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算盘怎样打法?
——记红石官庄大队发展养猪事业经验
山东沂水县三马公社红石官庄大队,一九六○年只有一头猪,今年发展到三百零一头。平均每户五头猪,平均每人一点二头。
一九六○年这个大队九百六十亩粮田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六十斤。去年,由于猪多肥多,加上其它方面的增产措施,粮食平均亩产上升到四百八十斤。
红石官庄大队的养猪事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自力更生多养猪
一九六一年,红石官庄大队党支部在和干部、社员讨论怎样改变沟多地瘠的面貌、发展农业生产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要想多打粮食,就得多养猪、多积肥。
可是,一讨论到怎样发展养猪事业时意见就不一致了。当时,有些人主张向国家贷款,买仔猪、购饲料。另一部分人主张依靠集体力量,自己动手解决困难。他们说:咱们既是国家的主人,就不应该增加国家的负担。
大队党支部同意后一部分人的意见,发动干部和社员用集体的力量,解决养猪的困难。他们用队里种瓜的收入,买回了四头母猪。四头母猪,不算多,可是当时的红石官庄,连喂四头母猪的精粗饲料也没有,只好采取放牧、割青草、挖野菜的穷办法来饲养。
猪逐渐多起来了,猪圈不够用怎么办?贫农社员韩永思、张连友提出把猪养在他们家的圈里。他们说:“队里的猪,有我一份;队里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于是就有五六户社员的猪栏里养上了集体的猪。就这样,到一九六一年冬,全大队的猪便发展到六十头。这是红石官庄人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
猪长大了,育肥了,交售给商业部门了。下一步怎么办?当时社员中也有两种主张:有人主张把钱全部分给社员,贫农社员韩世山主张把钱留下来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发展养猪事业。他的理由是:晚分一两年,就能翻上几番,等家底子厚了再分给社员一部分,这样对集体、对社员的好处更大些。
大队党支部把这两种主张,拿到社员大会上讨论。结果,大家认为:前一种主张,只顾眼前,不管将来,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后一种主张,乍看起来,好象不顾社员利益,可是,实际上正是为了社员的长远利益,因而人们一致赞成。有人还回忆往事说:“想当初大队用卖瓜钱买猪时,也曾有人不同意,主张分钱。可是大队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买了猪。后来这些人又说‘多亏当时没把卖瓜钱分了,要不,这些猪从哪里来。’现在又有人想分掉猪钱,我们一定要顶住。”(编者按:顶住歪风邪气,社会主义正气才能伸张)
就这样,红石官庄养的猪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养猪数量越来越多。到一九六二年底,就发展到一百六十头。
为发展生产而养猪
几年间,红石官庄的猪由一头发展到三百多头。不仅是这里的干部和社员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还在于他们善于用发展生产的观点对待养猪,敢于动用一部分集体的储备粮来养猪。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养猪事业获得迅速发展,而且储备粮也逐年增加。(编者按:在精饲料不足的时候,经过社员民主讨论,可以动用一部分储备粮作饲料)
有人认为,储备粮,顾名思义,应当储备,不可动用。因此,有些大队尽管储备粮很多,养猪就是发展不起来,或者发展得很慢。红石官庄大队就不是这样。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石孝增对储备粮的算盘是这样打的:假如今年有三万斤储备粮,拿出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用来养猪,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那末,明年的储备粮就有可能增加到四万或四万五千斤。
但是,起初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样打算盘的。当支部建议动用一部分储备粮喂猪,提请干部和社员讨论的时候,第一生产队队长韩玉善跑来找石孝增。见面就问:“这样作行吗?百十头猪,等育肥了得二三万斤甘薯片,一半的储备粮要被它们吃掉了。”
“怎么不行呢?”石孝增掐着指头和他算账:“我认为这样作很合算。第一、你把四十头仔猪和六十头肥猪喂好,要用多少甘薯片?我看用不了三万斤。把这些粮折价也不超过二千元。可是这些猪喂肥了可以换回多少钱呢?光六十头肥猪就是四千元左右。这是一笔账。第二、这些猪可以积肥一千车,而每车肥一般能增产二十三斤粮。这就是说,猪肥增的产,差不多就把喂猪用掉的粮食捞回来了。(编者按:这个账算得对,是留有余地的)这个账你算过没有?为什么不多从发展生产上想一想呢?”
