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5-07-27

1965-07-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热血颂——援越抗美诗三首

第6版()<br/>专栏:<br/><br/> 热血颂<br/> ——援越抗美诗三首<br/> 田间<br/> 对帝国主义的回答<br/> 把诗写在天空上,<br/> 把诗写在海洋上。<br/> 把诗写在竹刀上,<br/> 把诗写在椰林上。<br/> 把诗写在机枪上,<br/> 把诗写在椅子上。<br/> 南越一把椅子上,<br/> 坐着一位老大娘。〔注〕<br/> 大娘坐在椅子上,<br/> 椅子下有机关枪。<br/> 老大娘神态端详,<br/> 她对南越战士说——<br/> “孩子等敌人到齐,<br/> 齐了你们就开枪……”<br/> 大娘一声令下“打”,<br/> 火光遍照南方。<br/> 南越英雄的母亲,<br/> 坐在那把椅子上。<br/> 谁能忘记雷鸣时,<br/> 一朵红霞升天上。<br/> 谁能忘记风暴里,<br/> 曙光射到窗子上。<br/> 愿天下革命儿郎,<br/> 朗诵革命的诗章。<br/> 全世界人民的目光,<br/> 都看在这把椅子上。<br/> 坐在椅子上的老大娘,<br/> 她对全世界这样讲:<br/> 对帝国主义的回答,<br/> 只能是这样————<br/> 反抗!战斗!<br/> ——战斗!反抗!<br/> 剥下豺狼的画皮,<br/> 笑看纸老虎的下场。<br/> 〔注〕老大娘的英勇事迹,载《南方来信》第二集。<br/> 懦夫与好汉<br/> 一<br/> 谁是懦夫?<br/> 谁是好汉?<br/> 懦夫睁眼瞎,<br/> 好汉身似箭。<br/> 埋下手中雷,<br/> 扔出手榴弹,<br/> 纸虎长核牙,<br/> 也得碎两半。<br/> 二<br/> 谁是真理?<br/> 谁是侵略?<br/> 不用威尔逊说教,<br/> 全世界看得明白。<br/> 奉劝美国佬,<br/> 快放下屠刀,<br/> 迫击炮对准你了,<br/> 你不怕岘港大火烧?<br/> 三<br/> 谁是泥土?<br/> 谁是钢铁?<br/> 胆小鬼滚开,<br/> 革命者前来。<br/> 请看南越朔二姐,<br/> 单身跨火海,<br/> 枪林弹雨里,<br/> 夺下敌人的头来。<br/> 向北望<br/> 怀抱一支枪,<br/> 坐在船头上,<br/> 捷报信一封,<br/> 捎去给北方。<br/> 南方是骨肉,<br/> 北方是心肠,<br/> 谁敢用利刃,<br/> 将它分割在两旁。<br/> 站在船头上,<br/> 抬眼向北望,<br/> 谁也不能呵,<br/> 割断这条江。<br/> 驾一叶扁舟,<br/> 载千斤心肠,<br/> 南北一条心,<br/> 相逢在战场。<br/> 胸满一江恨,<br/> 高举五尺枪,<br/> 风里不降帆,<br/> 浪里不停桨。<br/> 手捧一江水,<br/> 跪吻大江上,<br/> 倾听祖国炮声,<br/> 掀起翻天大浪。

