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大寨之花
编者按:大寨精神、大寨经验,在盂县遍地开花、结果,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盂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两年,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全县学习大寨的好榜样。
大寨是以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办农业的光辉旗帜。象我们这样一个土地辽阔、经济落后的大国,发展农业的出路在哪里?依赖国家投资么?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出路只能象大寨人那样,以毛泽东思想挂帅、坚持思想领先的原则,贯彻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依靠自己的双手,改造自然条件,创造稳产高产田。我国发展农业的最有利的条件,就是拥有雄厚的劳动力,只要加上大寨的革命精神,就能够充分发挥五亿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改天换地。盂县又以新的事实,证明了只要有了大寨精神,即使一时没有化肥,一时没有农业机械,自然条件很不好,同样可以大大发展农业生产。
盂县全县开展学大寨运动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一篇通讯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读了令人精神振奋,对于全国农业学大寨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推动力。
大寨精神、大寨经验在太行山中的盂县遍地开花,两年间就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两年来,盂县人民以大寨为榜样,靠着十多年间壮大起来的集体经济力量,用自己的双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治理了大量的山坡、沟壑、山洼,建成和基本建成了十九万七千多亩“大寨式”的农田。
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盂县全县粮食产量连续得到大幅度增长。一九六三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一亿一千零四十万斤,一九六四年增加到一亿三千二百万斤。
今年,盂县在小麦获得丰收之后,遭受了意料不到的持续一百多天的干旱。这对盂县的广大干部和人民是一场考验。现在,他们已经胜利地经受了这场考验,他们用大寨精神,战胜了空前严重的旱灾,几十天未得透雨的田野里,玉米、谷子长得仍然比较好。

一九六三年春天,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山西省的广大农村传播着。二月间,中共晋中地委发布了全区开展学大寨的决定;四月间,又从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传出了学大寨的号召。
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盂县人民面前:盂县要不要学大寨?
没有人直截了当地说不要学,思想不通的人却不少。
中共盂县县委认为,要不要学大寨,实质是要不要发扬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问题;敢不敢学大寨,是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搞生产建设的问题;敢不敢破老框框,是敢不敢破故步自封思想、大踏步前进的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县委决定,首先统一领导思想。于是,县委一连开了几次常委会,专门讨论学大寨的问题。在五月间,又开了县委扩大会议,讨论:“盂县的生产为什么发展不快?”“山区建设多快好省的道路在哪里?”
有人说,外地经验学不得。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觉得过去本县学外地经验确实出过一些毛病。大搞水利时,听说有的地方打旱井(水窖)、修水库,发展了生产。盂县也修水库,打旱井。结果,有一部分水库和旱井无水可蓄,没有发挥作用。这错在领导上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没把自己的条件弄清,没有因地制宜地推广外地经验,而不是外地经验不能学。
有人说,群众运动搞不得。大家争论了几天,终于统一了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不发动群众,没有群众运动,就将一事无成。不是群众运动不能搞,而是领导上如何正确地领导群众运动。
在讨论中,总结了经验教训,也找出了问题:盂县的生产发展得不快。一九五七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是八千零六十八万斤。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这五年平均每年总产量为九千一百二十九万斤,与一九五七年相比,平均每年只增长百分之二点六二。
盂县的出路在哪里?大家说,大寨的经验证明,盂县有些生产队的经验也证明,要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必须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人们的思想变了,精神振作了。有人说:“对,大寨经验就是好,抓住农田基本建设,就不愁生产不发展!”
