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中国政府复照印度政府提出严正要求
文到之日三天内拆除中锡边界印军入侵工事
立即停止印军一切入侵活动并保证不再骚扰
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决不等于不问是非,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
新华社十七日讯 中国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杨公素今天清晨一时许召见印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梅达,向他递交了中国外交部九月十六日致印度驻华大使馆的照会一件。照会严厉谴责印军在中印边界和中国—锡金边界的入侵挑衅活动,要求印度政府在文到之日三天内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且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送回被劫走的中国边民,归还被抢走的牲畜,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照会全文如下:印度驻华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馆致意,并且就印度外交部一九六五年九月二日和九月十二日的来照驳复如下:
(一)印度政府在来照中继续玩弄一贯的欺骗手法,妄图抵赖印军在中印边界和中国—锡金边界的入侵活动,这是办不到的。自从一九六二年中国在中印边境实行主动停火后撤以来,印度军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挑衅行为,从地面和空中对中国的入侵已达三百余起。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一再提出抗议和警告,并且陆续通知了一些友好国家,事实俱在,决不容印度政府空口抵赖。中国政府还曾四次(最近一次是在一九六五年六月)提出,中印双方对印度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非法修筑侵略工事一事进行联合调查,但均为印度政府所拒绝。现在,印度政府竟装模作样地说什么只要一个独立的、中立的观察员到边界上看一看就可以解决问题,并且还厚着面皮说,印度军队从未越过已被正式划定了的锡金和中国边界,印度也不曾在边界的中国一侧或是在边界上建筑过任何工事。这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如何骗得了人?!
(二)必须指出,印度政府每次来照总是要将中印边界西段中国一侧的新疆和西藏地方,硬说成被中国“非法占领”的印度领土,而实际上这些地方从来不属于印度,甚至在印度篡改地图以前,也从未标入印度境内。值得提出的倒是,在中印边界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一直被印度非法占领,在中印边界中段,也有八处,在西段还有巴里加斯,都被印度非法占领,这是中国政府从来都没有承认过的。中国政府永远保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权利。
(三)印度政府在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的支持下,一贯对它的周围邻国推行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它的侵略逻辑是,凡是它已经占领了的地方,都是它的;它想要占领而尚未占领的地方,也是它的。一九六二年印度政府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是由此而起的,现在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也是由此而起的。中国政府一贯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应该象印巴两国向克什米尔人民保证的那样,在尊重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这就是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的含义。但是,不介入决不等于不问是非,决不等于中国可以同意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遭到剥夺,也决不等于中国可以同意印度借口克什米尔问题侵略巴基斯坦。中国的立场过去是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而有些国家竟承认克什米尔是属于印度的,这些国家还有什么不介入这一争议可言?!当前的问题是,印度不仅拒绝承认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并且公然发动了对巴基斯坦的全面武装进攻。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政府的严重关切。世界上有公理和正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不管你们有多少人帮忙,美国呀,现代修正主义呀,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呀,我们这个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四)众所周知,印度政府利用锡金领土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由来已久。远的不用说了。自从一九六二年九月以来,印度军队就越过早已划定的中锡边界,在中国一侧和中锡边界线上修筑了大批侵略工事。几年之间,大大小小的军事工事直至目前还有五十六个,遍布中锡边界的重要山口,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肆无忌惮的蹂躏和破坏。几年来,中国政府曾经向印度政府提出交涉十三次。但是,印度政府一直置若罔闻,根本没有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眼里。印度政府不仅不停止它的侵略行为,反而变本加厉地指使其军队侵入中国境内进行侦察和挑衅活动。入侵印军甚至深入中国境内,恣意骚扰,劫掳中国边民,抢劫边民牲畜。在印度政府的眼里,哪里还有什么国际边界?哪里还有什么国际关系准则?这真是无理已极,欺人太甚!
中国政府现在要求印度政府在文到之日三天内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且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送回被劫走的中国边民,归还被抢走的牲畜,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六日于北京


第1版()
专栏:

南滚龙沟大队——又一面大寨式先进旗帜
十年治山治水建成高产稳产梯田
凭着双手和智慧,修渠垒田,植树造林,养畜积肥,基本上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大部分岗坡旱地已成为水浇地,粮食亩产由二三百斤提高到一千斤,树木增加到十七万多棵,大牲畜和猪羊显著发展
新华社天津十六日电 河北省平山县宅北公社南滚龙沟生产大队,十年来治山治水,在高寒山区建设高产稳产田,同时发展林、牧业生产,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又一面大寨式的先进旗帜。
南滚龙沟大队现有八十七户人家,三百七十三人,其中有整劳动力九十二个,半劳动力四十七个。全大队散居在八个小村庄,耕地原来都是山岗坡地,被山峪溪流分割成三千多块,面积最大的不过一二亩,最小的只有一二厘。地里乱石成堆,土层很薄,水土流失严重,旱年沟干,无水灌溉;雨季山洪暴发,冲坝毁地。十年前,即使是好年景,一亩地也只打粮食二三百斤。
一九五五年实现了农业生产合作化,党支部便领导群众开始治山治水。他们经过讨论后决定,治水先治山,哪条山沟为害最大,就先治理那条。全面展开了治山治水的斗争。
他们说,要战胜穷山恶水,就得闹革命,做大自然的主人,不做大自然的奴隶。他们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治了一沟又一沟,治了一坡又一坡。
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他们没有要国家贷款,也没要求国家供应设备、派技术人员,就凭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不满十年的时间里,移动土石二十七万多立方米,在十一条大山沟里修筑石谷坊五百五十多道,开凿总长三十四华里的盘山渠道二十七条,用石头垒梯田堾一千六百三十道,把三千多块岗坡耕地改造成为一千六百多块水平梯田。耕地总面积由一九五六年的二百九十亩扩大到三百二十四亩,其中粮田面积由一百九十五亩扩大到二百三十四亩。另外,他们还开垦新荒地六十亩(其中有三十亩建成苗圃,种植了树苗),在山上遍挖鱼鳞坑栽树,修了许多的水土保持工程。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大部分羊肠小道改造成为可以行走手推车的道路。许多谷坊里终年有水,岗坡旱地有百分之七十变成了自流灌溉的水浇地。春播期间,即使遇到干旱,也有水保证适时播种。冬小麦在生长期中能够浇五遍水。
耕地贫瘠、土层薄,社员们就千方百计积肥造肥,多施肥,增厚活土层。主要肥源有两个:一是山上野草多,大量割山草沤制绿肥;一是养牛养猪养羊积肥。一九五六年,全大队有大牲畜四十七头、猪六十口、羊三十四只;现在有大牲畜八十九头,羊五百多只,猪经常存栏一百多口。过去几年,还支援兄弟队五十六头大牲畜,卖给国家二百四十只羊。
从一九五六年以来,南滚龙沟大队的农业生产,扶摇直上。一九六四年,二百三十四亩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一千零九斤,总产量为二十三万六千多斤;与一九五六年相比,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一倍多,总产量提高了一倍半以上。今年夏季,小麦平均亩产四百四十九点七斤,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三十一点四。秋庄稼也长得好。一九五八年以前,这个大队每年要由国家供应食粮三四万斤;从一九五八年起,每年向国家卖余粮三万多斤。全大队的林业和果品生产成绩也很出色。一九五六年以前,这里树木很少。现在有大树两万五千多棵,幼树十五万棵,平均每人有树四百六十多棵。许多果树早已结果。社员还种植好些棉花、麻、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员生活不断改善。一部分社员有了半年到一年的余粮,各个生产队都有集体储备粮两万多斤,全大队的公共积累已达十三万多元。
虽然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南滚龙沟人并没有自满。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大寨,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南滚龙沟,山场面积共有一万四千多亩,其中宜林地有七千六百多亩,可垦为农田的有二百五十多亩。最近,他们又制订出一个新的五年建设规划。
(附图片)
下图:这座长四十三米、高十二米,可通行载重汽车的独孔大石桥,是南滚龙沟大队社员苦干两冬一春建成的。
新华社记者 米荣运摄


第1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经济代表团到京
李先念副总理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到机场欢迎
新华社十六日讯 由团长、印度尼西亚国家预算事务部部长苏尔亚迪和副团长、印度尼西亚轻工业部部长穆罕默德·优素福率领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经济代表团,应邀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今晚乘专机到达北京。
李先念副总理以及各有关方面负责人方毅、林海云、韩念龙、王光伟、杨琳、杜向光、陶琦、方皋、萨空了、乐松生等到机场欢迎。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查禾多和使馆外交官员,也到机场迎接。
首都女青年在机场向客人们献了鲜花。
代表团今天下午路过广州的时候,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曾生等曾到机场迎送。


第1版()
专栏:

陈毅副总理接见我驻几内亚使馆人员和专家
新华社科纳克里十五日电 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今天晚上在科纳克里接见了中国驻几内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和目前在几内亚工作的中国专家。


第1版()
专栏:

重钢“干部炼钢班”把劳动和管理统一起来
在工作中参加劳动 在劳动中做好工作
一年多来生产了两千五百多吨优质钢,并试验推广了近二十项新技术和先进经验
据新华社重庆十六日电 重庆钢铁公司第一炼钢车间“干部炼钢班”的人们在“三定一顶”劳动中体会到:要成为一个好的企业生产管理者,必须学会生产技术;学会了生产技术,还应当在坚持劳动中改进生产管理工作。
一年多来,“干部炼钢班”的人们在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双手已生产出了两千五百多吨优等质量的钢,直接为国家创造了价值五十多万元的物质财富;同时运用自己的劳动基点,试验并推广了近二十项新技术和先进经验,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工作的水平。这个炼钢班已成为重钢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做好工作的典范。
这个由十四名党、政、工、团干部组成的炼钢班,是从去年三月十八日开始顶班炼钢的。经过刻苦锻炼,人人都学会了一门或一门以上的操作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普通劳动者。但是,车间生产管理工作中有一些关键性问题,干部们仍然心中无数,未能根本解决,有时甚至由于这些问题的牵扯,影响参加劳动。
怎样才能使这个“矛盾”得到统一呢?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当自己基本上学会一门技术,能够象普通工人一样顶班劳动的时候,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生产管理者,必须把劳动和管理统一起来,运用自己的劳动基点,带着问题在劳动中总结经验,指导生产。
今年有一段时期,炼钢生产中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矛盾”特别突出:技术部门为了提高钢的质量,要求多用高价优等废钢,财务部门为了降低钢的成本,又要求多用低价次等废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车间领导便同炼钢班的技术干部、财务干部、计划工作干部和生产指挥干部一道,带着这个问题到自己劳动的基点去进行试验。他们按照不同的品种和化学成分、配料比例、装料方法,一个操作一个操作地进行试验,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加以分析;试验一次,总结一次,终于摸索出了一个合理配用废钢的比例,它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不增高产品成本。车间其他几个炼钢班普遍采用“干部炼钢班”总结出的这个比例配用废钢,也都获得了显著效果。今年前七个月,车间生产的钢的质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百分之零点四七,品种率提高了百分之七点零六,每吨钢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六点六三,作到了多快好省。
今年上半年,采用的新技术和先进经验,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先在“干部炼钢班”试验后才在全车间推广的。


第1版()
专栏:

杜尔总统接见陈毅副总理
陈副总理同杜尔总统会谈
新华社科纳克里十五日电 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今天下午在这里接见了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几内亚方面在座的有:外交部长朗萨纳·贝阿沃吉,经济发展部长伊斯梅尔·杜尔,驻上几内亚的部长代表迪亚洛·阿卜杜勒拉赫曼,内政办公室主任卡马拉·达曼坦,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卡马拉·孔德特,外交部秘书长迪亚洛·阿尔法·阿卜杜拉耶和新闻和游览局局长萨瓦纳·莫里坎迪安。
中国方面在座的有: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汪道涵,外交部部长助理宦乡,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赖亚力,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柴泽民,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宫达非和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局长陈慕华。
新华社科纳克里十五日电 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今天下午在这里同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塞古·杜尔举行了会谈。
几内亚方面在座的有:外交部长朗萨纳·贝阿沃吉,经济发展部长伊斯梅尔·杜尔,驻上几内亚的部长代表迪亚洛·阿卜杜勒拉赫曼,内政办公室主任卡马拉·达曼坦,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卡马拉·孔德特,外交部秘书长迪亚洛·阿尔法·阿卜杜拉耶以及新闻和游览局局长萨瓦纳·莫里坎迪安。
中国方面在座的有: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汪道涵,外交部部长助理宦乡,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赖亚力,中国驻几内亚大使柴泽民,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宫达非和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局长陈慕华。
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新华社科纳克里十六日电 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今天上午和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继续举行会谈。
新华社科纳克里十五日电 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在今天到达这里时,在机场向几内亚民主党机关报《自由报》和几内亚“革命之声”电台的记者发表了谈话。
陈毅副总理在谈话中对第二次访问几内亚表示十分高兴。他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塞古·杜尔总统和几内亚人民表示热烈问候。
他说,“我祝你们在世界范围内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在你们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人民是几内亚人民最可靠的朋友。为了完成我们的共同任务,我们完全乐于继续进行我们之间的合作。”


第1版()
专栏:

刘主席接见马里发展部长库亚特
新华社十六日讯 刘少奇主席今天下午接见马里共和国发展部长库亚特和夫人,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对外经委主任方毅和夫人殷森,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等。
马里驻中国大使比拉马·特拉奥雷也在座。
(附图片)
刘主席接见库亚特部长(左五)和他的夫人。左二是比拉马·特拉奥雷大使。
新华社记者 张彬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