这一席话使韩玉善变聪明了。他憨厚地笑着说:“原来算盘应该这样打法。”
就是这个算盘,使人们的认识逐步提高、逐步一致了。今年全大队从去年的储备粮中拿出二分之一用来养集体的猪,使集体养猪数量由去年的六十五头,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八十多头。
正确对待社员家庭养猪
红石官庄大队还认真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方针,及时解决部分干部和社员对社员家庭养猪的一些片面认识。
还在一九六一年秋天,第二生产队社员韩世山,一次卖给国家三头肥猪,收入二百五十多元。几天后,他又向生产队里投了三四十车优质肥料。可是,在按质论价的时候,队长张连文却故意把肥料评为三等。韩世山想不通,去找大队党支部书记石孝增。
石孝增向张连文一了解,张连文说:“韩世山卖猪收入了二百五十多元,又投了这么多肥,如果再把肥价按质评成一二等,记工就更多了,这样队里的收入都成了他的了。”
“这是一种什么算账法啊!这样下去对发展社员家庭养猪,会起些什么作用呢?”石孝增反复地思索着这个问题。他从这件事联想到张连文为什么有钱有粮不养猪?反过来又这样对待社员家庭养猪?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应当在干部中讨论,取得一致的认识。
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张连文这种思想和算账方法,是捂着一只眼睛,光看一面的事,算一面的账。大家认为既要算社员养猪的收入账,也要算养猪户向国家提供多少肉和向集体投了多少肥的账,应该肯定社员多养猪对国家、对集体的贡献。石孝增说:“作事和算账,千万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对社员家庭养猪的看法,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当干部的对这个账算不清,就不会很好地执行党的有关政策,势必要阻碍养猪事业的迅速发展。”(编者按:这是辩证法,这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
经过讨论,干部们的认识一致了,张连文也检查了自己的错误。过去他认为养猪户占别人的便宜,现在自己也喂了猪。在一次会议上,他意味深长地说:“四年前全大队一头猪,粮食亩产一百六十斤,我拼命地干,生活仍很困难;现在猪养多了,粮食产量提高到四百八十斤,我还是那个干法,可是粮食却吃不了。这些事实教育了我,猪多、肥多,肥多了粮食就高产。猪多支援了国家,肥多支援了集体,粮食既支援了国家、集体,也富了自己。所以我也养了猪。”(编者按:社员养猪多了是发展了资本主义吗?不,是发展了社会主义。当然也要发展集体养猪,生产大队还必须积极扶持贫下中农困难户发展家庭养猪,这就是公有私养办法)
现在,红石官庄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对社员家庭养猪的看法一致了,账算的也更全面了。因此,社员家庭养猪的也逐步增加。今年全大队除了六户无条件养猪的以外,全都养了猪;社员家庭养猪由一九六一年的四十头,现在发展到一百一十多头。(编者按:三百头中,集体占一百八十八头,保持这个比例很好)
农牧业在互相促进中迅速发展
红石官庄大队多养猪,首先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所需要的肥料问题。结果,养猪确为农业提供了肥料,发展了农业生产。这个大队一九六○年全队只有一头猪的时候,平均每亩施肥量只有一点五车,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六十斤。以后随着养猪数量和优质肥料的增多,再加上其他增产措施,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了。一九六四年,全大队按户数计算平均每户有猪四点一八头,平均每亩施肥八车,其中百分之六十五是猪圈肥,结果这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四百八十斤。
农业发展了,为养猪和饲养大牲畜提供了饲料,反过来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这个大队就在粮食产量逐步上升的同时,养猪数量也是逐年上升的。一九六一年全大队养的猪,已由一九六○年的全队一头,上升到平均每户一头,以后几年,又逐年上升到每户二点五头、三点二五头、四点一八头。今年,平均每户已经有了五头猪。此外,大牲畜也由一九六○年的八头,发展到了现在的二十三头。
农牧业相互促进向前发展的结果,不仅改变了这个大队一九六○年以前需要国家供应口粮的贫困面貌,也增加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巩固和壮大了集体经济。全大队增加的大牲畜,就是全靠集体经济力量购买的,另外,一九六三年以来还买了十九辆小胶轮车,修盖了畜棚、猪圈,进行了必需的基本建设。