革命种

第6版()<br/>专栏:<br/><br/> 革命种<br/> 广州部队某部战士 谭谈<br/> 俱乐部里,一个玻璃箱装着三十多样种子。玻璃箱的正面,用红油漆端端正正地写着三个大字:革命种。<br/> 来到岛上的头一天,指导员就领着我们这些新兵到俱乐部来参观。我看着这个种子箱,怔住了。里面,有红红的辣椒种,黄黄的玉米种,白白的冬瓜种……全是一些极为普通的种子,有什么必要把它陈列到俱乐部来呢?我不禁偏过头去,向指导员提出了这个疑问。<br/> “不!不普通!它,就象我们连队的干部战士一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祖国各地,来到这个小岛上。”<br/> 真怪!我眨巴着眼睛,不解地望着指导员。指导员微微笑着,说:“怎么,不信?那好,我就给你们讲讲这些种子的来历吧。”<br/> 大伙一下围到一块,眼睛盯着玻璃箱里的种子,认真地听指导员讲起它的来历来:<br/> 十三年前,我们连的老指导员——现在的团政委带着我们这个连队,登上了这个岛子。当时,岛上只有一片黄沙。一逢刮风,黄沙漫天飞舞,叫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嘴。老指导员带着大家从这里走到那里,跑遍了整个岛子,寻不出一小块长草的地。老指导员看到这情景,大手一挥,坚定地对大家说:<br/> “同志们!祖国人民叫我们到这里来看门,党叫我们到这里来革命,没说的,我们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来!从明天开始,我们就在这里开荒种地,要在这些连草都长不出的沙地上种出菜来!”<br/> 种菜,先要种。可是,在这远离大陆的小岛上,没有人家,全是些刚从大陆来的穿军衣的革命者,到哪里去找菜种呢?<br/> 老指导员思索了一阵,突然笑逐颜开,办法有了!他立刻打开本子,疾笔书写起来。<br/> “指导员写信到家里要种子去啦!”<br/> 机灵的通信员,一下将这个办法传遍了全连。于是,大家都学着老指导员的样,向湖南、江西,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发出了一封又一封“求援”信。<br/> 一个月以后,连里陆续收到了来自湖南的辣椒种,来自东北的玉米种,来自河南的冬瓜种,来自祖国各个地方的各种各样的种子。<br/> 种子一到战士们的手里,大家多么高兴啊!互相传看,互相交换,整个连队,沸腾了。战士们给这些种子取了个十分动听的名字:革命种。<br/> 看够了,乐够了!战士们便将它种进早就开好了的荒地里。出去上岗,看一看,浇点肥;执勤回来,瞅一瞅,淋点水。一天、二天、十天过去了,种子怎么还没有发芽呢?<br/> 第十一天的早晨,惊人的消息传遍了全连:八班小郭种的南瓜生出来了!这一下,象是打了个大胜仗!战士们排着队,上地里来看这株刚刚出土的南瓜苗儿。<br/> 然而,要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种子在这个小岛上扎下根来,还真不容易哩!菜苗儿出土的第八天晚上,一场台风偷偷上岛。当战士们被风声惊醒,慌忙从被窝里爬出来,赶到地里时,晚啦!这些嫩嫩的菜芽儿,早被暴风刮到大海里去了。<br/> 革命战士素来有个包天胆!老指导员又站了出来,还是那副架势,左手插腰,右手朝远处一挥,大声说:<br/> “同志们,这仅仅是开始,以后的困难会更多!现在,大家看,怎么办?”<br/> 怎么办?很好办!困难,对革命战士来说,正是磨炼革命意志的大好机会!同志们对着这片荒地大声说:“继续干!干到底!”<br/> “对!毛主席教导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没说的,干!”<br/> 又一封封信从这个岛子上发出去,飞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又一袋袋种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这个岛子。<br/> 第二遍种播下了土地。这番,战士们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在每株菜苗儿周围,用茅草筑了一道“围墙”。再大的台风,也刮不跑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种了!<br/> 但是,困难又来了。菜苗出土半个月左右,渐渐变黄,一株接一株地死去了。<br/> 怎么搞的?<br/> 老指导员立刻到大陆沿海的老农那儿去访问,才找出了病根。原来,岛上沙地碱性大,必须一天三遍水不离。于是,战士们早一遍,晚一遍,中午不休息也来一遍。千百担水浇到了菜地,菜苗转青了!<br/>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战士们的心血,灌注了这些青苗。它,台风刮不跑,暴雨淋不倒,烈日晒不枯。终于,在这连草儿都不出的沙地上,长出了蔬菜。<br/> 最先成熟的是小郭的南瓜。摘下来,这个班传到那个班。全连同志都叫它:“革命果!”<br/> 四个多月后,这些来自祖国八个省份的种子头一次在这个荒凉的小岛上获得了丰收!<br/> “庆丰收会”刚刚开完,上级来命令:我们的老指导员升任营教导员了。临离开这个岛子的那天,他对大家说:“同志们,我建议:把这第一批果实的种子留下来,放到俱乐部里,叫我们的新战友一上岛就看一看,好使他们象这些种子一样,不怕风,不怕雨,一上岛就扎下根来!”<br/> 有一年,我们连长回去探家,不远万里,从河北带来了两只小羊羔。这两只小羊,现在已经是八十多只羊的“祖先”了。打那以后,干部、战士回去探家,带鸡捎鸭。这个岛子,变得热闹了!<br/> 一批又一批的老战友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战友来了。新战友一上岛,我们连的指导员就要带他们来俱乐部,头一件事是看这些种子。<br/> 听完这段故事,我们都激动地拉着指导员的手说:“我们一定要象这些革命种子一样,在这个岛子上牢牢地扎下根来!”<br/> 指导员笑了。

