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
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赵紫阳
一九六四年以来,广东省和全国一样,出现了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形势。粮食连续三年获得了增产,糖蔗、生猪也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其它农副业除个别项目外,都有显著的发展。去冬今春以来,各地在继续兴修水利的同时,大规模开展了以种植绿肥、改良土壤、整理排灌系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和以推广潮汕耕作经验为中心的技术改革运动。农村比学赶帮超运动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早造生产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今年的早稻再一次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这些情况说明,目前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一个新的农业生产高潮已经出现。
几年来,广东省的农业生产所以取得了巨大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挂帅。实践证明,生产上的一切胜利,都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贯彻执行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抓革命,促生产,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的结果;也是大学毛主席著作,大兴唯物辩证法,大破形而上学,解放了人的思想,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对于生产运动的认识和指导,实际上是存在着两种宇宙观、两种思想方法的对立。我们总结领导生产的经验,就要用实际工作中大量存在的两种不同宇宙观、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生动事例,用客观事物发展中的辩证法,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使主观能动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把农业生产推向新的高潮。
揭露先进和落后的矛盾
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先进和落后之间的差距。解放十多年了,公社化也有六、七年了,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省的农业生产年年有所增长,但是,先进和落后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单位原来自然条件相差不多,这几年来,有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大变化,有的稍有起色,也有的没有什么起色。拿粮食增产来说,一九六四年,广东全省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有的县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县只是达到一般的增产水平,也有的县没有增产。有的地方在农田基本建设上认真下了力气,水利基本上过了关,改良土壤、植树造林也搞得比较出色,推广潮汕先进耕作技术、普及良种、种植绿肥、圈猪积肥和发展多种经营,也都积极搞起来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农田基本建设还搞得不够好或不好。所以,不论从增产幅度的大小,增产措施的贯彻是否到底,以至整个生产面貌改变的快慢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对于这种矛盾现象,人们的观点和态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同志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够看到这种差距。有的同志不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他们只是一般地看到总的大好形势,而看不到大好形势掩盖下的问题;只看到农业总产量的不断增长,而看不到总产量的增长掩盖下的差距。他们只看到成绩,看不到缺点;只满足于平均数,不注意差距。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不揭露,领导陷于一般化。这正是有些地区的工作所以长期落后或进步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对什么事情都要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做工作,就是要揭露矛盾,解决矛盾。生产的总产量、平均数、平均递增率,等等,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总的生产发展水平,但是,它并不能反映出这个地区或单位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有的在平均数之上,有的在平均数之下;有增产幅度很大的地区,也有增产幅度很小甚至没有增产的地区。这里,包括了生产上的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实际差距是很大的。如果只从总产量、平均数看问题,就看不到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满足于总产量、平均数的增长,就会有意无意地把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掩盖起来。因此,必须透过总产量、平均数,深入进行解剖,一分为二,揭露先进和落后的矛盾,这样才能在先进地区发现消极因素,在落后地区发现积极因素,看到人的巨大作用和生产的巨大潜力,促进矛盾的斗争和转化。
