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耳听为虚,眼见是实”
河北省束鹿县和睦井公社 西理顺井大队党支部书记 杨增良
过去,我对“耳听为虚,眼见是实”这句话很迷信。去年春天,三队有个社员向我反映,说是听说他们队有人想瞒着大队,把一部分棉花种到碱地里。当时,我虽然嘴里说:“调查调查再说吧”,可心里却想:“耳听为虚,不能轻信。”第二天,我便到三队和几个社员扯起了这件事,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因此,我就这样把这件事情扔到脖子后头去了。
棉花播种完后,大队统一检查各队的亩数和地块落实情况。三队果然改变了原来的种植计划,把三十多亩棉花种到了碱地里。这才使我大吃一惊。联系到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使我认识到对待“耳听为虚”要有分析。片面地听,主观地听,不深入实际地听,听风就是雨地听,当然就“虚”。但是,全面地听,客观地听,深入实际地听,也就等于调查,因而就不“虚”。
对待“眼见是实”也不能迷信。今年夏种时,农活很忙,有一天我在地里干活,瞅见七队有几个社员早早地就收工往回走。顿时,我的火气就窜到脑瓜顶了。不等那几个社员走到跟前,我就大声喊道:“眼下这么忙,谁叫你们这么早就收工?都回去!”那几个社员一听我的气挺大,谁也没言声,就都回去了。这时,我有点后悔:“不该这样严厉批评他们,万一批评错了……”又一想:“‘眼见是实’嘛,亲眼看见的事还能假了?”谁知,漏子就出在这里。原来,这几个社员早晨去掘地时,队长让他们早点回来把耩地用的耧修理一下,以便在下午早点下地。由于我又把这几个社员喊回去了,耧没有按时修好,下午三十多个耩地的社员因为等着修耧,晚下地两个小时,耽误了农活。明明亲眼看见的事,为什么还会处理错了呢?又经过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使我认识到:如果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或一个方面,有些事即使“眼见”,也不是“实”。由此可见,亲眼看到的事情,如果不作进一步的调查,也会看错。“眼见是实”只是在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全部这种情况下才能是正确的。通过这次学习,我懂得了在我们的工作中,千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满足于眼见的现象,而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
现在,我对待“耳听”和“眼见”的问题,是采取了“耳听,再耳听;眼见,再眼见”的方法,注意进行调查研究,直到全部掌握事情的本质为止。今年夏种中,久旱逢雨。为了在雨后抢墒适时完成播种任务,支部必须向各队提出时间要求。为了做到正确地指挥生产,我亲自到各队去听取社员的意见,看了看牲口、农具等方面的情况。根据听到看到的情况,要完成夏种任务需要十天的时间,原因是一方面有的社员喊累,另一方面各队的牲口少,农具不足。可是如果在六天内不完成夏种任务,六天以后就会因为失墒而耩不成。这时,再次到各队亲耳去听,亲眼去看。这一次,我除了听到个别社员喊累和看到的牲口、农具情况仍和上次一样外,又听到看到了上次我所没有听到看到的人的因素,各队绝大部分社员特别是贫下中农社员个个革命精神振奋,都在准备实行“流水作业法”,歇牲口不歇农具,把人分成几班轮流干。我的心里亮堂起来了,在支委会上和其他支委们进行了研究和商量以后,党支部便向各队提出了要在六天内完成夏种任务的要求。结果,各个生产队都提前或者按时完成了夏种任务,在夏种中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
(景通文代笔)


第5版()
专栏:

被动和主动
大庆油田硬骨头车队小队长 甘茂金
做任何工作,都要力争主动,开车也是一样。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努力熟悉和掌握各种道路的“脾气”,不盲干,就能摆脱误车的被动局面,永远畅通无阻。
过去,我在戈壁滩上开车,多半是跑长途走大马路,很少遇到翻浆路和泥泞道。来到这里,气候和地理条件都不同了,行车中就经常遇到翻浆路和泥泞道。有时运料还要通过沼泽地段。这样一来,我在执行任务中就常常误车,工作很被动,有时车子误住几个小时都开不出来。记得有一次,车子的轮胎陷进泥里很深,用两部拖拉机才给拖出来。
后来,我看到一些老司机开车通过翻浆路时,稳稳当当,很有把握,就去取经。在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我开车虽然顺利了一些,但误车的现象还是不少,仍然没有掌握开车的主动权。
到底能不能做到不误车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不断总结经验和掌握客观规律等教导,心里敞亮了。认识到,行车中出现的被动和主动的矛盾,就是我对于翻浆路、泥泞道以及沼泽地段的“脾气”,还没有摸透,不能按客观规律行车。要争取主动,不误车,就必须对各种路况作周密的调查研究,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正确的判断。懂得这个道理后,在行车中我就注意摸索各种道路的特性。平时,遇到什么样的路段,是用什么样的挡速和多大的油门通过的,等等,一点一滴的体会我都认真记下来。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我终于摸出了一套通过复杂道路的经验:车子通过沼泽地时,就走高不走低,走硬不走软,走绿草地不走黄草地和红草地;遇到翻浆路,就沿着通车多的深槽旧道走,不走软底,地势高的新道;险路段短的地方就猛加油冲过去,险路段长就根据实地观察的情况,仔细分析判断,稳住油门不换挡,一气通过。这样,我就很少误车了,工作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但是,主动和被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行车的主动权不是绝对稳固的。我要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掌握行车规律,时时刻刻争取主动,更好地完成运输任务。


第5版()
专栏:

舒服和不舒服
杨向光