会议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寨是盂县的活榜样,非学不可,全县开展学大寨运动。

这一年秋后,学大寨的捷报便传出来了:
全县粮食产量达到一亿一千零四十万斤,创造了盂县历史上粮食总产量的最高纪录。
但是,头一年,大寨精神还没有在盂县扎根,盂县的学大寨运动还不巩固。学了一点,有人就满足了。他们说:“先进经验处处有,哪能学得完?往后,保住这年景就不坏了。”
于是,在盂县县委面前又出现了这样的新问题:“还要不要在盂县继续有领导地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
为解决这个新问题,县委常委先开会。他们把介绍大寨经验的文章拿来,一点一点地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会议开了好几次。
这是几次学习的会议。他们从大寨学到了一种革命精神。他们发现了贯串大寨十年斗争的一条红线,那就是大寨党支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体干部和全体社员。这是革命力量的泉源。他们也从大寨学到了一个领导思想:要群众革命,干部必先自己革命,一个支部如此,一个公社如此,一个县也如此。
这也是几次县委常委们思想革命化的会议。他们老老实实地当小学生,越学越感到自己不足。他们发现,过去半年的学大寨运动,所以是“雨过地皮湿”,所以没有形成广泛的群众运动,不是群众落后,而是各级党委落后于形势,落后于群众改变盂县面貌的愿望;也不是大寨经验不能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运用,而是没有抓住大寨的真“经”,低估了大寨经验在当前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县委书记、县长和大寨的干部比,比革命思想,比革命干劲,比领导作风,比工作方法……比来比去,又比出个不足来。他们承认自己没有陈永贵那样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他们认识到,要走大寨之路,必须先学大寨人的革命精神。而且,县委一定要学在前头,走在前头,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彻底革命的大旗扛起来,站在群众运动中领导群众运动。
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为了把这个飞跃变成全县干部的精神财富,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间,盂县召开了一个两千四百人参加的四级干部大会。
远迢迢地把陈永贵请来,给全县的干部上课,传大寨的革命精神,讲大寨的革命作风。生产队干部、大队干部、公社干部,直到县委书记、县长们都坐下来听。
听了,就比。队队比大寨,照镜子,找差距,比革命精神,比依靠贫农下中农,比干部参加劳动,比自力更生……。
盂县县长张国英,是个好县长,他有魄力,实干,和大寨的干部一比,也说起自己不行来。他说:“比起陈永贵来,他的觉悟比我高,革命干劲比我大。”
上社公社党委代理书记郭如厚,听了陈永贵的报告,从心里觉得比不上。他说:“闹革命不能论年纪,也不能分辈数,更不能拣轻闲,要象陈永贵那样,站到最困难的地方,和群众一道去打冲锋。”
上社公社白藏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海亮说:“这下子比得好,革了一个命(右倾保守思想)、栽了一条根(依靠贫农下中农)、死了一条心(资本主义思想)、学了一本经(大寨建设山区经验)、戴了个望远镜(国家观念)。”
就在上上下下照镜子、找差距的那些日子里,在全县范围内,又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大寨革命精神的活动。在各个民校里,教师们讲大寨;在社员会上,干部们讲大寨;农村俱乐部演学大寨的戏,唱学大寨的歌;广播站一日三次向全县人民报告学大寨的消息;县剧团把学大寨样板队——苌池公社熬子坡大队的事迹搬上了舞台,演起了《万紫千红》。从县城到边远的山庄窝铺,处处都开展了学大寨的活动。
“做大寨人,立大寨志,走大寨之路!”盂县人民怀着必胜的信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继续开展改造山河的斗争。这一年冬天,全县有一百七十多处坡梁的治理工程动了工,三百多个沟壑的打坝垫土工程和成千上万亩造地、整地工程也开始了,几十条大坝奠基了。

盂县的干部说:“不当空头政治家,要当革命的实干家。”“学大寨,不能在嘴上过硬,必须要在行动上过硬。”