不断革新的京剧《沙家浜》

第6版()<br/>专栏:报刊文艺评论摘要<br/><br/> 不断革新的京剧《沙家浜》<br/> 北京京剧团的革命现代戏《沙家浜》,继中国京剧院的《红灯记》之后,在上海连续公演三十场,场场客满,观众逾八万人次。上海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文章,热情赞扬《沙家浜》是“京剧革命化的又一个样板”。<br/> 许多文章提到,《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在去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期间,曾经得到广泛的好评。但是,北京京剧团的编、导、演,不因《芦荡火种》的声誉而停步不前,他们坚持京剧革命化的高标准,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在这次公演前,改名重排为《沙家浜》——“从历史真实出发,依据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来提高剧本的思想内容,并且善于根据不同的生活题材,寻找最适当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br/> 突出武装斗争的主导作用<br/> 《文汇报》发表的《突出了武装斗争主题》(施丕石作)一文认为:“《沙家浜》改得最成功的是从头到尾贯穿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它以沙家浜军民抗敌斗争为背景,形象地体现了毛主席的关于‘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和‘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思想,从而提高和深化了主题思想。”<br/> 该报发表的《学习〈沙家浜〉的不断革命精神》(杨文龙作)一文中说:“《芦荡火种》原来有两条线,一是以阿庆嫂这条线为主的地下工作;一是以指导员郭建光为主的武装斗争。《芦荡火种》是以阿庆嫂这条线为主的,最后结局是阿庆嫂带领十八位战士化妆混入喜堂,活捉敌寇匪徒,解放沙家浜。这样把地下工作的作用强调得有些过分……现在《沙家浜》把这个关系摆正了,它把公开的武装斗争作为主线。剧情的发展,说明了解决沙家浜的敌人的统治局面的,只能是武装斗争,地下斗争起的是配合作用。”<br/> 有些文章强调指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性的大修改。”“只有这样修改了,才能正确地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伟大革命原理。”《文汇报》发表的《坚持政治第一》(胡锡涛作)一文还认为:“《沙家浜》突出革命武装斗争,不仅是为了符合历史真实,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化主题的现实教育意义:重温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是为了使人们牢记革命武装斗争是夺取江山、保卫江山的传家宝。”<br/> 加强革命英雄形象的刻划<br/> 《沙家浜》增加了部队的戏,加强了郭建光的英雄形象,但阿庆嫂的形象并没有削弱,反而刻划得更加饱满完整。许多评论文章认为,这是《沙家浜》反复修改后的突出成就之一。<br/> 《解放日报》发表的《启示、教育、鞭策》(上海人民沪剧团作)一文说:“《沙家浜》在情节上作了较大的增删”,“在‘奔袭’、‘突围’、‘聚歼’这几场戏中,人民军队的英雄群象,得到充分的展示。戏还着重地刻划了指导员郭建光的形象,他的戏加多了。‘转移’一场,他和战士们一起与老乡们运粮,为沙奶奶扫地,以及他和沙奶奶、七龙母子的亲切关系的细节描写,一开始就在观众面前树立了一个干练、可亲、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政治工作人员的形象。随着戏的开展,指导员的形象就越加鲜明、突出。‘坚持’、‘奔袭’、‘突围’、‘聚歼’等场中,他领导部队战胜困难,指挥对敌作战等场面,充分刻划了作为一个政治指导员的坚定、沉着、果敢的精神面貌。作为戏的主要人物的指导员的形象鲜明地树立起来,戏的主题思想也就得到了鲜明的展示。”<br/> 该报发表的《突出武装斗争,加强英雄形象》(丁学雷作)一文中认为:“《沙家浜》根据深化主题的要求,对阿庆嫂也作了较大修改,大大提高了这个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使之更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表现在:一,“武装斗争是地下斗争的后盾。地下斗争之所以顺利地开展,是由于武装斗争为其强大依靠。而地下斗争则是为武装斗争服务,配合部队去消灭敌人,在战争中起了有力的助手作用。正是由于新四军大部队向沙家浜进军,阿庆嫂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助手作用。现在突出了武装斗争这条线,虽然阿庆嫂的戏有所减少,但使她的活动有了更真实可靠的基础和更明确的意义。”二,“《沙家浜》将阿庆嫂同敌人进行的智斗,上升到党的策略思想的高度”。“‘授计’一场,将原来阿庆嫂贿赂刘副官的危险做法改成利用和扩大胡、刁矛盾的更稳妥的办法,使这个细节的真实性与党的策略思想结合起来,就更加提高了阿庆嫂机智勇敢的思想境界。”三,“地下斗争要取得胜利,还要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沙家浜》加强了阿庆嫂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智斗’一场开始增加了阿庆嫂照应乡邻逃难、援救被侮少女的场面,使人信服阿庆嫂在和敌人的斗争中,必然处处得到群众的支持。”至“全剧结束前,胡传葵还问阿庆嫂是什么人,她气壮山河地回答:‘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使优秀的共产党员阿庆嫂的形象更加深刻地留在人们心中,久久不能忘怀。”<br/> 音乐、武打方面的革新创造<br/> 在艺术形式方面,上海地区的观众和文艺工作者认为,《沙家浜》取得了与思想内容相应的成就,音乐、舞蹈和武打设计,体现出为主题思想服务,为塑造革命英雄形象服务的特色。<br/> 吴歌在《谈阿庆嫂的唱腔设计》(《文汇报》)一文中认为:“抓住戏剧冲突中具有决定性的规定情景和关键场合,用大段的抒情唱腔,集中地、突出地体现处在斗争激流和矛盾焦点中的角色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况,是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最为有力的艺术手段。《沙家浜》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地方。”他还认为“在对立双方面对立斗争的戏剧冲突场合,如何重视和运用叙说性较强的板腔,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br/> 另外,他谈到“智斗”一场中有一段戏,在用“大段的抒情唱不行,正面的叙说唱也不行”的情况下,“采用‘背躬’手法,把它发展成为背靠背,同时表现不同角色内心活动的‘背躬,对唱’”作者认为,这是《沙家浜》唱腔设计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成果,为今后努力开拓戏曲唱腔表现的新天地,树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范例。”<br/> 关于武功,有些评论文章指出:“《沙家浜》在表演兵的舞蹈动作和武打设计方面,既从思想内容出发,从生活出发,又运用京剧武行和吸取了新舞蹈,有所创造,有所发展。”<br/> 上海京剧团演员李仲林在《具有时代精神的京剧武打》(《文汇报》)一文中说:“《沙家浜》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在戏里,舞蹈和武打是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的,是为表现武装斗争的主题服务的。动作的节奏、舞台画面的安排、身段的组织,都服从这个最中心的任务。因此,在演员的舞蹈中就闪发出思想光彩。观众不只得到了艺术享受,而且通过鲜明的形象,更进一步领会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这个真理。”作为一个武剧演员,他还说:看过京剧《沙家浜》之后,更深刻地理解到,“一切有出息的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当注意从生活中提炼新的表演形式,使艺术技巧为更生动真实地刻划工农兵英雄形象服务。”<br/> 此外,《文汇报》发表社论认为:“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是又一次革命。”“对于如何把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英雄的人民武装再现于舞台,这出戏提出了新的课题,提供了新的经验,成为这出戏的独具的特色。”“从《沙家浜》的宝贵经验,我们更加认识到京剧革命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意义。”<br/> 《解放日报》评论员文章还着重指出:北京京剧团的同志,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进一步明确了为革命而演戏的道理,明确了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已有的成绩和缺点,因而直到现在,他们还抱着边演边改的决心,要使《沙家浜》越演越好,成为革命现代戏的优秀保留节目。这种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戏剧革命中坚持高标准、不断革命、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尤其值得戏剧工作者认真学习。