有位机枪班长和我谈到他在射击训练中的一条深刻的经验教训,就是:平时训练决不能图舒服。过去射击预习,他总爱找舒服的地方练,地上太硬还设法垫一层软土细沙。由于平时“舒服”惯了,打靶时,到了凹凸不平的射击位置上,就感到全身不舒服了,抵肩、据枪瞄准都很别扭,一打就飞,吃了两次“烧饼”。后来,他接受教训,专找不舒服的地形上练,打靶时就觉得很舒服,而且取得了好成绩。
他的这条经验教训,我觉得很有道理,很重要。舒服和不舒服,原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预习时贪图舒服,打靶时就不舒服;预习时不舒服,打靶时就舒服。
训练是为了打仗。未来战争中既然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复杂情况,我们练兵也就必须从实从严从难,锻炼自己适应各种困难条件的能力,培养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过硬的本领。这样,平时多流汗,战时就可以少流血;练兵时虽然不舒服,战斗时却能有把握打胜仗。


第5版()
专栏:

质量和数量
哈尔滨市滨江区农业机械站  梁军
机耕生产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重视。但是,在实际作业中,仍然出现过不少忽视质量和质量返工的问题。这主要的是受了“单纯任务观点”的支配。曾经听到不少拖拉机手这样说:“质量不顶数,作业量差一亩也不能算完成任务。”“竞赛嘛,就是看谁干的多,只要数量能拔尖,质量差一差二问题不大。”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把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分割了。这种思想认识不端正,即使“任务观点”再强,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为此,应该明确什么是我们的任务。国营拖拉机站是一个本身不生产产品,而凭借一定的生产工具(即国家投放的拖拉机)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这样一个特殊性质,就决定了我们的生产任务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要按农机业务部门要求完成机耕任务;另方面是按照农业生产的要求千方百计地促进农业增产。这是衡量我们生产任务完成好坏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单纯的作业量。因为机耕作业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要促使农业实现增产,就必须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质量第一,“好”字当头。离开了这个前提,只求多,忽视好,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返工”和“废品”。例如去年秋天翻地时,有一个包车组为了赶任务,翻坏了一百多亩地,翻后还没有及时耙上。今年春旱,风大土干,那块地全是大圪垃,严重影响了生产队播种小麦。后来,虽然由机站给返工重耕,而农民还是很有意见。这样的数量只能算做一时的表面的数量,而不能算做实际的数量;即使我们算了“数”,农民们也是不给算“数”的。这说明:没有质量也就没有数量。
强调质量第一,并不等于就是一个“好”字,而是要在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只有好中求多,才能真多,好中求快才能真快,好中求省才能真省。
又要数量又要质量,有时确有矛盾。在这样情况下,也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只有质量上去了,才有可能提高数量。
在机耕生产上要做到质量第一,必须严字当先。作业前,一定要对国家对人民有一个严肃负责的态度,一定要树立起“宁可少耕一亩地,也不让质量差一分”的思想;作业中,坚决严格的按技术要求办事,一丝不苟;保证做到“犁犁合格,亩亩优质”;作业后如发现有质量粗糙地方,也要以严肃认真的精神,立即给以返工或赔偿损失,绝不敷衍了事。当然,要搞好作业质量也还有其它方面一些问题,如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机具的技术状态等,但是只要思想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会顺利解决的。


第5版()
专栏:

责任心和责任制
大庆采油三矿四队井长 胡法莲
执行岗位责任制以来,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生产井井有条,岗位责任制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离开了它就没法干好工作。但是,有了制度,不是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制度能否贯彻,决定于人的思想觉悟,如果没有岗位责任心,即使有制度也白搭。人们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没有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光靠制度是激发不起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的。责任制的执行,必须建立在革命责任心的基础上。咱们井组的徒工黎帮友,革命责任心很强。有一次,她送被子回家,听说6—23井“四定三稳迟见水”搞得好,就把被放在大路边,跑去学了一个上午。由于她责任心很强,就主动采取措施弥补制度的不足。在冬天,制度规定防空闸门一小时检查一次,为了避免冻结,黎帮友就半小时去放一次。
责任心是执行责任制的灵魂,没有责任心,责任制必然会落空。但是,没有责任制,责任心也无从发挥。我刚上井时,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干好,由于当时没有个岗位责任制,经常出漏子,有了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就能用制度把岗位责任心巩固下来。这样,好思想就容易形成作风,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第5版()
专栏:思想评论

准备两手
孙宁
