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了农业技术改革
本报记者 纪希晨 郭万里
编者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什么呢?依靠大寨精神。什么是大寨精神呢?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从山上取来”大批财富,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面貌。
这里发表的刘集公社发展多种经营的调查报告,是自力更生壮大公社集体经济的一个例子。壮大公社集体经济,首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农业,增加粮棉生产;同时尽可能发展多种经营,积累大量资金,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怎样合理运用多种经营积累的资金,以副业促农业?刘集公社是从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实行农业半机械化、机械化着手。沁水县是从改善交通条件、改革工具和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着手。有的社队则是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着手。总之,应该按照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
湖北省新洲县刘集公社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坚持自力更生方针,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增加集体经济的积累,购置大批农业机械和半机械农具,促进了农业技术改革。现在,这个公社已在耕地、排灌、脱粒、中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几个主要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
多种经营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位于举水西岸的刘集公社,过去是个易旱易涝地区。他们每人虽然只有一亩多耕地,但是由于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在粮棉生产得到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公社集体经营的轧花、碾米、磨面、铁木工、养鱼等十八个生产项目,八年来,除去生产成本,纯收入五十二万多元,占全公社公共积累一百一十二万多元的百分之四十六点五。
多种经营为人民公社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有效地积累了资金。几年来,他们从多种经营的收入中,抽出三十五万多元,先后购置了汽车、拖拉机、大型脱粒机、动力机、抽水机、播种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八十九台(部)(六台拖拉机中有一台是国家奖励的);机械动力共有六百一十六马力,平均三户有一马力;购置各种半机械改良农具一千七百六十七件,平均四亩耕地有一件。
农业技术改革,促进粮棉生产的发展。这个公社一九六四年粮食总产量三百六十九万多斤,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八点二,平均亩产七百九十三斤,现在全公社储备粮三十二万多斤。今年夏季大丰收,夏粮比去年增产百分之五十九,平均亩产五百三十七斤。当地主产的棉花,上升幅度更大,一九六四年产皮棉九十四万多斤,比一九五七年增加百分之一百零三点四,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七十七斤九两。
粮棉生产的发展,又给发展多种经营奠定了基础。因之,这个社的加工业、林业、渔业、牧畜业和其他副业生产都获得大幅度增长。生猪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一倍多,耕牛增加百分之七十多。
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全面高涨,集体经济不断增加,扩大再生产的积累。每年积累平均增加十四万元,现在全社公共积累,按人口平均,每人有一百七十三元。除固定资产外,现有现金五十五万元,其中银行固定存款三十万元。这个公社不仅不欠国家一文贷款,而且还借出现金八万元支援其他人民公社发展农业生产。
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使社员的实际收入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一九六四年纳入分配的农副业纯收入七十九万元,全社一千七百三十户,六千四百六十四人,平均每人纯收入一百二十二元五角,除去粮、棉、油、柴等实物,每人平均分得现金七十四元六角,社员家家户户有存款,有存粮,有新衣。贫农程寿波一家八口人,两个劳动力,虽然劳力少,人口多,去年仍然从集体分得纯收入九百八十四元,每人一百二十三元。在对比解放前的生活时,他说:“那时候吃了过年饭,怕催租,怕水淹,怕天干。现在,有公社,有机械,旱来抽水,水涝排渍,家里有余钱剩米,有吃有穿,可快活哪!这都是共产党好,国家好,毛主席领导好”。
为粮棉持续稳产高产提供有利条件
刘集公社的经验证明,发展多种经营与粮棉生产,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粮棉生产的发展,发展多种经营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如果多种经营不发展,粮棉生产也不能持续稳产高产。
多种经营能有效地支援农业生产。刘集公社认真贯彻多种经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及时供应农业生产的多种需要。他们的铁木工厂根据农时季节的需要,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随要随做,每年修造铁、木、竹农具一万多件。不仅做到铁、木、竹农具全部自给,而且还支援周围的公社。他们经营的油坊、磨坊、碾米坊、轧花坊,去年机械加工农副产品五百五十多万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肥料和饲料。公社化前,自己没有加工企业,棉籽到外地加工油饼,要周转一年时间,才能用于生产,现在由于自己有了机械动力加工,当年秋榨的一百二十万斤棉油饼,就可以用于当年的秋播底肥。机械加工稻谷,每百斤比手工加工多出十五斤谷糠,仅多产谷糠,全公社就可以多养一千六百头肥猪。用多种经营的收入,为农业生产修建的牛栏、猪圈、粪窖有一千多个。