盂县县委认为,干部必须彻底革命化,必须大张旗鼓地提倡革命的思想,提倡革命的作风,让全县所有的干部时时想到革命,事事想到革命,让他们在火热的群众运动中去领导群众运动。
于是,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机关干部有百分之七十以上背起行李下乡了。县委机关只留下二十个干部,县人民委员会只留下十八个干部。全县人民公社二百来个干部,只有二十五个住在机关。
县长张国英背着行李到了苌池公社熬子坡大队。熬子坡的社员们正在大战黑龙沟。张国英不进村,一直去了工地。社员们见他风尘仆仆,说:“老张,你先回村歇歇!”他摇摇头,跟党支部书记说:“来,给我一把锹。”马上和社员们一块干起来。休息时,张国英跑去和队干部琢磨起熬子坡大队该怎样打坝、垒堾的事来。队干部说:“别的地方石头多,学大寨还有个学头,咱这地方,就是一疙瘩土,地里找不到石头,难哪!”张国英问:“没石头,用土不行?”干部说:“不会呀!”张国英又问:“村里没人干过?”干部说:“有个贫农干过,他叫张存喜,老汉早几年就不动弹了。”晚上,张国英跑到张存喜家里,跟老汉说:“我是请你来的,你出来,不要你动手,指划指划就成。”张存喜见老县长上门来,感动地说:“行啊!老张,你都和大家一起干,我能坐得住?”张存喜出“山”了,熬子坡的土堾打成了,张国英脑子里一个问题也解决了:学大寨,一定要因地制宜。
县委代理书记梁和义到上社公社白藏大队,正是冰封地冻的“三九”天。当时土方工程不能搞了,大队管委会计划把劳动力从长条沟工地上撤下来,上山割蒿积肥,谁知偏偏下了场大雪,把山封了。有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想上山了。大队干部没法,去问梁和义。老梁说:“天冷,上大山,你们先上。”第二天,他就拿了一把镰、一条绳,领着干部们上山。社员见干部上山,也都跟上来,全大队一百零六个劳动力出了工。
王村公社党委代理书记李志清,决心当陈永贵的好学生。参观大寨回来后,蹲到了水岭底大队,和社员干了一冬一春,垒堾,筑坝,修地,垫土,把个平平常常的生产大队一下弄了个热火朝天。他又把周围几个大队干部叫来,让他们看看水岭底比比自己。这些大队干部实在没想到,原来和他们差不多的水岭底,一下跑在前边了。回去以后,也都干起来。连水岭底在内,这一片七个大队,一冬一春干了个“满堂红”。
干部和社员一起,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干着。他们干出经验来,干出方法来,也干出精神来。就这样,他们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头,领导全县人民群众学大寨,赶大寨,让大寨精神遍地开花。

盂县的学大寨运动在干部革命化的推动下健康地发展着。中共盂县县委又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大学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号召。
学毛主席著作也要干部带头。县和公社两级干部下乡,背上工具,也带上毛主席著作,一有空就学。盂县基层干部和社员成千上万的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成千上万的人在毛泽东思想红旗指引下,投入了学大寨、搞建设、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伟大斗争。
白藏大队就是一个例子。
上社公社白藏大队的党支部,共有七个支部委员。在学大寨运动开始后,七个人有三个打算:三个人主张走大寨之路,把白藏的落后的命彻底革掉;两个人主张慢慢来;两个人主张:当农民,弄个够吃够喝就满不错。党支部书记张海亮读毛主席著作,读到“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时,心想:“是呀!支部书记的担子是党交给我的,我为什么不勇敢地担起来呢?”他决心把党内的这场思想斗争的盖子揭开。
他同支部委员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人人对照毛主席的指示作检查。支部委员韩二虎是一九三八年入党的,他说了实话:“党号召群众学大寨,我心里不同意。心想:夏天种地集体干,冬天就该自由点。实际上,我是翻了身,生活过好了,认为革命就算成功,一不想艰苦奋斗,二不想替别人操心,变成一个只管自己不管群众的人了。如今要谢谢毛主席,他老人家又一次给我指明了方向。”一九四七年入党的支部委员白成林,也是个对学大寨兴趣不大的人。他说:“入党的时候,我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可是,日子久了,我变得保守了,和陈永贵比,哪象个革命的样子!”