事物都是在矛盾的斗争中发展着的,最后结局如何,总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性。
执行一个计划,都有成败两种可能。计划得再周密,也可能由于事前没有料到的因素,情况发生了变化,使计划落空。
农业收成如何,就要充分估计自然条件的影响。今天,在人力不可能完全控制自然条件的时候,自然灾害就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是个巨大的威胁,要准备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因之,对于有灾无灾,大灾小灾,旱灾涝灾,都要估计到。即使一个时期里,风调雨顺,田间管理搞得也好,我们也不能麻痹大意,盲目乐观,要看到只要庄稼还未收割,就有可能遭到天灾。
对于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的前途,也有两种可能性。通过针锋相对的斗争,我们力争制止美帝国主义扩大战争,但是,我们毕竟不是美帝国主义的参谋长,对它的疯狂性和冒险性,就要有充分的估计。
对于事物朝哪一个方向发展,人又不应该是消极地听天由命。同样的条件,甚至条件比较差一些,都可以加上主观努力,争取得到较好的结果。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努力,能够有助于克服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促成矛盾的斗争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就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事情办好办坏,决定于能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然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种可能性,那么,我们在进行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坚持两点论,估计形势,订计划、作准备,都要从两种可能性着眼;反对一点论,只从一种估计出发,只准备一手,只打如意算盘,只准备成功、顺利、好的一面,而不想想失败、困难、坏的一面。
事情的发展如果一切顺利,能够按照既定计划执行,当然很好。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事情的发展,同预计的不相符,在那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适应意料不到的情况或者突然出现的不利条件,继续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呢?如果事前我们没有准备应付不测的情况,事到临头,必然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反之,只要事前想到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有了准备,那么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有备无患,有恃无恐。这就是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总要作两手准备,并且从困难处多想想,着重准备坏的情况,争取在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实现自己的计划,达到预定的目标。正象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的:“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这样做了,把最困难的情况都估计到了,作了准备,我们就能牢牢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争取大丰收,我们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于风调雨顺的情况,有一套措施,同时,也不能心存侥幸,要作好抗灾的种种准备。水来抗水,旱来抗旱,虫来灭虫,大灾大抗,小灾小抗。只要有了准备,天灾不来,很好;天灾来了,也能抗得住,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美帝国主义是不会甘心承认失败的,它决不会放过我们。因之,我们总要有两手准备,并且着重准备对付它进行战争冒险。准备好了,战争不扩大,我们无所损;即使战争扩大烧到我们头上来,我们也无所惧。在我们真正作好准备之后,也就使得敌人不能不认真考虑,不敢轻于发动战争。
坚持两点论,用辩证观点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就能够使人在任何情况下,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有信心,有办法,坚持斗争,直到胜利。
为了准备应付一切困难的情况,我们准备得越充分越好。但是,所谓准备得越充分越好,又是相对而言的。一切准备都要从需要和可能出发。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考虑,安排准备工作。
为了争取农业大丰收,要作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准备。可是有水、旱、虫、风、雹等等种种灾害,是不是对于所有的灾害都要作同样的准备呢?这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任何一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情况不同,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也不同:南方沿海地区,台风年年有;北方夏季易旱,秋季易涝;黄河流域,春季要防凌讯。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出当地遭灾的规律性。这样,我们的准备工作就不再是漫无边际的了。一切准备工作,都要从研究客观规律,估计可能发生的情况,再根据当前具体的条件,去进行安排。比如防台风,要研究台风的规律,加强台风的预报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应付大小不同的台风,准备各种抢救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等等,决不能有侥幸心理。
