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普遍学习五好工人魏兴成张金有的高尚品质
辽宁纺织工人为革命而劳动为人民织好布
他们发扬自觉革命的精神,既勇于暴露缺点,又努力提高技术,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本报讯 辽宁省纺织部门组织本行业的职工,普遍学习旅大金州纺织厂“五好”织布工人魏兴成和张金有以革命态度对待劳动的高贵品质,积极认真地提高产品质量。
从三月一日《人民日报》以《两封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辉的工人来信》为题,介绍了魏兴成、张金有的事迹以后,辽宁省纺织工业厅立即发出通知,组织全省纺织职工学习,并作出了《关于认真组织广大职工迅速开展向魏兴成、张金有学习运动的决定》。同时,组织了魏兴成、张金有和金州纺织厂学习他俩较好的青年工人战翠屏、张恩惠,分别到辽宁各纺织企业作巡回报告,受到全省纺织职工的热烈欢迎。
通过学习魏兴成、张金有的事迹,辽宁纺织行业职工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为革命而劳动”,“为人民织好布”,成了广大职工的行动口号。许多人发扬自觉革命的精神,勇于暴露缺点,老老实实地对待产品质量。他们根据不同工种和不同产品,有的采取了画圈、画叉、压线的办法,有的建立了疵点登记簿(表),把产品质量疵点标记出来,以利检验。丹东染织厂绒织车间“五好”工人赵怀云,学习了魏兴成、张金有的事迹后,不计较个人得失,带头在自己织出的灯芯绒上画疵点,很多工人也跟着学。几天以后,车间主任一看统计表上的质量数字下降,就犹豫地对工人说:“画疵点最好还要保证质量(这个质量是指表报上的数字)!”工人的回答是:“我们要真成绩,不要假成绩!”还是坚持画。五月份,这位车间主任到检查室参加劳动,发现平绒、灯芯绒的质量真正提高了,他感慨地说:“过去我们的产品质量,从表报上看数字不低,可是实际疵点毛病不少;现在从表报上的数字看虽然提高不大,但实际质量却大大提高了。”
许多职工在这场思想革命中,重新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在思想上得到很大启发。营口纺织厂织布工人单桂英知道了魏兴成、张金有的事迹以后,思想斗争很激烈。她想:自己多年来产品质量是一直超额完成指标的,但也有不少疵点是验布工漏验了。如果采用自己画圈的办法,疵点都暴露出来,虽然对人民有利,可是自己就吃亏了。在这犹豫不决的时候,她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心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画圈事情虽小,但这是考验自己革命品质的重大问题。有一天,她织的布出了一个“稀纬”,这种疵点很容易漏验,开始她没有画,越想越不安。当巡回过来的时候,这个疵点已经织过一尺多,眼看要卷到布里了,她下决心走过去狠狠地画了一个大圈,过后觉得心情很轻松。从此,她坚持画圈,又注意分析产生疵点的原因,认真改进操作,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学习魏兴成、张金有的自觉革命精神,职工们认识到,暴露疵点不过是手段,消灭疵点提高质量才是目的,因而开展了大练基本功的活动。有些厂总结和推广了工人的先进操作经验,有些厂组织技术表演、技术讲座、岗位练兵等活动。沈阳启东棉布厂织布工人从四月份普遍画圈以来,大练基本功的活动空前活跃。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开展了“双周无疵点”的竞赛。带头画圈的青年工人沈秀荣和坚持画圈的老工人杨永良等,最近都创造了双周无疵点的成绩。这个厂从四月份到五月份,疵布率降低了百分之一点三四,一等品率提高了百分之一点八八。
纺织行业里一些不织布的工人,也学习魏兴成、张金有。沈阳第一印染厂乙班染色小组开始学习魏兴成和张金有的时候,有人认为:织布的工序少,疵点明显,好画圈。染布的工序多,几个工序都能造成疵点,不好辨认。过去,他们工序之间就常常因为出了疵点互相推卸责任。老工人冯洞迟说:“工序多也能开展画疵点活动,只要丢掉一个‘我’字,什么纺织厂、印染厂都能做到!”有一次,他染毛蓝粗布,发现一块疵点,他把疵点标出来,并在“生产责任卡片”上写下了造成疵点的原因:“由于我在操作上不慎,将料粘在染槽大轴上,造成疵点二十二米。”检查工发现后,感动地对组长陈德良说:“你们真不愧为五好小组啊!你们的作法给检查工作创造了方便条件。”又有一次,申树全在染黄帆布的时候,出了折子疵点一百二十米,他不仅记下了自己的责任,还和小组同志共同研究办法,解决这一百二十米帆布有疵点的问题。经过处理,这些布又全部达到了一等品。这个厂及时推广了乙班染色小组的经验,在全厂各主要工序开展了自觉揭露疵点、自觉消灭疵点、双周无疵点的竞赛活动,染布一等品率由三月份的百分之九十六点一一,提高到五月份的百分之九十七点六五。(附图片)
金州纺织厂的验布工人正在认真检查棉布质量。
 邢犁夫摄