几年来,广东省农业生产特别是今年早造生产的经验充分证明,揭露矛盾是推动工作前进的巨大动力。那里坚持一分为二,不断揭露先进和落后的矛盾,认真抓先进,促后进,那里的工作就生龙活虎,有声有色,生产面貌日新月异;那里不是一分为二,而是满足于现状,对先进和落后的矛盾熟视无睹,那里的工作就停滞不前,生产长期没有起色。形势越好,生产越发展,越要自觉地主动地揭露先进和落后的矛盾。许多地方在矛盾被掩盖的时候,先进和落后不分,人们对先进事物缺乏敏感,对落后现象视而不见;先进单位不受重视,长期处于孤立状态,冷冷清清;后进单位没有揭露,也安于现状,照旧混得下去。而当矛盾被揭露后,先进和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先进受到鼓舞,干劲大大提高;落后受到鞭策,也不能无动于衷,非急起直追不可。这样就很快出现生动活泼、你追我赶的局面,人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振作,沉闷呆滞的气氛为之一扫。不断地一分为二,不断地抓先进,促后进,生产运动也就不断地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
突出先进,帮助后进转化为先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固定不变的,矛盾双方互相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坏事可以变好事,低产可以变高产,落后可以变先进,后来者可以居上。形而上学则相反,把什么事情都看成孤立的、绝对不变的,矛盾双方都不会互相转化。落后就永远落后,低产就永远低产,条件坏就永远条件坏,人是无能为力的。几年来,广东省农业生产上先进同落后的斗争,先进同落后之间的互相转化,实质上,也就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我们知道,不论先进单位或者后进单位,都是一分为二的,它们各自既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当这些条件或因素的一方由不占主要地位变为占主要地位时,事物原来的性质就会随着发生改变,先进变成落后,落后变成先进。例如,先进单位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看不见或较少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果不提高自觉,注意防止和克服这种倾向,坚持不断革命,结果就会落后,掉下队来。后进单位虽然也有不利因素,但是,也有各种有利因素,一般都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同时,“穷则思变”,自然条件坏就可能有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如果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相信后来者可以居上,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大挖潜力,苦干、实干、坚持地干,就不难使落后转化为先进。今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大搞技术改革的新高潮中,这种变动和重新排队的现象,是要不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要有自觉,只要认真努力,方法对头,落后就可能赶上以至超过先进;反之,先进也可以掉下来,变成落后。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揭露矛盾,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觉,促进矛盾的转化,使先进的更加先进,后进的赶上先进,后来者居上,不断地推动生产的发展。
为了促使矛盾转化,推动后进赶上先进,首要的工作是要发现先进,突出先进的作用。不突出先进,后进就没有对立面,比没有对手,学没有榜样,赶和超没有目标,也就不能激发后进,促使后进转化为先进、超过先进。因此,搞样板,树立先进旗帜,就是领导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以点带面,比较快地推广先进经验,缩小先进和落后的差距。学先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十分重要的是,要从先进单位的先进事迹中,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先进作风和先进方法,把它变成自己的精神武器,再结合自己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这样,先进单位的先进经验才能够在各地开花,产生更多的物质财富。今年春天,我省组织了八个重点县干部到新会县参观,由于新会县这几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各方面的面貌都有显著的改变,因此,参观以后,对推动全省上半年的生产运动起了很好的作用,就是一个例证。
抓好组织措施,变低产为高产
原来粮食低产的地区,能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为高产区?有些看准了的增产措施,能不能比较快地在大范围内推广?也就是说,落后地区能不能较快地赶上先进,农业生产能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有可能的。
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低产地区在水利问题得到解决,生产条件有了改变之后,只要继续认真抓住当地增产的关键性措施,进行以土、肥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以推广潮汕经验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革,粮食生产是可以比较快地增长的。因为原来的先进单位搞高产,不但要经过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而且要经过一个认识和摸索的过程,有的还要经过挫折和失败。而后来追赶的单位,由于有了先进单位的经验教训可以学习与借鉴,就可能缩短或者省去这个摸索的过程。
四会县的芙蓉大队、清远县的南冲公社,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经过三、四年的艰苦奋斗,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亩产量由三、四百斤增加到九百多斤、一千斤。今年上半年,由于活学活用唯物辩证法,充分发挥了人的作用,低产地区变为高产地区的生动例子就更多。例如,番禺县大岗公社新联一大队,去年冬季以来,按高标准整治了沙田排灌渠系,认真推广了潮汕先进的耕作技术,使早稻亩产量一下子就由去年的三百一十五斤增加到六百五十斤。海南区的临高县,一九六五年早稻亩产量已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一倍半,成为海南岛早稻单产量最高的县。