对付美帝国主义扩大战争的准备问题,也能够从世界全局、美国的现行政策和种种动向,等等方面的情况,作出估计。一切准备工作,又都离不开我们的战略方针和现有条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是我们的战略方针,我们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战略方针去进行准备。
有准备和没有准备是大不相同的。有了准备就有了主动权,不至于被动,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局面,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能应付得当,利用我们的有利条件,克服我们的不利条件,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5版()
专栏:

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和主观、片面做斗争
解放军海军某校二系副政委 张耿心
找到了病根
这些年同志们对我的反映是:工作比较积极,作风泼辣,对人直爽。但总是说我急躁偏激,容易把问题看绝,工作不够稳重。一九六二年鉴定时,组织上和同志们严肃地指出我思想方法主观、片面。凭多年的直接经验,我相信领导上和同志们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在思想上感情上我却一时接受不了。我想不通作风“泼辣”和“不稳重”、“急躁”之间,看问题“尖锐”和“偏激”之间的关系。既要泼辣,又要稳重;既要尖锐,又不能偏激,那能做到吗?想来想去,总是找一些借口原谅自己:一、我动机好,没有坏心;二、大老粗,文化低,想啥说啥,不会转弯抹角。这些想法遮住了视线,使我长时期内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对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想不通,甚至当成包袱背起来。
林彪副主席一再提出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带着问题学。我也带着这个问题,到毛主席著作里找答案。读到《实践论》,毛主席说:“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矛盾论》中也讲,“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每当读到这些地方,我都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的情况来对照检查。我想到在组织科工作时,为了一个同志的处分问题,和领导上的看法有过分歧。当时,我坚决主张开除党籍。理由是这个同志受党多年教育,根本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而监委决定只给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监委认为,不仅要看到这个同志现在犯了错误,而且要看到他过去表现较好;不仅要看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而且要看到本人对错误有较好认识;而党的一贯方针正是“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很明显,监委的决定正是按照毛主席说的全面地历史地观察问题而做出的,而自己的主张则是只看到了党的荣誉受到沾污,就不考虑其它方面了。这不是主观、片面又是什么呢?这样一想,感到领导上和同志们的批评有道理。
事有凑巧,有一天在家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共产党”三个字,我坐在房间中央,大孩子站在我右边。我一时高兴就问孩子:“你说,黑板上最后一个是什么字?”孩子说:“产字”。我有些生气了,又说:“你再看看是什么字?”孩子仍然坚持说“就是‘产’字。”我一下就发火了,批评他读书不用功,连“党”和“产”都分不清。孩子激烈地争辩:“没有认错,就是‘产’字!”我不相信,走到孩子站的位置上一看,果然最后一个字是‘产’字,“党”字正好被一件东西挡住了。这使我大吃一惊。这类事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何止万千!由于各人所处位置的限制,看问题总有一定局限。有时自己认识到了,别人不一定认识到,这时,就要耐心,要启发诱导帮助人家认识,切不可急躁训斥,强加于人;还有的时候,别人(可能是上级,也可能是下级)认识到了,自己却不一定认识得到,这时,就要虚心,切不可以为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别人也不了解。这两种情况我都经常发生,难怪同志们批评我急躁、偏激、片面。
以后,我就更有意识地带着克服主观、片面的问题去学习毛主席著作。读到“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都联系过去的工作,仔细对照。我想到过去当教导员时,有些连长、指导员反映“怕我”,在训练部当总支书记时,和有的委员搞不好关系,主要都是由于只强调自己动机好,不注意效果;只强调直爽,不讲究方式;只看到自己的“理”,看不见别人的理。有些问题虽然看对了,却有时把分寸说过了头,表现了偏激;有时急于完成任务,就不大注意方法,表现了急躁、不稳重。“尖锐”和“准确”,“泼辣”和“稳重”,本来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由于自己思想方法的片面,却把它们对立了起来。这样不断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断把过去的教训联系起来认真的思索,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不是没有主观、片面的缺点,相反地,主观、片面正是自己进步的主要障碍。现在想起来,很多工作没有搞好,就是主观、片面坏了事。认识提高了,毛病找到了,包袱放下了,心情也舒畅了。
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主观、片面?