第2版()
专栏:

用活榜样教育工人为革命而劳动
本报评论员
金州纺织厂“五好”织布工人魏兴成和张金有,为了提高布的质量,不怕自己的表面成绩下降,不怕少拿奖金,主动坚持在自己织出的布面疵点上用粉笔画圈,帮助验布工防止和减少疵点漏验,表现了有觉悟的工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尚品质。
最近,辽宁省和旅大市的有关领导机关,在广大职工中组织了一个学习魏兴成、张金有的活动,使得这两个五好工人提出来的“为革命而劳动,为人民织好布”的光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变成辽宁省和旅大市纺织职工的共同口号。许多魏兴成、张金有式的工人涌现了出来,他们不图虚名,不计私利,一心一意“为人民织好布”;提高产品质量成了广大工人的自觉活动,不少工厂生产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这件事说明了:在工业生产高潮里,发现群众中的先进思想,立即热情扶持,大力推广,使它发扬光大,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怎样才能保证工业生产高潮得到最好的成就?归根到底,要依靠生产战线上千百万工人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依靠他们劳动的自觉性。大至一个地区,小至一个单位,莫不都是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工厂企业,它的生产上的高质量从哪里来?固然,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决定性的还是人的高度觉悟。一个人,不论他的能力有多大,如果他真正懂得了为革命而劳动的道理,把自己的具体工作同整个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他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克服种种困难,在工作上做出出色的成绩。一个单位,如果有了许多这样一心为革命的人,那么,这个单位的生产和工作,也一定会做出出色的成绩。
金州纺织厂的有些工人,在学习魏兴成、张金有以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先进的变得更先进,后进的也变得先进了。六级保全工张广新,技术上有一套,过去工作做得不算好,而现在他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技术充分发挥了出来。还是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力量促进了这个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看看魏兴成、张金有,想想自己,咱们过去做得太差啦。”过去,他把劳动看成是干活挣钱,养家糊口。而今,他从身边两个先进工人的活榜样中,开始懂得了为革命而劳动。这个光辉的思想把他引进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教育职工为革命而劳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象辽宁省有关部门所做的那样,从工人中间发现和树立活的样板,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因为那些从群众中间生长起来的先进人物,他们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劳动、生活,很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具有极大的说服力量。魏兴成、张金有式的工人,是解放十多年来在党的教育下、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的一代新人,这种新人在我们的周围正在不断地出现。他们在金州纺织厂有,在别的工厂别的单位里也有,只要我们以满腔的热情,深入到群众中间去,发现他们并不是很困难的。
教育职工为革命而劳动,当然不仅是为了搞好当前的生产,它是关系着培养工人阶级新一代的一项基本建设。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的提高。这个条件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创造。因此,在人民当中,首先在工人阶级当中,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树立为革命而劳动的思想,是一项基本的思想建设任务。只有在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照耀之下,才可能一方面把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一方面为走向明天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第2版()
专栏:

多写多演小型革命现代戏 上山下乡为广大农民演出
中南区戏剧工作者交流小戏创作和演出经验,认为小戏只写一事,矛盾集中,情节紧凑,语言通俗,农民看来亲切易懂;同时具有人物少,布景道具简单等特点,便于深入边远农村,送戏上门,也容易在农村业余剧团推广普及
本报讯 在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一批小型的革命现代戏受到各方热情的赞扬。大会专门就小戏的创作演出,组织了经验交流。
大会前六轮演出的小型戏曲,有湖南花鼓戏《补锅》、《打铜锣》、《烘房飘香》、祁剧《送粮》、河南的越调《扒瓜园》、曲剧《游乡》、京剧《传枪》、广西彩调《三朵小红花》、粤剧《女民兵》、湖北汉剧《借牛》、楚剧《双教子》等十六个。这批小戏都是各地创作者近一年多来,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许多剧作者在深入农村生活中,亲身感受到广大农民渴望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体会到党提出的文艺要面向农村,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性。因此,他们积极创作了大批短小精悍,便于上山下乡的小型戏曲节目。这十六个小戏,就是从他们的大量创作中挑选出来的。其中一部分节目,在参加这次会演之前,已在农村演出。仅《补锅》、《打铜锣》就分别由六七十个剧团演出二千场以上。农民对小戏中的先进人物念念不忘,常常拿来对照自己,把小戏当作生活的指导。
这批小戏的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轻便灵活,便于剧团深入边远农村,送戏上门。每个小戏大都只写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不拖泥带水,语言通俗,有地方色彩。因此,农民看来亲切易懂。戏里的人物不多,一般每戏三五人,少的只有两人。湖南的三出花鼓小戏,总共只有十个人物。布景、道具也都比较简单,舞台上有的一桌两椅,有的一树一石,并尽量采取软景和幻灯布景。
这些内容好的小戏,由于人物少,布景、道具简单,不仅便于送戏上门,而且也容易在农村业余剧团中推广、普及。例如,花鼓戏《打铜锣》、《补锅》、越调《扒瓜园》和楚剧《双教子》等,在农村演出后,农民非常欢迎,不断点名要看。许多业余剧团就都很快把这些小戏学到手,自己上演。这几个戏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业余剧团在演出,对满足广大农民需要,起了一定的作用。
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是这批小戏的又一特点。人们称赞这批小戏“小中见大,发人深思”。它们所表现的虽然都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只是雨后排水、货郎担上山卖货、补锅、烘茶、鸣锣关鸡鸭、老一辈传枪以及小孩子拣麦子等等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却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人民内部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对广大农民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越调《扒瓜园》立意高,思想性强,是许多优秀的小戏中的一个。它描写贫农宋老发一家三口人,在雨后排水的时候,发现自留地恰好挡住排水出路,于是,经过一场小的纠葛后,愉快地牺牲了四分自留地,维护了队里的四亩瓜地,紧接着又进一步服从大集体的利益,扒开心爱的四亩瓜地,拯救被淹的邻队的四百亩高粱地。雨后排水本是农民常见的事,演出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可是通过这一家普普通通的贫农社员的形象,却教育了人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由于小戏写作和排练的时间短,能及时反映我国突飞猛进的建设事业,歌颂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鞭挞各种旧思想,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更好地发挥艺术的战斗作用。


第2版()
专栏:

四川挂放紫胶虫生产紫胶成功
紫胶是电机、橡胶、油漆、塑料、医药等工业的一种重要原料。挂放紫胶虫生产紫胶是公社生产队发展多种经营的一项新门路
四川省试挂紫胶虫生产紫胶成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积极推广。
紫胶虫是亚热带地区一种昆虫,虫群寄生在某些树木的枝干上面,吸食树液分泌的胶质,是紫红色的,所以称做紫胶。
紫胶具有优良的绝缘、防潮、防腐和耐高温等性能,是电机、橡胶、油漆、塑料、医药等工业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特种手工艺品和家具用具的一种高级油漆。
我国过去紫胶产区只有云南一省。为了扩大紫胶生产,四川省于一九六一年开始从云南先后引进紫胶虫种五批,现在已经繁殖十代,胶虫生长发育良好。试验结果证明,全省除高寒山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条件基本上都能发展紫胶生产。而且全省各地都有丰富的寄生植物可以挂放紫胶虫。
利用挂放紫胶虫生产紫胶,投资小、收益大、花工少、见效快,不占农地,不与农业生产争工,技术也比较容易掌握,很适合生产队经营,是社队发展多种经营的一项新门路。


第2版()
专栏:

广西中药材运销各地
今年收购的中药材比去年增加六十多个品种,调运外省的中药材总值达五百二十多万元
今年以来,广西医药公司收购的中药材比去年增加了六十多个品种。截至六月底,商业部门从广西调运到外省的中药材,总值达五百二十多万元。
广西中药材资源丰富,各种野生的常用药材有三百多种。今年以来,各公社生产队在各级医药公司职工的帮助下,都把发展药材生产当做一项重要副业生产。盛产“田七”的靖西等县,由于县医药公司及时派人指导,积极向生产队供应化肥、农药,今年种植“田七”的面积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以上。过去,广西的“砂仁”产量不大,今年,宁明、邕宁等县的公社,在县医药公司职工协助下,人工培植了一千五百多亩野生砂仁。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伏苓、麦冬等家种药材,种植面积分别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到十倍。现在正是广西特产——蛤蚧的捕捉季节,左江、右江流域的社员,正抓紧农事空隙时间上山捕捉,到七月初,全自治区已收购蛤蚧二十多万对。


第2版()
专栏:

舟山渔场夏汛大丰收
捕获的各种鱼类总产量达二百三十万担。其中大黄鱼比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三年夏汛捕得的总和还多
舟山渔场夏汛生产获得大丰收。渔民们在这个期间捕获的各种鱼类总产量达二百三十万担。其中,大黄鱼就有一百三十多万担,比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三年夏汛捕得的大黄鱼总和还多。
在今年夏汛生产期间,许多社队都开展了多捕鱼的比学赶帮劳动竞赛。不少机帆船队,根据鱼群洄游规律,三次北上江苏省吕泗洋,又三次南下岱巨洋,不失时机地转战在辽阔的南北渔场上追捕鱼群。渔民们还根据不同时期鱼群活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捕捞措施,兼捕多种经济鱼类。


第2版()
专栏:

“西湖龙井”在青岛落户
著名的杭州西湖龙井茶树在青岛市“安家落户”。
南茶北移,是青岛市建设局园林绿化站的职工,经过多年试验栽培成功的。过去,许多人认为茶树只能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南方生长,在北方培植,过不了严冬关。绿化站的职工从一九五六年起,开始栽培龙井茶树。前后四年都因冬天防寒措施不力,树苗被冻死。从一九六○年起,他们改用高粱秆在茶树迎风面围起风障,并在茶树根部盖土防冻,终于取得成功。
目前青岛市已在太平山南坡培育了四十多亩,共五万多丛茶树。从一九六三年起,每年都可采摘少量新茶。今年已加工出来的新茶,经有关科学研究单位鉴定分析,质量与杭州龙井茶不相上下。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兰州蜜瓜(原名白兰瓜),今年又获丰收。这是兰州市郊青白石公社社员在收摘蜜瓜。
 新华社记者 傅振欣摄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今年又有二千多名各民族大学生毕业
新华社呼和浩特五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今年暑期又有二千四百多名各民族大学生,从自治区内各高等学校毕业。
解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一九六四年为止,这里各高等学校已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近万名各民族建设人材。
今年毕业的二千四百多名各民族大学生,其中蒙古族毕业生有四百四十六人,回、满、僮、达斡尔、鄂温克、朝鲜、高山、锡伯等八个少数民族有一百零八人。这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分别学习了机械制造、工业与民用建筑、农学、畜牧、兽医、林业、医学、蒙古语文、汉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三十多个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学习,和下厂、下乡劳动实习,他们普遍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经过党团组织的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是下连当兵和参加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这些毕业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学生参加了共青团,一部分人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毕业时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心怀革命,四海为家,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人民服务一辈子。


