三批巡回医疗队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为农村培训不脱离生产的卫生人员,有些人还要在基层医疗单位扎下根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愿广大医务人员立志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基层卫生单位去,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把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起来!


第2版()
专栏:

为革命种田 用革命精神种田
江西推广彭光贤水稻高产经验
中共江西省委号召全省进一步开展学习彭光贤和新村大队的高产经验,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新高潮的发展
新华社南昌电 江西农村今年推广彭光贤水稻高产经验,获得了良好效果。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彭光贤,现在是萍乡市湘东公社新村大队党支部书记。解放十多年来,他坚持进行科学实验,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水稻高产栽培经验。他的试验田年年高产,他领导的新村大队,推广他的经验,从一九六○年起亩产量年年保持在一千斤以上,今年早稻一季亩产超过了八百斤。这个大队平均每人不到五分田,可是从一九六二年以来,除做到粮食自给以外,每年还向国家提供几万斤粮食。现在这个大队已成为江西省一面出色的稳产高产红旗。
中共江西省委认为,彭光贤是社会主义的坚强战士,是水稻栽培能手。新村大队在以他为首的党支部领导下,也是一个为革命种田、以革命精神种田的活榜样。省委号召全省各地进一步展开学习彭光贤和新村大队的高产经验,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新高潮的发展。
从今年春季以来,省内各地有许多人去新村大队参观学习。有些县派人到新村长期跟班劳动。有许多县还到新村大队聘请技术能手去驻队指导,目前新村大队有二十多人在省内各地传授经验。彭光贤本人今年也应邀到八九个县作了技术指导。
今年春季早稻、中稻播种的时候,江西各地久雨低温,烂秧严重。许多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学习彭光贤,发扬革命精神,推广他的小铁锅选种、快速催芽、稀播壮秧、早生快发等先进技术,战胜了久雨低温的困难,按质按量完成了早、中稻育秧、栽秧任务。
在早稻生长期间,许多地区推广了彭光贤的施肥、用水、“三干三晒”等田间管理技术经验,早稻倒伏比历年都少,籽粒饱满。水稻连年获得丰收的南昌县,有部分干部和社员产生了自满松劲情绪,认为今年能保住去年的粮食产量就不错了,对生产上存在的具体问题不主动去解决。南昌县就组织各个社、队干部和社员多次学习新村经验。他们听了彭光贤用不断革命精神种田的报告,革命精神大振,掀起了赶新村、学彭光贤的生产热潮,并运用彭光贤的先进经验,改进了早稻田间管理。结果,全县八十九万多亩早稻平均亩产量比去年显著增加。上高县江口公社黄山大队粮食产量比较低,近几年增产幅度较小。今年学习彭光贤和新村的先进经验,大胆革新耕作技术,使一千多亩早稻获得了大幅度增产。
目前,全省各地又以实现晚稻赶早稻为目标,展开学习彭光贤和新村大队的活动。宜春专区各县市的干部和社员学习后,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争取晚稻高产的信心。现在,全专区六百万亩晚稻长势普遍好于去年。省内其他许多地区学习彭光贤的用水施肥经验,打破了历年晚稻不施肥的旧习惯,加强了晚稻田间管理。


第2版()
专栏:

火烧沟生产队用“愚公移山”精神改变贫困面貌
削山造田 背沙铺地 战胜干旱 粮食增产
中共甘肃省委号召全省农村学习火烧沟生产队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建设砂田战胜干旱的革命精神
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皋兰县武川公社武川大队火烧沟生产队社员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削山造田,背砂铺地,把一些不能保收的田地和荒滩、荒沟建设成为一片片抗旱保收的砂田。去年全队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八年增长百分之七十五。今年夏季又获得好收成。
最近,中共甘肃省委号召全省农村都要学习火烧沟生产队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建设砂田战胜干旱的革命精神。
火烧沟生产队所在的地区,群山重迭,沟壑纵横。全队五百九十八亩耕地,分布在十条山沟三十五个山弯中。由于气候干旱,雨水稀少,地下水源缺乏,农业生产极不稳定。为了战胜干旱、改变贫困面貌,从公社化以后,这个生产队就着手建设砂田。
砂田,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长期同干旱作斗争创造出来的一种抗旱保收田。建设砂田的办法是:在地上铺一层三到五寸厚的砂砾。这样作能使土壤不直接受风吹日晒,可以防止土壤水分强烈蒸发;可以保土保肥,压碱和控制杂草。因此,在干旱年份下二三指雨,土田不能下种,砂田还能抓住苗;土田无收,砂田每亩能收一百斤左右。由于砂砾是一种不良的导热体,砂田土壤温度昼夜变化很小,地温比土田高,解冻时间比土田早十天左右,所以砂田作物播种出苗、成熟都比土田早十天到二十天。砂田铺砂前都要经过深耕、平整。铺砂后每年播种时开沟下种。一片砂田建成后可以耕种几十年,然后再起掉老砂,换上新砂。
火烧沟生产队只有整半劳动力三十八个。为了建设砂田,队里抽出十几个人,组成专业队,除农忙外,常年施工。建设砂田是一项十分费力气的活。一亩砂田要铺十七、八万斤砂砾。这些砂砾从采集到运到地里,全靠驴驮和人背。生产队里的男劳力多务农活和外出搞副业,背砂任务大都落在妇女劳力肩上。妇女们并不叫苦。她们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一米多深的砂坑里,自挖自背,一筐筐地把砂背到地里。全队在公社化以来,由妇女背砂建成的砂田就有一百二十多亩。
几年来,火烧沟生产队不仅变土田为砂田,而且削山嘴填水坑,把山沟里的荒滩整成土地,建成砂田。变荒滩为砂田比变土田为砂田用工量多一倍。尽管费工,社员们也干。他们说,这是扩大耕地面积、增产粮食的一条重要办法。几年来全队削山填坑,在荒滩上建成的砂田就有一百五十多亩。队里有一块名叫盘坡口的荒滩。这里原有十亩土田,被山嘴和大沟分割成四块。队里决定开垦这块荒滩,但这里有一条作车道又是羊道的洪水渠,开垦它,就要填平旧渠另修一条新渠,同时还要填平几个被山洪冲刷的大小水坑。一些过路人都不相信这里能建成砂田。可是火烧沟生产队的社员,在队长、共产党员高学勇的带动下,满怀信心,天不明就出工,天黑后才收工。务农活的社员贾金仓、高学仁,滕作祯等犁完地卸了牲口,就去削山填坑,打场的社员有风扬场,无风也去削山。经过三个月,削去了三个山嘴,填平了洪水渠和水坑,还在山边上修成一条长两华里的洪水渠,代替了原来的车道、羊路。冬天又花四十多天时间,运砂铺砂建成了十五亩多全队最大的一块砂田。
在砂田建设中,他们敢想敢干,打破了一些陈规旧习,大大加快了砂田建设速度。过去都是冬春两季建设砂田。冬季建砂田地冻土硬,平整土地格外费力,效率低,进度慢。他们秋天就对要铺砂的土地进行翻耕、施肥、耙耱、打碾,作好铺砂的一切准备,冬天一到,集中人力运砂铺田。雪后不能铺砂,这是铺砂的老习惯。他们就扫雪铺砂,大大地加快了砂田的建设进度。
火烧沟生产队几年来经过这样的艰苦奋斗,到今年已建设新砂田二百七十五亩,加上公社化前已铺的四十二亩,全队现在共有砂田三百一十七亩,相当于全队耕地的一半多。这个过去吃国家救济粮的生产队已经变成了余粮队。但是,社员们并不满足,现在正按已取得的经验,继续建设砂田。同时,在林业、牧业、副业等方面也订出了新的规划,要进一步改变这里的生产面貌。
(附图片)
四川三台县灵兴、长坪、黄林、青杠等公社的社员联合挖凿三十六公里长的抽水灌溉渠道。这条渠道修成后,将灌田三万五千多亩。
  蒲世荣摄


第2版()
专栏:

广东新建扩建十五个小型机制糖厂
陕西新建扩建一批化肥厂
据新华社广州十八日电 广东省在一些甘蔗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新建和扩建十五个日榨甘蔗五百吨的小型机制糖厂。
目前,除了新建的饶平和白蕉两个小型糖厂已经投入生产之外,正在新建的有丰顺、澄海、潮安、博罗、台山、高要、遂溪、白沙等八个糖厂,正在扩建的有五个糖厂。这些糖厂全部完工以后,甘蔗日榨能力可以增加六千一百吨。
过去没有制糖厂的甘蔗产区,有的是把当地所产的甘蔗用畜力榨制成土糖,效率和出糖率都很低,原料浪费很大,影响糖的生产成本,现在,就可以消除这些缺陷,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些地区甘蔗生产的发展。
新华社西安十八日电 我国主要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的陕西省正在新建和扩建一批化肥厂。这批化肥厂分布在主要粮食、棉花产区的关中平原地区。
包括西安化肥厂、临潼化肥厂和宝鸡化肥厂在内的这批新建和扩建化肥厂全部完工之后,陕西省的化肥生产能力将比现在大大提高,化肥品种也将相应增多。


第2版()
专栏:

从反对到拥护
——记劳动模范彭光贤探索水稻高产的斗争
今年早稻收割前半个多月,出席江西赣抚平原水稻高产样板现场会议的一百多名代表,来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彭光贤所在的新村大队参观。他们只见丘丘早稻均匀厚实而不倒伏,稻田里无白穗、无稗草、无虫害、更无三类苗。许多有生产经验的能手都赞叹说:“彭光贤真是江西的陈永康,的确过得硬。”
彭光贤这个将近五十岁的忠厚农民,解放后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实验,钻研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他种的高产试验田,年年亩产都在一千斤以上,今年光是早稻一季亩产量就超过八百斤。由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新村大队,现在是江西省一面出色的水稻稳产高产红旗,全大队基本做到了早播不烂秧,低温不误季节,高产不倒伏,连作不怕虫害。近几年来,这个平均每人不到五分田的大队,不仅粮食自给,还向国家提供粮食。彭光贤所在的萍乡市湘东公社推广了他的栽培经验,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九千多亩水稻也连年亩产一千多斤。
彭光贤这个普通农民,是怎样掌握了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的呢?这可以从他的几个重要斗争中找到答案。
(一)
新村,地处赣西边境的湘东河畔。这里一千多人口,只有五百多亩水田,早稻、晚稻间作,产量不高,历来缺粮。
早在解放初期,彭光贤就常常想:“我们翻身农民,不仅不能为国家提供粮食,相反要国家供应粮食,增加国家的负担,对得起党和毛主席吗?”因此,他带头联合四户农民办起互助组以后,就暗暗打着每人五分田也要做到粮食自给的主意。
彭光贤听老人说,双季连作稻,比一般间作田能多打粮食,就是得让早稻早播早插早收。怎样才能把早稻播种时间提早呢?当时他曾亲自到湖南省醴陵县浦口镇学习了人家的“春社”(春分前后)边浸种,不烂秧的经验。他们互助组按照从浦口镇学来的经验浸种育秧,在一九五二年试种的六亩多连作稻,亩产量就比间作高出将近一百斤。
随着连作稻的推广,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由于浸种催芽太慢,往往不能全部抢上晴天播种,有的烂了秧,有的减了产。于是,有人埋怨起彭光贤来了,说:“浸什么‘社种’,是‘舍种’(丢掉了)。”有保守思想的人甚至喊出:“反对彭光贤,扶起间作田”。彭光贤听了,有些灰心。(编者按:新生事物是在斗争中成长的,科学实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彭光贤同志一度有些灰心,这并不奇怪,可贵的是他在一些人的冷讽热嘲面前没有“死心”,没有就此罢手。)
这时候,县委的一个负责同志来了。他知道彭光贤的心事,就说:“老彭,改革农业技术也是革命呀!革命是没有风平浪静的,你要经得起挫折,顶得住风浪。”对革命的责任感,鼓舞着彭光贤坚持下去。他在县委派来的技术干部的帮助下,与老农芦远兴、萧桂寿一起,重新展开了试验研究活动。(编者按:当着敢于创新、勇于革命的同志遇到了困难,甚至遭到了打击,是热情地支持他们呢?还是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呢?这对革命者或非革命者是一块试金石。)
能不能想法子叫浸种催芽更快些、时间更短些?他们作了个试验:一部分按老办法催芽;一部分用二十度温水催芽。用温水催芽,这是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干过的事,需要十分的细心,彭光贤把全副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人家说他是“种谷下水,昼夜不息;种谷下田,昼夜不眠”,一点也不假。晚上,他搬了被子,睡在种谷旁边,不熄灯,不脱衣,隔几个小时观察一下变化。白天,他扛起锄头下田操作,隔一段时辰又去看看种谷。结果,温水催芽果然来芽快些,赶上了晴天。老法催芽慢些,一部分没赶上晴天,烂了秧。