承认自己有主观、片面的缺点以后,我就想:什么事情都有个规律,犯主观、片面是不是也有个规律?只有找出规律,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克服缺点的自觉性。这样,我就把过去的一些事例联系起来做了一番分析,发现我在三种情况下最容易犯这个毛病。
首先,有私心杂念,把“我”字摆进去的时候一定主观、片面。当青年科长的时候,有些人说“有了青年科,青年工作还是和过去差不多”,我听了很恼火。当时,青年工作的确没有很好开展。但我把工作没开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推给上面,强调党委和政治部首长不重视,不支持青年工作。同时,又认为学校的青年工作搞不出什么名堂,主张学校不单独设立青年部门。这些认识和看法,很明显是片面的。其实,自己的真实思想是,认为自己理论水平、文化水平低,在机关发展不大;看到过去的同级甚至下级,一直在部队,现在职务比自己高,就想到部队去,不安心学校工作;因此,在青年工作的开展上也就很少想办法去打开局面。这才是工作没搞好的主要原因。毛主席一再教导我们,共产党人要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真理。我为什么有时不能尊重客观实际?就是因为有私心杂念。有了私心就不可能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看问题一定偏。
其次,凭印象看人,凭老经验办事,就很难避免主观、片面。有一个干部,我对他的印象是老成持重,业务熟练,他的意见我差不多都采纳,对他的思想、生活我也很放心。想不到他竟利用工作之便干出违法的事,这给我很大震动。有一个连长,我认为他水平低,讲话啰嗦,听他发言和汇报就不大耐烦,甚至打断他,这样就把他一些有益的建议也给否定了,把积极因素给埋没了。印象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远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它虽然是认识的基础,却是肤浅的,不完全可靠的。经验,即使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经验,也只是一定条件的产物。而人和事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光凭印象来看人,凭老经验来处理发展了的情况,那就一定要犯主观、片面的错误。
还有,如果在思想上潜伏有骄傲情绪,那看问题、处理问题就可能主观、片面。受过党多年的教育,我对骄傲情绪从理论到实际都有一定认识和警惕,骄傲情绪的表现一般也不再是处处逞能,锋芒毕露。但是,潜伏的骄傲情绪,一遇到适当的条件仍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而这个时候也就不可能如实地对待客观事物了。比如在机关当干事时,因为自己文化水平较低,写的材料总是三番五次返工,不大容易过关。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首先,虚心地、如实地承认写材料暂时就是不行这个客观事实;同时,积极向其他同志学习,争取尽快学会过去不熟悉的东西。而我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心想,别看我写材料不行,咱们到连队、到战场上试试看。这是因为我在工作能力这个问题上,一直背着包袱,认为自己从基层起家,有政治工作的实际经验,能打仗,不自觉地把这些东西当作“资本”,看不起另一些同志。这就必然影响对自己的全面认识,不能看到自己在工作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骄傲,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有了骄傲情绪必然主观、片面。
我是怎样对主观、片面进行斗争的
现在我的主观、片面毛病还不少,它仍然是我思想改造上的一个主要课题。但和前两年相比,还是有了一点进步。这两年,我对主观、片面是这样进行斗争的:
第一,加强思想意识修养,努力去掉“我”字。去掉了“我”字,就会大公无私,就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处理它,主观、片面就会减少,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即使一时处理错了,也能痛快地认账,改正,没有得失之忧。
去年夏天,领导上通知我去学习。我把一切准备都做好了,却又突然决定我不去了,马上要调我到二系去工作,说二系很需要人。我脑子一下就“炸”了。我入伍以来从来没住过政治学校,年纪也不小了,还能有多少住学机会?这样一想,就把矛头对着二系政委,认为我不能住学就是他提意见提的,对他很不满意。事后冷静下来,自己问自己:“你入党为了什么?住学为了什么?”觉察出这是私心蒙蔽了真理,所以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事实上,当时二系的确很需要人,二系政委提的意见,反映了客观的需要,因此学校党委才同意了。把我不能去住学的原因,归之为某个个人的意见,显然是主观、片面的。最后想到,工作是为了革命,住学也是为了革命,一去掉私心,心情也就愉快了,到二系后和政委的关系也比较协调。