新华社记者 朱曰梅


第2版()
专栏:

单纯的农牧业经济地区变为农牧工业全面发展的地区
新疆少数民族职工队伍成长壮大
全疆少数民族职工总数比一九四九年解放时增加了八十多倍。历史上被称为游牧民族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了本民族的产业工人。
新华社乌鲁木齐十七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职工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新疆少数民族职工总数比一九四九年解放时,增加八十多倍。历史上被称为游牧民族的一些少数民族,现在也有了本民族的产业工人。
解放前,新疆只有十多个设备简陋的小发电厂和皮革加工、粮油加工等小工厂。解放后,新疆各族人民在国家大力支援和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帮助下,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使工业建设蓬勃发展起来。现在各县大都已有了农具厂、皮革厂和农产品加工等厂。连阿尔泰山区和帕米尔高原等偏僻山区,也有了工厂和矿山。新疆工业产品的品种,现在已由解放时的十一种发展到两千种左右。这表明在短短的十六年里,新疆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农牧业经济地区,变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农业、牧业和工业全面发展的地区。
随着工业的发展,维吾尔族人民现在已有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历史上被称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以及人数最少的达斡尔族,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工人。
新疆各工业部门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职工的培养和教育。现在,新疆的少数民族职工中,有很多已成为技术能手,有的已经成了厂矿行政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在克拉玛依油田,有的人解放前是地主家的长工,现在成了钻井能手;有的在解放前是牧主家的放羊娃和讨饭吃的流浪儿,今天已经成为突击队长和技术人员。自治区机械工业管理局所属各厂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十二个民族的职工中,有一百三十多人已做了车间主任、工程技术干部,有的已经做了厂长。


第2版()
专栏:

和田维吾尔族人民以英雄气概向沙漠进军
开新河建绿洲粮棉油畜全面增产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十七日电 新疆和田专区千百年来就被戈壁和沙漠从南北两面包围着,这里的维吾尔族人民近几年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南征戈壁开新河,北战黄沙建绿洲,经过连续七年的奋斗,使全部农田解除了干旱的威胁,各族人民称颂和田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这一奇迹,是用自力更生精神改造大自然的范例。
记者最近来到和田地区访问,看到一条条新开的人工河,横穿戈壁滩,把高山上的流水输送到绿洲。七年中,和田人民不仅在戈壁上挖通了八十条总长达一千四百六十多华里的人造河,还在下游修建一万六千多条新渠道,每年枯水季节增加的水量有一亿多立方。在北部的沙漠深处,现在出现了四十多片田连阡陌的新绿洲。一九五七年还靠外地供应粮食的和田地区,现在每年有大批粮、棉、油、畜交售国家。今年这里夏粮又获增产,秋季庄稼长得比往年好。维吾尔族社员将连续获得第五个丰收年。
和田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三四十毫米,农田完全依靠高山雪水灌溉。山水虽然丰富,但在过去高山与绿洲之间,横隔着宽达几十公里至一百公里的戈壁渗水地带,雪水经过戈壁流向绿洲的时候,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水量渗到戈壁层下,农田得不到及时的灌溉。特别是枯水季节,许多地方水流到半路就渗光了,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在绿洲北部,每年季风吹来,黄沙又不断向绿洲倾泻,吞没庄田,许多农民被沙漠逼得弃家逃亡。
和田地区党组织为了领导维吾尔族人民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组织群众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后决定从两条战线上向大自然展开史无前例的进军:南征戈壁,向戈壁要水;北战沙漠,向沙漠要田。