“我们自己的文化队”

第6版()<br/>专栏:在文艺阵地上<br/><br/> “我们自己的文化队”<br/> 一支由八名藏族翻身农奴和贫苦农民组成的群众业余文化宣传队,自去年十二月以来,走遍了四川甘孜县所有的二十六个乡,热情地把社会主义文化送到辽阔、分散的少数民族地区去。<br/> 他们每到一处,就把打场、院坝以及藏族人民特有的平台式的宽敞屋顶当成舞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戏、歌舞、话剧等艺术形式为广大农牧民演出。他们演出的全部节目都是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创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战斗性,生动、朴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br/> 这支文化宣传队除演出外,还举办社会主义教育展览。展出的展品有四百多件,包括画板、照片、实物等。这些展品反映了封建农奴制度的旧貌和当前民族地区的阶级斗争。<br/> 文化宣传队的队员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还和社员一起打土、背粪,开展多项服务活动。他们免费为农牧民医病、理发、修理电筒、钢笔等,受到群众的欢迎,亲热地称这支文化宣传队为“我们自己的文化队”。

湖北黄冈专区举办三镜头幻灯训练班

第6版()<br/>专栏:在文艺阵地上<br/><br/> 湖北黄冈专区举办三镜头幻灯训练班<br/> 湖北黄冈专署文教局在地委、专署的直接领导下,从六月二十八日起开始举办第一期三镜头幻灯训练班。参加这次训练班学习的学员共有四十余人。他们都是各县农村放映队的放映员宣传员。通过这次训练学习,将培养一批能唱、能画、能操作三镜头幻灯的农村放映宣传骨干,更好地发挥幻灯的宣传教育作用。<br/> 这个训练班的学习课程,设有政治教育课,幻灯操作技术课,绘画基础知识和幻灯片的制作课,说唱解说表演课。这些课程的讲授,有的是聘请学校老师、剧团演员和曲艺队的同志;有的是从电影单位抽调基础知识较好的放映员、宣传员参加辅导。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在这次学习中,由于时间短,他们采取精讲多练,急用先学,学以应用的速成办法。学员们都表示:一定要以革命的精神,用革命的办法,勤学苦练,人人做到一专多能,练出一套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