多种经营能满足多种社会需要,是集体经济迅速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这个公社用于多种经营的劳动力,占全社总劳力的百分之七,但由于多种经营能一年四季均衡的增加收入,因之,一九六四年多种经营的总收入达三十五万九千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八。同时,由于正确处理集体经济内部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作到在不断扩大积累的同时,使社员实际收入不断增加。年年做到分配兑现,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生产积极性。以一九六一年实际分配为基数,三年来,每年每人纯收入平均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八。社员说:我们生产年年不唱原本戏,收入也年年不唱原本戏,干劲自然越来越大!
多种经营促进了农业技术改革,节约了大量劳动力。刘集公社由于在耕地、排灌、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实行了机械化,用机械动力代替了人、畜力和手工作业,先后节约了五十五万个标准工。仅一九六四年就节约劳动日十三万四千多个。这些节约下来的劳动日,相当于全公社每个标准劳力为集体多工作六十一天,换句话说,机械作业,一年为全社增加了四百五十个全劳动力。劳动力的节省和劳动潜力的发挥,扩大了向自然界进军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例如:一、扩大生产建设。先后兴修塘、渠、沟、坝二百多处水利工程,结合机械排灌和不断改良沙地土壤,使全社七千多亩耕地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二、扩大复种面积。双季稻由六百多亩扩大到二千多亩,亩产一千多斤;实行棉麦两作,棉田面积增加百分之三十,扩大到五千多亩。三、精耕细作。中耕追肥、治虫、培土普遍增加三四次。与合作化时期相比,每亩麦子用工由九个增加到三十五个,棉花用工由五十多个增加到七十六个。四、扩大积肥,增加施肥,每亩施肥量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三倍。五、不断扩大多种经营的门路,不放过每一宗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他们在两条废河上,筑坝蓄水,结合一百四十多口塘堰,发展养鱼事业,每年收入二万多元。
自力更生实现农业技术改革的重要途径
刘集公社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经历说明,只有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在自力更生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多种经营。在多种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收入,扩大积累,才能真正实行自力更生,才能在国家帮助下,逐步走上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初成立高级农业社时,这个遍地是瘠薄的亮沙地和漏水“菜篮田”,“月亮晒得死庄稼”的地方,“塘里无泥(肥土),路上无皮(草皮)”,当时一千多户人的农业社,连买牛绳的钱都没有。重重困难没有吓倒组织起来的人们。他们说:“我们有手脚!”于是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五百多人为国家运输物资,赚得七百元。大家说:“有钱好当家,有水好撑船,有积累才好分配。这是血汗挣来的钱,可不能乱花”。他们用这笔钱买了四头母猪,依靠母猪繁殖,第二年就卖了四十八头肥猪,收入一千八百多元。这时候,有人想把钱分掉,支部反复讨论后,认为不能分,说:“不能小看这笔钱,我们要靠这钱来起家!”以后,他们又把十二个木工组织起来办起了木工厂,但是没有原料,社员们说:穷摊子要想穷办法,只要人心齐,蚂蚁还能抬起骨头来!于是,他们就用“蚂蚁抬骨头”的办法,每户借出一块钱,投资二十块砖,修起了木工厂房,买回了原材料。接着,他们又办起了渔业队。到一九五七年底,积累逐步增加到四万元。
为了扩大再生产,社里准备用自己积累起来的钱买两台动力机,开初有人不同意,说:“刘集是大社,国家不能不管,要买机器,向国家要钱”。但多数群众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说:“兴家犹如针挑土,应该靠自己,积积攒攒,我们国家这么大,都靠国家,哪来的钱?”大家算了一笔账,买两台动力机用不到一万元,这笔钱分到每个人名下,不过一元五角,和当时每人平均纯收入七十三元比较,是个很小的数字,可是把这些钱集中起来买机器,就能抽水抗旱排涝。
自力更生买机械,资金从哪来?总结以往的经验,大家认为,必须向多种经营要资金。公社化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他们又兴办了砖瓦窑、林业、磨面、轧花等多种经营,并用多种经营的收入,先购买了十多台能综合利用的小型机械,既解决了防旱排涝问题,又解决了多种经营中的加工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以后随着多种经营积累的逐年扩大,采用“边生产、边打滚,自己壮大自己”的办法,购买大型机械,逐步使主要的农副生产项目都实现了机械作业。
刘集公社能够实现多种经营,使农业技术改革由无到有,由少到多地稳步发展起来,同公社党委有一个坚强的、善于经营管理的领导班子是分不开的。
贫农下中农、劳动模范和公社党委书记等,都是埋头苦干,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在经济上精打细算,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从不乱花一文钱。每进行一项建设,每添置一件机械,他们总是从有利生产、有利集体出发,算了又算,盘了又盘。人们称誉他们是“粗细不漏”、“分钱不丢”的“算盘主义”!因之,人们说:“刘集的算盘,是不落空的!”
刘集公社自力更生的道路越走越宽。现在他们在已有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基础上,正进一步规划深入农业技术改造工作,为农副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而努力!


