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当一个彻底革命化的医生
——记霍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石兰峰
山西日报记者 杨尚枫 郭允昌 高巨川
霍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石兰峰,在霍县全县可说是家喻户晓。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称呼来呼唤她,赞美她,亲切地叫她兰峰姐、兰峰婶,有的称她是党的好女儿,有的誉她为人民的好医生。
十六年来,两千多个婴儿经石兰峰亲手接产而安全降生,一百多个产妇和患者,经她手术而恢复健康。在党的领导下,她为全县各社、队培养了二百多名新法接生员,使妇幼保健工作得以有成效地开展。
不论是烈日当头,寒风刺骨,也不论是黑夜白天,路远路近,人们只要叫她,她总是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十六年来,她爬山涉水,忍饥耐渴,忘我工作,全县大小三百多个村庄,几乎都有她的脚印。
石兰峰虽是个妇产科医生,但她看病却不限于产妇。头痛的人找她,牙痛的人也找她,妇女们找她,男人们也找她;远在霍山之巅的农民找她,近在汾河之畔的工人也找她,人们都知道人民医院的石医生,都乐意找她看病。
人们对石兰峰有这样高的信任,石兰峰对人们有这样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她比别人有一颗为病人、为群众、为革命而献身的更热更红的心。
急病人之急 痛病人之痛
一九五三年冬,霍山脚下的天桥村,一个名叫张兰芳的妇女,因胎盘前置,两三天了,孩子生不下来。家里人许下愿:
“谁能帮俺媳妇把孩子生下来,保住大人的命,俺卖一头毛驴酬谢他。”四五个旧接生婆陆续来到了产妇家,都想赚这头毛驴,但谁也没本事把孩子接下来。病人已进入昏迷状态,生命危急万分。怎么办?还是快去请石医生吧,别无良策。全家人的一线希望,只有寄托在远在四五十里以外的石兰峰身上了。
来人到了城里,已是傍晚时分。石兰峰一听产妇情况危重,二话没说,背起接生箱,就和正在县医院学习的下马洼接生员申秋穴,立即上路。
黑云满天,寒风刺骨,走不多时,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天越走越黑,雪越下越大,路越走越滑,石兰峰又饥又渴,赶到一个山坡前,已是精疲力竭。申秋穴建议歇一歇再走,石兰峰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是,当她刚准备停下来的时候,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产妇的痛苦的呼唤声,真使她心如刀割。她大把大把地吃了几口积雪,振作精神,继续行进,并大声地说:“秋穴,不能歇,争取时间要紧。”
更深夜半,她们才到了天桥村,石兰峰扑进产妇的房子一看,产妇在炕上叫,几个接生婆还在地下转,全家人更吓得无所适从。这时,石兰峰连气也没喘一口,就投入了一场紧张的战斗。
两小时过去,婴儿总算顺利脱离母体,但四肢不动,心声微弱,重度假死。另一场新的战斗又开始了。
“石医生,不要管孩子了,顾大人要紧。”
“你能救下大人的命,也就尽了你医生的责任了,还能再指望孩子……。”病家的人都劝说她。
“不,”石兰峰坚决地说:“母子都要平安。”
黎明时分,天放晴了,风全住了,母子双双从死亡线上复生,喜讯传遍全村。
产妇的叔叔一把拉住石兰峰的手,激动得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眼前的情景,痛苦的往事,使他悲喜交集,大串大串的泪水滚落下来:“石医生,是你,是咱新社会的医生救活了她们母子的命。你知道,我的老婆就是生孩子死去的。当时,孩子生不下来,我拉着牲口到赵家庄去请一个姓张的医生。他八字没见一撇,就先要五块白洋。赶请到家,一看产妇的情况,就又要三十块白洋。不管钱多少吧,只要能救了她的命,再多些也行。价钱说好了,人家又说还得抽口大烟才能动手。等人家烟足瘾过,才拿了把剪刀去接生。啊哟,真狠!一剪刀就把孩子的头戳了个窟窿,硬是往出拉。拉了几下,人家又说没劲了,还得抽大烟。我又气又痛,看见她难受得厉害,只好横着心自己去拉,等把死孩拉出来了,她也最后咽气了……。石医生,你说我该怎样酬谢你呀……”。
“不,老大爷,你应当感谢的不是我。我是一个医生,给产妇接生,是我应当尽的责任。如果说,我对接产有点知识,懂点技术,幸好保全了她母子的命,那这知识,这技术,也全是党给我的。你还是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吧!”