向戈壁要水,就要挖通戈壁开新河。维吾尔族人民把在戈壁上修建人造河当作改变贫困面貌的根本措施。几万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苦战经年。他们冬天在戈壁滩上挖地窝子住宿,夏天披上棉衣抗曝晒,许多人二尺长的十字镐一次一次地磨成小鎯头。新河床要垫泥铺土才能防止渗漏,可是戈壁滩上找不到一方泥土,用水泥铺河床,投资太大。维吾尔族人民决定不花一文钱,用戈壁滩上常见的卵石干砌渠道。这个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民用人背、肩扛、毛驴驮,在七年中共拣回一百五十多万方石头,铺了一千四百多华里的人造河。这些堆积如山的石头,如果要用和田现在担任基建的全部汽车来运,一年四季不停,也需要二十多年才能运完。开新河需要的其他材料也都是就地解决的。维吾尔族人民用戈壁芨芨草搓成的草绳,代替了工程需要量极大的麻线绳;工程需要大量的碎石,这里没有钢筛,人们就砍红柳编出精巧的柳枝筛来代替。新渠道上要建大量跌水工程,需用水泥建造才能保证质量,工地上没有水泥,人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建成了千百座经久耐用的大型石砌跌水工程,解决了工程上的难题。
在南征戈壁的同时,有六万多维吾尔族社员开赴北面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辟新绿洲。头一年由于风沙侵袭和灌溉不足,有的地方连种子都没收回来。和田各级党组织及时领导人民总结了经验教训,进一步讨论和订出对付风沙的办法。人们用红柳树枝在新开的农田旁边编起几里以至几十里长的篱笆挡风沙,掏空沙漠上的老胡杨树做涵管,劈开沙丘修起了上千条渠道,种起密密层层的防沙林带。他们还巧妙地用“堆沙梁”的办法建起沙漠水库。为了削平沙漠中成千上万个沙丘,人们从远处引来洪水,拿洪水当作强大的输送带,把堆积了千百年的巨大沙丘移到低洼地带,使原来起伏不平的荒漠,在几天之内变成大片良田。
现在,和田专区各人民公社的积累增加了,新购买两千多匹耕马,两千多辆大车。许多公社还购买了汽车和拖拉机。一九六四年,人民公社购置的各种半机械化农具比一九五七年购置的多六倍半,化肥增加了三十多倍,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附图片)
新疆阿勒泰草原上的克木齐人民公社放牧的新疆细毛羊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平均数掩盖着什么
开平县长沙公社早造大幅度增产,晚造生产也很好。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公社和大队的一些干部陶醉于总产量的提高,平均数的增长,只见平衡,不问差距。公社党委召开了“揭露矛盾”的会议,揭开平均数背后掩盖的问题。结果,全社查出早造增产不大、晚造生产搞得又不够好的后进生产队八十一个,占全社生产队总数百分之十六。大家头脑清醒了,社队干部分别驻到后进队去,帮助解决问题,搞好生产。
《南方日报》为此发表短评说,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先进和落后差距很大,这是一个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只看到大好形势,陶醉于总产量、平均数的增长;只见平衡,不问差距,把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掩盖起来、调和起来。一种是既看到大好形势,又看到大好形势下存在的问题;既看到总产量和平均数,又看到它们后面的差距和矛盾,并且敢于不断地把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揭露出来,推动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
前一种态度是用“合二而一”的错误观点指导生产,其结果必然是先进的得不到鼓舞,后进的得不到鞭策,生产停滞不前。后一种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指导生产。总产量、平均数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先进单位或落后单位本身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都是一分为二的。揭露平均数掩盖下的先进和落后的差距,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一分为二的客观规律办事,就能把先进和落后、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揭示出来,促使落后向先进方面转化、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方面转化,并且推动先进单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辩证地看老经验