经过学习和检查,他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了。七个人扭成一股劲,一齐进了沟……
白藏的贫农下中农们学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和毛主席为《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写的按语,主人翁思想坚定了,长了革命志气,添了革命干劲,不管天寒地冻,跟着干部们进了沟。
盂县的学大寨运动发展异常迅速,规模异常壮阔。从一九六四年春节过后,到五月底春耕大忙,盂县人民又完成了总长一千五百多米的二十六条大坝,治理了总长一百二十里的一百零一条山沟和一百二十二个小沟壑,把四千二百亩坡梁地变成了水平梯田,还整修了沟湾地和沟坝地七千五百多亩。
这期间,全县出动了四万个劳动力,投工九十一万个。
这期间,他们人抬、人担、小车推,移动了三万立方米石头和三十万方土。
这一年,盂县还全面地推广了大寨精耕细作的经验,普遍采用良种,十四万亩玉米有十万亩进行了深刨,每亩粮田施肥量也增加了。
一九六四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盂县继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规模更大,标准更高。这期间,只是大寨式农田,全县就又修成了十万一千亩,占两年来所修的大寨式农田一半以上。
中共盂县县委重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和群众,不仅巩固和扩大了学习大寨的成果,正确地解决了推广先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大寨经验。

盂县在学大寨运动中不断地前进。
到一九六四年的秋后,盂县出现了十二个自己的“大寨大队”。
这些大队的特点鲜明,学大寨成绩很大,人变了、地变了,产量也变了。这些先进大队不是靠“吃偏饭”长起来的,而是诞生于群众运动中,自力更生地成长起来的。它们的成长被群众看得一清二楚,人们信服这些先进大队的经验。在浩浩荡荡的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它们成了学大寨、赶大寨的活样板。
这十二个先进大队成为全县的十二杆红旗。县委派了十二个科局长以上的干部,到这些大队中去蹲点,和大队干部一道去当革命的实干家。
县里树旗帜,公社也树旗帜,全县各人民公社把一百三十七个学大寨比较好的大队树成了公社的标兵队。
于是,盂县学大寨形成了有点有面的新形势:全县的十二个尖子队学大寨,赶大寨,带公社的一百三十七个标兵队;公社的一百三十七个标兵队学大寨、赶附近的尖子队,带全县的一般队;全县的一般队就学大寨、赶公社的标兵队。
新形势出现了,领导思想、领导方法必须跟上来。盂县县委决定狠抓学大寨运动中的比学赶帮。
从县委书记到公社干部,驻在标兵队,依托标兵队,组织周围一般队,持续地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他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布点撒网”。
盂县的学大寨运动和“一带二”的比学赶帮运动拧在一起了。
盂县的干部们说:“一带二,一片红,小片红变大片红,总要弄它个全县红。”
这话不单单是良好的愿望,也是盂县学大寨开展群众运动的一个最精彩的总结。如今,这个县的学大寨,“一带二”的比学赶帮活动,开展得很热闹。去年的“一点红”,今年变成了“一片红”;去年的“一片红”,今年变成了“连片红”。
盂县的学大寨,一步一个脚印,步迈得大,迈得扎实,持续发展。

学大寨,盂县经历了不平常的两年。
这是用大寨精神涤荡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保守思想的两年;是大兴愚公志、革命风、改造大自然的两年。
两年来,盂县各级党组织在县委领导下,抓了一个纲、一个灵魂,一个关键、一个桥梁、一个核心,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了大寨经验,把三大革命运动搞得轰轰烈烈。
一个纲:抓阶级斗争的纲、两条道路斗争的纲。
一个灵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引导全体干部和全县人民进行思想革命。
一个关键:扎扎实实地抓农田基本建设,改变自然面貌。
一个桥梁:抓住选点树标兵,抓典型,抓先进,一层一层抓,一层一层树,为全县全面学大寨“搭了梯子,架了桥梁。”
一个核心:盂县县委自始至终把培养大寨式的党支部,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作为开展学大寨运动的核心。
两年中,盂县的全体干部和勤劳勇敢的盂县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共同走出一条宽阔的盂县的大寨之路,开放出了光彩夺目的大寨之花。
他们的经历告诉人们:革命的大寨人开辟了革命的大寨之路,不管是哪里,一心闹革命的人,就能够在这条大路上阔步前进。
他们的经历也告诉人们:革命的大寨人创造了革命的大寨精神,大寨精神的种子就可以在任何革命的土地上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
新华社驻山西记者
(附图片)
盂县上社公社白藏大队队长韩学武(前),带头下水,和社员一起担水抗旱。
盂县上社公社白藏大队经过去冬今春的奋战,将四道沟、八道梁、一道坪整修一新,建成大寨式农田一百三十七亩。这是社员们在新建的大寨式农田里劳动。
山西盂县苌池公社段家山大队修筑梯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这是贫农下中农协会主任苏坤亮(前中)党支部书记姚生贵(前左)和社员一起抬石闸沟。  王祥云摄(《山西日报》供稿)
山西盂县苌池公社段家山大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梯田。这是第二生产队贫农下中农正在起大石头闸沟。
王祥云摄(《山西日报》供稿)
大寨精神改变了盂县农村的面貌。王村公社下王村大队成了牛羊成群的新山村。
盂县上社公社白藏大队认真学习大寨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组织社员开展集体副业生产,为发展集体生产积累资金。
(以上照片除署名者以外,均系新华社记者王文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