石兰峰的话,激动着老大爷的心,老大爷的话,又教育着石兰峰。她同情老大爷的不幸,痛恨旧社会的野大夫。从此,她更加勤奋,怀着一个心眼,发誓为妇女、为群众、为革命而献出她的一生。
十六年来,石兰峰就是这样的急病人之急,痛病人之痛。她说:“不知怎的,我一和病人挂上钩,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情。”确实是这样。遇到病人高兴时,她和病人一道欢乐,遇到病人痛苦时,她同病人一起难过。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她忘掉自己的痛苦,病人着急,她比病人还急,她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忘我的精神 忘我的劳动
“设法急救,转危为安,恩同再造,归功于党”。这是老中医阎志逊赠给石兰峰的四句话。
阎志逊老先生为什么这么感激他的同行石兰峰呢?事情原来是这样:
今年一月间,老中医的女儿阎兰桂,横位难产,整整折磨了两天两夜了,办法想了许多,还是生不下来。从西张村抬到医院时,病人已因失血过多,濒于死亡。老中医为他的女儿亲自作了最后的诊断,伤心地对石兰峰说:“石医生,病人已现绝脉,手凉过肘,脚冷过膝,面部冰冷,气息奄奄,我看是没救了。”
“老大夫,我发现病人有中毒现象,很可能是子宫破裂,膀胱受伤,血液里进了杂物,如果马上作手术,或许还有希望。”
“兰峰,你不要给我宽心啦!自古道‘医不送死’,咱们都是当医生的,谁还乐意当个送死的医生?”
“不,那是旧社会的医生。社会主义的医生应当对病人负责到底。常言说,九死还有一生哩,我们不应光看到‘九死’,应该在那‘一生’中找希望。让我尽最大的努力试试看吧!”
“闺女,承你的好心,那就给她动吧!是好是歹,家里人绝不埋怨。”
老中医的话虽然这么说,但他背着石兰峰,仍吩咐他的女婿,赶快准备后事。
石兰峰征得家长同意后,又立刻去请示了何石巩院长,在领导支持和外科大夫杨增庆等的协助下,大家一面给产妇取出死胎,缝合伤口,一面输血、输液、输氧。经过八个小时的抢救,终于从死亡的边缘,夺回了阎兰桂的生命。事后,老中医写了发自他内心的四句话,亲自上门送给石兰峰。
病有各式各样的病,病人入院也有各式各样的情况。石兰峰勇于负责,敢担风险,敢打破“框框”,毫不顾及个人得失,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病人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德,令人感佩。
一九六三年三月的一个晚上,手术室灯火通明,石兰峰为抢救一个病人彻夜未眠,直到凌晨四点多钟,才结束工作,准备回家。刚一出门,就看见一副担架迎面走来。一个人民医生本能的责任感,使她停步转身,跟在担架后面,来到急诊室。她掀开被子一看,哟,这不是前一天我给诊断是子宫外孕的病人郭秋花吗?
是她,是郭秋花。她家住在城关,在来院前五个钟头内,已两次请医出诊无效。此刻,已进入休克状态,脉搏和血压时有时无,病情十分严重。
“病人腹部敏感性疼痛症状很明显,很可能是子宫外孕引起的输卵管破裂出血,必须住院手术抢救。”石兰峰给病人复诊后焦急地说。
可是住院必先交费,病人的家属又不在,无人主事。送病人来的是几个邻居,当下谁也没钱。大家正在为难,石兰峰一面承当,立即决定病人住院,进行手术。
时间就是生命,分秒之误,就会造成死亡。可是病人的血压一直很低,按常规高压不到九十毫米汞柱,不能进行手术。怎么办?