第二,坚持调查研究,培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今年春天,我到九队蹲点,发现乙班学员对中队领导意见比较多。他们反映,乙班劳动时间比甲班多,教员配备比甲班差,甲班提出换教员,马上就给换了,乙班提意见就不顶用。因此认为队领导有偏心眼。而有的中队干部,则认为乙班学员是个人主义,骄傲自满,怕延长学制,个人吃亏,主张在学员中整风,说整了个人主义就好办了。两种意见都有事实根据,都有“道理”,哪个对呢?我想起毛主席对那些远远一望就想动手解决矛盾的人的批评,想起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同时联想到以往主观、片面的教训,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到群众中去找答案。
我首先找学员中的一些骨干核实情况。学员讲得有鼻子有眼,看来情况基本上是属实的。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我又到有关部门、有关教研室去逐个核实。最后终于弄清楚了问题的前因后果。学员反映的情况基本上是事实,但是由此得出领导上有偏心眼的结论,则是不正确的。甲班教员配得稍强一些,是因为甲班开课比乙班早,水平较差的教员可以跟甲班听课,这是为了培养新教员而采取的措施。甲班少劳动一周多,是因为要赶时间去码头实习,少劳动的时间以后还要补上。甲班一个教课较差的教员换下来,是因为领导上决定他马上转业。看来矛盾主要是由误会引起的。队里没有把情况讲清楚,工作没有做到家。情况明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有了。我首先对中队干部耐心地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又代表系党委把事先没有把情况讲清楚的责任承担起来。这样,学员就满意了,说是“早这样讲清楚,我们早没有意见了”。从这件事,我确实体会到毛主席说的“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只要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哪怕能力再低,问题再棘手,也有办法解决。
第三,对人对事一分为二,看人要看发展,看事要看变化。毛主席指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我的主观、片面主要是理论水平低。有时不一定有私心,但是因为缺乏一分为二的科学的思想方法,也就不自觉地把问题看偏了。这两年学习了毛主席的一些哲学著作,就觉得有进步。有个班主任,他那个班的学员多数对他有意见。要在过去,我会首先把他批评一顿。现在我按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他,发现他工作很负责任,学员晕船呕吐搞得很脏,他亲自动手打扫,打扫码头他也带头。他的主要缺点是工作方式简单、生硬,不会带兵。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一方面在学员中大力表扬他的优点,教育学员全面看待他的工作,在群众中扶持他的威信;另一方面联系具体工作指出他的缺点,帮助他改进工作方法。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调动了他的积极因素。而过去对一个有类似缺点的连长,我就没有这样全面分析,而是单纯批评,结果直到分开时他对我意见还很大。这样一对比,我更感觉到学习辩证法的重要。
第四,虚心向群众学习,敢于“自以为非 ”。领导干部并不是什么都比下面高明。“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要向群众学习,然后才能领导群众。我从来没有单独领导过出海实习,对实习中的政治工作、教学工作都不熟悉。今年出海实习中,我再三提醒自己虚心向群众学习,可不能主观、片面,有问题就找大家商量。实习中发生了好几件事,我原来的想法和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我就想,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己不一定就看得正确,因而没有急于去说服人家,而是先听下面的意见。这样就使一些原来不够全面的认识,比较全面,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及时得到纠正。由于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主观、片面比较少,任务较顺利的完成了。我体会到,什么时候你“自以为非”,就能从群众中学到东西;而一“自以为是”,那群众的意见就装不进去了。
在毛主席思想的教育下,对主观、片面这个多年来影响我进步的毛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克服,我是高兴的。但是毛主席教导我们,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永远没有个完结的时候。自觉性高一些,主观、片面就少一些,反之,就多一些。我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刚刚开始,比较自觉地和主观、片面做斗争也刚刚开始。我决心革命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对主观、片面这个毛病也准备和它斗争一辈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