第2版()
专栏:

一心为人民织好布
本报记者 邢犁夫
金州纺织厂“五好”工人魏兴成和张金有,主动在自己织出的布面疵点上画圈的这件事,在全厂职工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应。他俩为什么这样做?自己应该怎样做?织布工、纺纱工、保全工、验布工……所有的工人和干部,都卷入了一场广泛的讨论中。
“织布工出了疵点在布上画圈,我们这个圈往哪儿画?”人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这个问题。有人说:“画在纱穗上”;有人提议:“画在机台上”;又有人苦恼:“实在没有地方画。”
“我看,咱们的圈应该画在思想上。”经过深思,说出这句话的是筒摇车间卷纱看机工、辽宁省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张恩惠。她说:“要把工人阶级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画进去,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画出来。思想中要时时刻刻有个为革命而织布的红圈。”
严峻的考验
张恩惠的这段话,很快就遇到了一场考验。那天夜里,她接班后,操作特别认真,一共拔了五遍穗子(二百个),但还发现了六个拉网的坏穗子。如果用最省事的办法,可以把卷到外边的拉网线用手揪断,把断头藏在纱穗中,冒充好穗子。这天,她上班前又一次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决心不做偷巧的事,就分析了原因,马上进行返工处理。就在她处理坏穗子的时候,前边有的纱锭卷完了线,开始跑空了,一个、两个……十几个。这正是考验的关头:是重视质量,还是单纯追求产量?有些人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放掉了坏穗子,赶到前边去安线棒。这时,魏兴成、张金有的榜样在她脑中出现了:人家织布工在主动揭露疵点,积极消灭疵点,自己看到了纱穗的疵点不消灭,岂不是为织布制造疵点么?她安定了一下剧烈跳动的心,仔细地处理完坏穗子,才到前边安线棒。结果,这一班的产量计划没有完成,虽然没有被评为先进,可是,她并不后悔。她想:在思想上插上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最重要。
第二天,她努力完成了产量计划。但另一件事又在她思想里展开了激烈斗争。这天,她拔的第一遍穗子,是上一班孔繁弟留给她的。她一个一个地检查,发现了七个坏穗子。怎么办?是揭发同伴的这个错误,还是掩盖它?
她同孔繁弟在一个机台上工作,平时处得很好。这要在以前,帮助她简单修理一下,就过去了。可是,这对谁有利呢?张恩惠把这七个坏穗子拿出来,摆在机台上。第二天早晨就轰动了全车间,领导上把这七个坏穗子拿去展览,并且在生产会议上表扬了张恩惠,批评了孔繁弟。
孔繁弟听到这个消息,就埋怨张恩惠出了她的丑。晚上,见到张恩惠来接班连话都不说了。张恩惠帮助她安线棒,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孔繁弟还是爱理不理。张恩惠又耐心地告诉她“为革命而织布”的道理。孔繁弟下班后回到宿舍,已是半夜。她思想斗争得很厉害,拿起了《为人民服务》,越看越觉得自己没有听毛主席的话。一股力量涌上心头,她含着眼泪写了一份检讨书,第二天交给了领导。再看到张恩惠,她感激地说:“你真正是帮助了我。”
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象这样的思想斗争,在老工人中也不少。
六级保全工张广新,修了十几年织布机,技术上有一套。魏兴成和张金有主动画出疵点,减少疵布的事情,使这位老工人受到深深的感动。在保全工小组讨论会上,他第一个发言检查了自己。他说自己过去修车不大重视质量,明明有的地方安装不合标准,也就凑合了事。在修车的时候,往往大模大样地蹲在织布工巡回检查的道上,从来不给织布工让路。他说:布上出了疵点,实际上有自己的一份。