“大胆作吧!对病人负责,不要有任何顾虑。”何院长鼓励着石兰峰。
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不放过最后一线希望的信念,给了石兰峰大勇大智。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处理了手术中许多的复杂难题,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脱离险境。看看表,已是七时一刻,第二个夜晚又降临了。
为革命而学 为病人而学
从一个农村妇女到成为一个医院的医生,石兰峰经历一段艰苦的历程。她以为病人、为革命而学的坚强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沿着劳动人民知识化和“一专多能”的方向阔步前进!
石兰峰初到医院时,仅仅懂个新法接生,病看不了,血管针打不了。一些大专学生瞧不起她,说什么“人上三十不学艺”,一个只扫了文盲的家庭妇女,怎么能指望成为个医生?这些冷嘲热讽,她全不理会。唯一念念在心的是呻吟在病床上的病人,是许多双期待她迅速成长的眼睛。
“毛主席说,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不会,咱学;咱笨,就笨鸟先飞,用笨办法去学。”
一九五四年她在汾阳医院进修,有些课一时听不懂,也记不全。趁中午休息的时候,她就借了别人的笔记本,悄悄地钻到假山后面,一字一句地对,一遍一遍地念,不懂的地方划上记号,向人请教。拉丁文是她最头痛的一门课,她付出加倍的劳动去学习它,掌握它。
石兰峰从不以医生自居,她经常对人说:“我确实不懂,请你多帮助。”在医院有些年轻的人,拉丁文比她学得好,她就放下架子,拜他们为师;哪个医生有专长,她就诚恳地向哪个医生求教。三年前,医院来了个技术较高的张大夫,听说石兰峰在全县很有名,人称“活菩萨”,便想向她学习几手。一次正碰上石兰峰给一个病人作治疗处理,遇到了困难,石兰峰当下就请求张大夫帮忙。张大夫以为“活菩萨”要开他的玩笑,思想上就有了戒备,不好意思正面回答她的问题。石兰峰却急着说:“你不要客套了,人家是真心求你,你才耍花枪哩!快说这病该怎么治好吧!”张大夫主张先给病人进行肛管排气,减低腹压,石兰峰马上去打来一盆凉水;张大夫说凉水排不出气来,需要热水才行,石兰峰马上又把冷水泼掉,打来一盆热水;张大夫认为心脏病人不宜平卧,应该让病人半躺半坐,石兰峰马上扶起病人,抱在怀里给病人当靠背;病人难受得出着一头一头大汗,石兰峰马上掏出自己的手帕,一次一次给病人擦掉……此情此景,把张大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他俩相互协作,相处得很好,张大夫也愿意把自己懂得的东西,尽量告诉她。
“奋发”就能“有为”,“虚心使人进步”。石兰峰的勤奋好学,没有白费,她的妇产医疗技术水平与日俱增。
可是,群众对一个医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新的课题又摆在了石兰峰的面前。还是在她刚当医生的时候,有一次到三教村接产后,碰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患了膀胱炎,每天尿的次数很多,尿起来疼得要死,无论如何要请石兰峰给看一看。石兰峰再三解释说自己治不了这种病,老大爷硬是不信,说:“哪有当医生的,光治女人,不治男人。”
“老大爷,我一点也不哄你,我在学校就只学的是这一门,也学过点针灸,但还没有动过一次手哩!”
“闺女,先在我身上动手,只要你能学会扎针,能给旁人看了这号病,把我扎死也不要紧。”
老大爷的一席话,把石兰峰说哭了。她痛楚地感到:群众对一个医生的希望多么大呀!为什么有些病我们看不了,要让病人跑来跑去,又误工,又花钱呢?为什么鼻子和眼睛只隔二寸远,我们却只治眼睛不会治鼻子呢?一个社会主义的医生,有权利说,你的病我看不了,把病人推走不管吗?不,没有这种权利。不会可以学嘛!她安慰了老大爷一番。回到城里,就积极学习针灸。县人民代表、老中医朱紫贵懂得针灸的原理和穴位,但没有亲自动过手。他翻了好多书,给石兰峰帮了很大忙,终于在中西医合作下,把这位老大爷的病治好了。
石兰峰下决心要当革命的有心人。为了适应农村特点,适应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贫下中农的要求,她正在扩展她的医学知识领域,掌握更多的医疗技术,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前进。她经常拿实际的东西跟书本对号,又拿书本上的东西在实践中验证。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现在,不少常见的一般疾病,她都可以动手诊治了。
成绩归功于党 荣誉先让别人
一颗红心为病人的石兰峰,的确已成了霍县的“红人”啦。不论她出诊走到乡下,还是在医院工作,迎接她的到处都是一张张含笑的脸庞,一堆堆酬谢的美言,一串串感激的泪花。
杨枣村的周云娥来了,她拉住石兰峰的手说:“兰峰姐,不是你,我早没命啦!”