第2版()
专栏:

我国南方早稻产区收割大忙
今年我国早稻的收获面积比去年增加五百多万亩。绝大部分地区早稻分蘖多,发棵大,长得秆粗穗长,籽粒饱满
新华社二十六日讯 我国南方早稻产区已经进入收割大忙阶段,季节较早的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地区已基本收完,其他地区正在加紧收割。
今年,我国早稻的收获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五百多万亩,良种早稻的面积也显著增加。在早稻播种育秧期间,许多早稻产区遇到了低温阴雨天气,影响秧苗生长。广大干部、社员充分发挥革命干劲,采用各种办法战胜了低温阴雨天气带来的困难,按时完成了早稻栽插计划。接着,各地社员又用早追肥、早中耕、勤排灌等方法,加强了早稻的培育管理。因此,绝大部分地区的早稻转青早,分蘖多,发棵大,普遍长得秆粗穗长,籽粒饱满。全国早稻面积最大的广东省,今年大部分早稻的长势好于去年。早稻种植面积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江西省,今年绝大部分早稻长得很旺盛,一、二类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就是为数不多的三类苗也比得上去年的二类苗。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今年的早稻也长得好,长得比较均衡。
早稻刚一黄熟,各地都组织社员大力进行收割。广西各地的许多社队参加收割早稻的劳动力,占到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收割以前,社员们还制订了收割早稻的公约,要求做到割净、担净、扫净和管好、晒好、储好,把劳动成果全部收到手。福建省主要早稻产区龙溪专区各地的社队,根据今年早稻收获面积大,长得好的情况,都增加了收打工具,并且扩建了晒场和仓库,在收割时,注意做到精收细打,尽量减少谷粒抛撒。广东各地在收割早稻时,还制订了细收细打的制度,实行先熟先割、轻割轻放和多翻多打,力争颗粒归仓。湖南、湖北两省的双季稻产区,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插双季晚稻,农活比较紧张。根据这种情况,这两个省的许多公社生产队就按照“既要收好又要种好”的要求,对抢收抢种所需的劳力作了合理安排,并且把能够提前做的农活都提前做完,做到了抢收抢种两不误。(附图片)
浙江桐庐县洋洲公社今年战胜了低温多雨的不利条件,早稻生长良好。这是桥外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社员挥镰收割早稻。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产西陆川县早稻陆续成熟,稻田呈现一片金黄。这是官田公社老新屋生产队的社员在留种田里精选良种。
江伟民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以不断革命精神开展技术革新
天一袜厂老设备制出了新产品
这个厂二十多年来一直生产长统平口袜,现在能生产弹力锦纶丝袜、锦纶丝袜和短绒花袜等近二百个花色的袜子
新华社合肥二十六日电 安徽省一家织袜厂的职工,以不断革命的精神改造老设备,结果用三十年代的设备,生产出了花色多、质量好的新产品。
二十多年一直生产长统平口袜的淮南天一袜厂,现在能生产弹力锦纶丝袜、锦纶丝袜、短绒花袜和长统平口袜近二百个花色的袜子,畅销全国二十多个城市。
天一袜厂是一九三七年开办的。一九六○年从上海迁到安徽淮南市。现有织袜机一百四十七台。除其中的十三台是一九五六年前后买的以外,其余一百三十四台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三十年代的产品,最老的机器已经年满百岁。
这家工厂迁到淮南市以前,一直生产长统平口袜,专销新疆地区。迁到淮南后,上级根据市场的需要,指定这个厂改产短绒花袜。
怎样才能生产出短绒花袜?
两条不同的道路摆在全厂职工面前:是自己动手,通过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进行老厂改造呢?还是抛弃原有的旧设备,向国家伸手要钱要新设备,建设新厂呢?当时,绝大多数职工一致同意走前一条道路。
一九六一年初,职工们动手改装织袜机。当时,没有零件、材料,缺少工具,工厂党支部提出了三条办法:到“废料”堆里找,自己动手造,和兄弟单位协作。就这样,由几名织袜工人组成一个机修小组,首先改装了四台长统平口袜机。但是,这四台织袜机投入生产后,生产出来的短绒花袜质量很差,袜底残绒头多,大家说象草鞋底;机器经常出事故。
第一次改装织袜机失败了。厂长亲自带人到外地兄弟厂去学习。他们照着别厂短绒花袜机的模样托模型、造零件,在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先后改装了三十多台织袜机。这些织袜机投入生产后,短绒花袜的质量提高了并且稳定下来了。
脚跟站稳后,职工们又提出,向上海兄弟单位看齐,生产尼龙袜子。厂里从外地借来两公斤弹力锦纶丝,准备试试看。职工们先把一台短绒花袜机改装成弹力锦纶丝袜机,试制成功了弹力锦纶丝袜。这种袜子经安徽省有关部门鉴定,认为质量合格,工厂从一九六三年春天开始成批生产。之后,职工们又试制成功锦纶丝袜子,把二十多台织袜机改装成弹力锦纶丝袜机和锦纶丝袜机。
这两种袜子成批生产后,工厂又采取请人试穿和商业部门试销的办法,改进产品质量。现在这两种袜子都很受顾客欢迎。
天一袜厂职工走过的道路,是一条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道路。工厂厂长在回顾这几年的情况时说:“机器是死的,是靠人来掌握的。人的革命思想无止境,只要在客观条件限度之内,人可以不断革设备的命,不断取得成就。”