由低产变为高产,首先要思想革命化。在加强思想革命化的同时,加强增产的组织措施,就有可能使低产变为高产。今年早造生产中,不论是大种绿肥,圈猪积肥,大挖排灌沟,降低地下水位,晒田,或其它增产措施的推广,规模都比较大、速度都相当快。其中有一些措施过去早已证明是成功的,但是一直推广得较慢,今年很快就推广了;有一些措施过去广东许多地方没有习惯,但是经过小面积试验,证明可以成功,今年也大面积推开了。这就充分说明,当人们思想中的形而上学少了,辩证法多了,认识到增产的可能性的时候,采用和推广那些成功了的、看准了的增产措施和增产经验,步子也就可以迈得大一些,速度也就可以快一些,做到多、快、好、省地推而广之。正因为这样,那些低产地区也就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大面积地由低产变为高产。
低产地区是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这种地区在广东还有相当大的面积。抓好组织措施,变低产为高产,这是我们在组织新高潮的时候,绝对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这些地区在大力进行以水肥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只要抓好以推广潮汕先进耕作经验为中心的技术改革,使粗放耕作变为精耕细作,就能置身于稳产高产的行列。这几年这些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已经打下了或正在打下一定的基础,他们可以充分运用农业技术改革中的成果,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调动了这些地区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只要领导上看到形势中的这一特点,不坐失时机,大力进行领导,低产地区是可以变为高产地区的。
人的因素第一,关键在于领导
是不是承认人的因素第一,相信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促进事物的矛盾发生转化,落后可以赶上先进,后来者可以居上,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大区别。在既定的同等条件下,增产幅度的大小,发展速度的快慢,首先决定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其中,关键在于领导的思想、精神面貌和作风。一句话,决定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在广东省这几年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地方看得很明显。同是一个公社、大队,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前,生产上是落后社、队;运动之后,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改善了,贫、下中农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干劲空前提高,生产就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革上,有的社、队原来比较落后,但是,经过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赶上了先进社、队,使粮食生产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落后社、队变成先进社、队。为什么前后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的精神面貌、领导的精神面貌变了。这种精神的差距,在生产中就变成了物质的差距。所以,先进和落后之间的差距问题,说到底,首先是个思想差距问题,其中,关键是领导的思想差距、作风差距的问题。要克服这种差距,首先就要从提高领导思想,改进领导作风着手。
先进和落后之间,领导思想、作风上有哪些差距呢?我们看到,所有先进单位的共同经验是:方向明,坚决搞社会主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干劲大,有雄心壮志,不怕困难;作风踏实,不讲空话,说了就做,做一件,成一件,有实干、苦干、坚持地干的作风;同时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地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有了成绩不骄傲,受到挫折不灰心,因而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后进单位则是另外一种精神状态,他们常常是方向不明,精神不振,作风不踏实,不善于总结经验;这些单位的领导或者滋长了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情绪;或者被困难所吓倒,变成庸人,无所作为;或者光讲空话,讲得多,做得少,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因此,自己地区有先进事物不能发现,有好的自然条件不能利用,广大群众有干劲也不能发挥,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没有起色。
人的作用,归根到底决定于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决定于有没有革命的思想、革命的干劲、革命的作风和革命的方法。也就是说,决定于毛泽东思想是否挂帅。许多地区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的伟大革命精神武器武装了自己,提高了革命自觉,促进思想作风的不断革命化,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实践,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因而能够立竿见影,取得了思想上和生产上的双丰收。有的地区没有这样做,思想上的落后,也就带来生产上的落后。所以,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的武器,打开人们思想上的枷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出来,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毛泽东思想一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我们从实践中又一次体会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促使农业生产高潮持续不断地发展