开完会,他回到家里。他爱人——细纱车间老看机工赵玉珍问他:“你怎么不高兴?”他说:“看看魏兴成、张金有,想想自己,咱们过去做得太差啦。我过去总想,干活挣钱,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就没有想到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晚上九点多钟了,孩子已经入睡。张广新拿起《为人民服务》,看一遍,念一遍,夫妻二人讨论起来了。
第二天,张广新修车格外认真负责。修好的车开动了,他还不走,要等到织出两米布,织布工认为满意,他才放心地离开。回到家他又想:自己过去对织布工的态度不好,人家就是有意见也不敢提呀。于是,他又去买了两个笔记本,封面写上“搜集意见”四个大字,第一页写道:“通过学习魏、张二位同志的自我革命精神,大大地启发了我们保全工人。我们过去修的车子没有做到为车间负责到底。特将这个本子挂在机台上搜集意见,……。”
“搜集意见”本挂在机台上的第二天,他去翻看。一看,是一个未署名的织布工写了这样一段话:
“你们能这样关心车间的一切,并钉了一个小本,叫我们给你们提意见。我看了真是万分的高兴。你们这种风格,我一定要向你们学习。以后如果我发现修车有毛病,一定告诉你们。我们共同地为完成国家任务而努力,你们说对吧?”
“对!对!”张广新打从心里感到他和织布工的关系变了,心里乐滋滋的。
“冤家”成了亲家
在乙班宿舍大楼里,有一个房间住着七个验布工和三个织布工。她们都是去年四月才入厂的徒工。本来让这两个工种的人住在一起,是便于互相学习。可是在过去,她们中间有些人却象冤家对头一般。验布工的床位在东边,织布工的床位在西边,阵垒分明。当织布工出了疵点,验布工漏验了的时候,两个工种的人往往就“开了火”。验布工埋怨织布工为什么织出了那么难以看到的疵点。特别是有个别的织布工在疵点上弄虚作假,害得验布工超过了漏验指标,得不了红旗,拿不到奖励,有的回来就抓住同屋的织布工出气,说她们“坑人”。织布工也不示弱,说验布工“倒霉”,“谁叫你们漏验了!”有时吵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气得不说话。
魏兴成、张金有在疵点上画圈的办法提出来以后,住在这个宿舍的织布工战翠屏首先起来学习。她反复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宁肯自己一时完不成质量指标,也坚持画圈。
渐渐地,这个宿舍的情况变了,验布工和织布工的心开始交织在一起。验布工回来,常常讲述哪个织布工画圈画得好,哪个疵点幸亏画了圈才没有漏验。感情容易激动的验布工王连秋,曾连续两次给织布工写表扬信,表扬她们在容易漏验的疵点上画了圈:“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我一辈子学不完。”性格活泼的崔秀燕,过去漏验最多。如今,她漏验也很少了,回到宿舍总是愉快地唱着歌。
“织布工这样为我们创造条件,我们验布工怎样帮助织布工减少疵点?”最近的一天晚上,她们在宿舍里讨论开了。你一言,我一语,提出要帮助织布工分析不同品种、不同机台出疵点的规律,防止疵点产生。如果发现连续疵点,就跟踪追击,及时告诉织布工想法制止。还要帮助织布工掌握规格和评分标准等办法。几天来,她们已经这样做了,织布工也皆大欢喜。
金州纺织厂的每个车间、每个工种的人,都被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红圈紧紧团结在一起了。他们在布面上画圈,齐心协力为减少以至消灭疵点,真正提高产品质量而努力;他们又在思想上画圈,为清除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扬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而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