李雅庄的李东桂领着孩子来了。她指着石兰峰对孩子说:“院红,快叫姨姨,没有这姨姨,要了娘的命也生不下你来。”
下马洼的苏秀珍来了,她先问石兰峰:“婶子,你看我吃胖了没有?”
……。
在这一片叫好声中,石兰峰想到党,想到毛主席,往事象浪花似的,一滚一滚地在她的心上翻腾。
她清楚地记得:解放前,狠心的地主刘作福为了夺我家的地,竟诬告父亲是贼,押入监牢。后来,人赎出来了,地也卖了,父亲的命也没了。“二十石麦子,四十吊钱,临死买了个贼案子”。父亲含恨地死去后,母亲伤心地对我说:“娃呀,你有眉有眼,年纪轻轻的,娘不想叫你死,谁知老天偏偏不让你活。”母亲忍心地早早就打发我出嫁了,我早早又失去了丈夫。我能劳动,能织布,可是磨破了双手,也糊不了自己的口。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哪有我今天的石兰峰。
她清楚地记得:一九四七年红旗映红了霍山,也照亮了自己。我这个二十七岁的大文盲,就在这年才挟着书包上识字班。第二年十月,党送我到华北卫生学校学习,临毕业的时候,朱琏校长勉励大家:“你们从群众中来,还应当回到群众中去,千千万万的翻身妇女,在等待你们去帮助她们解除疾病和生育的痛苦。”这些话,我都牢牢记在心里。以后,党又送我到汾阳和运城等医院去进修。难忘的一九五四年九月一日,我在红旗下宣誓,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除了生我的是自己的父母以外,还有哪一点不是党给我的呀!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哪有我今天的石兰峰。
她也清楚地记得:初开展新法接生的那阵,工作好难搞啊!妇女们一见我来宣传,扭头就走了。碰了几次钉子,我真有些灰心丧气了,想不干这一行。县委李志坚书记鼓励我,嘱咐我在困难面前不要低头。县妇联主任梁一清,送给我《论党》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要我好好学习。经受锻炼。党、领导、同志,给了我力量,也给了我办法。我先在我妹妹身上做第一次新法接生,第二次就给梁一清同志接产。产后她带我下乡,她现身说法进行宣传,工作才慢慢地打开局面。没有党和毛主席的领导,哪有我今天的石兰峰。
是的,石兰峰没有忘本,她时刻记得党对她的哺育和培养。不管工作中有多大成绩,也不管群众怎样称赞她,她总是把它全记在党和毛主席的账上,记在集体的账上。
找石兰峰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既高兴,又不安:“怎样才能帮别人树立威信,发挥妇产科其他医生的积极性呢?”她想起当年妇联主任培养她的心情,用来培养妇产科的新生力量。
为这,有时她亲自领着病人,送给妇产科的朱红娥和梁鸿鸾看。有些病人用怀疑的口吻问石兰峰:“她们能看了?”“能行,她们都是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比我看得还好哩!”
有些病人,在朱红娥或梁鸿鸾给诊断后,还觉得不放心,就又悄悄地把病情和诊断结果告诉石兰峰,看她们看得对不对。石兰峰总是说:“对着哩,根据你的症状,吃这药就很好。”
既是医务工作者 又是社会活动家
看病就是革命。石兰峰看病更看人,治病更防病。她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广泛地联系群众,把卫生科学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村,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她协助党为各社、队培养了许多接生员,成为党在农村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骨干力量。
下乐坪的冯小勤就是石兰峰培养的许多农村接生员中的一个。一天,她和小勤一道到外村接生后,又相随着来到下乐坪。刚走到小勤家门口,正在推磨的小勤男人,劈头就气冲冲地说:“你还知道回来,你就不是这家里的人。”
小勤没有吭声,低着头回了家。石兰峰一下摸不着头脑,便和小勤的男人搭话:
“小勤去学接产,这也是革命工作,你是个男子汉,应当支持她,怎还能拉她的后腿?”