目前,摆在我省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在目前的大好形势下,促使农业生产高潮持续不断地发展。我们认为,就要坚持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
从总的指导思想方面来说,鼓干劲,解放思想,树立雄心壮志,仍然是今后长时期内在干部和群众当中要经常解决的主要问题。不能认为现在我们对先进同落后之间的矛盾现象已经揭露得很充分了,更不能认为那些解决了旧的矛盾的地方再也不会出现新的矛盾了。人们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农业生产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不断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揭露先进同落后的矛盾,是促使人们不断革命,防止人们稍有进步便自满起来、停滞下来的主要方法,也是促进农业生产高潮持续不断地发展的主要方法。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这一成功的经验必须坚持下去。
但是,我们还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要把革命干劲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干劲落实到措施上面、行动上面。当干部和群众的干劲还没有起来以前,我们要多鼓劲;当干部和群众的干劲已经鼓起来,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发展生产的强烈要求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强调落实,使一系列的组织工作和技术措施跟上来,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扎扎实实。这样,群众饱满的生产热情和昂扬的革命干劲,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生产高潮就会更加健康更加扎实地向前发展。从广东省的情况看,现在生产高潮已经起来,更要强调保持清醒头脑,强调当冷静的促进派,强调措施落实,领导上应当注意掌握这方面的火候。
为了保证和促使农业生产高潮的持续不断地发展,我们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解决。例如,生产指标既要先进,又要留有余地,任务不要压得太重,弓弦不要拉得太紧。经过努力可以办得到的事情而不去办,不对;但也不是说指标订得越高越好。一个先进的指标经过群众积极努力之后被超过了,这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再如,基建和生产,当年生产和长远生产,大宗生产和小宗生产,一定要统筹安排,不要因为抓了基建挤了生产,抓了长远的生产而放松了当年的生产,抓了大宗生产而放松了项目繁多的小宗生产。要关心群众生活问题,在群众的热情越高、干劲越大的时候,就越要关心群众生活。生产增长了,一定要使群众的口粮和收入都有所增加,在这个基础上去搞积累。劳动积累、基本建设投资都要量力而行,不能无视群众的负担能力,搞得太多。又如,工作方法和作风问题,一定要强调思想工作,强调发扬民主,特别是生产民主,防止强迫命令。推广技术改革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切经过试验。就是一些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当地群众还没有经验一时接受不了的时候,也只能多做工作,通过搞样板、参观、先进带动落后的办法,用典型示范来说服群众,绝不能简单化。否则,就会好事办坏,欲速不达。要强调发扬民主,正面的话,反面的话都要听,要让群众畅所欲言。领导的责任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在生产指标和生产措施上,更应当展开民主讨论,不能独断专行。此外,要积极发挥公社三级所有制的作用,又要坚持以生产队为基础,公社、大队两级的经济应当在加强而不应当在削弱生产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目前要积极发展的主要还是生产队这一级的集体经济,同时,对社员的家庭副业生产也要注意妥善安排,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农业生产高潮出现之后,更应当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认真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实现正确的领导,促使农业生产高潮持续不断地发展。


第5版()
专栏:

物资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中国机电设备公司武汉市公司副经理 张中文
服务与管理
物资部门是一个管理部门,又是一个为生产服务的部门。既服务,又管理,两者是统一的,又常常是矛盾的。
常有这样的情况,生产上有些急需的物资问题,从为生产服务的观点看,应该解决。从管理的角度看,似乎又不好解决。比如有一次,一个厂生产上急需一批产品配套轴承,当时已停工待料,我们公司库存又无货,就地也想不到办法,从外地调进,只有空运才能赶上需要。按照分工,产品配套轴承不归我们公司管,我们可以不管。从公司内部经济核算看,空运调进这批轴承,不仅收不到分文管理费,还要赔一笔钱。这里,管理与服务发生了矛盾。但是,我们算了算工厂停工待料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账,就认为应该干,小账要服从大账,管理要服从服务,矛盾得到解决。物资分配与供应总是要按政策、制度办事的。有时候某种物资特别短缺,分配与供应时,只有按轻重缓急,保重中之重,急中之急。非重点企业的需要只好让路,对于这些非重点企业来说,按实际需要,应该给。按可能说,按确保重点的政策说,不该给,也不能给。服务与管理又发生了矛盾。解决的办法,只有坚决按政策办事,该保的保,该让的让,矛盾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服务是为了生产,管理也是为了生产(这是最根本的),从这一点来说,它们是统一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两者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我们物资工作者要有全心全意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处处从生产出发,做到“服务”当头;另一方面要有整体观念,小账服从大账,小局服从大局,服务服从政策。这样,服务与管理不但不会矛盾,而且会相互促进。管理加强了,就为服务创造了条件,在反复地为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又会为改善、充实、提高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