淮阴县丁集公社路西大队准备秋播的时候,要求各队一手抓高产田,一手抓低产田。开始大家心里没有数,以后分析了各项条件,干部和社员认识明确了,信心提高了,针对各种农田的特点制订计划和增产措施,力争明年夏熟大面积增产。
《新华日报》就此发表评论说,从路西大队的秋播准备工作看出,要争取明年三麦大面积增产,非要敢于突破老框框、老经验、老办法不可;也就是非要敢于创造,敢于革新不可。老经验、老办法是前人多少年积累起来的,不少东西有科学的一面,我们需要把它作为历史遗产继承下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许多老框框、老经验、老办法,是落后的,是同社会主义大农业不相适应的,是同高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我们又必须敢于突破它。如果老是在过去的老框框中转来转去,不敢突破,不敢革命,不敢创新,其结果必然是低水平、老产量。
要敢于突破老框框、老经验、老办法,首先要敢于突破安于现状的老思想。只有以革命精神种田,敢于革命,不断革命,才不会被今年的三麦丰收挡住视线,才能进一步突破今年三麦生产的框框,在高产的基础上再夺高产。要突破安于现状的老思想,首先在于领导者能够自觉地以革命精神领导生产,深入群众,把群众的革新创造精神发扬起来,发动大家总结经验,挖掘增产潜力,这样,三麦生产的老水平就可能被突破!
“保险”和“风险”
天津市电梯制造厂制造直流快速电梯,有个时期,凡是外国有的,或是兄弟厂生产过的,以及符合本厂生产条件的,他们才敢生产,并且说这样很“保险”。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老是落在别人后面。去年,他们破除了迷信,打破了“保险”思想,大胆修改设计,使直流快速电梯达到了先进水平。
《天津日报》发表短评说,“保险”,说穿了就是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边爬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保险”其实并不保险。在当前比学赶帮超的形势下,各单位都在突飞猛进,力争上游。吃“现成饭”,安于现状,甘居中游,只能越来越落后。这对革命者来说,正是最大的危险。
打破旧框框,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办前人没有办过的新事,遇到的困难当然要多些,有时候还会遭到暂时的挫折。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有“风险”,其实没有什么。我们只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斗争,就能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化“险”为夷。敢于为社会主义担“风险”,放开胆量走新路,这种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对革命者来说,正是真正的保险。
求“保险”和担“风险”,归根结底是甘居中游和力争上游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的反映,也是对待困难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毛主席教导我们:凡能争得者,应用全力争之。对困难,我们应该发扬革命精神,知难而进;对困难,我们应该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寸步不让。当然,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是一看就见,一摸就到的。要化“险”为夷,必须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这样,困难来了,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就可以有办法战胜困难,攀上科学技术的高峰。


第2版()
专栏:

吉林各地改良马驹增多
广东渔场进入秋汛旺季
△吉林省各人民公社生产队今年繁殖的改良马驹比上年多三分之一,用纯种公马配种的母马也比去年多一万头以上。
近几年来,吉林省马匹增殖较快。但是,原来的本地马大多是蒙古马,体型小,挽力小。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在增加马匹数量的同时,繁殖些拉得多跑得快的高头大马。今年各国营种马场除了为周围的人民公社配马而外,还选派一批技术人员,抽调一批优良种公马,帮助有条件的人民公社建立马匹配种站。目前,人民公社的马匹配种站已有一百多个,比去年增加了四倍。由于进一步调动社员群众自力更生改良马匹的积极性,今年用人工授精新技术配种的母马达五万八千多匹,是近几年来最多的一年。