从这年以后,彭光贤年年作试验,大胆地把温水温度由二十度逐步提高到一百度,创造了完整的温汤浸种、开水拌种的快速催芽法,在二十四小时内就可叫种谷出芽,比老法缩短四五天,大大有利于抢晴播种,防止早稻烂秧,保证了间作改连作。他的这个经验在新村和萍乡许多地方推广,把间作改为连作,显著地提高了产量。过去喊叫“反对彭光贤,扶起间作田”的人,现在也心服口服地“拥护彭光贤,推广连作田”了。(编者按: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试验成功了,产量提高了,就会受到群众的赞扬。所以说,在失败面前泄气是没有根据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
早稻烂秧的问题解决了,水稻间作改为了连作,可是彭光贤没有停滞,继续依靠群众寻找新的增产门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中,社员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公社化后产量更高了,水肥条件更好了,水稻品种改良了,但是青风倒伏的田也多了。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与邻近的砚田大队竞赛时,猛施肥料,禾苗“一路青”,结果有百分之七十的田倒伏,半壮谷子也多。如果能控制青风倒伏,一亩田还可以比现在多收上百斤谷子。
是呀!这是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彭光贤又同技术员和老农展开了试验研究。从过去倒伏的情况中,他们分析出高产禾苗是既要水又怕水,既爱肥又怕肥多。水肥多了是个有利条件,但用得不好,反而变成不利因素。究竟怎样用水施肥才算合理呢?彭光贤到省里开会,向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凤桐请教,到上海开会,又向同在一起开会的陈永康学习,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启发,概括起来就是先要摸清高产禾苗的生长规律。
于是,彭光贤他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找出了当地高产禾苗的生长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再经过实践,又制订出一套巧用肥、水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操作规程,结果,保证了水稻不倒伏,提高了产量。
(三)
新村大队由粮食不足变为粮食自给,又由粮食自给变为粮食有余,成绩越来越大,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多,可是彭光贤的眼光却看得越来越远了。他常常说:“站在新村,望到全国,全国后面还有个全世界哩!”(编者按:说得好!只有胸怀世界的人,才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勇往直前,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因此,他从不以先进人物自居,总是找己之短,学人之长。
一九六三年春天,彭光贤在上海出席了华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在会上,先进单位交流了经验,产量高的还有高的,贡献大的还有大的,一个比一个强,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散会后,彭光贤针对新村大队部分社员的自满情绪,带回了两份珍贵的礼物。一是买回了几套世界地图和全国地图;一是带回先进单位比高产比贡献的革命精神。
他回到新村大队,就把地图挂在会议室,请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们来看,并且告诉大家:我们的国家大,我们的责任也大。可不能自满啊!
以后,他又向社员们详细介绍了他在会上听到的许多先进事迹,并且派出八队队长曾罗生去福建龙海县莲花公社后山大队学习水稻高产经验。一九六四年,他听说广东潮汕地区栽培矮秆水稻,产量高,便跑到广东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又派他的老伙伴、三队队长萧桂寿到那里去跟班劳动了半年。今年,后山大队的经验他们用上了,潮汕地区的经验他们也用上了,全大队的早稻有一半是种的矮秆高产品种。早稻收割前,从广东来的老农林全周,到新村看了一次,他赞不绝口地说:“新村的矮秆品种长得实在好,有的已经超过了我们家乡的水平。”
彭光贤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是他知道前进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提高的。他说:“学不完的科学,增不尽的产,种田为革命,就要用不断革命的精神来种田。”现在,他又在探索新的高产技术了。
新华社记者 王毅 李醒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