在我国,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通过计划分配,已经纳入了正常供应的轨道。为了保证国家生产建设计划的完成,物资部门需要集中主要力量做好物资的正常供应。
但是,生产是不断发展的,国家计划也会相应有所调整,意外的情况常常会发生。国家分配的物资与实际订货会有出入,物资到货时间常常发生变更,物资余缺情况也会不断转化。因此,生产上临时急需,甚至关键性临时急需,在一定条件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物资部门经常解决临时急需物资问题,也是保证完成国家计划所不可少的。
有些同志认为:物资部门经管的物资重量以千百吨计,台件数以万计,对于几件、几十件临时急需的小问题,不值一顾。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是不对的。问题是几个、几件、几十个的生产临时急需物资,是不是都是“芝麻”。大与小是相对来说的,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为生产解决临时急需的几件、几十件的小问题,物资数量虽小,但往往作用很大。一台大机器中,如果一个轴承或一件仪表出了毛病,机器就会停止运转。影响所及,一条流水作业线就可能中断。这时,解决一个轴承或一件仪表,就成了大问题。
维修用料需要量虽小,但品种规格多,事前难估计,时间要求急。问题虽小,往往难对付,小中有大。
生产用料需要量大,但生产有计划,消耗有定额,分配有指标,几十吨、几百吨,甚至成千上万吨的物资,开一个单子,就可能解决问题,这里,看起来大,实际好对付,大中有小。
可见,不能形而上学地对待物资工作中的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不能因为临时急需用量少,而有所忽视。物资部门既要集中主要力量抓好正常供应,又要经常注意认真解决生产上的临时急需。
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解决临时急需是正常供应的必要补充,按质、按量、按时搞好正常供应,是减少临时急需的必要保证。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不认真研究供需规律,不注意组织物资到货,等等,正常供应也可能转化为临时急需。研究了产生各种临时急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临时急需就可能纳入正常供应。只抓正常供应,不抓临时急需,就会影响生产,固然是不对的。同样不研究供需规律,头痛医头,足痛医足地被动应付临时急需,就会冲击正常供应,甚至打乱国家计划,也是不能允许的。要搞好物资供应,就要在抓正常供应的同时,认真抓好临时急需,并力求把临时急需纳入正常供应的轨道。这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减少盲目性,增强计划性。
“长线”与“短线”
熟悉物资工作的人都懂得:某种物资多了,供大于需,人们叫“长线”;某种物资少了,供小于需,人们叫“短线”。时间、地点、条件不同,“长线”与“短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般说来,生产的多,需要的少,物资就“长”,反之就“短”。但是条件不同,就要发生变化。某种物资在甲地是“长线”,乙地可能是“短线”。同一个地区,热季可能是“短线”,冷季可能就成了“长线”。绝对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物资上的“长线”与“短线”,是会碰钉子的。
有些同志最怕“短线”。其实“长线”也好,“短线”也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对待“长线”与“短线”的盲目性。某种物资生产得少,需用得多,供应随之紧张了,当然会带来困难。但是,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总会走向它的反面。缺者为贵,穷则思变。某种物资少了,大家都叫,使用部门注意了节约代用,物资部门注意了供应落实,有关生产部门注意了安排生产。结果,消耗可能降低了,供应可能更准了,生产可能增长了,“短线”就可能不短了,甚至变成“长线”了。
如果一说某种物资缺了,马上紧张起来,物资部门把门关得紧紧地,该供应的不供应了,该多供的少供了。需要部门大家都来突击“短线”,你也挤,他也挤,造成人为的紧张,“短线”就可能更“短”,物资部门就会更被动。
某些物资生产得多了,需用得少了,供需矛盾随之缓和了,如果高枕无忧,思想麻痹起来,物资部门不注意进货,使用部门不注意备料,到货物少了,库存量下降了,加上某些意外情况的出现,“长线”就会变成“短线”。甚至变成名副其实的“短线”。人们如果再不接受教训,又会在“短线”的情况下碰钉子。
可见,物资总是有多有少的,需用多少,生产多少,供应多少,一丝不差,产、供、需绝对平衡的事是没有的。“长线”与“短线”总是要经常发生的,经常转化的。对待物资上的“长线”与“短线”要有一个科学态度。物资紧了,“短”了,一不要怕,二要认真对待,加强调查研究,摸清供需规律,落实物资供应,注意组织生产,积极组织资源,“短线”就可能不“短”了。物资多了,“长”了,一是思想上不要麻痹、丧失警惕。二是行动上要准备万一,该进的进,该存的存,该出的出,做到有备无患。这样,就可以正确处理“长线”与“短线”的关系。


第5版()
专栏:

不能忽视抓后进
康平泰 刘兆义
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证明,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先进和后进两个对立面,带动中间状态,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如何正确运用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去年冬季,陕西省扶风县委领导干部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总结了近几年来运用这个领导方法的经验。大家认为,过去在领导农业生产上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一般是重视抓先进,忽视抓后进,影响了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去冬以来,县委在继续抓先进的同时,狠抓了后进地区,使后进地区的面貌有了显著改变。
扶风县各级领导由原来忽视抓后进,到大抓后进,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要不要抓后进?