“石医生,一家不知一家难,咱家人手少,哪有那号工夫。”
石兰峰回头去问小勤:“你的男人是不是嫌你劳动少,一个人忙不过来?”
小勤分辩道:“他不是嫌这个。都怪我不会给人家生儿养女,整天尽受窝囊气。……”说着说着就哭了。
石兰峰十分同情这个从河南逃荒来到此地举目无亲的妇女,答应给她先刮一下子宫试试看。一面又劝说小勤男人,应该关心妇女的痛苦。
几个月后,石兰峰又见到小勤,她已经怀孕了,便问:“现在你男人是不是还瞧不起你?”小勤笑着说:“他敢!有时还给端饭哩。”
有一次,石兰峰巡回下乡治病,背里村的张锁来请石兰峰,说他女人生孩子已经四天了,还没有生下来。石兰峰赶到后,又给打针,又给吃药,孩子便很快生了。消息传遍了全村,许多人跑来看稀罕。石兰峰就抓紧机会宣传卫生常识,宣传新法接生的好处。来串门的人看到讲卫生就是好,也跟着干起来了。
石兰峰在背里住了四五天,把如何护理病人的许多普通常识教给了产妇的男人。二十多岁的张锁,从此对卫生工作很热心,经常向群众宣传。石兰峰在多次出诊中,把卫生事业的种子,不知不觉地播种在霍山的山腰中。
艰苦朴素的作风 劳动人民的本色
这是石兰峰的宿舍——霍县城慈祥街二号外院的西房。
屋里收拾得挺干净。两头的两个大床铺上,放着几条叠得很整齐的布被子,还放着一架很旧的纺花车。地下除了一架缝纫机外,都是些缸缸罐罐,看去,完全是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兰峰,这就是你的家?”
“不,我没有家,医院就是我的家。”
石兰峰的母亲热情地接待我们。她虽然已经银发满头,七十七岁的高龄了,但还是“放下簸箕弄扫帚”地整天闲不住。老人家很健谈,谈过去,谈现在,谈到远在新疆工作的儿子,谈到近在身旁的女儿。
谈的中间,门外进来一位中年妇女。老太太告诉我们说:“她是范村的王银桂,进城来找兰峰给她换药的,在这里已经住了两天啦。”
“老人家,病人住在你家,人来人往的,你不嫌麻烦吗?”我们问。
“麻烦啥?谁家也不背上锅出门,人家是病人,咱家是医生,要没病,请也怕请不来哩。”
“大娘真是个好人。”王银桂情不自禁地赞赏说:“许多病人进了城都来她家住,兰峰欢迎,大娘不嫌,有时人多得住不下了,兰峰还得卷上铺盖到医院睡觉哩!她家真成了个‘病人招待所’啦。”
是啊!石兰峰对自己刻苦、对病人慷慨的事迹,已在群众中传为佳话。她十六年来,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劳动人民的本色。她家里人口不多,收入不少,生活并不是不宽裕。可是,她从来没有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胡花一文钱。她身上穿的衣服,一直是自己缝,鞋子也几乎都是自己亲手做的。但她对病人却是那样的慷慨而大方。素不相识的患者,或是“八根竹竿接起来也探不着”的“亲戚”,来医院看病,手头不便时,只要“有求”于她,她总是“必应”的。
对自己如此,对病人如此,在工作中,对待国家财产又如何呢?霍县人民医院有一份“自力更生,勤俭办院”的总结材料,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妇产科医生石兰峰同志,从一九五四年起就注意节约,一个棉球,一块纱布,一只橡皮手套,她从来不随便扔掉……十多年来,妇产科除领取极少数新手套外,仅从手术室就收回一百多副破烂手套,拿在本科修补后再用,仅这一项,就可节省二百多元。”
石兰峰是医生,也是普通群众的一员,有的是劳动人民真诚的感情和朴素的作风。她到农村出诊,从来不吃病家的偏饭,特别是贫下中农病家的偏饭。不仅如此,有时她还亲自到厨房帮病家做饭,帮产妇锁扣门、绱鞋帮,和产妇睡在一个炕上,亲如家人地为病家操劳。
采访就要结束了,我们想和石兰峰本人谈谈。可是,她很谦逊,对往事不那么乐意去多谈。她觉得她做了的那些工作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一个革命的医务工作者起码的责任。她一再表示:党和人民给她的东西太多,她对人民的贡献太少,离一个人民医生的条件还差得很远。今后,她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努力改造思想,提高技术,当一个彻底革命化的医生。
(附图片)
苗地插图
“老大爷,这是当医生的应尽的责任。”
“小勤去学接产是为了革命,你怎能拉她的后腿?”