△广东省沿海渔场秋汛旺季已经到来。汛期来得最早的海丰县和台山县沿海渔场,都传出丰收的喜讯。在台山县海面生产的几百艘船,仅八月下旬三天就捕鱼一百多万斤。
今年,广东沿海各地秋汛准备工作做得好。到八月底,绝大多数渔船已经准备就绪,先后投入生产。
广东省水产厅最近已派出一部分有经验的干部亲临沿海指挥,及时传递和广播险情险汛,保证安全生产。


第2版()
专栏:

本溪发现一支百年以上的老山参
本溪县发现了一支百年以上的老山参。
这支山参已经为中国医药公司辽宁省批发站所收购。重四点一六两,全长二尺四寸,主根长六寸,偏枝长四寸,珍珠(疙瘩)须生长疏松。黄白色,体形完美。
人参为珍贵药材之一,我国人参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它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有野生和园生(人工栽培)两种。本溪县的这支老山参,是一个贫农社员在深山放牛时发现的。据有关专业人员鉴定,这支参成长时间在百年以上,是少见的珍品。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科学工作者同群众相结合解决重要研究课题
山西制成震动式粮食烘干机
这种粮食烘干机每小时可以烘干含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谷物三千斤到三千五百斤,可以节省用于翻晒粮食的大量劳动力
新华社太原十七日电 在山西省汾阳县万年青公社贾家庄大队,一台震动式粮食烘干机诞生了。
这台新的机器,是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派在贾家庄蹲点的工作组就地设计,由大队的农具修配队和汾阳县的两个小机械厂在工作组的参加和帮助下,试制成功的。这是科学工作者深入实际与群众结合解决重要研究课题的一个成功。
震动式粮食烘干机,可以烘干新脱粒的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等谷物,也可烘干薯类。每小时可以烘干含水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谷物三千斤到三千五百斤。这种新的烘干机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便,维修容易,机身重量和体积比较小,移动方便。经试用每小时用焦炭不多,而烘干的粮食质量很好,经化验鉴定,符合长期储存的要求。贾家庄大队有了这一台震动式粮食烘干机,就可以节省每年夏收和秋收中间用于翻晒粮食的大量劳动力。而且粮食烘干很快,不受天气影响。
汾阳县贾家庄大队近年来生产发展很快,劳动力比较紧张,因而对改革工具,对使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工具和农具很积极。社员们自己已经改革和创造了一些半机械化的工具和农具,场上脱粒已经普遍使用半机械化的脱粒工具。粮食多了,脱粒快了,因而迫切要求有一台粮食烘干机。
今年五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派在贾家庄蹲点的一批青年研究工作人员,在贾家庄大队干部和社员的要求下,开始了研究和设计试制烘干机的工作。设计试制烘干机的课题在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早就提出了,是一个“老大难”的重要研究课题。这次现场设计,由于有贾家庄的干部和社员参加,特别是有贾家庄社员中的一批能工巧匠参加,难题都解决得比较顺利。设计中间,社员们提出的许多合理化建议,给了研究人员很大的启发。从搜集研究资料到完成设计总图,前后只一个月时间。试制中间,研究人员也深入现场,同社员和工人一起劳动。试制每一个部件和零件,他们都边作边议边改进,从而保证了试制的质量。除了一部分精密零件是由汾阳县的两个小机械厂制造的以外,烘干机的大部分部件都是由贾家庄大队的农具修配队制造的。从设计到安装完成,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


第2版()
专栏:

红联大队制成湖田机耕船
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洪湖县郊区公社红联大队制成了一种专耕湖田的机耕船。它是用小木船改装的,船上装有柴油机,船后两边装钉齿磙,中间装犁刀,开动柴油机就可以带动作业机械进行耕作。
南方河网地区有很多湖田。这种田土质肥沃,种水稻一般不需施肥。但淤泥深达二尺以上,人、牛下去挪不动腿,耕作十分艰难。有了机耕船后,这种田的耕作问题就解决了。只要机耕船在田里连犁连耙两遍,就能插秧。红联大队两年来用这种船耕了上千亩湖田。实践证明:机耕船的耕作质量好,效率高,一条船每天可耕二十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