近几年来,扶风县农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有许多生产队办得较好,成为全县高产旗帜。但是,和生产搞得好的兄弟县比较,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原因就在于:先进地区的经验推广不开,先进没有起到带动后进的作用。全县约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后进队,拉先进地区的“后腿”。归根到底,是忽视了抓后进。有些同志把抓先进看作是唯一的领导方法。他们认为,在一个地区只要树立几个先进旗帜,后进单位就会自动地跟着前进。因此,他们蹲点、下乡、总结经验、培养典型人物,都只愿到先进地区去。这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已经并且将会继续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在会议和学习中,我们有意识地研究了“抓先进和抓后进的辩证关系”,“后进单位不抓,能不能自然赶上先进”等问题,使大家认识到:抓先进和抓后进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抓先进,能更好地摸到抓后进的经验;抓后进,是为了变后进地区为先进地区。一个地区培养了一些先进单位,仅仅是促进农业增产和搞好工作的开始,大量的工作是促进一般地区和后进地区赶上或超过先进水平。先进地区固然可以对后进地区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先进地区的经验要在后进地区推广,还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
后进可不可以变先进?
在大家认识了抓后进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后进地区面貌能不能改变?能不能赶上先进?相当多的人认为:后进地区底子薄,条件差,领导力量不强,群众唠叨,落后根子扎得深,很难改变。有些干部虽然到了后进地区,但是怀着畏难情绪,工作上多半是消极应付。县委组织各级干部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里找到了答案。
首先,观察一切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先进与后进和其它事物一样,两者会在斗争中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原来先进的,如果停止不前就会落后;原来后进的,如果不断地创造转化的条件,就会变为先进。后进与先进是相对说的,后进地区绝不等于没有先进因素。事实证明,不少后进地区都有一些不同的先进之处,甚至还有一些先进地区没有的长处。因此,对待后进地区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对待后进地区。既要看到落后的一面,又要看到先进的因素,更要看到经过努力赶上先进的可能。
其次,要坚定地相信广大干部和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后进地区所以落后,主要的是我们的工作没有赶上去,而不是这里的群众天生落后。经过解放后历次社会改革,特别是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进地区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后进地区的面貌。有些群众不断写信或派代表到领导机关,要求派干部到他们那里长期蹲点,帮助他们改变落后面貌。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面临着这样的群众,应当是积极支持,不应责备群众的落后。
最后,要有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后进地区和先进地区比较,底子薄,条件差,改变面貌有一定困难,这是事实。但是,不能把困难看得过大,更不能被困难吓倒。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为人民服务》)当前改变后进地区的面貌,比之过去有许多有利条件:各级领导都重视抓后进地区,并实行干部长期蹲点;广大贫、下中农迫切要求改变后进地区的面貌;后进地区比先进地区增产潜力大;各地都有供后进地区学习的先进旗帜,等等。当然,也要充分估计到改变后进地区的面貌的艰巨性。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和困难作斗争。大寨大队其所以成为全国农业生产上一面红旗,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他们敢于藐视困难,战胜困难。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之后,不但使后进地区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推动了全县整个工作的前进。
后进地区的面貌的转变,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后进地区,今年的夏收作物的产量都有显著的增加。
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大家尝到了辩证法的甜头,普遍反映:“越是运用辩证法,越觉得学习辩证法的重要。”现在,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的自觉性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有了辩证法,思想上、工作上的两点论多了,瞎指挥少了;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矛盾转化的多了,消极等待事物转化的少了。现在,干部不是怕到后进地区去了,而是纷纷要求到后进地区去。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后进地区经过艰苦的工作,可以转化为先进地区;先进地区如果故步自封,不继续努力,也可能变为落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问题在于我们要自觉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方法,就一定可以促使后进地区赶上和超过先进地区,同时,使先进地区更加先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