第2版()
专栏: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举办半工半读中药士学校
培养一批能配药又能制药的人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巡回医疗队帮助农村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据新华社沈阳二十六日电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用半工半读的方法举办了三期中药士班,培养出一批既能胜任药剂士又能做制药工人的人才。
中药士班招收高、初中毕业生,第一二期的三十五名学生已经毕业,不少人已成为所在单位药局的骨干力量。刘淑荣等五位女学生留在附属医院调剂室工作,每天平均要收五百个处方,很少发生差错,他们还能根据所学的中药学和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处方中偶而出现的药量过重或个别违反畏、反、禁忌的错误,提请大夫修改。毕业生徐桂荣留在附属医院担任珍贵药品的保管工作,她已把老药工积累了几十年的保管经验学到了手。有些学生被分配在煎药室、炮制室、粉碎室等处做药工,既胜任了复杂的加工技术工作,也能做到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烟熏火烤,安心于做一些较重的体力劳动。
半工半读中药士班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参加药局劳动的办法,使学生既能学到系统的中药理论知识,又能把老药工丰富的实践经验学到手。在三年学习期间,他们学习了中医学概论、本草备要、植物学、药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课和中药学、药剂学、炮制学、药理学等专业课。他们一般都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又掌握了药物鉴别、炮制加工、丸散膏丹的配制、药物保管、药物煎制、处方调剂等一整套操作技能。
现在,这个中药士班已正式改为半工半读中药士学校。
据新华社长沙电 中国医学科学院农村巡回医疗队不久前在湖南省湘阴县濠河区举办农村医师进修班,帮助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参加进修的二十三名学员,都是由各人民公社选拔的基层卫生单位的负责人和骨干。
在近两个月的进修期间,医疗队的吴英恺、刘士豪教授和尚德延、沈淑瑾副教授等采取“缺哪门补哪门”的办法,向参加学习的人员具体传授了关于人体构造和器官功能、物理检查、西药应用、注射、换药等基本知识。同时还针对洞庭湖区农村常见疾病,向学员们讲授了防治方法。在培训期间,专家们除了密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讲授基本的医学知识外,还带领学员们到医疗队门诊点的简易病房实习和下队巡回医疗。
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这批农村医生不仅对人体的大体构造和功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而且初步学会了物理检查等技术;在西药的正确应用上,也大大提高了一步。


第2版()
专栏:

无锡水蜜桃增产
江苏著名特产无锡水蜜桃,已在沪宁沿线和苏北的一些城市上市。从六月下旬开始见新到七月十九日止,已上市六十多万斤,比去年同期多百分之八十。
今年,无锡桃树开花足,落花少,比往年结果多,预计总产量可比去年增长将近五成。
色泽鲜艳美观,皮薄肉厚,水分多,味鲜甜的无锡水蜜桃,共有三十多个品种。由于各个品种成熟期不一,鲜桃上市期从六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到八月中旬。在各种水蜜桃中以“白花”和“白凤”为最佳。今年这两种水蜜桃的产量也大,占上市量四分之三。


第2版()
专栏:

“开封西瓜”上市
全国著名的“开封西瓜”正在大量上市。现在有一批已运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沈阳等地销售。
“开封西瓜”以个大皮薄、质脆味甜、品种多而闻名,是良好的消暑佳品。
今年开封西瓜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百分之二十多。各公社生产队种的西瓜,不仅有恢复提纯了的“鸡爪灰”、“三白”等十余个优良品种,还增加了“旭东”、“新夏之王”、“兴城红”和“无籽西瓜”等新品种。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拉萨劳动就业人数增加
物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个高原城市的建设事业正在阔步前进
拉萨市今年以来又有两千多人走上了劳动岗位。劳动就业人数的增加,标志着这个高原城市的建设事业正在大步前进。
今年开春以来,拉萨市政建设规模较大,几个建筑工地都增加了工人,许多家庭妇女也走上建设岗位。在八角街的居民中,有一千多户从事修建和搬运工作,七百多户在五金、制鞋等手工业行业里劳动,其余的在商业、服务行业中工作,或从事农业生产。各街道居民委员会和市人民政府都把合理安排劳动就业作为一项经常的重要工作,同时给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以无偿的经济资助。
劳动就业人数增加,一方面是人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是拉萨市场上物资愈来愈丰富,价格稳定,这给拉萨人民带来了另一番喜悦。今年拉萨人民的购买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全市九家国营商店一至五月份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五分之一;十二家消费合作社第一季度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三十九以上。在拉萨市城关区人民银行办事处,新的储蓄户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来又有两百多户居民前来新开户头,按期储蓄,原有的老储蓄户存款额也逐月增加。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居民户有了存款。


第2版()
专栏:

人民医院处处为病人着想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积极改进医疗作风,处处为病人着想,受到病人的热烈称赞。
为了使病人减少等候挂号、看病、换药、取药的时间,各科室采取了一系列改进的措施。挂号人员走出挂号室,推着流动车到患者面前挂号。外科增加了换药室,急诊室专门设立了注射室。放射科原来每周只有三个上午接受患者透视,现在随到随透视。药房也增加了取药窗口。中医大夫打破过去不出诊的惯例,除积极出诊以外,还加强了会诊工作。护理人员能够从生活上耐心地照料病人。内科第二病房从护士长、护士到护理员,都加强了对重危病人的护理,护理内容从原来的七八项增加二十二项。小儿科病房护理人员细心地给病儿喂牛奶、喂药、洗尿布。
许多医护人员还注意向病人宣传科学知识,帮助病人解除各种思想顾虑。


第2版()
专栏:

高原上的巡回医疗队
由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七名医生组成的一支巡回医疗队,最近两个半月中沿着雅砻河两岸跋涉四千多公里,为翻身农奴治病,请他们看病的,达一万多人次。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到广大翻身农奴的赞扬。
医生们在巡回医疗中,表现了高度的负责精神。一天深夜,内科主治大夫胡嘉德刚睡下,听说雅砻河对岸十五里外的卡多村有个翻身农奴患了重病,他立即起床赶去治疗。经过抢救,病人脱险。第二天,他又赶去为病人诊治,病人感动地说:“你们把病人当亲人,真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医疗队的女医生莫丽芬每天步行三四十里路为病人治疗,有时半夜还到好几里外去接生。
这个巡回医疗队还积极向翻身农奴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帮助培养业余卫生保健人员。医疗队在乃东县办起一个卫生训练班,吸收了七十名翻身农奴和奴隶的子女参加学习。医生们在巡回医疗中抽时间为训练班编写教材,轮流上课,计划在半年内将这批青年人培养成农村和牧场的业余卫生员和接生员。
这支巡回医疗队是拉萨各医院今年下乡的四个巡回医疗队之一。(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失明的翻身农奴重见光明
双目失明达六年之久的七十九岁翻身农奴丹增赤列,最近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巡回医疗队医生悉心治疗,已重见光明。
丹增赤列是西藏山南专区乃东县桑珠德庆乡的贫苦农奴。民主改革前,他由于长期遭受封建农奴主的迫害,得了眼病,右眼失明,左眼也模糊不清了。今年五月间,他不幸从楼上摔下来,受了伤,那只模糊的左眼也完全失明。
不久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巡回医疗队来到这里。医生们在给老人治好摔伤的头部和胸部以后,发现他患了白内障眼病。经过仔细检查,认为有治好的可能。这个巡回医疗队的眼科大夫和山南专区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为丹增赤列作了手术。仅十天时间,就使这位年老的翻身农奴重见光明。


返回顶部