决心当一个彻底革命化的医生


第3版()
专栏:短评

学习石兰峰的革命精神
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哪一种行业,都有大量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风格的新人,无论哪一种行业,都有大量的闪烁着共产主义光辉的模范事迹。
今天本报介绍的山西霍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石兰峰,就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高尚风格的“人民的好医生”。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石兰峰正是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教导的精神。
石兰峰在旧社会受尽了苦难,是党把她从苦难中解放出来,是党教育她提高了阶级觉悟,是党把她培养成为人民医生。石兰峰自己说得好:“除了生我的是自己的父母之外,还有哪一点不是党给我的呀!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哪有我今天的石兰峰。”正因为她有这样的觉悟,所以她能够全心全意献身于革命,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为农村的医务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够处处表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风格。
石兰峰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应当学习什么呢?首先应当学习她看病为革命的精神。
一个人只有忘掉“我”字,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为革命,才能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风格,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
石兰峰在工作中,不管烈日当头,寒风刺骨;不管黑夜白天,路远路近,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
石兰峰在工作中一直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病人,在工作中勇于负责,敢担风险,敢于打破“框框”,不计个人得失。她认为“九死还有一生”,不应光看“九死”,更应在“一生”中去找希望,所以能大胆地为濒于死亡的病人动手术,挽救病人的生命。
石兰峰对自己刻苦,对病人慷慨。病人无钱住院,她一口承当;病人没有住处,她就让到她家去住;素不相识的患者找到她,总是“有求必应”。
一个人只有忘掉“我”字,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为革命,才能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石兰峰从一个二十七岁的文盲成长为一个全县“闻名”的“红色医生”。她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也有了一定的“声望”。但是,革命者的责任感激励着她,她从不以医生自居,仍然不断地虚心地顽强地学习业务,以便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一个“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她不光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而且向年青的徒弟学习。石兰峰说,“一个社会主义的医生,有权利说,你的病我看不了,把病人推走不管吗?不,没有这种权利,不会可以学嘛!”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高尚的抱负!她现在已经可以动手诊治某些不常见疾病了。
一个人只有忘掉“我”字,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为革命,才能不为自己的任何成就而沾沾自喜,永远谦虚谨慎,不断前进。
石兰峰十六年来安全接生两千多个婴儿,医好一百多个产妇和患者,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她不管有了多大成绩,也不管群众怎样称赞,她总是把它全记在党和毛主席的账上,记在集体的账上。这种不居功,不自傲,是何等高尚的品德!
一个人只有忘掉“我”字,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为革命,才能做到党指向哪里就去哪里;哪里工作需要就去哪里。
石兰峰在华北卫生学校毕业时,学校领导勉励她们,“你们从群众中来,还应当回到群众中去。”石兰峰没有辜负领导的教导,虽然在县医院工作,但是一直是深入农村,扎根在农村。十六年来如一日,她跑遍了全县三百多个大小村庄,给广大农民治病、接生,并把卫生科学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村,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赞扬。她处处听党的话,响应党的号召,做党的驯服工具,哪里困难哪里去,哪里工作哪里就是家。
目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面向农村,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更是当务之急。读了石兰峰同志的事迹,对每个人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如何促进自己思想革命化,全心全意为革命工作,更好地执行面向农村、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方针,是会有好处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